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順」耳,男孩更愛聽
2024-09-28 17:30:18
作者: 王金梅
你還記得上次孩子犯了錯,你是怎麼對他進行批評教育的嗎?他接受你的批評了嗎?願意按你說的話改正錯誤嗎?
批評教育是一門藝術,父母只有掌握了正確的批評方法,男孩才會成為那個真正「聽媽媽的話」的乖男孩。
就像身體受傷會疼一樣,男孩犯了錯或闖了禍,不等父母批評,他也自然會感到羞愧、內疚和痛苦。父母若是在這個時候條件反射般地用一些嚴厲、指責的話語批評男孩,比如「我不是告訴過你不能這樣做嗎?你怎麼還……」「你總是這麼不聽話」「你能不能長點記性」,受挫的男孩會覺得很沒面子或煩躁不已,接著他會為找回心裡的自我確認,從而故意和父母頂嘴或擺出一副不屑一顧的樣子。
如果父母和男孩之間經常處在嚴厲批評和頑劣反抗的狀態,男孩會真的對犯錯不在意,漸漸失去羞愧感和自責感,對父母的批評教育變得無動於衷,這樣他就會在父母不斷的批評下,變成讓父母頭疼的「熊孩子」。
那麼父母需掌握哪些批評的方法,才能讓男孩好好「聽話」呢?
一、避免「超限效應」
本書首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父母在批評男孩時通常會犯以下幾個錯誤:以自我為中心,不注重批評的方式方法,不注意把握批評的尺度,不懂得換位思考。父母這種自說自話和無休止的說教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會引發「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男孩本來在聽到父母的教誨後已經做好改正的準備了,但在父母喋喋不休的批評下,索性破罐子破摔,選擇「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父母越不讓這樣干,男孩就非這樣干不可。
語言學家拉克夫認為說話有三個原則:說話不要咄咄逼人,要讓別人也有說話的機會,要讓人覺得友善。父母批評男孩的目的是引導男孩改正錯誤的行為和態度,但引導不是無休止的說教。父母若想讓男孩聽進去,就一定要避免無意義的重複,因為沒完沒了的嘮叨只會適得其反。
二、批評要富有誠意
一個人會不會說話,不在於他說了什麼,而在於他是如何說的。父母批評男孩一定要選對說話的方式,多站在男孩的立場上,在理解、包容和幫助男孩的前提下進行批評教育。一言以蔽之,父母的批評要富有誠意。
天天在學校無意中違反了校規,影響了班級的評優成績,被老師罰寫檢討書。媽媽知道後雖然心裡對天天也有些責怪,但媽媽理解他這個年紀的男孩,偶爾頑皮一下也是正常的,知道天天內心也一定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當天天垂頭喪氣地回到家裡,準備接受責罰時,媽媽只是開玩笑地說了一句「小糊塗神犯點小糊塗很正常」。接著媽媽幫助他分析犯錯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這不僅為天天寫檢討書充實了內容,而且發揮了檢討書的自省功能。最後,媽媽還鼓勵天天多為班級做貢獻,比如主動打掃公共衛生、參加校園運動會,把不小心為班級丟的分掙回來。天天聽到媽媽的話兩眼放光,臉上的愁容也變成了興奮的笑容。
從上述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通過媽媽富有誠意的批評,天天從給班級丟分變成要為班級加分,從調皮頑劣到有集體榮譽感,從自責變成自我期待,說明媽媽的教育非常成功。如果天天一回到家裡,媽媽就板著臉用諷刺、挖苦的語言批評他或對他進行人身攻擊,就算道理說得都對,錯誤分析得頭頭是道,也不會獲得天天的認同,更不會讓天天變成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好學生。記住,父母批評男孩不是為了逞口舌之快,而是要解決問題。所以一定要富有誠意地開導和幫助他,讓男孩心甘情願地承認錯誤和改正錯誤,並鼓勵他衝破自身局限,做更好的自己。
三、父母要做「事後諸葛」
