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道德經》其實很好懂> 第三十四章 不想做大,才能做大

第三十四章 不想做大,才能做大

2024-09-26 11:38:57 作者: 度陰山

  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①。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②。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為大③。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④。

  注釋

  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大道如泛濫河水,左右漫流,形容道的無處不到。蘇轍說「泛兮無可無不可,故左右上下,周旋無不至也。」注意,「水」是老子和道聯繫最緊密的一個物。

  ②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萬物都靠道而生,道對這種功勞卻毫無感覺,這就是道的傻乎乎。蘇轍說「世有生物而不辭者,必將名之以為己有;世有避物而不有者,必將辭物而不生」只有道,讓人摸不著頭腦地反其道而行:生而不辭,成而不有。

  ③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為大:衣養,護養。小,道對萬物無欲無求而言,是為「小」;萬物歸往於道而言,是為「大」。通俗而言就是,道養萬物「小」意思,但萬物卻認為,道對自己的養育是「大」恩「大」德。黃茂材說:「道無大小,自吾無欲以觀之,則謂之小;自物不知所主以觀之,則謂之大。」

  ④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文子》說:「古之善為君者,效法江海。江海無為,以成其大,窪下以成其廣,故能長久。」

  譯文

  大道如泛濫的洪水無所不到,無所不在。萬物依賴它而生,它從未拒絕過萬物,功成後不自以為有功。它覆蓋養育萬物,卻不主宰它們,可以稱為「小」;萬物歸附它,它卻不主宰萬物,可以稱為「大」。由於它始終不自以為大,所以能夠成就自己的大。

  度陰山曰

  

  如果只能選一條必定成功定律,那肯定是春秋霸主秦穆公的這條訓誡:「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意思是:發現他人的才能,如同自己擁有一樣;遇見才德之人,心裡喜歡他,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這句話當然也和老子「生而不辭、功成不名」的道嚴絲合縫。

  李隆基(唐玄宗)時期,有個叫盧懷慎的宰相,毀譽參半。認可他的人讚美他說身居高位而家無餘糧,勤懇地管理國家,可謂一等良臣。盧懷慎直到去世前,還擔憂李隆基荒廢政事的潛在危險。甚至有人動情地認為,李隆基前期的宰相中,盧懷慎最合格。否定他的人則批評說,盧懷慎就是個「伴食宰相」(唐時,所有宰相在辦公室吃飯),遇事從來拿不出方案,永遠都把另一宰相姚崇推到前台。

  但盧懷慎的粉絲則反駁說,這是老盧的無為智慧,他總把事情推給姚崇,正是秦穆公所說的「發現他人的才能如同自己擁有」一樣,卓越的人,往往都是這樣,胸懷寬廣,識人容人,讓才華橫溢之人充分發揮才能,好像自己在發揮一樣。但有些人則恰好相反,嫉賢妒能,處處阻撓他人的發揮,最終兩敗俱傷。

  盧懷慎把姚崇一直推向前台,也正是老子描述的「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為大」的有道者形象。盧懷慎如果有私心,就不會推舉姚崇。所以,推舉姚崇沒有私心也沒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但外人卻把他看成是無能之輩,把他看小了。或許姚崇也認為老盧很無能,在朦朦朧朧中,因為老盧的推舉而實現了自己的大理想。

  老子說,聖人始終不想怎麼做大,最終卻有大成。盧懷慎從來不想讓自己名留青史,結果因為推薦了姚崇而被載入史冊。

  老子的這種套路,通俗而言就是「借力」。「借力」絕不僅是藉助他人力量為己所用,這是有意識、有私心、有目的的,老子鄙視這種「有為」的行為。老子所說的「借力」,是沒有私心、沒有目的地認同他人力量,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輕鬆自如地讓對方發揮力量。

  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有目的的有為,而老子的「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是無目的的無為。因為有目的性和無目的性使用的力量大大不同,有目的的有為用力大,無目的的無為用力少。用力的多少,是判斷有為無為一個重要的指標。

  你在為人處世中,不需要知道自己幫助別人是有目的還是無目的,你只需夜深人靜時感受自己是否吃力還是順力就能知道答案。

  「聖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還有因禍得福的意味。三國時期,曹魏帝國的兩名將軍王昶、陳泰在一次戰鬥中慘敗,兩人準備向皇上請罪。二人的直屬領導司馬師阻止他們說:「據可靠消息,皇上現在心情很差。如果你們此時向皇上請罪,皇上會要了你倆的命。」陳泰大驚失色,王昶也冷汗直冒,向司馬師求救。

  司馬師就說,你二人打敗仗,責任全在我。

  於是,司馬師以戰敗者的身份向皇帝請罪,這一招引起了颶風般的反應,不但皇帝認為他勇於承擔責任,曹魏帝國上下都把鮮花和掌聲送給了他。

  這就是老子所謂的「聖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習鑿齒在評價司馬師這一招時說:「司馬將軍主動承擔責任,本來是削弱自己,想不到事與願違。大家看到他如此謙虛和有責任心,都忘記了他的失敗而記得他的美好品質,紛紛來幫助他,使他沒有想過做大,最終卻做大了。倘若他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名譽而推脫責任,或者只是把屬下的責任還給屬下,那也會讓他離心離德,眾叛親離。」

  由此可以看出,老子的「不為大故成其大」很有點「反敗為勝」「因禍得福」的僥倖味道。而當我們認真體悟這種僥倖時會發現,世界上的成功和福氣,從來不靠僥倖獲取。一切看上去的僥倖,都是老子高級智慧「不為大故成其大」的精準運用和未卜先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