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女巫,金融寡頭,國家暴力
2024-09-26 12:17:57
作者: (德)貝恩德·勒克
插圖35:《在德爾訥堡處決女巫》,1555年,約翰·雅各布·威克(Johann Jakob Wick)藏品,蘇黎世,中央圖書館
地獄之火
「太初有道。上帝說有,就有。命立,就立。」《大衛詩篇:33》的這段引文正好為15世紀晚期耶羅尼米斯·博斯創作的《人間樂園》——這幅藝術史中最神秘的畫作之一——賦題。這段文字見於這幅三聯畫的雙翼外側,雙翼合攏則覆蓋中間的畫板(插圖36)。在兩翼外側的畫板上,畫家用黑、白、灰三色描繪了《聖經·舊約·創世記》中的第三階段的世界。光與暗、日與夜已經分開,蒼穹「於水中」拱立而起。宇宙如玻璃球一般懸在混沌虛空中。博斯把大地想像成一張圓盤,放在玻璃球的正中。上帝端坐其上,身著王袍,和他的塵世代表一樣,頭戴教皇三重冕。他左手執卷,內中所著可能是創世的計劃。下方大地尚無生機,但正如《聖經·舊約·創世記》所言,晨光熹微,貧瘠的大地上已萌發出第一絲綠意。接下來的一天裡,上帝又造日月和眾星,擺列在天空上。只有那來自遙遠的上帝的光芒,依稀照亮這片最初的土地。
如遇特殊的節日盛會,外側兩扇灰暗的畫板會被打開,畫板內側繽紛多彩的人間好戲便呈現在觀賞者眼前,這幅畫的第一批觀眾一定驚嘆連連。博斯繼續描繪《聖經·舊約·創世記》的場景,從上帝造人一直到他本人生活的時代。亞當與夏娃的故事場景里,有很多生動鮮活的獨角獸、三頭兩棲動物、集結成軍的鎧甲魚人,還有翱翔天際的魚、水陸兩生的物種、一頭大象和一隻慘白如鬼魅的長頸鹿。史無前例的還有噴泉、群山和伊甸園河水流經的山崖隘口。粉與藍搭配成怪異的色彩組合,仿佛是另一個星球的畫面。
插圖36:耶羅尼米斯·博斯,《人間樂園》,閉合狀態下,1500年前後,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
中間畫板(附圖16)上也依然延續著聖經故事,「當人在世上多起來,又生女兒的時候,神的兒子們看見人類女子的美貌,就隨意挑選,娶來為妻」。畫面上確實出現了很多裸體歡愉的形象,姿態各異。一支狂歡的隊伍圍繞著池塘打轉,池塘里有三五成群的黑白女人一起沐浴。凡人自由自在地享受豐盛的果實,而那第一顆果子曾經決定了人類的命運——分享神的智慧,必受苦楚與辛勞。這最初的人類紀元里充斥著罪惡,如《聖經·舊約·創世記》所言,人類應該被從大地上抹去。右邊的內側畫板是一幅技藝精湛的夜景圖,也是前所未有。畫中有魔軍列陣、烈焰滔天,隱約可見通往幽冥的拱門,門後是熊熊火光,炎炎逼人。門前是一處結冰的湖面,裸體的人密密麻麻,都被凍在冰上。觀眾所有的感官都被冒犯。博斯畫出地獄的旋律,讓惡臭從糞坑裡飄上來。他折磨人類的軀體,展現背負深重罪孽的人:賭徒,還有縱慾之人,這個裸體的美人正從鏡子裡端詳著自己被地獄之火灼燒的臉龐。右下方是故事的尾聲,一頭戴著多明我會修女頭巾的豬諂媚地摟住一個裸體男子,它是要勸說男子在立遺囑時多考慮多明我會的利益嗎?
請記住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人間樂園》創作於本書所記述的時段的中期。博斯創作這幅令人著迷又錯愕的畫時,彼得·佩魯吉諾正在遙遠的義大利畫著安詳的聖母,而以馬爾西利奧·菲奇諾為中心的圈子已迎來了「首次啟蒙」的曙光。這一切都與博斯藝術觀里陰暗的世界觀相去甚遠。藝術史學家恩斯特·貢布里希曾評價博斯的一幅地獄畫作說,藝術家在這幅畫裡用具體又直觀的手法,把中世紀人們所懼怕的那些折磨人的怪物都成功地表現了出來。實際上,博斯在這幅世界圖景的右翼上畫的地獄不能簡單地視為對中世紀文本的閱讀,比如1484年出版的《吞達爾見聞錄》,這本當時流行的書講的就是陰間旅行。若不是親眼所見這樣的烈焰和毀滅,誰也不可能畫得出來,但這些困擾人心的幻象可不只是縈繞中世紀。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的微笑》讓人覺得文藝復興時期是祥和平靜的,但真相遠比這恐怖。
如果當時人們腦海中的「地獄」就如博斯所繪,那麼人們靈魂深處的恐懼和對救贖的渴望就不言而喻了。人們追求虔誠的純潔,這在佛羅倫斯的文藝復興中也是顯而易見的。薩沃納羅拉在這裡開始建立他的上帝之國。用印刷術推進宗教改革的第一人並非路德,而是這位來自費拉拉的修士,他出版了100多本義大利語的典籍。他要求信徒過簡樸的生活,只有祈禱和懺悔。他力爭廢除看戲和賭博這兩樣當時最主要的惡習,甚至認為節日也不是歡慶的時候。1496年的狂歡節沒有化裝遊行,他派孩子在城裡募捐。他在布道中支持人們起義,反對人文主義在佛羅倫斯——這座藝術家、詩人、同性戀和放蕩者的城市——的崛起。儘管他讓世俗生活變得非常無趣,這個兩頰凹陷的費拉拉人卻是民心所向。他宣稱自己是先知,把自己當作《聖經·新約·啟示錄》的信使。就跟以往的世紀之交一樣,博斯的畫作問世之際也是流言四起,大家紛紛傳言末日審判、最後的戰爭就要來臨。這些流言蜚語與理性背道而馳,雖然人們已經造出機械鐘來認識時間,也發行了貨幣,發明了金融簿記,哲學領域還出現了馬基雅維利這樣的思想家,但這個特殊的時代已遠遠超越所有這些界限。當時的人懂得絕望、優雅和美麗,他們燒死異教徒,尋找最久遠的智慧,對虔誠著迷,也會為陳舊的手稿和古代的雕塑發狂。這樣看來,薩沃納羅拉並不只是單純地維護中世紀、反對新時代。這位布道者屬於最徹底的那群人,在任何時代都是。他來自聖伯納德和聖貝納迪諾教派,追隨教宗格里高利一世和聖格里高利七世的信仰,喜歡點火刑架的加爾文就是從他這裡獲得了靈感,我們身邊衝動易怒的宗教狂跟他也脫不開干係。薩沃納羅拉在《論宗教生活的簡樸》中提到:「整個宗教生活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滌清塵世的浸染。」這樣一來,擁有精神和肉體雙重屬性的人以及世界都能夠成為上帝的神聖廟堂。薩沃納羅拉還預言,佛羅倫斯作為天選之城將統治義大利。
但是人們迎來的不是更好的世界,而是惡習的死灰復燃。佛羅倫斯很快便又陷入不同勢力的混戰。跟300年後那個喜歡砍人腦袋的馬克西米連·德·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一樣,當薩沃納羅拉失去革命信眾和淨化手段時,他求諸公開的火刑。1497年的狂歡節,他在領主廣場上引燃「焚燒虛榮之火」,假髮、香水瓶、脂粉、牌戲、名貴衣物、奢華家具、豎琴、半身雕像和畫作都被付之一炬。古老的狂歡節傳統跟文藝復興所有的世俗生活一起化為灰燼。大火吞沒的書籍里甚至包括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等文學大師的作品,普爾西的《莫爾甘特》也未能倖免,畢竟這首敘事史詩犀利地抨擊薩沃納羅拉和他的信仰。
但這場烽火併無燎原之勢,薩沃納羅拉內外交困。教皇亞歷山大六世(Alexander Ⅵ)可不想有這麼一個神授的超能先知與他平起平坐,更不能容忍佛羅倫斯與法國交好。教皇把薩沃納羅拉開除教籍,但薩沃納羅拉也不甘示弱,他試圖抹黑教皇是重返人間的反基督者。1498年,這位先知又故技重施,搭起柴火堆要焚燒一些不值錢的小玩意兒,這次卻引發了抗議。年輕貴族試圖阻止這場虔誠的文藝演出。佛羅倫斯對這位布道者也漸生反感之心。他拒絕接受上帝的判決——火刑驗罪法,因此也與最後的生機失之交臂。1498年5月23日,他被處以絞刑,後又被焚屍揚灰。唯有領主廣場上鑲嵌的一塊石板還能告訴人們,這位一度想把佛羅倫斯教化成神聖耶路撒冷的修士於此地被燒成灰燼。有一些人把他神化,認為他屬於人民,他曾勇於對抗窮奢極欲的富人、信奉異教的學者、耽於俗樂的藝術和其他消遣。
時勢造人,強者是大勢所趨。時任佛羅倫斯修道院院長、同時在法國國王查理八世那裡擔任大使的皮耶羅·索代里尼(Piero Soderini,1452—1522)眾望所歸。人們選他擔任教區大主教,任期長達十年。
女巫之槌
當時仍有許多佛羅倫斯人憂心末日來臨,波提切利一幅神秘的畫作就反映了這種情況。《神秘的耶穌誕生》頂部有希臘文的題詞,說這幅畫作於1500年末在「義大利的紛亂無序」中完成,遭受著末日和戰爭的二次折磨(附圖17)。波提切利雖然創作了聖母畫、美麗的維納斯和呵氣成花的花神克洛麗斯,但這位大師和地獄畫匠博斯的思想世界並非看上去那樣大相逕庭。第三幅藝術品同樣也與前兩者刻畫的場景(「天啟」)有關:1499—1502年,路加·西諾雷利(Luca Signorelli)在奧爾維耶托主教座堂的一間祈禱室繪製了《最後的審判》,青綠色的強壯魔鬼對被詛咒的人施以酷刑。
實際上,「惡毒的敵人」又好像是在眾人當中產生的。宗教審判是個費神的苦差事。世紀之交過後,僅在英格蘭林肯教區就有300多人被指控為異教徒。尤其是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還有新柏拉圖主義者提出的「魔鬼學」,為辨認魔鬼提供了指點,魔鬼沒有實體,可以偽裝成任何模樣,他們數不勝數、充斥人間。波提切利畫中表現的人間紛亂,為魔鬼的存在提供了最佳佐證。
人們也相信,撒旦可以驅使無數男女聽其號令——為虎作倀的女巫和男巫。異教徒引發的仇恨與恐懼交織在一起。1486年,離不祥之兆顯現的1500年並不遙遠,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書籍之一問世,這就是《女巫之槌》。數十萬人因此書被投入監獄、捲入訴訟,其中約有6萬人身亡,直至18世紀其餘孽猶存。有人認為是這本書引發了如此恐怖的暴政,但該觀點根本無法自圓其說:巫術信仰和個別的處決現象一直都存在。15世紀上半葉,阿爾卑斯山西部地區的居民就覺得有巫師異端興風作浪。巴塞爾宗教會議上也提到了女巫的威脅。這部拙劣的作品正好觸動了讀者敏感的神經。它的意義在於把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的學說和早先的女巫學說進行了雜糅和總結,恰好為15世紀後期的人們提供了想要了解的關於魔鬼和惡魔的知識。施派爾的印刷廠主彼得·德拉赫(Peter Drach)一定是慧眼獨具才投資印刷這本大部頭作品,其現今的版本差不多有700頁。僅到1523年,這本書就再版超過13次。當時氣候驟變,惡劣的天氣導致莊稼歉收,並且又遭逢可怕的瘟疫肆虐,人們迫切需要一個解釋,而獵巫行動就成了宣洩口。
《女巫之槌》的作者海因里希·克拉馬(Heinrich Kramer,約1430—1505)來自阿爾薩斯地區的塞萊斯塔,是一名多明我會修士,他覺得當時的災難預示著末日逼近,引用了《聖經·新約·啟示錄》中的一段文字,而波提切利的畫中那段預示不祥的題詞也影射了這一段。克拉馬指出,所有災禍都是末日到來前禍亂人間的魔鬼在作祟,而且魔鬼還讓女巫的異端邪說發展成形。他這本證據確鑿的書還提供建議,教人們如何對付敵人。在克拉馬的推動下,教皇英諾森八世於1484年頒布了緝巫教諭《至高願望》,《女巫之槌》的權威地位因此越發穩固。這道敕令以聖父之名全權委任女巫審判官進行審訊,以確保這場毀滅黑暗力量的戰爭能夠大獲全勝。
克拉馬在數百頁的書中沉迷於描寫對魔鬼的恐懼、對暴虐的懼怕和對女性的仇恨,令人驚慌失措,展示出可怖的全景。讀者聽聞人與魔同房,一定毛骨悚然。他們還會了解到:接生婆用巫術殘害生靈;女巫可操控天氣,呼風落雹;女魔令男子絕育、牲畜暴斃。他們又獲悉,女巫用油膏塗抹木頭,在夜間騎著它飛行。女巫還會在安息日奏響刺耳的音樂,煮童屍為餐。她們與冥王淫亂便可締結密約,這在後來無數審判中成了指控標準。《女巫之槌》對審訊女巫的法律程序和規則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與對異教徒的世俗審判不謀而合。刑訊是重中之重。它讓善良的女人變成重罪的監犯,平和的男子成為危險的巫師。被指控者四肢脫臼,拇指被碾碎,指甲下鮮血直流,誰經歷這些都會拼命認罪,法官想聽什麼,他們就說什麼。以往人們盯上異教徒和猶太人的時候,他們總會抱團結盟、密謀計策,這次人們也怕遇上恐怖的巫師教派,可這只是加害者自己腦中的想像。
