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驢

2024-09-28 17:34:07 作者: 劉洪波;李媛媛;劉瀲

  前面說到,所謂明確概念就是明確概念的外延和內涵。也就是說,當我們在使用某一個概念時,不能想當然地對其外延和內涵是什麼下結論,以至於偏離了該概念真正的外延和內涵。這對於人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認識客觀對象是非常重要的。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這是大家都熟悉的傑出詩人、哲學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773—819)的名作《黔之驢》。在這個故事裡,虎對驢的認識過程,就是一個明確概念外延和內涵的過程。

  首先,「黔無驢」,虎的頭腦中自然沒有關於驢的概念。虎看見山下的驢體形碩大,只敢躲在林間窺視;「以為神」—這是虎對驢形成的最初的概念。這時候虎獲得的關於驢的外延是「龐然大物」,形成的內涵是「(可能)具有神一樣能力的動物」。

  「驢一鳴」聲音高亢洪亮,將虎可嚇得不輕—「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這是虎進一步對驢形成的概念,外延不變,但內涵增加—聲音恐怖,(應該)非常兇猛。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虎小心翼翼地觀察了很久,發現驢既無鋒利的爪牙,也無尖銳的頭角,再加上逐漸熟悉了驢的叫聲,虎對驢形成了新的內涵——應該沒有什麼特異的能力。

  於是虎開始逐步接近驢,並對其進行挑釁,驢則不勝其煩,「蹄(踢)之」。虎終於發現了驢的能力「技止此耳」,因此「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

  引用這個故事在這裡不是要去說明驢徒有其表、自以為是,最終落得喪命虎口的可悲下場,而是希望以此闡論為什麼要明確概念的外延和內涵。

  當虎對驢的外延、內涵不甚明確的時候,獲得的關於驢的概念是「神一樣的龐然大物」「甚恐」「不敢搏」,待反覆接近、觀察、挑釁之後,終於明確了驢的概念—「沒有什麼能力的食物」。

  驢卻始終不去了解虎,對虎的外延、內涵不進行深入認識,沒有形成關於虎的概念,以為自己可以戰勝虎,最終成了虎的美食。

  概念的內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事物的本質屬性。我們通常說的概念的含義、概念的內容等都是指概念的內涵。

  概念的內涵是概念的質。它說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是什麼。它對應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一定方面的本質屬性。虎和驢的本質大相逕庭,虎食肉、驢食草,驢雖貌似強大,但實際外強中乾。虎與驢終歸處於食物鏈的上下兩端,二者相遇,驢如果不逃,則必將成為虎的果腹之食。事物的本質屬性是客觀存在的,若且唯若這種客觀存在為人們所認識並反映在概念中時,才是概念的內涵。

  驢的外形、體重、顏色、聲音等都屬於概念的屬性,但其最本質的屬性還是「食草」。無爪牙之利就說明了「搏鬥」不是其本質屬性,因此在應對虎的挑釁時,只能選擇「蹄(踢)之」,這讓虎對驢的外延和內涵有了最終的本質的認識。虎雖然沒有驢的體形龐大,但其鋒利的爪牙和「食肉」的特有屬性,決定了它必然具備「搏鬥」能力,也是它始終不放棄對驢的內涵不斷深入認識的根本原因。

  虎在獲得關於驢的概念的過程中,經過了長時間的、不斷的反覆探索,但驢卻不去深入了解虎的外延和內涵,當然也就沒有形成關於虎的準確概念。正是由於對對方概念是否明確而決定了虎、驢最後的命運。

  本質屬性是事物的根本,它不受外部特徵和具體形狀的影響,相反,因為本質屬性的存在,它還會影響概念的外部特徵和具體形狀,這一點通過虎與驢的外形就可以看到。

  講《黔之驢》這個故事的目的,僅僅在於用此說明「明確概念」對於人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認識客觀對象有多麼的重要。

  當然,人們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是不斷深化的,客觀事物本身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因此,人們在認識過程中所形成的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不可能是固定不變的,這是概念的靈活性。

  比如關於「橋」的概念,這個概念的內涵是「架在河道兩頭的能夠起連接作用供人們行走和方便交通的建築」。它的外延是古今中外各種各樣的「橋」,有石橋、鋼筋水泥橋等。但是,如今的「橋」的外延已經不再局限於「跨越河道兩岸」了,如城市中的立交橋、過街天橋等。

  外延的變化導致「跨越河道兩岸」這個屬性被自然淘汰,減少了內涵屬性,但並不影響「橋」作為「方便交通的建築」這個內涵屬性,也就是說概念的本質屬性還是相對穩定的。由此說明,概念的內涵是相對穩定的,無論社會如何進步和發展,人們的認識如何更新和變化,在這一過程中所形成的概念既有發展變化,又不能任意改變,既有明確的內容,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任何客觀對象的內涵和外延都是確定性和靈活性的辯證統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