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豎要逃避的話,不安就不是必要的
2024-09-26 11:42:49
作者: 岸見一郎、周穎琪
C:那麼,如果陷入了不安或恐懼,什麼樣的做法最不好呢?是逃避,是什麼都不做嗎?
岸見一郎:是的。阿德勒沒有對神經症和神經質做出嚴格的區分,這兩者的區別如下:
神經症人群面對課題的時候,會非常明確地止步不前;神經質人群不會止步不前,但會放慢步調,給人一種對前進這件事情很猶豫的感覺。這兩者的共通之處在於,他們內心都想要逃避課題。阿德勒用了「神經症式的生活方式」這個說法。這類人面對人生課題採取的態度是「逃」。逃避需要理由,理由就是恐懼或不安。
如果毫無理由地想要逃避課題,不僅周圍的人不會允許,自己也會無法認可吧。這種情況下,就算不是神經症或精神病,人也會利用生病作為藉口。儘管我說這是「利用」,人們也會反駁說「又不是我自己想生病的」。
舉例來說,有一個孩子不想去上學,但是如果他跟父母說自己今天不想去上學,父母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接受,所以孩子會開始肚子疼或頭疼。這些症狀絕不是裝病。孩子沒有撒謊,而是真的出現了症狀。阿德勒用「製造症狀」這個詞來形容這種現象。
孩子會製造出自己最擅長的一種症狀,這話聽起來可能像有什麼語病一樣,但阿德勒說,孩子確實會利用自己最弱的器官。呼吸器官弱的孩子可能會哮喘發作,腸胃弱的孩子可能會肚子疼。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真的出現了相關症狀的話,家長就不會說「頭疼也要去上學」這樣的話了。孩子自己也會覺得,「其實我真的想去上學,但出現了這樣的症狀也沒辦法」,因此不覺得為難了。明明是自己決定的事情,卻要怪罪到生病上。
向學校請假的時候,也必須由父母來聯繫。如果沒有理由,學校的老師也不會准假。我就曾經跟自己的孩子商量過請假的理由。我打電話給老師說:「孩子說他今天不上學了。」因為上不上學由孩子自己決定,而不是由父母決定。說到底父母只是個傳話的,所以在和老師溝通的時候,父母能做的也只有傳達孩子的話而已。
我跟老師這麼一說,老師肯定會問「怎麼了」,於是我回答說:「孩子說他今天肚子疼,不上學了。」然後,電話那頭傳來了老師焦躁的聲音。因為老師一點也不覺得孩子可以自己做出請假的決定。如果能跟孩子解釋說,生病的症狀本身只不過是用來跟老師交涉的必要工具,不必真的製造出症狀。這樣一來,孩子以後就不會出現症狀了。
就算拿肚子疼作為理由,也沒必要真的肚子疼吧。去不去學校是孩子自己決定的事情,家長沒必要反對。只要說「今天想請假」就好了,沒有必要真的頭疼或者肚子疼。如果能這樣告訴孩子,孩子之後就不會再利用生病的症狀了。
不僅是症狀,不安和恐懼也同樣可以被利用,即利用不安和恐懼逃避課題。
C:因為大家通常覺得逃避是一件很懦弱、很不好的事情。所以,必須製造出一個自己和他人都能接受的理由。我自己也是,覺得上班太苦了想休假的時候,內心也會抗拒。
岸見一郎:沒錯。但是,我覺得偶爾逃避一下課題,猶豫一下也沒關係。不過,既然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就不用再製造出不安這種情緒了。
A:但我覺得還有一種情況是,人產生恐懼或不安,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性命,就像防衛反應那樣。
岸見一郎:確實有這種情況。人一產生恐懼心理,就會想要逃離危險。為了堅定馬上逃走的決心,因此製造出了恐懼。一感到恐懼,就顧不上多想,只管趕緊逃跑了。
在有些情況下,我們感受到恐懼時,的確需要逃離那個現場。不趕緊逃走的話,就會被卷進事故或災害里,這種情況當然是存在的。因此,幾乎可以稱之為本能的恐懼感,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能是必要的。
只不過,如果你的目的是逃跑,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情緒並不一定是必要的。就像對想請假不上學的孩子來說,病症也不是必要的一樣。
A:原來如此,沒有必要白白感到不安。
我可以再問一個問題嗎?有時我被父母或學校老師訓斥的時候,腦袋裡會變得一片空白。如果說,出自本能的恐懼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性命,那恐懼有時也會讓人兩腿發軟,愣在當場一動不動,不是嗎?
岸見一郎:確實如此。因為太過恐懼,當場呆住,身體不能動彈的情況也是有的。
如果能預先設想一下,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採取怎樣的行動,提前決定好,那麼一旦真到了那個時候,就不會被恐懼吞沒,而是能開始行動了。重點在於,哪怕是面對第一次經歷的事情,也不要依賴情緒或症狀,而是要思考該怎麼應對。
改變世界的第十七步
不要用情緒或者病症當藉口,想想該如何應對課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