許多受害人都是一貧如洗、年邁無依。可能只是一個身體上的特徵,比如紅髮或者駝背,就被邊緣化,被懷疑,被當成所有災禍的替罪羊。人們覺得女巫會在安息日集會,這種糟糕的指控讓審訊愈演愈烈、波及甚廣,甚至兒童和少女都不能倖免。為了知道參加這種魔鬼節日的都有哪些人,審訊者對受害人施加各種酷刑,逼他們編造十人、二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名冊。他們最深重的罪孽是毀誓。他們背棄上帝,膽敢對上帝不敬。為了讓上帝的全能完好無損,《女巫之槌》竭力提供嚴密的神學論據。書中強調,女巫和魔鬼的猖獗肆虐都得到了上帝的許可,這樣才方便展開有懲有恕的過程,這也是救贖史需要的情節。世上存在有血有肉的魔鬼、惡魔和女巫,如果人們接受這一前提,那麼《女巫之槌》一點也不缺乏內部一致。書中展現的只是理性的一種反常變體,這種理性也正是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的顯著特徵。
事實上,克拉馬成功把女人送上了火刑架——他曾誇耀說約有200人。不管他是否推波助瀾,他在世期間,義大利和德國南部的獵巫運動愈演愈烈。這個力圖純淨、追求聖潔的狂熱的迫害者,應該是一個失意受挫的禁欲主義者。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他的書中自始至終貫徹著對所有女性的敵意。僅僅是對女性誘惑力的一次失神,就會讓他良心不安。讓女性成為替罪羊,而不用在自己的欲望中尋找原因,這讓他如釋重負。是撒旦讓這些女人成為誘餌、讓人腦子裡有了淫蕩的念頭,克拉馬對此深信不疑。女人總是貪淫好色,甚至對克拉馬這樣的老修士都覬覦不已——這種想法雖然古怪,卻一直存在。
如果不敢與魔鬼及其在人間的傀儡戰鬥,就會激怒上帝。因此,克拉馬和他的同僚以極大的熱情布道,宣揚對女巫的迫害。就是這種信念,使宗教法庭不斷對皈依基督教的猶太人進行驅逐和毀滅,鼓動人們屠殺猶太人,策劃反對穆斯林的十字軍東征,引導傳道士們登上布道壇,誤導整個世俗國家。世俗的人們愛享受生活、追逐享樂,原本已是墮落放蕩,現在又墜入萬劫不復之淵。
克拉馬對猶太人的敵意並不會令人訝異。哪些拒絕皈依的猶太人被看作食古不化的蠻族,在義大利特倫托的血誣案中,猶太人被誣告為「殺嬰魔」,他們殺死外族的嬰兒,還喝嬰兒的血。克拉馬設法搞到很多類似「罪行」的材料,為這場控告添油加醋。從此以後,猶太人就成為最典型的替罪羊。人們把所有的罪責都推到猶太人身上,以便卸下自己肩上的重擔。審訊官和女巫獵人架起無數火刑架,整個社會與之同流合污,受害者被焚燒的屍煙直衝雲霄。人們希望藉此免遭上帝的懲罰,畢竟他們曾與上帝的敵人為鄰為友。
1500年,在這一大赦年前後的數十年裡,號召起義和恐懼末日、幡然悔悟與妄想純淨同時出現。歷史學教授克里斯多福·塞拉里厄斯(Christoph Cellarius,1638—1707)在回顧中世紀與近代的交替時,認為《女巫之槌》雖然立即為民間傳道士提供了講道的素材,但這本書發揮最大的影響力是在16世紀後半葉。
伴隨著這本書的發行,古登堡的發明最終喪失清白之名,第一次助紂為虐,成為恐怖和死亡的幫凶。
趨勢轉變:人口、經濟
在探險家和知識分子未能抵達的地方,平庸的人們仍日復一日地勞作。他們在節日裡祈禱、痛飲,日落時分便躺上乾草鋪,門外的夜則屬於繁星、鴟鴞和魔鬼。他們的夢境略有流傳,他們的日常交談鮮有記載,他們對宇宙和自然的印象無從得知,雖然這種感知肯定既神秘又魔幻。一些山上的洞穴對他們而言是危險之地,女巫在那裡慶祝節日,生有翅膀的龍和兇惡的魔鬼在那裡胡作非為。精靈的家也一直都在暮色之中的叢林裡,在樹幹上、石縫間、泉眼處,妖怪、巨人、非常現實的強盜和想要超脫凡塵的遁世者也大都隱匿此間。其中經典的叢林強盜是15世紀和16世紀民謠和詩歌中的羅賓漢。這個角色很虔誠,但——或許正因此——也是貪財修士不共戴天的仇人。羅賓漢占據舍伍德原始森林,這裡是一片「世外之地」。他在昏暗朦朧的荒野中反抗中世紀晚期的國家,立下自己的規矩,連樹木都要聽從號令。就此而言,他確實是個法外之徒。大約從1600年開始,他才變成「俠盜」和撒瑪利亞人[197]般的樂善好施者。
在幽暗的邊緣地帶,燒炭工人忙著看顧他們的爐火生意,這是一群被隔絕在社會之外的不可接觸者。叢林意味著冒險、危機、匱乏和孤獨。在人們眼裡叢林是一片荒蕪之地,以至袖珍畫的畫師在描繪《馬可·波羅遊記》或隱聖的傳奇故事時總要畫上曠野,就是簡單畫上幾棵樹而已(附圖14)。叢林對平庸的男女來說也並非一無是處,他們可以在叢林裡撿尋枯枝、收集草藥、採集蘑菇和漿果。
文藝復興對窮厄和貧困肯定不陌生,瘟疫和饑荒也定時來襲。亡者之舞是藝術的一大主題。呂貝克的貝爾恩德·諾特克(Bernd Notke)、巴塞爾的小漢斯·霍爾拜因和其他許多藝術家都有這樣的作品,描繪死神如何冷笑著領人赴死。遠在西邊,霍赫·曼里奎(Jorge Manrique)寫下這樣的詩句:「我們的生命是許多河流,它們都流向一片海,即死亡。」而他本人很快就在卡斯蒂利亞的王位爭奪戰中殞命。約從15世紀中葉開始,出生率重新超過死亡率,儘管當時並不是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的年代。在荒村廢墟里,新生命呱呱落地。如同中世紀溫暖期的盛景,在托斯卡納等一些山區,人們又開始開墾荒田、復耕作物。除了糧田,長勢良好的所有特殊作物也都被播撒在田間,比如紡織染料菘藍和西洋茜草。
綿羊養殖業利潤可觀,它在人口短缺、穀物價格大跌的時期得到發展,最初是在西班牙,後來在英國得到大力推廣。養殖業是如此繁榮,以至托馬斯·莫爾略帶譏諷地說,羊把百姓、村莊和城市都吃掉了。他最為惱怒的是,地主把耕地圈起來留給自己的羊群。同時,他影射臭名昭著的「圈地運動」,把至今一直共有的土地分隔成一塊塊牧場。衝突愈演愈烈,很快就爆發起義。這是早在《聖經》中就提及過的一個古老矛盾:一邊是該隱,較為先進的、已經定居的農民,也是所有農業資本家的祖先;另一邊是亞伯,仍是個遊牧人,所到之處寸草不留。從中世紀起,牛群從斯堪地那維亞和匈牙利、波蘭、烏克蘭等東部地區浩蕩而來,被驅趕到南部和西部的大城市地帶,單是它們就需要多少牧場養活!牛需要草場,因此農民就沒法種糧食種甜菜,土地全用來養活奶牛、綿羊、馬和小型家畜。
農民生活在不同的法律體系和統治方式之中。比如,歐洲從古代起一直實行半租賃的佃農制,這一制度在亞洲也很常見。地主提供農具和種子,佃戶提供勞力,收成由雙方分配。東部地區的田主跟上述的「地主」又略有不同,地主主要流行於西歐,比如德意志一些地區、英國和尼德蘭。此外還有無數介於這兩者之間的形式。
田主制是中世紀盛期墾殖運動的遺留,在15世紀導致國家內部出現很多割據勢力。黑死病和人口遷徙讓田主們有機可乘。他們不肯交出空閒的土地,轉而據為己有。田主對他的農戶來說就是田間地頭的上帝:集法官、主教和僱主於一身,有時他們也會在困境中施以援手。田主的農業營生由他自己做主。農民要服勞役又總是順從老實,只能扎堆成群地賣苦力,為田主充實糧倉,田主再把農民的收成拿去市場售賣。農民能有多少苟延殘喘的份兒,主要取決於那些居廟堂之高的貴族或者國王有多強硬或者多軟弱。只要他們願意,便可以遏制這樣的獨斷專橫。但權力利益誘使他們與豪紳地主結盟,農民常常被視如草芥,棄如敝屣。很多農民在田主那裡做牛做馬,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他們的境遇卻每況愈下,他們緘口不言、灰心喪氣。當規模龐大的農民起義橫掃英國全境時,東部幾乎是一片死寂。
在西部和中部,至少上層農民的待遇得到了改善。很多地方的佃農都恢復了自由身,讓仍被束縛的人也有了盼頭。廢除農奴制的呼聲越來越高,在英國大規模農民起義時就已經成為其口號。通常來說,自由民在繳納一筆特殊捐稅後便可以把農場代代相傳,可以用金錢取代人身依附和勞役。日常生活,包括與地主的衝突都由村莊公所負責召集協商。農民和地主目標一致,都是要把這些分散的小塊田地物盡其用,這跟東部廣闊的大莊園有天壤之別。深耕的辦法是雇用勞工、技術革新及最大可能地提高土地產量,這些都需要一定的企業精神和資金。和亞洲一樣,歐洲當然也有喪失土地的小農群體和廣大的城市底層,在饑荒年很容易餓殍滿地。小農和富農辛苦勞作、艱難收成,卻被那些貴族子息、神職後裔或市民階層出身的地主強奪大半。僱工起碼要得到像樣的報酬,才不會隨意遷徙。
一開始,城市中特別缺乏勞動力。瘟疫對人口的打擊越來越慘重,因為城市中人口居住太密集,傳染的危險更大。據記載,15世紀晚期曾經有兩名師傅同時爭搶一個幫工。手工行業的繁榮尤其是得益於那些因為遺產和貿易日漸富足的上層階級——除非常年征戰讓人口和資金都遭遇滅頂之災,比如法國和英國。薪資節節攀升,而整個社會因為瘟疫肆虐和人口銳減獲得了豐厚的遺產資本,利息與日遞減。文藝復興時期富麗堂皇的文化風格也與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整合有密切關聯。儘管如此,世紀之交時酬勞與物價的剪刀差已開始逐漸縮小,15世紀末,手工行業有了豐厚利潤。進入16世紀,剪刀差又轉而增大,手工行業因此深受打擊。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口增長及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徙。城牆內消費者越聚越多、人頭攢動,糧食和其他農作物的價格都開始上漲。例如,16世紀上半葉那不勒斯的人口就增長了五倍。與百姓一起湧進城來的當然還有他們的困厄。其他城市的狀況也類似,雖然人口增長不似那不勒斯這般劇烈。
儘管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但毫無疑問,整個歐洲或多或少都有一群強勢富足的中產階級在崛起。特別是他們對閱讀的渴求,令圖書出版業大獲成功。此外,虔誠讓他們慷慨解囊,彌撒和聖壇都得到了優厚的捐贈。為滿足他們的口腹之慾,菜餚也琳琅滿目,肉類、酒類和水果的消費量都達到了歷史峰值。市民喜著華服,搖身一變如貴族行事。當局試圖用一道道命令遏制這種揮霍,至少要把社會等級的外觀表象固定住,可惜收效甚微。
銀、鐵、紙:鞏固文牘國度
在以上幾節里,我們講述的是歷史上看似相去甚遠的幾個領域:巫術信仰、人文主義語言學、大西洋擴張,外加印刷術的歷史和高度發達的手工業的產生,連手動機械鐘錶和眼鏡都能製作。如果不能人為劃分這些領域,那這一切根本無從談起。事實上,這些領域與其他重大趨勢有著極其複雜的聯繫,包括人口統計學的發展、資本主義的傳播和早期現代國家體系的鞏固,這是其中最重要的三個。上述因素到底如何發揮作用,在15世紀繁榮的礦冶業上表現得尤為顯著。
人口增多,對金錢的需求也擴大。商人和探險家需要船隻,所以就需要錢,船隻還需要鐵釘和鐵錨。國家需要鐵管槍和青銅炮裝備軍隊——兜兜轉轉又是錢。金屬變得很緊俏:鐵、銅、銀、金。人們大力開展礦床勘探,1430年最早從蒂羅爾開始,後來擴散到薩克森、圖林根和匈牙利等地。蒸蒸日上的礦冶業激發了發明家的熱情,也迎來了生產分工的雛形,高度精細化的專業人員和干粗活兒的僱工一道參與協作。在加熱時添加鉛可以讓銀熔化,這項熔析技術的發明大大提高了采銀業的效率,人們稱之為繼遠古時期黃銅的發明後「礦冶業最重要且影響最廣的革新」。
深層礦井排水需要昂貴的技術。水力自13世紀出現以來一直發揮作用,它可以讓升降籃上上下下,讓鐵錘高速運作而不知疲倦,讓風箱不停給熔爐鼓氣。在進入「幽深又有暗光浮動的」地下世界之前,資金必須到位,人文主義者康拉德·策爾蒂斯曾如是評價鹽礦業。遠洋貿易的本錢是在船隻上投注入股,採礦業也是通過買賣礦井股份籌措資金。礦業股票通常是小額發售,這樣也平攤了風險。礦石冶煉需要大規模資金投入,紐倫堡人在造紙業中已經首開先河,在這個領域又拔得頭籌。1419年,這個帝國直轄市的城門外建起了第一座熔析工坊,半個世紀後,圖林根森林中的工場接手這項工作。他們所需的資金通常由城市顯貴和商人聯盟負責籌措。他們開採原料,進行冶煉,售賣提煉出的金屬,利潤豐厚得令人難以想像。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金屬產量劇增。人們推測,歐洲銀業在1450—1540年擴張了五倍之多,生鐵年產量在15世紀下半葉從2.5萬噸增長到4萬噸。
