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工作一年拉開差距(全二冊)> 第6講 以加法模型進行拆解

第6講 以加法模型進行拆解

2024-09-26 12:11:08 作者: 日本顧彼思商學院

  所謂分析,基本要做的是劃分、拆解。那麼,應該怎樣進行拆解呢?關鍵的是「切入點」和「拆解方法」。刀刃以什麼角度切入,這就是「切入點」;切開的截面如何劃分,這就是「拆解方法」。那麼應該怎麼切入、怎麼拆解呢?

  昨天的銷售額是18萬日元,今天的銷售額是12萬日元,今天與昨天相比下降了6萬日元。為了查明下降6萬日元的原因,現準備將銷售額進行拆解。

  目前來看可以按照商品和負責人進行拆解,所以按照不同商品、不同負責人對昨天和今天的銷售額進行了比較。

  從不同商品的情況來看,商品Z的銷售額下降了6萬日元;從不同負責人來看,大家的銷售額都下降了2萬日元。因此,整體下降6萬日元的原因似乎是商品Z不好賣。接下來要確認「為什麼商品Z不好賣」。

  如上述的情況,通過拆解數據,正在發生的情況就能顯現出來。即使知道銷售額下降了6萬日元,但從這個結果來思考原因的話,有各種可能性,無法集中到一個方向去思考。

  可以從力所能及的範圍入手,首先拆解現象、補充更多細節,讓正在發生的情況看起來更清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思考為什麼發生了這些情況。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關鍵點1. 找一個很可能有意義的切入點來進行拆解

  關鍵點2. 思考是否需要以其他的切入點來進行拆解

  1. 找一個很可能有意義的切入點來進行拆解

  嘗試找一個拆解以後可能比較有意義的切入點,拆解獲取的數據。

  在本次的例子中,可以按照商品類別以及負責人來進行拆解。因為各種商品的情況可能會有差異,所以按照商品來拆解有觀察的價值。另外,因為不同負責人之間可能會存在差異,所以按照負責人來拆解也有觀察的價值。

  2. 思考是否需要以其他的切入點來進行拆解

  本次我們按照商品類別和負責人進行了拆解,但我們也要再想想有沒有其他可能具有拆解價值的切入點。例如,或許可以按照時間段來拆解。

  獲取數據以後,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著手進行分析固然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我們所獲取的數據有可能只是碰巧呈現出那個狀態。為了不被偶然出現的現象牽著鼻子走,我們要經常思考有沒有其他需要考慮的角度,如果有的話,就要去收集更多的數據,並進行拆解。

  練習題

  如果最初得到的數據如下表所示,那麼應該如何分析呢?

  解答

  前面我們已經按照商品和負責人進行了拆解,下面我們考慮一下按時間段和氣溫來劃分。

  首先,時間段是可以用於探討的切入點。然而,它跟商品、負責人的切入點不同,需要加以留意。按商品、負責人進行拆解的話,拆解的單位是在選擇切入點時就自動確定的。分商品看的話就是劃分為商品X、Y、Z,分負責人看的話就是劃分為負責人A、B、C,這在選擇切入點時就自動確定下來了。

  而按照時間段來拆解的話,情況就有所不同了。如果調取收銀機的記錄,估計會如上表那樣,有詳細到小時和分鐘的信息,不過一開始就把單位細分到分鐘來進行拆解,應該沒有太大的意義。

  因此,可以考慮按照10點後、11點後、12點後這樣以1小時為單位進行劃分;或者像10~12點、12~14點、14~16點、16~18點這樣稍微把間距拉開,以2小時為單位進行劃分;又或者大致分為10~14點,14~18點這兩個時段等。

  換言之,要考慮應該以怎樣的寬幅進行拆解。大家要記住,有些切入點必須詳細考慮劃分單位。

  接下來是氣溫。關於是否採用這個切入點的決定,會根據所售賣商品的不同而發生變化。要思考氣溫對商品的銷售情況是否會產生影響,再判斷是否以其為切入點進行拆解。

  像本次的例子,數據拆解的切入點只有4個左右,那麼考慮到按氣溫拆解可能會讓數據顯現一些端倪,所以也可以嘗試。

  但是,如果切入點增加到10個、20個的話,自然就沒辦法用所有的切入點進行拆解了。大家要有意識地從拆解後是否有意義的角度,對拆解的切入點進行取捨。

  還有年齡、性別等也可以作為切入點的備選項來考慮。但是,這些切入點與剛才的商品、負責人、時間段這些切入點有一些不同的意義。年齡、性別與商品、負責人、時間段這些切入點有什麼不同呢?

