首頁> 其他類型> 基本演繹法> 怎樣在槍響的時候活下來

怎樣在槍響的時候活下來

2024-09-28 17:34:44 作者: 劉洪波;李媛媛;劉瀲

  一村民向包公告狀:「家裡的耕牛被人害了,但是它沒有死,而是被人割了舌頭。」包公大惑不解,便細問緣由。問畢,包公對那村民說:「你來報案有人知道嗎?」村民說無人知道。包公隨即附耳吩咐村民:「你回去悄悄把牛殺了,把肉拉到遠處去賣,儘量挽回一些損失,免得牛吃不了草餓瘦了連肉也不值錢。」

  數日後,包公升堂辦案,又有人來報案,該人控告有人私宰耕牛,觸犯了宋朝禁止私自宰殺耕牛的法律,必須嚴厲懲處。他指控的正是前次報案的村民。包公聽畢,突然大怒,大聲斥責報案人:「為什麼偷割牛舌,還要置別人於死地,還不從實招供?」

  該報案人大驚失色,遂匍匐在地,招認了他傷害村民耕牛的罪行。

  本章節來源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包公認為只有割牛舌的人,才能知道牛是在未真正死亡前被主人宰殺的。該人知道牛是在未真正死亡前被主人宰殺的,所以該人就是割了牛舌的人。

  在此,包公使用了假言推理。假言推理的基礎是假言判斷。那麼,什麼是假言判斷?它屬於複合判斷,和聯言判斷、選言判斷等共同幫助人們進行演繹推理。假言判斷也叫「條件判斷」,就是斷定某一情況的存在是另一情況存在的條件的複合判斷。形式邏輯所講的假言判斷,就是關於條件與結果的關係的判斷:是有了某種條件就有相應的某種結果,或是沒有某種條件就沒有相應的某種結果。

  假言判斷重要的邏輯特徵是,思維者在判斷時所做的斷定是帶有假設性的推斷、推論。包公斷「牛舌案」時,對嫌疑人的所有情況都是未知的,但是他緊緊圍繞著「有了某種條件就有相應的某種結果」進行分析:作案人既不偷走牛,又不殺死牛,卻單單把牛舌割下,其後果就是牛被餓死。既然要陷害牛主人,那麼作案人肯定在關注著牛主人的行動,得知牛主人違反法律宰殺耕牛後必然會惡人先告狀。

  假言判斷由假言肢和聯結項構成。假言肢就是假言判斷包含的肢判斷,作為條件的肢判斷叫作「前件」,依賴前件產生的肢判斷叫作「後件」。聯結項就是連接前件和後件,並表示它們之間的條件關係的邏輯標誌。常用聯結項有「如果……那麼……」「只有……才……」「若且唯若……則……」等。

  假言判斷構成的依據是前、後件之間的條件聯繫。假言判斷從條件與結果的關係上可分為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充分條件假言判斷構成的依據就是充分條件聯繫,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構成的依據是必要條件聯繫,而充要條件假言判斷構成的依據則是充要條件聯繫。

  充分條件聯繫又稱「多條件聯繫」,是指一個後果的產生可以由多個條件來決定,只要多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條件出現,那麼這個結果一定會出現。如果結果沒有出現,只能說明可以導致結果產生的多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條件都沒有出現。

  例如:「如果天下雨,那麼地會濕。」

  「天下雨」是條件,「地濕」是結果,如果「天下雨」這個條件出現了,那「地濕」這個結果必然會出現。但是,「天下雨」並不是導致「地濕」的唯一原因,「灑水」「洪水泛濫」等都可以導致「地濕」。所以,「天下雨」「灑水」「洪水泛濫」等被稱為「地濕」這個結果的多條件,也叫作「充分條件」,這是充分條件假言判斷有前件必有後件的根據。但是,「地濕」這個結果如果沒有出現,則顯然「天下雨」「灑水」「洪水泛濫」等條件沒有一個出現,這是充分條件假言判斷沒有後件,就必然沒有前件的依據。

  回到標題「怎樣在槍響的時候活下來」這個問題上來。按常理,扣動扳機槍聲一響,槍口對著的目標人物就應該中彈身亡,那麼怎樣在槍響的時候活下來呢?如果「活下來」是結果,那麼條件是什麼?要產生「活下來」這個結果,可以有許多條件,如「躲閃」「射偏」「子彈卡殼」「槍炸膛」等。這些條件是「活下來」這個結果的多條件,出現這些條件中的任何一個,都會產生「活下來」的結果;反之,如果結果沒有出現,即出現「中彈身亡」的情況,則肯定上述條件中的任何一個都沒有出現。