採礦業的迅猛發展催生了諸多理論,而它們轉而又推動實踐。艾爾伯圖斯·馬格努斯(Albertus Magnus)關於礦物的著作後來演變出一系列的「人工手冊」,對技術問題、礦井規劃、礦產的冶煉和分解進行探討。箇中翹楚乃是格奧爾格·阿格里科拉(Georg Agricola)於1530年首版的十二卷本對談錄《論礦冶》,以及萬諾喬·比林古喬(Vanoccio Biringuccio)於十年後出版的冶金學奠基之作《火焰學》。幸有阿格里科拉的大作,活塞泵從薩克森和波西米亞流傳到了整個歐洲。但冶煉技術的細節還是秘而不宣,大家只能依靠實踐摸索。冶金業通過「火試金法」這種「資格審查」積累了提取金子的經驗。在這種情況下,資金需求、書籍印刷、技術革新、冶金和礦冶相互影響。此外還有一個因素,國家體制建設也處在進程當中。畢竟,各方勢力中只有國家對金屬的需求量最大。建築施工、宮廷事務、外交往來、行政體制,以及最後和最重要的戰爭都需要資金支持,因此造幣廠急需原料。
出於持續的借貸需求,國家與大型企業的結盟越來越常見。國家把礦山所有權和開採權在短期內或永久轉讓給債權人,以此償還債務。礦藏的主權是一項經濟特權,原本是國王和皇帝才能擁有。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家政權穩固,選帝侯、侯爵和其他領主把這項權力緊緊攥在手中。當時,這樣的資本市場在歐洲之外根本聞所未聞,即便小規模市場也不存在,而這種專業運作的行政體制也是絕無僅有。在此期間,羅馬法也開始在北部站穩腳跟,有它借力,經濟也引入了越來越完善的規則體系。由此,礦冶業和遠洋貿易中需要巨額借貸的大型項目即便無法實現也變得容易了。因為單單是法制和行政就可擔保無虞,讓經濟發展有了安全的環境。隨著法制系統的推廣,案宗文件也堆積如山,這是國家「密集化」的標誌,不僅是因為公職人員增多,也是因為便宜的紙張取代了昂貴的羊皮紙。
主權國家逐漸成形。但是皇帝還是沒有固定的都城,也沒有設立組織完備的固定公使館,只有靈活的外交機構負責尋找同盟並協商和談,此外還要源源不斷地搜集情報——可以說:間諜活動。例如,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就開展了廣泛的外交事務,與英國、條頓騎士團和莫斯科大公國都結成緊密同盟。他執政期間派出約300名公使,這些公使在歐洲第一個世界帝國的早期留下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全球帝國的先尊: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哈布斯堡家族的馬克西米利安生於1459年5月22日,他稱自己命途多舛,希望憑藉上帝的恩典擺脫厄運。1479年8月7日,在這個明朗的日子裡,這位年輕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大公在吉內加特戰役中一戰成名。他身先士卒,令軍隊的士氣大振,從而帶領步兵擊敗了法國騎兵。這場勝利意義重大,他由此得到「大膽」查理的繼承權。馬克西米利安的嬌妻瑪麗是勃艮第公爵之女,雖然在三年後的一場巡獵中死於非命,但留下了腓力一世(Philipp Ⅰ)和瑪格麗特兩個幼童,未來可送去聯姻並擁有勃艮第的合法頭銜——這可是一處必爭之地。這些年是哈布斯堡王朝歷史中關鍵的時刻。1490年,債台高築的外奧地利大公及蒂羅爾伯爵「富有的」西格蒙德被迫把統治權轉交給他的堂兄馬克西米利安,蒂羅爾也成了馬克西米利安王冠上的明珠。同年,匈雅提家族的最後一任領主、國王馬加什·科爾溫(Matthias Corvinus,即馬加什一世)於維也納駕崩,他曾是哈布斯堡王朝危險的仇敵,幾乎跟蘇丹一樣危險。馬克西米利安出兵奔襲奧地利,但他無法占領匈牙利,因為當朝權貴更願意扶持波西米亞國王弗拉迪斯拉斯二世。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曾試圖進攻雅蓋隆王朝,結果鎩羽而歸。1491年戰後不久,雙方在布拉迪斯拉發籤署條約,哈布斯堡王朝與雅蓋隆王朝共治匈牙利,若弗拉迪斯拉斯家族絕嗣,哈布斯堡王朝享有繼承權。
數不清的條約讓未來的更迭撲朔迷離,《布拉迪斯拉發條約》只是其中之一。只有回顧往事時,人們才發現它是後來奧匈雙元帝國的重要一環。在這個節點,東部邊界的和談是一個喘息之機,畢竟西邊戰事膠著,因為西邊佛蘭德斯地區的苛捐雜稅已經引發了市民起義。叛軍頗有燎原之勢,最終根特也淪陷了。1493年的《桑利斯和約》規定,哈布斯堡可以統治勃艮第西部之外的地區,西部則由法國王室接管。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土延伸到了前所未有的西部。但一對宿敵也從此結怨,他們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掌控了歐洲議程:哈布斯堡王朝與歷任法國國王的對抗,不管是瓦盧瓦王朝還是波旁王朝。義大利這片古老的帝國土地越來越頻繁地充當二者的決鬥場。
1493年,腓特烈三世晏駕,馬克西米利安加冕。一年後他娶了第二任妻子比安卡·瑪麗亞·斯福爾扎(Bianca Maria Sforza),她是綽號「摩爾人」的米蘭人盧多維科·斯福爾扎的侄女。這樁婚姻雖然有點井淺河深,但畢竟公國的統治權眼看著就在眼前。況且「摩爾人」給予了優厚驚人的陪嫁,據說有100萬杜卡特金幣,不僅買下了這樁與帝國的婚姻,還給自己弄來了公爵的頭銜。
以現代標準來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帝國人煙稀少。15世紀的最後30多年裡,又有1000萬人死於瘟疫。這個帝國是君主政體、邦聯和等級制國家的奇特混合體,但它越來越被限定為「德意志」,就像法蘭西、英格蘭和西班牙帝國一樣。這個帝國沒有首都,沒有軍隊,甚至比義大利還要支離破碎。然而,如果把所有聯邦國都聚到一起,這個帝國便擁有不可抵擋的經濟實力,以及永不枯竭的卓越手工藝。帝國疆域內村莊繁多,城市密集,還有無數能人智者。真為帝國出謀劃策的人,很少不受非議。胡斯戰爭烽煙不息,帝國困頓不堪,1422年在紐倫堡的一次會議上,帝國決定編定一本名冊,登記所有有納稅義務的統治階級:主教、修道院院長、諸侯、領主、伯爵和城主。後又有類似的名冊問世。當時的帝國憲法只是法律、合約和風俗習慣的大雜燴,還在不斷變化,每次會議都有新內容被列入。
「神聖帝國」的雛形初現,不僅體現在那些堆積如山的文件,還有加冕日或者帝國議會日那些色彩明艷、金光閃閃的遊行隊伍。象徵帝國的雙頭鷹形象數不勝數,出現在旗幟、城門、市政廳外牆或是爐子的釉磚上。雙頭是意味著王權與皇權合一,還是在暗示帝國會像羅馬帝國一樣橫跨東西?皇帝的特權都載入憲法,包括1356年的《金璽詔書》也成為最重要的「基本法」,還有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父皇腓特烈三世即位不久後與教皇尼古拉五世簽訂的協議。直到19世紀,與聖座的外交往來都一直依此協議進行,此外還有一些允諾,比如都主教和主教級別的座堂咨議會都可以自由委任大主教和主教。申訴權和任免權仍歸教皇,都主教座堂和主教座堂如有空缺的法政牧師席位,將由教皇在奇數月份指派。帝國內部,市民在城市議政中的聲音越來越受到重視。在15世紀的最後30多年裡,市民代表僅僅需要對上帝和皇帝宣誓便可列席議會,參與討論稅收和立法等問題。
1495年的沃爾姆斯帝國議會上,儘管很多代表各執己見,尚未達成內部一致,但他們都要求改革。經過幾個月的協商,最終通過了一項通行的《禁止復仇條例》,這個條例本應「永久」有效,最後卻跟它的眾多前身一樣短命。更重要的決議是設立了帝國最高法院,後來被稱為「御庭」。16位審判員當中的8人應由貴族擔任,另外8人則是法學家。如此,羅馬古老的法律被納入帝國最高審判中。「法律文藝復興」也終於登峰造極。御庭發展成為帝國聯盟的有力佐理,連最平凡的底層人民都有了法律途徑可依。但為了維持和平和法律,這些改革並沒有繼續深化。
奧地利成為世界強國並不是因為它是腐朽帝國的主人,而是通過新的聯姻:1496年和1497年有兩次結親。面對瓦盧瓦王朝的威脅,特拉斯塔馬拉和哈布斯堡兩大家族聯手禦敵。一開始,因著馬克西米利安與勃艮第的瑪麗的結合,他的兒子「美男子」腓力一世娶了「瘋女」胡安娜(Johanna die Wahnsinnige)。接著,瑪格麗特也與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的王位繼承人胡安王子(Johann von Aragón und Kastilien)締結婚約,但半年後他不幸早逝,亡於19歲。由於費爾南多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的其他子女也一個個撒手人寰,腓力一世和胡安娜的兒子查理成了唯一的繼承人,即後來的皇帝查理五世(1519—1558年在位)。他最終成為半個地球的霸主。1500年前後,根本無人能有此料想。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曾幾次調兵遣將,想要吞併義大利和整個勃艮第,奈何總是無功而返。面對反對沃爾姆斯決議的瑞士邦聯,他也束手無策。1499年,瑞士邦聯在邊境地帶與諸侯、貴族、高級教士和城主等組成的施瓦本同盟發生衝突,隨著事件升級並出現交火,瑞士邦聯態度越發強硬。從形式上來說,這個市民團體和農民公所聯合起來的鬆散邦聯仍舊隸屬於帝國。但這個精緻的小團體為半個歐洲提供僱傭兵,想追求主權的它羽翼已豐。
奧斯曼大軍已經逼近威尼斯,但哈布斯堡王朝還是沒有底氣進行十字軍東征。馬克西米利安曾一度被反對派貴族完全壓制,不過他在戰場僥倖取勝,又於縱橫捭闔中遏制了對手。1508年,他獲得了教皇的准許,在特倫托稱帝。他周旋於不同的盟友中,遊說他們共同進擊威尼斯,威尼斯共和國岌岌可危。康布雷聯盟便集結了法國、阿拉貢、神聖羅馬帝國和教皇國。1509年,盟軍在克雷莫納附近的阿格納德羅一戰中摧毀了威尼斯的主力大軍,他們已經兵臨威尼斯潟湖。然而,他們沒有艦隊衝破威尼斯這道水牆。何況義大利大陸上的城市總歸更喜歡自治權,所以仍舊忠於亞得里亞海的女王。另外,威尼斯外交手段巧妙,把羅馬涅地區拱手送予教皇國,阿普利亞諸港則被西班牙收入囊中。威尼斯總算逃過一劫。而且教皇退出後,這一利益聯盟很快分崩離析。
馬克西米利安是有遠見卓識之人,構想宏大又非凡。甚至有一次,他嚴肅地考慮過讓自己當選教皇,這樣三重冕和皇冠歷時已久的分割便可以消失,轉而變成拜占庭的方式。奧埃爾斯佩格親王是三月革命前的一位詩人,他稱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為「最後的騎士」。皇帝本人也在一系列由宮廷文員協助完成的自傳作品中這樣打造自己的形象——《白色國王》《托伊爾丹克》《弗萊達爾》。他管轄境內的教堂不遺餘力,儘可能多地搜刮杜卡特金幣。帝國政治中最大的難題是接手那些繼承來的國家,治理國家大部分靠的是市民出身的專家和勃艮第的經驗。但帝國後來債台高築跟治理上的失策無關,而要歸咎於奢華之風和藝術資助的流行,而最主要的還是因為連年征戰,這是馬克西米利安的首要政治手段,而非他的最後一搏之計。戰爭的巨額花費幾乎令馬克西米利安破產,他的勃勃野心也不得不暫且擱置。1000個僱傭兵是無法征服西方的,可就連這筆佣金都常常令哈布斯堡王朝捉襟見肘。
首富:富格爾家族
奧格斯堡是馬克西米利安最常停留之地,他甚至在這裡修建了行宮。中世紀盛期的皇帝都是從這座施瓦本城市啟程去羅馬請求加冕,商人也是從這裡出發前往地中海的大巴扎——威尼斯。奧格斯堡的商人和工匠可以滿足一個皇帝所有的渴求,從鍛金工藝、天文器材到藝術與圖書,甚至還提供武器和裝備,無論你是要參戰,還是酷愛打獵,或是參加比武的騎士,都能得償所願。「奧格斯堡」——有身份的人聽到這個詞便會聯想到賓客廳和舞會大廳里的音樂和「宮廷舞蹈」,主教城堡庭院中舉辦的騎士競技活動或者城牆外的射弩大賽。這個詞聽上去還有遠大世界的感覺。人們可以遙望布魯日和倫敦、里斯本和布達佩斯,目光所及之處已經越過哥倫布發現的那些島嶼,更遠處的一舉一動也盡收眼底。羅馬人建立的奧格斯塔變成了「真正的國王之城」,這句銘文被刻在市政廳上。當時,它是地球上最富裕的城市。
