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以不建為建
2024-09-26 11:39:54
作者: 度陰山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①。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②。故以身觀③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釋
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王安石說:「善建者,德建也,能德建則不拔矣。善抱者,抱一也,抱一而不離則不脫矣。能建德抱一,則德之盛,故盛德百世祭祀,祭祀者見於愈遠而不忘,故曰,子孫祭祀不輟。」
②普:普及。
③觀:以自身察照別人,依此推延。陸象古說:「見治身之道,則知治己之身。見治家之道,則知治己之家,見治鄉之道,則知治己之鄉。見治國之道,則知治己之國。見治天下之道,則知治己之天下。」
譯文
善於建設的人所建的東西不會被拔除,精通抱持的人抱持的東西不會脫落,按此原則行事,其子孫能世世繼業,祭祀不斷,永立不拔之地。用善建、善抱的原則修身,他的德就純真;用善建、善抱的原則齊家,他的德就有餘;用善建、善抱的原則治鄉,他的德就增長;用善建、善抱的原則治國,他的德就豐厚;用善建、善抱的原則治天下,他的德就普及。所以,用善建、善抱的原則修身來觀察身,用此原則齊家來觀察家,用此原則治鄉來觀察鄉,用此原則治國來觀察國,用此原則來治天下、觀察天下。我怎樣知道天下的情況呢?就是用的這種方法。
度陰山曰
春秋時期楚國宰相孫叔敖為楚國立下汗馬功勞,但他一生都勤儉生活,對額外的賞賜從來都堅決拒絕。臨死前,他告誡他的兒子說:我生前,楚王多次封賞我,我都拒絕。我死後,楚王肯定會封賞你,而且你無法拒絕。楚王賞賜你任何東西,都不要,只要一塊叫「寢之丘」的地。
「寢之丘」偏僻貧瘠,楚國人都把它當成地獄,幾乎沒有人去,這讓他兒子大惑不解。孫叔敖死後,他兒子遵從老爹遺訓,對楚王驚人的賞賜一概拒絕,只要「寢之丘」。楚王只好同意。
後來,天下越發混亂,諸侯你爭我搶,那些在肥沃土地的人們紛紛遇難,只有孫叔敖子孫居住的寢之丘,無人過問。從春秋到秦末,孫叔敖的後人就在寢之丘平安地過活,祭祀著孫叔敖。
研究老子的學者們都認為,孫叔敖只請賞「寢之丘」的行為,就是老子的「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元代吳澄《道德真經注》註解本章說,立一木於平地,必有被拔出而撲倒在地之時;持一物在兩手之中,必有掉落或脫離而去之日。善建者以不建為建,則永不能被拔除;善抱者以不抱為抱,則永不會脫離。
吳澄的意思是,最厲害的建設是不建設。將楚王給孫叔敖的賞賜看作「建設」,「建設」一定是好的,比如建一座房子,擁有一輛汽車。但只要你有了建設,就一定會被拔除、掉落。房子可能會倒塌,汽車會報廢。
和孫叔敖具備同樣智慧的人是漢初的張良,張良對劉邦建國功勳蓋世,但後期封賞時,張良卻以「善建者」的智慧對劉邦說,我不要什麼萬戶侯,只要咱們初次見面的那個留縣做封地。劉邦說:「兄弟啊,你不要和我玩功成身退的套路,我不會宰你的。」
張良又不是傻子,當然不相信劉邦,死活只要小小的留縣。最終,劉邦樂呵呵同意,張良得以善終,和他是善建者有著密切關係。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後來被匈奴劫持。匈奴人千方百計要把他變成自己人,為了迷惑匈奴人,張騫同意匈奴人給他娶老婆的建議,匈奴人把本族無數美女陳列張騫面前,張騫卻挑了個最丑的。
這個行為正是善建者的大智慧:如同不挑選,匈奴人就不會對他放鬆看管,所以他只能挑選;挑選最丑的,是為了日後逃脫而沒有牽掛。
無論是孫叔敖還是張良,或者是張騫,這些善建者都有個共同特徵,表面看,他們是以不建為建,其實不建並非真的不建,而是把「建」變成別人不感興趣的「建」。在老子看來,避免別人和你爭鬥最容易的方式是,你沒有別人感興趣的東西。「無」能避免一切紛爭,當不需要面對任何紛爭時,你的人生是輕鬆自如的,這是無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