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所有語句都是判斷
2024-09-28 17:34:28
作者: 劉洪波;李媛媛;劉瀲
判斷既是對概念的展開和聯結,又是推理的基本要素。可見,沒有判斷就不可能揭示和說明概念,也不可能進行推理。從概念到推理,判斷始終起著橋樑的作用。
判斷是對事物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它具有兩個重要的邏輯特徵:一是對思維對象有所肯定或否定,任何判斷都有所肯定或否定,否則不成為判斷;二是判斷總是有真有假,無所謂真假的不叫判斷。對事物情況進行斷定,就必然有一個斷定是否符合實際的問題,如果斷定與現實相符,就是真判斷;如果斷定與現實不符,就是假判斷。判定一個判斷的真假,不取決於人的主觀意志,而取決於客觀實踐。
任何判斷都是由語句承擔的。正如並非所有的語詞都是概念,也並非所有的語句都是判斷。哪些語句是判斷,哪些語句不是判斷,這是很關鍵的問題。因為只有一個語句成為判斷,我們才能據此進行推理。如果一個語句不是判斷,我們就不能用它作為推理根據。我們所有思維得出的正確結論必須建立在語句是判斷的基礎上。
一般來說,陳述句、反問句和一部分感嘆句表達判斷,疑問句、祈使句和一些感嘆句不表達判斷。這是判斷與語句的不完全對應關係。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這是陳述句,是判斷。「難道月亮會發光嗎?」這是反問句,是判斷。「春天到處是美麗的花朵啊!」這是感嘆句,是判斷。「哎呀,我的媽呀!」這是感嘆句,不是判斷。「這次考試我能及格嗎?」這是疑問句,不是判斷。「這次考試難道我不能及格嗎?」這是反問句,是判斷。「請把你的筆借給我。」這是祈使句,不是判斷。
陳述句很好辨認,但是要注意陳述句內容是否有真假,如果不能斷定其真假,就同樣不是判斷。比如說,「外星人是存在的」是一個陳述句,但是不能斷定真假,所以不是判斷。分辨反問句和疑問句要看句子內容。反問句傾向於否定句子內容,雖然是提問的形式,但更像是一種強調;疑問句則需要聽的人給出答案。感嘆句所發出來的感嘆能夠反映具體事實,是判斷;所發出來的感嘆純粹是某種感情、情緒,並不反映具體事實,則不是判斷。祈使句和表達情緒的感嘆句從句型上看非常相似,但是感嘆句多表達情緒,祈使句則多表達請求、要求、夙願、祈禱、祝福等。祈使句表達的是說話人的主觀意願,如「官運亨通、步步高升」,不反映任何實際情況,所以不是判斷句。
由於判斷有兩個邏輯特徵,即有斷定,有真假。所以,雖然邏輯學不研究思維內容,但還是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內容的問題。按照邏輯理論,兩個相互矛盾的判斷必有一真、必有一假。那麼,「上帝有鬍子」和「上帝沒有鬍子」這兩個陳述句是否表達判斷?如果表達判斷孰真孰假呢?傳統邏輯理論根據其被斷定對象「上帝」是不存在的這個事實,認為這樣的陳述句沒有真假,不表達判斷,因此說明,其實有的陳述句也是不表達判斷的,這就涉及思維內容了。
本書首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在生活中,其實不需要這麼較真。但是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我們必須有較真的精神,學會辨別語句與判斷,畢竟,沒有正確的判斷便不能做出正確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