馬克西米利安總是移駕奧格斯堡,不僅是為了休閒娛樂和議會事務,更是因為經濟需求。奧格斯堡的財富來源除了貿易和作為關鍵行業的紡織業之外,還得益於採礦業和銀行業。單單從1470—1500年,財富稅的總額便增長了四倍。奧格斯堡的商人早早就投資了薩克森和蒂羅爾的銀礦與銅礦,建造冶煉廠並生產黃銅,其中就包括後來將觸手伸向全球的韋爾澤家族,他們很早便為國家提供金屬銀。格奧爾格·戈森布羅特(Georg Gossembrot,約1445—1502)曾經是蒂羅爾伯爵「富有的」西格蒙德手下的金融家,接著又為其繼任者馬克西米利安出謀劃策。世紀之末,他與一家由很多商人組成的財團聯手,想要在銅礦業建立辛迪加壟斷集團。當時入局的還有一個家族,其在與戈森布羅特的角逐中最終獲勝,成為因斯布魯克地區宮廷銀行家的領軍人物:富格爾家族。
這個家族出身貧賤,他們的先祖曾經是紡織工,1367年離開奧格斯堡南部的小山村,在布匹貿易中迅速積累了可觀的財富。分家後,「狍子」支系的富格爾家族陷入破產,有一段時間聲名狼藉,但是「百合花」支系的富格爾家族卻扶搖直上。家族企業的戰略師是雅各布·富格爾(Jakob Fugger,1459—1525),人稱「富豪」。他與馬克西米利安建立了穩固的關係,通過貸款拿到了很多礦產合營權,近如圖林根,遠至哈布斯堡統治下的蒂羅爾和匈牙利之間的廣袤地帶,修建了很多熔析工坊和鍛造車間。貴金屬銷售主要通過威尼斯進行,其中涉及的交易額令人頭暈目眩。僅一項為期三年多的白銀買賣,富格爾家族就有近100萬杜卡特的銷售額。而紡織貿易和義大利的生意也並未被拋諸腦後。1505年,富格爾家族用4000杜卡特參股了三艘遠洋船,它們沿著已經開闢出來的好望角航線前往南印度。船隊返航里斯本時,滿載香料、珍珠和布匹。富格爾的公司在羅馬與教皇牽上了線,從贖罪券的買賣中分得了一杯羹,最後還拿到了教皇的鑄幣生意。也是靠著富格爾的錢財,教皇的瑞士衛隊才得以組建,雅蓋隆與哈布斯堡兩大王朝才能在維也納舉辦奢華的婚禮慶典。16世紀初,半個歐洲的城市裡都有了富格爾公司的分號。
富格爾的崛起與當時國際遠洋貿易的大幅擴張密不可分。德意志南部的金融寡頭們紛紛出手,想要爭奪勢力範圍;在馬克西米利安的時代,光是安特衛普就有50多家施瓦本的公司設駐點,但富格爾家族穩居首位。跟美第奇家族一樣,他們也想要擢升自己的社會地位,以期最終獲取田產和領地。富豪雅各布就給自己買了個伯爵頭銜,他的繼承人安東更是躋身帝國親王的行列。坐擁森林和田產的宮殿,已經成為新貴們的身份象徵。土地不僅讓人變得尊貴,它還有利用價值,可以營利,在危急時刻又是一層保障。富格爾若想做什麼,就會做得面面俱到。
富格爾家族在奧格斯堡的酒市旁邊修建了一座宮殿。這裡平日裡是企業總部,很快又成為保管貴重藏品的地方,如有需要還可成為皇帝的寢宮。這一切都要圍著錢轉:銅頂,大理石,極盡奢靡的廊柱。1516年,「富豪」雅各布開展了一項史無前例的慈善事業。他在城郊建了一片住宅區,即所謂的「富格爾之家」,53套房子都提供給「正派的窮人」居住。只要他們為創辦者的靈魂祈禱,租金無關緊要,每年只收一個古爾盾:這個大銀行家通過捐贈的方式,讓自己在上帝那裡也可以收支平衡。阿爾布雷特·丟勒曾為他畫像,這成為資本主義的象徵:一頭短髮裹在金絲交錯的威尼斯便帽之下,不禁令人聯想到他與里亞托的關係,這位大亨曾在那裡度過了他的學徒生涯。丟勒筆下的富格爾是個嚴肅、聰慧且五官端正的男人,沒有人會希望與他為敵。
畫作完成時正逢1518年奧格斯堡帝國議會,這位大企業主剛剛完成了他最大膽的一舉。他把所需資金全部積攢起來,打算襄助皇帝馬克西米利安的孫子——西班牙的查理登上皇帝寶座。這筆款項精確地記錄在資產結算表中:851,918個古爾盾。就算是一個高薪的工匠,也要差不多3萬年才能賺到這筆錢。這其中大部分的錢,有50多萬都來自富格爾家族的金庫,用來買通選帝侯們達成一致意見。無論結果好壞,這家奧格斯堡的公司從此與被債務壓得直不起身的債務人捆在一起了。有一回,富格爾可能想冷靜地提醒皇帝,是錢而不是上帝造就了他。「眾所周知,顯而易見,如若沒有我的幫助,皇帝陛下您是不會得到羅馬皇帝的皇冠的。」如果是在中國或者俄羅斯,這句話會讓他人頭落地。
雅各布還在世期間,富格爾家族的參政熱情就帶來累累碩果。當時有一場反對壟斷的訴訟被提交至御庭,反對富格爾家族和奧格斯堡的其他大型商業公司,但在皇帝的干預下該訴訟居然被撤銷了。富豪雅各布的繼承人安東·富格爾(Anton Fugger,1493—1560)與哈布斯堡王朝及西班牙的往來更加密切。皇帝在統治期間總共貸款2800萬古爾盾,其中三分之一都出自奧格斯堡。這筆交易對債權人來說風險很大,但是有各種形式的國家協議作為擔保。其中最大的一塊肥肉當數馬埃斯特拉斯戈山區,富格爾家族接管了這片地區,從租約中獲益頗豐。這裡原本是三大西班牙騎士團的地產,在收復失地運動中落入西班牙王室之手。那裡最有價值的是阿爾馬登的硃砂礦,從中開採出的汞有著豐富的用途,比如鏡面塗層、鍍金,尤其是通過汞齊法提取銀。伊比利亞半島成為奧格斯堡大集團最重要的交易中心,富格爾從這裡把施瓦本的布料運往美洲,開採的銅通過塞維亞抵達新大陸,生產的銅器途經里斯本送至西非。
資本和國家聯手——皇帝的弟弟、後來的斐迪南一世和其他無數王侯都用奧格斯堡的資本給自己撈過油水——起碼一開始對雙方都是有利的。多虧了這場聯手,大量的金屬被開採出來。對錢財的貪婪讓人們繼續致力於技術改進,並通過技術進一步提高採礦業的產量。大額貸款又反過來推進國家權力的擴張和發動戰爭的計劃。哈布斯堡給人們帶來一個帝國。但從長遠來看,德意志金融寡頭與國家的聯手還是壓制了冒險精神、阻擋了革新力量。未來屬於更加敏捷的資本和企業家,那些眼界更廣、能夠聯絡尼德蘭和英格蘭的人。在富格爾所處的天主教環境中,已經出現了自由主義市場的思想領袖:個人的自身利益貌似就是共同福利的最佳理由。這樣,貪婪也逐漸從罪大惡極的行列中悄悄退席。儘管如此,「富豪」雅各布·富格爾還是建造了他的窮人之城,對地獄的焦灼和恐懼驅使他這樣做。古老教堂的魔力或者做一些善功,可以讓這種恐懼得到些許緩解。
但是,讓我們的目光再次越過阿爾卑斯山——在那一側,富格爾賺取大量財富,德意志的古爾盾在資助世界一流文化上功不可沒。
然而,本書作者重新定義了這個地緣政治學概念,他所認為的「拉丁歐洲」指的是那些承認羅馬教皇為基督教首腦的國家或地區,即歐洲的天主教地區,這些地區的《聖經》都譯自拉丁文版。因此,本書中的「拉丁歐洲」不僅包括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地,還包括德國和英倫三島,並覆蓋一些信奉天主教的中東歐國家和地區,如波蘭、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克羅埃西亞以及今天烏克蘭的部分地區。與之相對的概念是「希臘歐洲」,即那些在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之後,不承認羅馬教皇為精神領袖的國家或地區,其《聖經》均譯自希臘語版本。這一概念涵蓋了「東方」的拜占庭、烏克蘭的部分地區,還有喬治亞、亞美尼亞、莫斯科公國、基輔羅斯公國、希臘、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今天土耳其的歐洲地區以及其他受東斯拉夫文化影響的東正教國家和地區。
[1] 沃爾夫岡·貝克與其兄同為C. H. 貝克出版社的法人代表,沃爾夫岡自1972年接手管理文化、歷史、文學領域的出版業務,2015年轉交其子。為慶賀生日出版文集是德國學術界向德高望重的學者祝壽的一項傳統,文中提到的為沃爾夫岡·貝克賀壽的這本書名為《改變我人生的一本書》(Ein Buch,das mein Leben ver?ndert hat),150多名與C. H. 貝克出版社有合作的作家都參與了創作。——譯者注(如無特別說明,本書中的腳註均為譯者注)
[2] 「拉丁歐洲」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世紀。法國經濟學家米歇爾·舍瓦利耶(Michel Chevalier,1806—1879)提出「拉丁歐洲」的概念,希望羅曼語族(又稱拉丁語族,包括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的國家構建統一的身份認同,在法國的率領下共同對抗英國。1834年,舍瓦利耶到美國和墨西哥考察,他認為說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的南美人與說羅曼語的歐洲國家在文化上和種族上非常接近,因此提出了「拉丁美洲」的概念,希望通過這一身份定義讓拉美人與承襲自英國的美國人抗衡,並成為「拉丁歐洲人」的天然盟友,共同抵禦「條頓歐洲」、「盎格魯-撒克遜美洲」和「斯拉夫歐洲」。舍瓦利耶的「拉丁歐洲」概念即通常意義上我們所理解的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等南歐國家。
[3] 又稱小亞細亞,位於土耳其境內,主要由安納托利亞高原和土耳其西部低矮山地組成。
[4] 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他是國王瑙普利俄斯和克呂墨涅的兒子,也是希臘聯軍中最有見識的人。
[5] 希臘人的古稱。
[6] 歐玻亞島(Euboea)是僅次於克里特島的希臘第二大島,它的希臘名稱「Ε?βοια」意為「(飼餵)牛的土地」。——編者注
[7] 《米洛斯對話》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著名章節,講述了雅典人與米洛斯人在戰前談判中的對話。
[8] 又譯作「亞歷山大的海倫」,這裡將「Heron」譯為「海隆」,是為了區別女子名「海倫」。
[9] 古希臘神話中的九頭蛇怪。
[10] 日耳曼人組成的民軍。
[11] 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是希臘哲學晚期的一種思想。他們將一種隱秘的、關乎拯救的智慧,稱為「諾斯」。這種智慧具有一種獨特的色彩,是拯救所必需的知識。諾斯底主義者相信人的知識是有限的,只能通過諾斯底書卷指示的知識獲得來自上頭的智慧。
[12] 也稱為同本質論、同本體論,基督教術語,主要用於三位一體神學中,用來解釋耶穌與上帝之間的關係。
[13] 堤喀是希臘神話中的命運女神,相當於羅馬神話里的福爾圖娜(Furtuna)。她往往把好運和噩運隨意分配給人。
[14] 一種可以在水上或水裡燃燒的液態燃燒劑,為早期熱兵器,主要應用於海戰中。
[15] 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是在基督教誕生之前在中東最有影響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摩尼教之源,在中國被稱為「祆教」。瑣羅亞斯德教的教義一般被認為是神學上的一神論和哲學上的二元論。瑣羅亞斯德教的經典主要是《阿維斯塔》,意為知識、諭令或經典,通稱《波斯古經》。
[16] 該術語出現於奧古斯丁的哲學著作中,意即「作為交談或實踐的生活」(vita negotiosa or actuosa),其當時所表示的意思還是這個詞的最初原意:投身於公共政治事務的生命。
[17] 羅馬帝國時期生產的一種裝飾華麗的陶器。公元1—2世紀,這種陶器在歐洲聲名遐邇,甚至在歐洲之外,例如地中海周邊國家、印度也能發現其蹤影。——編者注
[18] 原文為「Basileia ton Rhomaion」,是拉丁語「羅馬帝國」的希臘語翻譯。
[19] 也譯作《西哥特羅馬法》。
[20] 巴塞勒斯有「王者」之意,在古希臘時期一般指軍事首長。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一世在推行希臘化改革後,將拜占庭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稱謂由「奧古斯都」改為「巴塞勒斯」。