  不同點在於,前者是顧客的信息,後者是賣方的信息。也就是說,以後者作為切入點的話,估計根據收銀機保存的信息就可以進行拆解了。但年齡、性別是顧客的信息,如果對購買者的情況沒有實時記錄,就無法用這些信息進行拆解。

  拆解很重要,但大家要知道,有些情況需要主動去獲取用於拆解的信息。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拆解觀察」與「結果可以發現什麼」是不同的事情。人們總是忍不住去思考以怎樣的切入點進行拆解更好,但最終能否得到結果,不拆解的話是不知道的。

  因此,不要想著去選擇一個能夠看到結果的「正確」的切入點,而要思考多個可能會看到結果的切入點,實際去進行拆解。

  STEP UP!

  你的目標是通過某所大學的入學考試,現在正苦惱於選擇預備學校。經過調查,得知以下信息。那麼,你會選擇哪所預備學校呢?

  首先,比較一下理科的合格率。預備學校A理科的合格率是30%,預備學校B理科的合格率是20%。理科方面,預備學校A的合格率比較高。

  其次,比較一下文科的合格率。預備學校A文科的合格率是60%,預備學校B文科的合格率是50%。文科方面,也是預備學校A的合格率更高。

  我們知道,預備學校A在理科、文科方面的合格率都更高。那麼,我們把理科、文科合起來計算一下合格率。

  預備學校A的考生人數是

  理科160人+文科40人=200人

  合格人數是

  理科48人+文科24人=72人

  所以整體的合格率是

  72人÷200人=36%

  預備學校B的考生人數是

  理科20人+文科80人=100人

  合格人數是

  理科4人+文科40人=44人

  所以整體的合格率是

  44人÷100人=44%

  雖然預備學校A理科、文科的合格率都更高,但預備學校B整體的合格率卻更高。

  請再看看以下的情況。

  預備學校C與預備學校D,從整體的合格率來看,預備學校C是40%,預備學校D是50%,預備學校D的合格率更高。

  另一方面,我們分性別來看看。預備學校C的男考生人數是80人,男生合格人數是24人,所以男生的合格率是24÷80=30%。

  預備學校C的女考生人數是20人,女生合格人數是16人,所以女生的合格率是16÷20=80%。

  預備學校C整體的考生人數是男生80人+女生20人=100人。

  整體的合格人數是男生24人+女生16人=40人。

  要記得確認一下這與整體情況的數字是否相同。

  同樣,預備學校D的情況也區分性別看看。

  預備學校D的男考生人數是20人,男生合格人數是2人。所以男生的合格率是2÷20=10%。

  預備學校D的女考生人數是80人,女生合格人數是48人。所以女生的合格率是48÷80=60%。

  預備學校D的整體考生人數是男生20人+女生80人=100人。整體的合格人數是男生2人+女生48人=50人。

  要記得確認一下這與整體情況的數字是否相同。

  分性別來看的話:

  預備學校C男生的合格率是30%,女生合格率是80%;

  預備學校D男生的合格率是10%,女生合格率是60%。

  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的合格率,都是預備學校C的合格率更高。

  這是「辛普森悖論」的現象,關注整體與關注部分會得出不一樣的結果。

  因此,雖然說拆解是基本做法,但要記得用加法來確認與整體情況是否相符;或者同時把握好整體的趨勢以及部分的趨勢,確認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差異。

  小結

  √ 嘗試尋找多個可能有意義的切入點來進行拆解

  √ 目的是用可能性來進行評價,不是為了找到最好的切入點

  √ 有些情況需要思考在哪裡進行拆解

  √ 為了進行拆解,有些信息需要主動去獲取

  √ 記住通過加法確認與整體情況是否相符以及觀察整體的情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