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講 決定決策方法
2024-09-26 12:11:54
作者: 日本顧彼思商學院
列出了選擇項,設定了評價指標,便準備要進行選擇了。最後,剩下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決策=決定。那麼,具體如何去「決定」呢?需要留意哪些地方呢?
你被委任負責公司職員集訓的事宜,最終的備選地點剩下「箱根」和「八岳」,現在要評價哪個更好並進行提案。你考慮了評價指標,羅列出以下四點。
·哪個地方更便於集中進行討論(效果)
·哪個地方價格更低(成本)
·哪個地方更近(便利性)
·哪個地方可以在周邊遊玩(活動)
假設在「箱根」預留的住宿地點的會議室以及網絡條件齊備,討論的環境比「八岳」的住宿點更優;成本方面,兩者相同;便利性方面,同事們大多住在市中心附近,所以「箱根」更加方便;活動方面,「八岳」的遊玩資源更加豐富。
如果評價好=3分,一般=2分,把每個評價指標量化的話,計算結果如下。
因為合計分數是「箱根」更高,所以你把「箱根」作為備選地點進行提案。
關鍵點1. 根據每個評價指標進行評價
關鍵點2. 計算合計分數
1. 根據每個評價指標進行評價
根據每個評價指標,對選擇項逐一進行評價。這裡要考慮兩點:評價指標作為一個指標是可以的,但要定義清楚「根據什麼選定這個指標」,以及評價的標準是怎樣的。
首先關於定義。本次我們在評價效果的時候,以「能夠集中進行討論」為標準,把會議室和網絡環境等要素作為評價對象。除此以外,會議室是否有「多個」可用、投影儀等用品是否齊全等要素也可以考慮。
另一方面,如果目標效果是「形成整體感」,那麼會議室的必要條件就與剛才不同,大家能否匯聚一堂將成為重點考慮對象。作為評價指標,列舉出「效果」這一項很容易,但僅僅這樣是不充分的,「效果具體是指什麼」「用什麼要素來評價」,這些都需要具體考慮。
關於如何評價,也需要有標準。有一種思路是給更有優勢的一方加分,也有一種思路是對滿足了一定標準的要素給予相同的評價。
在剛才的例子中,便利性方面,因為箱根離市中心更近,所以視作更加便利。這就是給更有優勢的一方加分的思路。另一方面,假設從市中心到兩個地點的用時分別是兩小時和三小時,而只要在三小時以內就算作同等條件,那麼對兩個地點的評價就沒有差異。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去設定評價的標準。
2. 計算合計分數
根據每個評價指標進行評價以後,就要進行量化,計算合計分數。這裡的關鍵點是如何對評價指標進行量化。
剛才設定評價分數為:好=3分、一般=2分,而如果設定評價分數為:好=3分、一般=1分的話,評價為好的項目越多被選中的可能性就越大。另外,剛才評價時分為好和一般這兩個等次,其實也可以分為非常好、好、普通這樣的三個等次。要考慮好每個等次的評價可以得幾分、應該分為幾個等次進行評價。
練習題
解決某個問題的方案有兩個,分別是方案A和方案B,從效果、成本、速度、風險這四個評價指標進行評價的結果合計是同分,難以分出高低。現在需要在這個狀態下決定採用哪個方案,如果是你的話,會如何決定呢?請進行思考。
解答
有幾種考慮方法。
例如,如果效果是最重要的,那麼可以採取著重考慮它的思路。將每個項目的評價標準量化、進行合計的方法,其前提是「效果」「成本」「速度」「風險」這四個評價指標的權重是相等的。如果在四個指標之中最重視的是效果,那麼可以只對效果的分數乘以1.5之後進行評價。
還有一種跟剛才的思路相近的方法是從指標中選出重要項目。兩者的不同之處是,前一種方法是突出有積極影響的要素,而後一種方法是有針對性地評價負面要素。
在這裡,可以使用儘量迴避「風險」的考慮方法,避免最壞的情況發生。
雖然最終是只看重一個評價指標,但從流程上說,並不是一開始就以這一項來斷定結論,而是根據兩個方案不相上下的情況進行考慮的。這裡並沒有直接只用「風險」來進行評價。
最後,我們想想可以決定選方案A還是方案B的新評價指標。
因為方案B各方面得分都很均衡,所以選擇方案B也是一種思路。到目前為止,我們設置了「效果」「成本」「速度」「風險」這些評價指標,對方案A和方案B分別進行了評價,但此前的評價指標裡面沒有「表現是否均衡」這個標準。也就是說,現在要設定新的評價指標去決定選擇方案A還是方案B。
根據每個評價指標進行評價、量化並計算合計值,這從程序上來說很簡單,但對評價指標如何定義、如何量化、如何分配權重等,要考慮的因素涉及很多方面。
STEP UP!
最後,為大家介紹一下利用期望值和概率來進行決策的方法。
現在有A計劃和B計劃,根據環境變化程度的不同,預測的效果會不一樣。
A計劃是配合變化的環境而制訂的計劃,如果環境變化較大,成果值就會有500;如果環境變化沒那麼大,成果值就只有100。
B計劃是能夠應對環境變化的措施,如果環境發生了變化,那麼雖然達不到A計劃的成果值500,但是成果值也有400;另外,即使環境沒有太大的變化,成果值也有300。
我們從左邊開始,按照發生的順序來表示。首先有A計劃和B計劃,所以分成兩個選項。其次,在分別選擇了這些計劃以後,環境既有可能「變化」,也有可能「不變化」,所以可以生成下一個分支。最後,把這四種狀態的成果記錄下來,準備就完成了。
成果值500 選擇A計劃、環境變化時的成果
成果值100 選擇A計劃、環境沒有變化時的成果
成果值400 選擇B計劃、環境變化時的成果
成果值300 選擇B計劃、環境沒有變化時的成果
接著,我們考慮環境變化與否的概率,把採用A計劃或B計劃時的期望值計算出來。
假設環境變化的概率是50%,那麼
A的期望值是 500×50%+100×50%=300
B的期望值是 400×50%+300×50%=350
因此,B的期望值更高,考慮選擇B計劃。
假設環境變化的概率是70%,那麼
A計劃的期望值是 500×70%+100×30%=380
B計劃的期望值是 400×70%+300×30%=370
這種情況下,結論是選擇A計劃更好。
這種被稱為決策樹(Decision Tree),是有意識地把可能發生的事件分為選擇事件(可以控制的事件)與概率事件(無法控制的事件)並全面地羅列出來,根據期望值來進行決策的方法。
關於最終的狀態如何量化、可能發生狀態的概率如何設定,有時需要花一些工夫才能確定,但請先理解這是為了以量化的方式進行決策的其中一種手法。
另外,反過來看,如果最終狀態的量化值和概率都能確定,那麼即使再複雜,使用計算機也可以輕易地計算出來。運用在象棋和圍棋中的AI技術的背後就蘊藏了這個決策樹的思路,這種方法今後還有更多可運用的地方,建議大家先理解思路。
小結
√ 考慮清楚評價指標如何定義
√ 關於如何量化,也要考慮權重配置
√ 決策的決定方法也有多種
√ 有時候還需要明確決策的標準
√ 要了解決策樹(Decision Tree)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