[21] 早期基督教在羅馬、耶路撒冷、亞歷山大、安條克、君士坦丁堡等主要城市的教會設有宗主教,是教會中級別最高的主教。羅馬天主教會和東方正統教會分裂後,東部正統教會實行牧首制,宗主教改稱「牧首」。——編者注
[22] 亦被稱作聖傑羅姆(Saint Hierom)——編者注
[23] 聖本篤(Benedict of Nursia,約480—550),義大利修道士,義大利基督教修會本篤會創建人。生於義大利斯波萊托貴族家庭,痛感羅馬人的生活荒淫無度,15歲出家隱修,初為蘇比科地區的隱士,在該地區建立了12座修道院。公元529年,他在羅馬城西南的蒙特卡西諾荒山上拆毀阿波羅·丘比特神廟,建立了一座著名的修道院,廣收修士,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作為修士的行動和思想準則。
[24] 大巴西勒是加帕多西亞(舊譯「加帕多家」)省撒利亞的主教,「加帕多西亞三傑」之首,尼撒的格里高利的哥哥。他和米蘭主教安布羅斯被列為東西方教會最傑出的主教,故有「大巴西勒」之稱。他一生致力於維護基督教純正信仰,領導反阿利烏主義之爭辯。他也是著名的基督教作家、宣道家和慈善家。
[25] 古羅馬的錢幣,一種大銅幣。
[26] 又稱為「自由七藝」(la liberalaj artoj),其原意是自由人應該具有的學識和應該學習的七門學科,是相對於專業的、職業的和技術性的課程而言的。
[27] 「克爾白」是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立方體」,又稱「天房」。它坐落在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城內禁寺中央,是世界穆斯林禮拜的朝向和朝覲中心。
[28] 什葉派(Shi'ites)以擁護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後裔擔任穆斯林領袖伊瑪目為其主要特徵,故又稱作阿里派。該派只承認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後裔為合法繼承人,並尊奉阿里與其後代為「伊瑪目」,認為他們是「受安拉保護,永不犯錯誤」的賢人,且認為末代伊瑪目已隱遁,將以救世主(馬赫迪)身份再現。後因內部主張分歧,又相繼分化出凱薩尼派、十二伊瑪目派、扎伊德派、伊斯瑪儀派等支派和許多支系。
[29] 遜尼派(Sunni),伊斯蘭教主要教派之一,全稱「遜奈與大眾派」。人數占全世界穆斯林的85%以上,與什葉派並稱為不同的兩大政治、宗教派別。
[30] 蘇菲派(al-Sufiyyah),伊斯蘭神秘主義派別的總稱,亦稱蘇菲神秘主義。「蘇菲」(Sufi)一詞系阿拉伯語音譯,其詞源有多種說法。一說是阿拉伯語「羊毛」的意思,因其成員身著粗羊毛織衣,以示其虔誠的信仰和生活上的安貧質樸,故名;一說源自阿拉伯語「賽法」(Safa),意為「心靈潔靜、行為純正」;一說源自阿拉伯語「賽夫」(Saff),意為「在真主面前居於高品位和前列」;另說,蘇菲派因其品質和功修方式類似先知穆罕默德時代「蘇法」(Suffah)部落的人,故名。蘇菲派賦予伊斯蘭教神秘奧義,主張苦行禁慾,虔誠禮拜,與世隔絕。其足跡遍及全世界。
[31] 形容保有諸如得到神的感召、宗教狂喜、覺得一切美好幸福的宗教經驗的教徒。
[32] 飛地是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如果某一行政主體擁有一塊飛地,那麼它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區域到達該地,只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的屬地,才能到達自己的飛地。
[33] 這兩個名字都是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常用的綽號暱稱,賀拉斯就曾用過此名。
[34] 「加洛林」(Carolin)一詞來自拉丁文「Carolus」,即查理(Charles),因此《加洛林書》也被稱為《查理書》。
[35] 公元843年8月,加洛林王朝皇帝「虔誠者」路易一世的三個兒子在凡爾登(位於今法國東北部)簽訂了這份割讓國土的條約。這一條約是查理曼帝國瓦解的第一階段,預示近代西歐國家的形成。該條約所劃分的疆界,形成西法蘭克王國(843—987年)、中法蘭克王國(843—855年)和東法蘭克王國(843—911年)三國,經過公元870年《墨爾森條約》的調整成為後來法蘭西王國、義大利王國和德意志第一帝國三個國家的雛形。
[36] 格拉哥里字母是現存已知最古老的西里爾字母。它由聖西里爾發明,目的是把《聖經》翻譯成古教會斯拉夫語。
[37] 薩迦(saga)是誕生於中世紀時期北歐地區的一種文學體裁。「薩迦」一詞原指「小故事」,後來演變成「史詩」「傳奇」的意思。薩迦在廣義上包括聖徒傳記、史書以及各類世俗小說,狹義上僅僅指傳奇小說和歷史小說。——編者注
[38] 「瑪卡梅」意為「集會」。每逢集會便有藝人說唱故事,主人公多為富於機智和口才的落魄文人,說唱時所用的韻文即稱「瑪卡梅」。這種文學體裁盛行於10世紀,代表人物是哈瑪達尼和哈利里。
[39] 李賢是北周大柱國的河西公,《北史》《隋書》等史料對他多有記載,他是北周的開國功臣,做過大柱國的大將軍,最後還加封爵位至「河西桓公」。1983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考古人員在挖掘一座北周時期的李賢墓時,出土了一隻樣式奇怪的玻璃碗。經過專家的考證,這隻怪碗竟然不是國產的,是個純正的進口貨,來自當時的伊朗地區。
[40] 傳說為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上用過的杯子,可實現持有者一切願望。這裡用來比喻渴望但永遠得不到的事物。——編者注
[41] 薩比教產生於公元1—2世紀的哈蘭,是一種在原始宗教基礎上形成的而又延續至今的小宗教。與一神教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不同,薩比教是多神教,除了崇拜真主,薩比教徒還崇拜精神、星辰、偶像,因此有曼達派、拜星教等異稱。
[42] 公元451年,在迦克墩舉行的第四次基督教大公會議上制定了該信經,確立了關於基督論正統的準則。它與《使徒信經》《亞他那修信經》《尼西亞信經》並稱為基督教四大信經。——編者注
[43] 即伊斯蘭教義學,「凱拉姆」是其音譯,在阿拉伯語中意為「說話」。它是一門將伊斯蘭哲學的訓練方法用於探討伊斯蘭神學議題的學問,試圖通過辯論與討論的方式來尋求神學知識。
[44] 蘇丹以下最高級的大臣,相當於宰相的職位。
[45] 僅供閱讀而不適於上演的文學劇本,又稱案頭劇(Closet drama)。——編者注
[46] 《貝爾拉姆與約瑟伐特》(Barlaamand Josaphat),基督教版本的釋迦牟尼本生故事,取材於《普曜經》,以阿拉伯語、希伯來語、波斯語、粟特語和回鶻語寫成。該作者可能是公元6世紀或7世紀中亞或伊朗的基督徒。
[47] 佛提烏是拜占庭哲學家。曾任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堅持希臘教會獨立於羅馬教廷,因而與教皇尼古拉一世發生衝突,導致了佛提烏分裂。他對於希臘學術在拜占庭帝國的復興做出了重要貢獻。聖西里爾及聖默多狄兄弟就是他的學生,有譯作《萬卷書》《書庫》等。
[48] 東方人稱拜占庭帝國統治下的小亞細亞為「羅姆」(意為「羅馬的」)。
[49] 馬魯古群島位於印度尼西亞的東北部,以盛產各種香料聞名於世,也被稱為「香料群島」。
[50] 在西班牙語裡是「黃金之國」的意思。
[51] 定朝(?~1057),日本平安時代晚期的著名雕塑家。平等院鳳凰堂的阿彌陀佛塑像是他存世的唯一作品,採用了「寄木造」技術,即分塊粘合拼接木材,然後雕刻而成,具有面部圓滿祥和,纖細優美的特徵。——編者注
[52] 魯桂珍(1904—1991),原籍湖北蔪春,她的父親魯茂庭(字仕國)是個頗有學問的中藥商,從湖北搬至南京。魯桂珍後來畢業於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俗稱金陵女大)。她以李約瑟的長期助手、合作者、漢語教師和第二任妻子為人所知,是李約瑟主持的「中國的科學與文明」項目的重要研究員和作者。李約瑟所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冊,在扉頁上即寫著「獻給魯仕國」,說明沒有他的女兒,就不會有這卷書。
[53] 李誡(1035—1110),北宋著名建築學家,字明仲,鄭州管城縣(今河南新鄭)人。著有《營造法式》。
[54] 呂公著(1018—1089),字晦叔。壽州(今安徽省壽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學者,太尉呂夷簡第三子。
[55] 趙明誠(1081—1129),字德甫(一作德父),山東諸城龍都街道蘭家村人,南宋初年官員、學者。左僕射趙挺之第三子,女詞人李清照的丈夫。
[56] 生態學中的一個概念,指分隔植物因氣候、環境等因素而能否生長的界線。一旦逾越該線,大部分植物均會因風力、水源、土壤或其他氣候原因而無法生長。
[57] 伊卡洛斯是希臘神話中代達羅斯的兒子,與代達羅斯使用蠟和羽毛造的翼逃離克里特島時,因飛得太高,雙翼上的蠟遭太陽熔化跌落水中喪生,被埋葬在一個海島上。
[58] 這裡將埃爾默比作11世紀的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59] 指哈尼爾線以西的區域。——編者注
[60] 這裡指的是廣義上的「一夫多妻制」,即一個男子同時娶兩個或兩個以上女子為配偶,而多名女子同時間只有一名丈夫的婚姻形式。可細分為平妻制、一夫一妻多妾制、一夫多妻多妾制。例如,一些伊斯蘭教國家的婚姻制度是平妻制,而中國傳統社會的婚姻制度則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編者注
[61] 又稱聖德尼教堂,是一座位於巴黎北郊聖丹尼區的法國天主教修道院。教堂始建於公元626年,為紀念公元3世紀來此傳教的首任巴黎主教丹尼斯而得名。1137—1144年,時任修道院院長敘熱主持改建,教堂的建築風格從羅馬式變為哥德式,有「第一座哥德式教堂」之稱。13世紀又曾擴建,院內有法國國王墓室,保存著多位法王的石棺。
[62] 位於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亞,是歐洲第一條文化之路「朝聖者之路」的終點。在整個中世紀,無數信徒和朝聖者都會在生前前往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的使徒大教堂(Catedral del Apóstol),相傳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雅各安葬於此。
[63] 基督教「七大聖禮」的一種。在教徒年邁或病危時,神父會用經主教已祝聖的橄欖油,敷擦病人的耳、目、口、鼻和手足,並誦念一段祈禱經文,認為藉此賦恩寵於受敷者,減輕他的神形困苦,赦免罪過。——編者注
[64] 早期諾斯底派提倡靈、魂、體的三分論,認為靈才是真正的人,魂充滿激情和欲望,是邪靈活動的場所,邪靈通過肉體展現罪惡。魂與體屬物質方面,魂必須擺脫肉體才能回歸天國,因此提倡性和飲食上的禁律。
[65] 耆那教,又稱耆教(Jaina,意為「聖人」),印度傳統宗教之一。該教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於宗教,認為正確的信仰、知識、操行會導致解脫之路,進而達到靈魂的理想境界。