《朱子家訓》中說:「堂前教子,枕邊訓妻。」意思是說,教育孩子要當眾指出他的過錯,讓他感到羞恥,從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而妻子犯了錯,則要給她留顏面,在沒有人的時候悄悄地告訴她。但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堂前教子」的做法並不可取。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種情況:父母當眾對男孩大聲斥責,甚至連打帶罵,有人圍觀勸說,父母還會解釋打罵男孩的「正當理由」,當眾揭男孩的短。這種時候,男孩往往面紅耳赤、垂頭喪氣或哭哭啼啼。
其實,無論男孩多么小,都有自尊心和羞恥心。父母當眾批評男孩,會讓他在眾人面前產生自卑心理或逆反心理,這會嚴重挫傷男孩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當男孩不小心犯了錯,父母不妨做「事後諸葛」,當著眾人為男孩留點情面,私下再對男孩耐心教導。這樣既維護了男孩的自尊,尊重了男孩的人格,又給男孩留有自我教育和自覺改正的機會。
四、欲擒故縱式的批評
爸爸下班回到家,感覺氣氛不太對。他走進客廳,看到豆豆下巴擱在桌面上,正胡亂地塗鴉。媽媽遞給爸爸一個眼神,示意他過問兒子的情況。
爸爸一把把豆豆抱在腿上,逗他說:「這麼認真地畫線條,是想長大後當畫家嗎?」
豆豆抬眼看著滿臉笑容的爸爸,小聲說:「我去書房時,把你的藍色墨水瓶打翻了。」
正當豆豆準備挨罵時,爸爸卻說:「墨水瓶打翻了不要緊,再買一瓶就行了,但是我兒子主動認錯,爸爸很欣慰呀。」
豆豆驚訝地看了爸爸一眼,接著低下頭說:「墨水灑在你書上了。」
「愛看書也是好事情。」爸爸面不改色地說。
「可是書上的墨水甩到你的灰色襯衣上了,我想幫你洗,結果襯衣變成了那樣。」豆豆說著,回頭指了指泡在盆里的灰色襯衣。
爸爸看見自己最喜歡的一件襯衣變得面目全非,不禁十分錯愕。這時媽媽連忙向爸爸搖搖頭,又給他使了個眼色。爸爸回過頭看豆豆時已沒有半點大驚小怪的神情,他欣喜地說:「兒子都學會主動幫爸爸媽媽做家務了,真是太棒了。」
豆豆聽到爸爸一連串的誇讚,根本沒提自己犯的錯誤,他覺得無地自容,最後哭著向爸爸主動道歉:「爸爸,對不起,我去找墨水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把墨水灌進泡泡機里吹藍泡泡;洗衣服也不是為了幫媽媽幹活,是闖了禍怕你回來揍我。」
爸爸滿意地笑了笑說:「你能主動承認錯誤,爸爸相信你以後也會主動學習和主動幫媽媽分擔家務的。更何況你能想出吹藍色泡泡的點子,真是很有想像力呢,爸爸更應該表揚你了。」說完爸爸結結實實地親了下豆豆的額頭。
爸爸從頭到尾沒有說一句批評的話,卻引導兒子主動承認錯誤,並給兒子指明今後努力的方向。爸爸這種欲擒故縱式的批評,不僅孩子能夠接受,還會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自覺地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五、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
有些父母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在批評男孩時,會聯想起他之前犯過的類似錯誤,然後絮絮叨叨地舊事重提,最後變成對男孩人格的否定。
比如媽媽催男孩寫作業,男孩不寫,媽媽就會說:「催你寫作業,催了這麼多遍你就是不趕快寫,還說不會做,我看你就是懶,就是做事拖拉,早上讓你刷牙你不刷,晚上讓你睡覺你不睡,讓你別打遊戲你非要打,我看你就是不學好,長大後能有什麼出息……」
媽媽嘮叨時的聯想有點像「蝴蝶效應」,能從男孩寫作業慢,一直推斷出男孩長大後沒有出息。這種不就事論事而直接上升到人身攻擊的批評方式,顯然只會越批評越糟糕。男孩也許真的會因此墮落,變成媽媽口中那個沒出息的男孩。
父母在給男孩糾錯時,千萬別把男孩批評得一無是處,而應該用平和、有引導性的話語告訴他怎樣做會更好。比如,男孩做事拖拉,你可以說「現在做得慢沒關係,你這麼聰明好學,我相信你可以做得又快又好,要不咱們試試」;男孩不收拾房間,你可以說「你的小窩可以變得更漂亮,只需要你稍微收拾一下,你就會享受到你的勞動成果」。家長深諳批評的藝術,才會讓男孩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