  必要條件假言判斷與充分條件假言判斷一樣,前件是條件,後件是結論。必要條件聯繫又稱「復條件聯繫」,是指一個後果的產生,是由若干條件共同決定的,只有若干條件同時出現,才能導致後果的出現,如果若干條件中的任何一個條件不出現,那麼後果必然不會出現,這樣的條件和後果之間的聯繫就是復條件聯繫,這些條件就稱為「復條件」,也叫作「複合條件」。這是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沒有前件,必無後件」的邏輯根據。

  在「只有陽光充足,莊稼才能長得好」中,「陽光充足」是條件,「莊稼長得好」是結果,若「陽光充足」這個條件不出現,則「莊稼長得好」這個結果也不會出現。客觀上,決定「莊稼長得好」的原因除「陽光充足」外,還涉及「雨水」「土壤」「肥料」「合理密植」等,只有「雨水」「土壤」「肥料」「合理密植」以及「陽光」等滿足莊稼生長的這些條件都出現的情況下,「莊稼長得好」這個後果才會出現,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條件,都不可能有「莊稼長得好」這個後果,這些條件就稱為「莊稼長得好」的複合條件,即復條件。反之,如果「莊稼長得好」這個結果出現了,則必然「雨水」「土壤」「肥料」「合理密植」以及「陽光」等所有的條件都已經出現,這是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有後件,必有前件」的邏輯根據。在假言判斷中,這種前、後件之間的復條件聯繫就被稱為「必要條件聯繫」。

  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前、後件之間的聯繫,叫作「充分必要條件聯繫」,簡稱「充要條件聯繫」,也叫作「一條件聯繫」,即條件出現,後果也出現,條件不出現,後果也不出現;反之,後果出現,條件必定出現,後果不出現,則條件不出現。

  在「當世界上沒有了犯罪,那麼刑警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中,「世界上沒有了犯罪」是條件,「刑警沒有存在的必要」是結果。如果條件出現—世界上確實沒有了犯罪,那麼後果必然產生—刑警的確沒有存在的必要;如果條件沒有出現,即世界上還有犯罪,那麼後果也不會產生;反之,如果後果已經產生,則肯定條件已經出現;若後果沒有產生,則條件必然沒有出現。這種一個條件導致一個後果的情況,就叫「一條件聯繫」。

  我們在運用假言判斷的時候要注意不要犯一些邏輯錯誤。

  一是條件和結果之間沒有充分或必要的條件關係。

  例如,某位媽媽在孩子掉入水中後,並未施救,也不讓別人救。她淡然地說道:「不用救,小孩的爸爸是游泳冠軍,他爸爸那麼會游泳,他肯定也會游泳,沒事的,不用管!」

  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這位媽媽的想法有毛病。她認為,因為兒子的爸爸是游泳冠軍,所以兒子就一定會游泳。游泳技能不能遺傳,因此孩子會不會游泳和他的父親是不是游泳冠軍沒有關係。這樣的推理雖然有假言推理的形式結構,但是不算是假言推理。

  生活中,人們常常用這樣的精神勝利法來麻痹自己:因為我的家裡有錢,所以我不需要好好學習;因為我的父母受人尊重,所以我也受人尊重;因為我的運氣好,所以我幹什麼事情都不需要努力;因為上次領導沒有追究我的責任,所以這次領導也不會追究我的責任;等等。

  二是混淆三種假言判斷,錯誤使用聯結項。

  例如:「只有天下雨,地上才會濕。」地上濕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人工灑水,可能是秋天早上的霜露,還可能是春天返潮……這是把充分條件假言判斷錯誤地當成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如果天下雨,那麼地上會濕。」

  事物是處在普遍聯繫和發展之中的,一種結果往往是在許多條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對象和對象之間的條件關係也會發生變化。時代在不斷發展,知識在不斷更新,人們的經驗總是有限的,對許多條件與結果的聯繫我們不能武斷。所以,我們除了要了解基本的邏輯知識外,還要不斷地從多方面去分析條件與結果之間的邏輯關係和性質,這樣才會儘可能避免出現邏輯錯誤。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