[66] 又譯作純潔派或純淨派。常泛指受摩尼教影響而相信善惡二元論和堅持禁慾的各教派。是教父時代的幾個小教派,中世紀流傳於歐洲地中海沿岸各國的基督教異端教派之一,也是一種宗教政治運動。音譯亦稱「卡特里派」或「卡達派」。
[67] 西西弗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他建立了科林斯並成為國王,甚至一度綁架了死神,讓世間沒有了死亡,因此觸犯了眾神,諸神為了懲罰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由於那巨石太重了,每次還沒推上山頂就又滾下山去,前功盡棄。於是他就不斷重複、永無止境地做這件事。
[68] 「光之形上學」是新柏拉圖主義的神秘主義者普羅提諾提出的學說,認為上帝是光的最初來源,所有可見物質的存在都歸功於上帝的光流溢進這些非實質的物質,狄奧尼修斯將這一學說與天主教信仰融合。所有可見之物都是「物質的光」,是由光之父即上帝創造的。即使最低等的創造物也能反映出上帝的本質。如果人們通過正確認識事物而被啟蒙,他們的靈魂就可以向上飛升,直到光的源頭、抵達上帝。與「光之形上學」思想密切相關的是美學、色彩、寶石和祭祀建築設計等方面的理論,尤其是哥德式大教堂的設計。
[69] 也被譯為「律修會」(Canonicus regularis)。與世俗的教士不同,他們主要關心的是自己的修行,每日默觀祈禱,而俗人教士還要關注教區內的精神生活,召集信徒舉辦祈禱儀式等。
[70] 克呂尼修道院只接受教皇保護,不受其他任何主教和世俗權力的管轄。克呂尼改革反對教會世俗化,也反對封建主控制教會以及神職人員家族把持教權和教產,試圖通過這些改革提高教會地位,增強同世俗統治者爭權奪利的實力。
[71] 也稱「舊禮儀派」「老信徒派」,俄羅斯正教會官方稱之為「分裂派」。
[72] 基督教四大信經之一(另外三個是《使徒信經》《亞他那修信經》《迦克墩信經》)。《尼西亞信經》的主要內容與《使徒信經》大致相同,但更詳盡,強調了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意義,明確了三個位格之間的關係。《尼西亞信經》通用於教會中,但東、西方教會各不相同。東方教會較西方教會更為尊重此信經,奉為第一信經。
[73] 1032年,教皇若望十九世去世,他的侄兒、年僅12歲的狄奧菲拉托被捧上教皇寶座,即本篤九世。本篤九世上台後胡作非為,激起了羅馬人的起義,兩度被趕出羅馬。1045年,羅馬人推選主教薩比納的約翰為教皇,稱西爾維斯特三世。本篤九世糾集了一群亡命之徒進攻城裡的教會。西爾維斯特三世不勝其擾,在位20天後就還位於本篤九世。本篤九世深知在羅馬不安全,將教皇之位以1500磅黃金的價格出售給他的叔父、教廷總司鐸格拉齊亞諾。
[74] 在羅馬天主教會內,敵對教皇,或稱對立教皇、偽教皇、反教皇,指由具有爭議的教皇選舉而得到可以成為教皇的名譽之人。由於天主教樞機團自歐洲中世紀開始負責選舉教皇,這些對立教皇通常與已被樞機團選出的人對立。1045年格拉齊亞諾登位,後稱教皇格里高利六世。1046年,本篤九世和西爾維斯特三世都返回羅馬,並都宣稱自己是合法教皇,不承認格里高利六世。三個教皇同時出現在羅馬,史稱「三教皇對立」。
[75] 安納托利亞軍區(Anatolikon)是拜占庭帝國於7世紀在安納托利亞中部設立的一個軍區,「Anatolē」在希臘語中即「東方」。自建立起,這裡就是拜占庭帝國內最大且最重要的軍區,在長達三個世紀的對阿拉伯人的戰爭中扮演著中流砥柱的角色。
[76] 「泰法」在阿拉伯語中意為「幫派、教派」,專指11世紀早期後倭馬亞王朝解體後出現於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一些穆斯林小王國。這些小邦大多曇花一現,各自為政,互相攻伐。它們常常向基督教國家求援以反抗敵對的穆斯林諸王,或轉而向北非王國求援來對抗基督教君主。這些泰法國家反覆無常,於是成為日益增長的基督教再征服勢力之爭取目標。儘管泰法諸國政治上鮮有建樹,但卻培育起一段穆斯林文化復興時期。泰法諸王仿照哈里發宮廷模式,延攬詩人,提倡哲學、自然科學和數學的研究。
[77] 即熙德(El Cid),西班牙鬥士,曾為卡斯蒂利亞的阿方索六世的陪臣,1081年被國王流放。長期為西班牙和摩爾人與敵方作戰,因對國王效忠,召回後受寵,成為護國公和瓦倫西亞的統治者。
[78] 主要指中世紀時期生活在伊比利亞半島、西西里島、撒丁島、馬爾他、科西嘉島、馬格里布和西非等地區的穆斯林。
[79] 伯國制(Grafschaftsordnung)是一種行政區劃制度,級別大約等同於州。每個伯國可由當地伯爵管轄,但它是王室的直接財產。
[80] 巴伐利亞的旗幟顏色是白色和藍色。
[81] 第一次男爵戰爭(First Barons' War)是1215—1217年發生於英格蘭王國的一場內戰,是羅伯特·菲茨沃爾特領導一群叛亂地主(通常稱為男爵)對「無地王」約翰發動的戰爭。此次內戰源於約翰對法國作戰失敗,導致安茹帝國瓦解,隨後約翰又拒絕接受和遵守1215年6月15日所訂立的《大憲章》。其間,反國王勢力向法王路易八世求援,路易八世派兵占領溫切斯特並一度占據英格蘭一半的國土,反國王勢力在倫敦宣布路易八世為「英格蘭國王」。但請神容易送神難,路易想要將英格蘭據為己有。1216年10月約翰死後,男爵一方改立約翰九歲的兒子亨利三世為國王,1217年路易戰敗,《大憲章》被恢復。
[82] 弗萊堡在德語中為「Freiburg」,其中「frei」在德語中意為「自由的」。
[83] 波薩德是古代羅斯的貿易中心,商人和手工藝者在此定居和做買賣。波薩德的居民要繳稅並履行其他職責,離開波薩德需要民選執政官的許可。
[84] 欽察汗國(Golden Horde,1219—1502年),又稱金帳汗國,是大蒙古國的四大汗國之一,1243年由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的次子拔都結束西征後建立。
[85] 滿者伯夷國是13世紀末建立於爪哇島東部的封建王朝,在今泗水西南。1293—1500年,滿者伯夷王國曾統治馬來半島南部、婆羅洲、蘇門答臘和峇里島。
[86] 主要是書法家推崇「復古」書風,主張回歸晉唐,研習篆書、隸書。
[87] 指阿方索環形山(Alphonsus),月球上一座形成於前酒海紀期的古老隕石坑。它坐落於月球正面雲海的東北邊界,以卡斯蒂利亞-萊昂王國國王、天文學家阿方索十世的名字命名,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認可。
[88] 元朝政府依職業的性質,把臣民更細緻地劃分為十級:1. 官(政府官員);2. 吏(不能擢升為官員的政府雇員);3. 僧(佛教僧侶);4. 道(道教道士);5. 醫(醫生);6. 工(高級工程技術人員);7. 匠(低級手工技術人員);8. 娼(妓女);9. 儒(知識分子);10. 丐(乞丐)。
[89] 法朵是一種已經具有150多年歷史的葡萄牙音樂,在大街小巷的酒館、都會裡的咖啡室和會所都可聽得到,其地位相當於西班牙著名的弗拉明戈舞蹈。
[90] 「專制君主」是拜占庭帝國的宮廷頭銜,其原始含義約等於英語中的領主、老爺。這一頭銜最初僅授予皇位繼承人,後來也授予其他皇子或駙馬。拜占庭皇帝曼努埃爾一世於1163年創造這一頭銜,並將其授予他的駙馬、未來的匈牙利國王貝拉三世(不過其頭銜於1169年曼努埃爾一世之子阿歷克塞二世出生後被撤銷)。「專制君主」在拜占庭的貴族等級中是僅次於皇帝與共治皇帝的重要頭銜。這一頭銜後來還擴散到許多受拜占庭文化影響的國家,如保加利亞第二王國、塞爾維亞帝國等。此外,「專制君主」後來也成為拜占庭冊封的領主頭銜,相應的領地被稱為「專制國」(despotate)。雖含有「專制」一詞,但「專制君主」與專制主義並無關聯。
[91] 指拜占庭帝國中期的馬其頓王朝(867—1056),在馬其頓王朝中期,拜占庭帝國完成了軍事復興,後逐漸衰落。
[92] 1204年4月,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期間,西歐騎士和威尼斯人聯合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按照分贓協議,十字軍和威尼斯瓜分了拜占庭帝國,但建都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羅馬尼亞」帝國)實力並不強大,無力控制全部前拜占庭領土。從君士坦丁堡出逃的拜占庭貴族建立了三個希臘人主導的拜占庭流亡政權,分別是伊庇魯斯專制君主國、特拉布松帝國和尼西亞帝國。尼西亞帝國的核心區在小亞細亞半島西部,是原拜占庭帝國人口最密集、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其有利的地理位置(扼守黑海海峽通道)和資源使尼西亞帝國比其他拜占庭的繼承國更富有,並逐漸成長為原拜占庭帝國疆域內最強大的國家。最終,尼西亞軍隊於1261年收復君士坦丁堡,光復了「拜占庭帝國」。
[93] 「第二代詭辯學者」是一個文學史術語,指的是一批希臘作家,他們從尼祿統治期間一直到約公元230年都保持活躍。與公元前5世紀的第一次詭辯思潮不同,這些作家不關心政治,但是很關注日常生活和羅馬帝國的實際問題。
[94] 帕拉馬斯主義神學的創始人是格里高利·帕拉馬斯(Gregorios Palamas,1296—1359),拜占庭東正教神學家。帕拉馬斯主義認為靈魂的拯救不是通過玄想,而是靠直觀、禁慾和入神才能達到,強調用流淚靜心和凝神虔修的方式進入「神人合一」之境。這一學說於1351年被拜占庭正教會定為官方理論。
[95] 中文譯名全稱為《伊萬,或帶獅子的騎士》(創作於約1170年)。
[96] 中文譯名全稱為《艾萊克與艾尼德》(創作於約1160年)。
[97] 中文譯名全稱為《帕西法爾,聖杯的故事》(創作於約12世紀末期)。
[98] 北歐神話中阿薩神族的眾神之王,司掌預言、王權、智慧、治癒、魔法、詩歌、戰爭和死亡。
[99] 北歐神話中的雷電與力量之神,同時還司掌風暴、戰爭、農業。他是神王奧丁與女巨人嬌德的兒子,常作為凡人的保護神現身,自身象徵著男性的生殖力。
[100] 德國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中的屠龍英雄,第一部分《齊格飛之死》的主要角色。他沐浴龍血,從而刀槍不入,但是背後被椴樹葉遮蓋處是他唯一的死穴,也成了他的致命傷。
[101] 北歐神話傳說中的大英雄,也是北歐最家喻戶曉的英雄之一。他是《沃爾松格薩迦》(Volsunga saga)的主人公,他的傳說也是《尼伯龍根之歌》以及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的原型。
[102] 《聖經·新約·路加福音》(15:11—32)中有個類似故事:一位父親的小兒子向他索要錢財,揮霍一空後幡然醒悟,回家向父親請罪。父親高興不已,並向生氣的大兒子解釋道,這個弟弟失而復得,因此要款待他、加倍對他好。
[103] 又稱「懶人之地」。在德語文學中,這是一個虛構的地方,據說那裡的河裡流淌的是牛奶、蜂蜜或葡萄酒,所有的動物都已經預先煮好並準備好飛進人的嘴裡。房子是用蛋糕做的,周圍沒有石頭只是奶酪。享樂是這裡的居民的最大美德,辛勤工作和勤奮被視為罪惡。這裡除了免費飲食,還涉及社會平等和自由性行為。在當時禁慾和物質匱乏的局面下,這種極樂之地既代表了願望的實現,也代表了不滿。因為那時候的人們普遍缺少充足的食物,並且為了生存不得不辛苦勞作,幾乎沒有時間休閒。
[104] 斯克里亞島,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一個地名,奧德賽曾流落至此,這裡的國王阿爾喀諾俄斯(Alcinous)給了奧德賽一條船,送他回到家鄉。
[105] 德語中寫作「Frau Welt」,英語中譯為「lady world」,是中世紀德語文學中經常出現的一類寓言人物。從正面看,她很漂亮;當她轉過身時,背上遍布著爛瘡、蟲子和蟾蜍等聒噪的生物。作者意圖通過獨特的欺騙性外觀來警告世人,世俗事物和欲望都有虛假的本質。
