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區分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
2024-09-26 11:42:29
作者: 岸見一郎、周穎琪
岸見一郎:看待孩子也是同理。
讓我們再展開說說孩子不想上學的問題。如果家長能認為「孩子活著就值得感激」,那麼就算孩子待在家裡,家長也不會覺得煩躁。就算孩子什麼也不會做,也不去工作,就「宅」在家裡,家長也能放平心態,覺得孩子又平安無事地活過了一天,真好。
這樣一來,孩子也會覺得自己活著就是值得感激的。只要產生這樣的想法,孩子就會向前邁出新的一步。
家長要想這樣看待孩子,首先要意識到,孩子的人生是孩子自己的課題,而不是父母的課題。就算是為人父母,也不能對孩子的人生說三道四。
A:「孩子的課題」是什麼意思呢?
岸見一郎:這要看某件事的結果最終會落到誰頭上,某件事的最終責任要由誰承擔。這樣一想就明白了,「某件事」究竟是誰的課題。
比如說,學不學習這件事,是誰的課題呢?
A:是孩子的課題。
岸見一郎:沒錯。但很多家長沒法這樣想,所以孩子不好好學習的話,家長就會讓孩子好好學習。但是,如果這件事是孩子的課題,家長就不應該干涉。
A:比如說,因為孩子不好好學習,所以沒能進入名校就讀。如果因為這件事,出現孩子媽媽被其他的媽媽朋友瞧不起或被職場的同事冷眼相看的情況,那就相當於家長也受到了影響。那是不是可以說,這件事也可以成為家長的課題呢?
岸見一郎:不是這樣的。僅僅是因為家長想要被朋友或同事瞧得起,就讓孩子必須好好學習,這太奇怪了。
因為討厭被人瞧不起,所以必須做點什麼,這確實是父母的課題,但這個課題不能丟給孩子來解決。因為媽媽說了「為了不被其他的媽媽朋友瞧不起,你好好學習吧」,孩子才好好學習,這是不行的。
要不要好好學習,是由孩子自己決定,自己負責的。我希望家長也是,不要管周圍的人怎麼說,都要有能放話說「學習是孩子的課題,我不干涉」的氣魄。我希望父母能成為孩子的夥伴。
A:也就是說,接下來的人生要怎樣度過,也是孩子的課題,要由孩子自己決定,是這樣嗎?
岸見一郎:是的。所以,就算孩子說想在家裡躲一陣子,我希望父母也能儘可能地去幫助孩子。當然,父母不可能一直活在孩子身邊,但這個問題只能到時再考慮了,畢竟孩子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
父母能做的,就是把此刻孩子還活著當成一種幸運,僅此而已。這樣一來,之前一直對孩子的人生指手畫腳的父母,終於也能變得不再多嘴了。與此同時,孩子自己也會開始下定決心,今後自己的人生必須靠自己決定了。
我之前接觸過很多父母,發現正是他們為了孩子好而抱有的那些想法,推動孩子形成了不想出門的狀態。
我遇到過家長結束諮詢兩年後,孩子又來做諮詢的情況。孩子來了以後最先問的是:「最近父母對我很冷淡。之前他們為了我明明那麼努力,又是去看精神科醫生,又是去做諮詢的,最近別說是對我有興趣了,簡直就是只顧著沉迷工作了。今天到這裡來,我想和您討論,接下來我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人生呢?」
從今以後要活出怎樣的人生,就是孩子自己的課題了。原本孩子可能覺得,父母總歸會為自己做些什麼,但現在不能再依靠父母,父母也不可能一直陪在自己身邊。孩子意識到這樣下去,父母去世後,自己就沒法生活了。一旦孩子這麼想,就會開始活出自己的人生了。
A:如果父母什麼都不干涉的話,孩子會不會就這麼滿足現狀,最後什麼也不幹了呢?
岸見一郎:不會的。父母無法決定孩子過怎樣的生活,不管孩子活成什麼樣,父母能做的,就是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並默默地支持孩子,僅此而已。但家長很難想開。總之,以上一切的出發點是「讓孩子體會到,自己活著就有價值」。
平時大家總會說「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因此認為孩子必須做些什麼,必須變得獨一無二。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孩子覺得憑自己的能力無法滿足大人的期待時,就會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變得不想再跟人產生聯繫了。
原本認為只有變得獨一無二才能得到認同的孩子,如果能認為「做現在這樣的自己就好」,就一定能找到新的出路。
改變世界的第十步
認同當下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