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道德經》其實很好懂> 第五十五章 自然,就是做真實的自己

第五十五章 自然,就是做真實的自己

2024-09-26 11:39:57 作者: 度陰山

  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①。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②。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③。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④。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⑤。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釋

  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厚,醇厚;赤子,新生嬰兒沒有眉毛頭髮,其顏色為赤,所以稱為赤子。劉驥說:「聖人抱道懷德深厚,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故比於赤子。」蘇轍說:「老子之言道德,每以嬰兒況之者,皆言其體而已,未及其用也。今夫嬰兒泊然無欲,其體之者至矣,然而物來而不知應,故未可以言用也。」

  ②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據,猛獸用爪抓物;鳥類用爪取物為攫;搏,捕捉。王安石說:「赤子之心,非有害物也,無害物,則物亦莫能害。」劉驥說:「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其天守全,其神無隙,物無自入焉。如莊子所謂:『醉者之墜車,雖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以其死生驚懼不入於胸中,彼全於酒者。』猶若是,而況全於天者乎。

  ③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握固,嬰兒無心握拳卻握得很牢固;牝牡之合,男女性交;朘作,生殖器勃起。蘇轍說:「無執而自握,無欲而自作,是以知其精有餘而非心也。」司馬光說:「皆在其自然。」

  ④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嗄,嘶啞;和,和諧,陰陽調和。陳景元說:「故真人之息以踵,其嗌不哇,和氣全也。」蘇轍說:「心動則氣傷,氣傷則號而嘎。終日號而不嗄,是以知其心不動而氣和也。」由此可知,所謂「和」,似乎是心不在焉。

  ⑤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益生,縱慾貪生,違背自然;祥,這裡的祥指惡事、災殃。心指使氣則是強大,氣指使心則是逞強。

  譯文

  

  含「德」淳厚的人,好比嬰兒(無知無欲,沒有傷害心),(所以)毒蟲遇見不蜇他,猛獸碰到不傷害他,惡鳥看見不搏擊他。他的筋骨軟弱柔嫩,無心握拳卻握得異常牢固,他雖不懂男女之事,但他依然精氣充沛。他即使終日啼哭聲音卻不嘶啞,因為他擁有和氣。與天地和氣相通叫「常」,知道常的叫「明」,縱慾貪生就會遭殃,心指使氣叫強大。事物過於壯盛註定走向衰老,這是不合「道」的法則,不遵守常道就會加速消亡。

  度陰山曰

  你只能做自己,因為別人已經有人做了。

  春秋時期有個叫西施的南方姑娘,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色,美得無處藏。然而老天是公平的,給了她極致之美,卻讓她身體狀況很差。她有心口痛的毛病,每次心口疼時,她都被疼得捂住胸口,皺緊眉頭,那種悲苦的樣子,實在讓人憐。

  西施正常時就很美,而犯病後其皺眉捂胸口的模樣更是美麗至極。與她同村的一個叫東施的姑娘一直嫉妒西施的美貌,但當時整容技術落後,相貌醜陋的她無法擁有一張西施臉。可自從看到西施犯病的模樣後,心花怒放。因為捂胸口、皺眉這樣的動作,是人人都能學來的。

  於是,她常常效仿西施犯病的模樣,捂著胸口、皺著眉頭在村里走來走去,希望能得到群眾的讚賞。可她得來的卻是嘲笑,還被人譏諷為「東施效顰」。

  按故事中有道理的思路,東施效顰敬告我們不盲目模仿跟隨別人的行為,因為它違背自然之道。

  談到效仿他人,還有個寓言更讓人忍俊不禁,這就是邯鄲學步的故事。說的是有個人到趙國邯鄲去,學習趙國人走路,結果學來學去,非但沒有學會趙國人走路,自己的走路方式也忘記了,只能連滾帶爬地回了家。

  其實,東施和學趙人走路的人,在這個世界上不勝枚舉,人最悲哀的就是,從來不想自然而然地做自己,只想著去效仿別人,做別人。我們必須對這種人發出敬告:做你自己吧,因為別人,已經有人做了。

  我們都注意到,無論是東施還是學趙人走路的人,結果都不怎樣。倘若他們只是做自己,那結果不一定大好,但絕對要比效仿別人好些。

  為什麼效仿別人會得不償失,而做自己雖未必取得高額利潤,卻不會失去什麼呢?答案就在老子這裡。老子說,含「德」淳厚的人像嬰兒,筋骨軟弱柔嫩,無心握拳卻握得異常牢固,雖不懂男女交合之事,但生殖器卻常常勃然舉起,因為他精氣充沛。即使終日啼哭,他的聲音卻不嘶啞,因為他擁有和氣。

  老子這段話是想告訴我們,小孩的握拳、身體表現、啼哭而聲音不嘶啞,全因為他的這些行為都出於自然,而不是刻意為之。

  老子所謂的「自然」,是指事物順應自身內在本質時的狀態。這種狀態的形成對於當事人而言,是非自主意識的。比如小孩握拳,並非他自主在握,小孩啼哭,也並非他自主在哭。事物處於自然狀態時,幾乎完全喪失了自主意識,在《道德經》中,這種狀態被稱為恍惚。

  而當我們效仿他人時,就是在學小孩非自主意識地握拳、啼哭。由於這些行為是有個人意識的,所以它不是自然的,它不是在順應自身本質,而是在後天人為地刻意模仿。

  東施效顰是非自然狀態,邯鄲學步的人也屬於非自然狀態,他們並沒有順應自身本質反而在抗拒自身本質,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奇差無比。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感覺,同樣一段家常話,和朋友講時就很放鬆,而對著攝像機就很緊張。前者是自然,後者是不自然。你被人盯著吃飯和你一個人吃飯,根本不是同一個你。這就是自然和不自然的區別。

  人生的意義是做自己,人生最大的意義則是做真實的自己。人生的無聊是戴面具不做自己,人生最大的無聊是把面具焊在臉上永遠不做自己。

  老子還說,與天地和氣相通叫「常」,知道常的叫「明」。與天地和氣相通,天地在我們每個人心中,與天地和氣相通,只是與自己的內心和解,遵循內心,順應內心,按照內心去呈現自己,這就是最本質的自己。

  老子最後說,事物過於壯盛註定走向衰老,這是他辯證法的老生常談。不過在本章,它應該還有一種含義。即:事物壯盛,是因為你的行為超過了你的心,當你的行為沒有順乎你心時,你就處於非自然狀態,非自然狀態,一定衰老。

  大多數人小時永遠都順乎自身本質,所以小孩子是特別自然的。長大後,忽然被辯證法中的美醜、高低詛咒,就有了效仿他人的不自然行為,痛苦也由此產生,衰老也接踵而至。如果能永遠使自己處於自然狀態,那你就能青春永駐,笑口常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