[106] 這本書法語名為Heptateucon,英語中的「heptateuch」一詞指的是《聖經·舊約》的前七卷。蒂埃里的這本《七經》是一本關於文科的百科全書,研究區分了不同類型的知識,主要包括邏輯、語法、修辭、幾何、天文學、算術和音樂。
[107] 共相(universal)是哲學名詞,簡單地說就是普遍和一般,但是不同的哲學家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西方哲學中有關共相問題的討論,應該說源於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在中世紀基督教哲學時期,尤其是經院哲學時期,共相問題的爭論成為一個熱點。按照對波菲利問題的回答,基本上可以分為共相唯名論(Nominalism)和共相實在論(Realism)兩大陣營,以及一些折中主義者。
[108] 彼得·倫巴第是一位義大利羅馬天主教神學家和主教,他的這本神學專著名為《四部語錄》(《經文與教父著作彙編》),是中世紀羅馬天主教神學的標準教科書。該書收集《聖經》及教父遺著中的佳句,但未將它們系統化,僅按四個主題排列:1. 三一神;2. 道成肉身;3. 聖禮;4. 末世論。該書出版之後,曾因為一些欠嚴謹的文句,幾遭查禁,但在1215年第四次拉特蘭會議上得到教會認可,此後成為神學家們評釋的焦點,從而產生了所謂《四部語錄註疏》,註疏者包括托馬斯·阿奎那和鄧斯·司各脫等大師。
[109] 專指公元9世紀至15世紀生活在摩爾人統治下的伊比利亞基督教徒。
[110] 這是偽亞里士多德的論文,現存最早的版本據稱是公元9世紀的阿拉伯文翻譯,譯自敘利亞版本,而敘利亞版本譯自希臘語原文,不過原文佚失。現代學者發現,它很可能是一部用阿拉伯語創作的10世紀的作品。12世紀中葉,這篇論文被翻譯成拉丁語,在中世紀的歐洲知識分子中頗有影響。
[111] 又譯作熙篤會(Cistercians),是羅馬天主教修道士修會。修會於1098年建在法國第戎附近的勃艮弟森林裡,其主要目的是復興嚴格的本篤會規範。聖伯納德是一位早期領導人,1115年他在克萊沃建立了西多會修道院。該修會盛行於整個歐洲。13世紀,西多會對本篤會完美生活的早期熱情開始消退。到15世紀時,熙篤會不再重要。
[112] 羅馬天主教律修會的一個修道會,由聖諾伯特於1120年成立於法國拉昂。
[113] 天主教隱修院修會之一,1084年由科隆的聖布魯諾創立,因創始於法國加爾都西山中而得名。加爾都西會原以本篤會會規為藍本,但紀律更為嚴格。修士務必獨居一室,苦身、默想、誦經,終身嚴守靜默,只許每周六聚談一次。每年40天的封齋期間,僅能以麵包清水充飢。該會在11—12世紀隱修院改革運動中曾起到重要作用。
[114] 德語為「Begarden und Beginen」(「Begarden」指男性信徒的團體,「Beginen」指女性信徒的團體),英文中稱之為「Beguines and Beghards」。這是活躍於13世紀至16世紀歐洲低地國家的一個以女性為主的平信徒團體,其成員居住在半修道院,但沒有正式加入宗教信仰的儀式。貝居安修會是13世紀的大型精神復興運動的一部分,強調通過自願貧困、照顧窮人和病人以及宗教信仰來模仿基督的生命。
[115] 即天使之後聖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建於1569—1679年。
[116] 又稱貧窮修女會。
[117] 1289年,方濟各會修士孟高維諾(Giovanni da Montecorvino)受羅馬教廷派遣前往時值元朝統治的中國。他經海路於1291年抵達泉州,1294年抵達大都(今北京),是最早來華的天主教傳教士(當時尚未有基督新教)。孟高維諾是中國天主教歷史上第一位主教,最後他甚至建立了最早的中國天主教會管區:汗八里總教區。天主教在元末中國中斷之後,於明末再度進入中國。方濟各會再次進入中國始於1633年抵達福建福安的利安當(Antonio de Santa Maria Caballero)神父。
[118] 方濟各會提倡過清貧生活,互稱「小兄弟」。
[119] 天主教及部分保留修會制度的基督新教教會中從屬於某一特定修會的團體,區別於所謂的第一會(男性修會)及第二會(女性修會),這個架構在多明我會與方濟各會建立後特別明顯。最早的第三會團體是由阿西西的聖方濟各成立的,他先後成立了貧窮小兄弟會和貧窮修女會,之後又為跟隨他而沒有加入修道生活的信徒們成立了世俗的修道團體,後來的人就以他的名稱稱之為方濟各會第三會,後來其他修會也仿效成立了各自的第三會。第三會與第一會、第二會成員的差異在於他們沒有發聖願,但是有發誓遵守為其所設的規範。
[120] 西萊斯廷五世原名彼得羅·安傑萊里(Pietro Angeleri),本是一名修士和隱修者,他刻苦修行,招收弟子,後來自成一派,創立了日後的西萊斯廷修會。在他當選為教皇前,教宗選舉已經陷入僵局達兩年之久,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作為一個妥協人選而成為教皇,加冕時已有79歲高齡。西萊斯廷五世是第一位在沒有外部政治壓力下自發自願辭職的教宗。在他之後,格里高利十二世迫於政治壓力,為結束天主教會從1378年開始的數位教宗並立的分裂局面,於1415年主動退位。下一位同樣自發自願辭職的教宗是2013年退位的本篤十六世。
[121] 柳利(Lull)在法語中是「傻瓜」(foll)的諧音。
[122] 據自傳所載,柳利年輕時是馬略卡島國王的總管,他非常喜歡創作粗俗的歌曲和詩歌以及做其他放蕩之事。一天晚上,他正在房間裡給情婦構思粗鄙的詩歌,卻看到十字架上的耶穌懸浮在半空中。這個異象一共出現五次,導致柳利放棄家庭、職位和財產,去追求侍奉上帝的生活。
[123] 又譯為「愛洛伊絲」「愛洛漪絲」,法國中世紀時期著名哲學家、作家,被譽為當時最富有學問的女子。埃洛伊茲曾是阿貝拉爾的學生,後來兩人相戀並秘密結婚,但由於戀情不被當時的社會允許,被迫進入了不同的修道院,並保持長期的通信往來。這對戀人生時無緣,死後得以合葬,他們的故事成為中世紀最著名的愛情傳說之一。——編者注
[124] 英語中譯為「thisness」。鄧斯·司各脫認為,原初質料不能解釋個體化,使事物具有個性的是它的「此性」,也譯作「個別性」「這個性」「單相」。
[125] 公元828年,兩位威尼斯的富商在當時總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聖馬可的乾屍從亞歷山大港偷出來,將他藏在一層一層的肉製品下,運回威尼斯,存放在聖馬可大教堂的大祭壇下。
[126] 這幅畫在英語中名為「Madonna Nicopeia」,Nicopeia是聖母像的一個特定形式和風格,畫中瑪利亞正面坐在寶座上,懷中抱著聖嬰。Nicopeia的由來要追溯到一位拜占庭的統治者Nikephoros,他出征時總是攜帶一幅這種畫法的聖母像,祈求聖母顯靈讓他獲得勝利。另外,「Nikephoros」這個名字本身在希臘語中就是「獲得勝利」的意思。
[127] 當時發展最好的威尼斯兵工廠。最初名為「darzanà」,來自古阿拉伯語的「Daras-sina'ah」一詞,即「工廠」之意。隨著時間推移,該詞還傳播到了西歐,演化成了如今英文中的「arsenal」一詞。
[128] 阿爾帕德王朝(889—1301),匈牙利歷史上的第一個封建王朝,因建立者阿爾帕德大公而得名。在其統治下,匈牙利由一個部落聯盟發展成為一個中歐東部的強國。
[129] 統治英國的金雀花家族是源於法國安茹的貴族,安茹伯國是他們的世襲領地,所以法蘭西王室是金雀花王室的領主。
[130] 權杖黨在英語中寫作「Bagler」或「Bagli Party」,其詞源是拉丁語中的「Báculo」或「Baculus」,意為牧羊人的曲柄杖或教皇的權杖。權杖黨是中世紀挪威的一個教會政黨,1196年在當時屬于丹麥的斯科訥成立,主要由挪威貴族、神職人員和商人組成,他們的目的是廢黜時任國王。這場因爭奪王位而引發的內戰從1130年開始,1240年才徹底平息。
[131] 他曾在南宋嘉定(1208—1224)至寶慶(1225—1227)年間任福建路市舶司提舉。1225年,以任內採訪所得,撰成《諸蕃志》2卷。上卷記載東自日本、西至北非的摩洛哥共50餘國的概況;下卷記載物產,以物為綱,具述產地、製作、用途及運銷等。末尾附《海南地理志》,是研究宋代海上交通、對外貿易以及與各國友好交往的重要文獻。原書已佚。
[132] 德國歷史學家,著有關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作品《公域》(Locicommunes)。
[134] 古希臘神話中冥府的守門狗。
[135] 古希臘神話中三體有翼的怪物。
[136] 古希臘神話中的鷹身女妖。
[137] 莫焦(moggio)是容量及重量單位,1莫焦相當於1蒲式耳(bushel),主要用於量度乾貨,尤其是農產品的重量。——編者注
[138] 科斯莫蒂(Kosmaten)指的是12—14世紀在羅馬教堂從事大理石裝飾工作的一群人,後來用來指稱由此而來的裝飾風格。科斯莫蒂源於其家族名字科斯馬斯,後來還用「Cosmatesca」來指用馬賽克裝飾的風格。
[139] 溫佩根屬於哥特建築風格,門窗上帶有三角楣裝飾。
[140] 指不斷增長的人口早晚會導致糧食供不應求。
[141] 蘇美爾神話中主管大地和空氣之神,也稱風神。
[142] 一支14世紀活躍於義大利的著名的僱傭軍。最初由阿爾伯特·斯特爾茲(Albert Sterz)領導,後來交給約翰·霍克伍德掌管。
[143] 八聖王戰爭(1375—1378年)是指以佛羅倫斯為首的義大利城邦聯盟反對羅馬教廷的戰爭。
[144] 也稱「羊毛梳子起義」「襤褸漢起義」,是歷史上第一次雇用工人反對工場資本家的起義。1378年發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共和國,起義最終失敗。
[145] 源自古希臘神話傳說,亞奴斯原是古羅馬最初的統治者,他接納了逃亡者薩圖恩,兩個人一起建立了一個新的城市,取名薩圖尼亞。後來二人共同建立起一個國家,這裡的人沒有貴賤之分,更沒有仇恨和廝殺,處處和平寧靜,人們安居樂業。這裡用以代指一個烏托邦式的統治。
[146] 這裡指14世紀由約翰·曼德維爾創作的《曼德維爾遊記》,主要取材於《世界鏡鑒》《東遊錄》《馬可·波羅遊記》和中世紀廣為流傳的長老約翰的信件等,外加曼德維爾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虛實結合的描繪,是一部散文體虛構遊記。
[147] 珀涅羅珀是奧德修斯忠貞的妻子,丈夫遠征特洛伊失蹤後,她拒絕了所有求婚者,一直等待丈夫歸來。
[148] 古希臘神話中的六頭十二手女妖,吞吃水手的海怪。
[149] 古希臘神話中的六頭女妖,吞噬船隻的海怪。
[150] 中世紀晚期英格蘭威克利夫的追隨者。這個貶稱(源自中部丹麥,意思是「說話含混不清的人」)更早用於被懷疑為異教徒的歐洲群體。第一批羅拉德派以威克利夫在牛津大學的同事們為中心,由赫里福的尼古拉領導。1399年亨利四世即位,標誌著鎮壓浪潮的開始。1414年羅拉德派的一次起義很快被亨利五世鎮壓;起義帶來了殘酷的報復,標誌著羅拉德派公開政治影響的結束。1500年前後,羅拉德派開始復興,到了1530年,老的羅拉德派與新的新教徒的力量開始合併。羅拉德派的傳統有利於亨利八世的反教權立法。
[151] 官名,在明代主要行使監察職能。明代給事中不隸屬於任何部門,而是一個獨立的機構,由於給事中分掌六部,故稱六科給事中。
[152] 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在明朝時期遭到禁止,他甚至因此被請出孔廟。
[153] 源自西方諺語「一燕成夏」,意為一隻燕子不能說明夏天到來,個別現象不能代表全面。馬拉蓋位於伊朗地區,元朝時期,中國曾帶隊去馬拉蓋學習天文知識。這裡指新知識技術還不能給當時的中國帶來徹底的改變。
[154] 希臘語「哲學」一詞的阿拉伯化音譯,常用以指稱受希臘哲學影響的阿拉伯哲學。
[155] 阿爾貝蒂在《論繪畫》的前言裡提到「(它)高聳在天空之上,如此巨大,足以將所有托斯卡納的人民置於其陰影之中」。
[156] 埃拉斯莫的綽號。
[157] 詩人,出生於埃及,母語為希臘語,是古典拉丁詩歌的最後一批巨匠之一。
[158] 指本書原德語版圖書中的印刷字體。——編者注
[159] 撒拉遜人(從公元613年開始)原指從如今的敘利亞到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沙漠牧民,廣義上則指中古時代所有的阿拉伯人。
[160] 中世紀騎士向貴婦獻殷勤或求愛的處所。
[161] 綽號「奧爾良的少女」(La Pucelle d'Orléans)。
[162] 聖米歇爾(又稱聖米迦勒)是上帝的首席戰鬥大天使。人們相信在等待來世的過程中,聖米歇爾會在最後的審判日負責稱人們的靈魂,並引導人們走向「彼岸」。在基督教中,聖米迦勒負責守護聖母瑪利亞的靈魂。
[163] 1438年7月7日法國國王查理七世在布爾日頒發的詔書。詔書限制教皇權力,不承認教皇的絕對權威,主張國王有權對主教的遴選施加影響,主教原則上由教士會議選舉產生;確認宗教會議高於教皇權威,廢除法國教會的任職年貢制(又稱首歲教捐,即主教任職首年須將當年本教區的收益獻給教皇),以形成法國的自主教會。這體現了高盧派的主張。1461年為路易十一廢除,1516年為《波倫亞宗教協定》所取代。
[164] 此次戰役又稱為「聖雅各布之戰」。
[165] 波希戰爭中的著名戰役,此役作為勇對強敵的戰例而載入歷史和文學作品。
[166] 阿拉莫之戰發生於德克薩斯獨立戰爭期間(1835—1836年),它在美國歷史中的重要地位與象徵意義堪比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
[167] 埃斯特家族是一個顯赫的義大利貴族家庭,名字來源於帕多瓦附近的埃斯特城堡,是費拉拉和摩德納的統治者,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藝術贊助人。
[168] 泛指建有朝聖的教堂和再現耶穌受難時十四處停留地點的朝聖地。
[169] 空氣透視法是透視法的一種,為達·文西創造。表現為藉助空氣對視覺產生的阻隔作用,物體距離越遠,形象就描繪得越模糊;或一定距離後物體偏藍,越遠則偏色越重。
[170] 王車易位是西洋棋中一種特別的走法。在每一局棋中雙方各有一次機會,可以同時移動自己的王和一個車,作為王執行的一步棋,叫作「王車易位」。這裡隱喻時勢英雄的命運沉浮。
[171] 斯洛維尼亞西南部城市科佩爾的舊稱。——編者注
[172] 金角灣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從馬爾馬拉海伸入歐洲大陸,長約7千米,將伊斯坦堡的歐洲部分又一分為二。
[173] 今土耳其東北部港口城市。
[174] 史稱「伊凡大帝」,他是讓俄羅斯獨立的莫斯科大公,統一俄羅斯,滅亡金帳汗國,繼承東羅馬帝國的文化、理念、制度。
[175] 該紅酒是一種由混有糖和肉桂等香料的葡萄酒加熱製成的飲料。香料裝在名為「希波克拉底套筒」(manicum hippocraticum)的錐形布濾袋中,浸泡在葡萄酒里,因此而得名。
[176] 沃爾泰拉是義大利托斯卡納地區的一座城鎮,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該地區擁有豐富的礦藏,尤其是明礬資源。明礬是玻璃製造、製革和紡織等多個行業的重要原材料,其大部分都被奧斯曼帝國控制。因此,當明礬礦場在沃爾泰拉被發現時,這座城市的人們尋求美第奇家族的支持。但沃爾泰拉人很快意識到了明礬的價值,他們組織了一場叛亂,試圖從佛羅倫斯贊助人那裡分離出來。
[177] 米蘭主教,公元4世紀時基督教最著名的拉丁歐洲教父之一,天主教會公認的四大教父之一。
[178] 作為胡斯派中的餅酒同領派(「聖杯派」)首領,他在哈布斯堡家族治下的波西米亞成為權威人物,並當選為國王,推行民族主義政策,為教廷和天主教鄰邦所不容。
[179] 法蘭西瓦盧瓦王朝第六位國王,法蘭西國土統一的奠基人,他吞併了勃艮第公國、安茹公國、普羅旺斯伯國和曼恩伯國等,基本統一了法蘭西全境。
[180] 指1455—1485年,金雀花王朝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兩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斷斷續續發生的內戰。「玫瑰戰爭」一名並未使用於當時,而是在16世紀莎士比亞在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以兩朵玫瑰被拔標誌戰爭的開始後才成為普遍用語。此名稱源於兩個家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戰爭最終以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與約克的伊莉莎白聯姻結束,也結束了法國金雀花王朝在英格蘭的統治,開啟了新的威爾斯人都鐸王朝的統治,也標誌著英格蘭中世紀時期的結束並走向新的文藝復興時代。
[181] 這是歐洲中世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騎士戰爭。
[182] 雅蓋隆王朝的立陶宛大公和波蘭國王,最終降伏條頓騎士團是他統治期間最偉大的勝利,到去世時他的家族占有東歐的四個王位,成為首屈一指的大王朝。立陶宛大公國在他手上成為東歐頭號強國。
[183] 生於特蘭西瓦尼亞的科羅茨瓦爾(今羅馬尼亞的克盧日)。12歲首次參戰,13歲被封為比斯特里伯爵。1456年隨父親特蘭西瓦尼亞攝政王約翰·匈雅提參加援救貝爾格勒的戰鬥,被封為騎士,8月11日其父在前線感染黑死病死後,他的哥哥匈雅提·拉斯洛暗殺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國王拉斯洛五世任命的首相,結果自己也被國王斬首,引發一場叛亂。國王逃往布拉格並於次年死去。一些地位較低的貴族和佩斯人民都支持時年14歲的馬加什成為匈牙利國王。大貴族們認為年輕的國王便於控制,也支持他成為國王。
[184] 柏拉圖學派和亞里士多德學派都認為,美德是人們想要獲得幸福生活的一個決定性前提。激情被視為陰暗的東西,人們必須掌控那些非理性的、「陰暗」的欲望和激情,激情和衝動應該被理智所馴服。激情與理智要保持平衡,這一觀點也是亞里士多德的「中庸」(mesotes)學說的核心。
[185] 他曾在帕多瓦學習亞里士多德哲學,結識菲奇諾後成為新柏拉圖主義者,並對希伯來神秘哲學產生興趣,成為以神秘哲學的理論擁護基督教神學的第一位基督教學者。畢業後他週遊各地,並參加了佛羅倫斯的柏拉圖學園。皮科精通希臘語、拉丁語、多種歐洲語言和東方語言,熟悉古代文獻和各種哲學學說,曾有「神童」之譽。他企圖調和柏拉圖主義和亞里士多德主義的對立,建立一個全人類的世界宗教,把希臘文化、猶太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統一起來。
[186] 他為這次討論會所撰寫的開幕式講演稿,在他去世後以《論人的尊嚴》為名發表,被稱為「文藝復興時代的宣言」。
[187] 法拉里斯最愛用各種酷刑殺人,公元前570年,一個雅典的銅匠佩里洛斯獻上了一個銅製的公牛,牛肚子有個小門,能將受刑者關進牛腹,然後點火炙烤銅牛底部,將受刑者活活烤死。更加殘酷的是,牛頭精心設計了一套銅管系統,受刑者忍受痛苦不斷發出高頻率的尖叫,聲音經過波紋管後轉化成了公牛的哞哞叫聲。同時,銅牛體內炙烤產生的高溫氣體,會從嘴邊冒出煙——實施刑罰時,外表看上去就像一隻正在吐氣低吼的公牛。據說,暴君法拉里斯非常欣賞,但為了驗證效果,將銅匠佩里洛斯第一個投入牛腹。
[188] 古爾盾(gulden),德語國家或地區的一種貨幣計量單位。14世紀,萊茵蘭諸侯們統一了仿造弗羅林金幣的標準,統稱「萊茵盾」,簡稱「盾」,其音譯即為「古爾盾」。
[189] 布達是以前匈牙利王國的首都,位於今天的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西部,多瑙河西岸,後來和佩斯城合併為布達佩斯城。
[190] 又名阿爾杜·馬努齊奧(Aldo Manuzio)。他創建了包括逗號、分號、冒號、句號和問號在內的標準化的標點符號系統,用於其創辦的阿爾丁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他也是斜體活字的發明者,最早是為了在頁面中排下更多的文字,減少篇幅。斜體後來傳到法國,被稱為「阿爾杜斯的義大利體」,斜體的英文就是「Italic」。
[191] 公元9世紀,黑山民族建立了名叫「杜克利亞」的國家。11世紀,「杜克利亞」改稱「澤塔」,並在12世紀末併入塞爾維亞,成為其行政省。1389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在科索沃戰役中擊敗了塞爾維亞人,黑山重新獲得獨立。
[192] 據稱,在遙遠的東方有一片充滿財寶和珍奇異獸的神秘國度,而統治者祭司王約翰是東方三博士的後裔,是一名寬厚和正直的君主。該傳說曾在12—17世紀盛行於歐洲。關於這個王國的記載,見於中世紀流行的多部虛構作品中,甚至在馬可·波羅的遊記中也提到了他。
[193] 殖民總督的官邸,建在本亞河口一塊突兀的巨石上,地勢頗為險要。底層多為關押奴隸的牢房,患病或受傷的奴隸則被活活拋進大海,倖存者一船船被運往美洲,終身從事奴隸勞動。直到1957年加納獲得獨立以前,這個城堡一直是西方殖民主義掠奪加納黃金最重要的據點。
[194] 「克里奧爾」原意為「混合」,泛指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英國、法國以及非洲文化混合而生的文化,美國南部、加勒比地區以及西非的一些地方都存在這種現象。
[195] 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和他的船員抵達了巴哈馬群島。他們最先遇到的是一群友善的原住民泰諾人,泰諾人告訴哥倫布附近有另一個令人生畏的敵對部落Caniba(或者叫Canima),被他們抓走的人都被吃了。1492年11月23日,哥倫布在航海日誌中寫下「canibales」一詞,用來記錄那群好戰尚武的Caniba部落的族人。而英文中的「食人族」(cannibal)一詞則源自西班牙語的「canibales」。
[196] 穆瓦希德王朝在1212年戰敗退出西班牙,基督教的各小公國和穆斯林的小王朝瓜分了安達盧西亞。約1230年,原麥地那海茲拉吉部落的後裔穆罕默德·本·優素福·本·納斯爾(1232—1273年在位)與伊斯蘭教泰法小王國結盟,重新組合穆斯林力量,集編軍隊,設法在哈恩周圍建立穆斯林王朝。1232年,他率軍攻占格拉納達城,並定為首都,自稱「嘎里卜」(Ghalib,意為「勝利者」),建立奈斯爾王朝。1492年,由於卡斯蒂利亞王國重兵包圍和進攻格拉納達,末代蘇丹阿布·阿卜杜拉被迫投降,奈斯爾王朝滅亡,穆斯林統治西班牙的歷史結束。奈斯爾王朝實行政教合一的中央集權制,蘇丹掌握最高權力,設大臣會議協助蘇丹管理國務。王朝在僅據格拉納達一隅統治的250年中,成為西班牙穆斯林的避難地。
[197] 「好撒瑪利亞人」是引自基督教文化中的一個著名俗語,意為好心人、見義勇為者。它源自《聖經·新約·路加福音》中耶穌基督講的寓言:一個猶太人被強盜打劫,受了重傷,躺在路邊,有祭司和利未人路過但不聞不問。唯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路過,不顧教派隔閡善意照應他,還自己出錢把猶太人送進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