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無為:有所不為,才能有所大為
2024-09-26 11:38:07
作者: 度陰山
原文
太上①,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③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④。
注釋
①太上:最上,最好。
②四種層次的君主:下知有之,人類歷史上沒有名號的君主;親而譽之,五帝(黃帝、顓頊、嚳、堯、舜)之世;畏之,三王(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之世;辱之,三代之際(夏桀、商紂、周幽王)。
③悠:悠閒自得。這裡指清靜無為。
④自然:這是老子思想宇宙中和「無為」旗鼓相當的概念,它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沒有任何人為痕跡的客觀大自然,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人類沒有誕生前的宇宙,那種狀態,就是老子所說的自然。第二部分是順其自然,指雖然有了人類,但事物並沒有被人類干預,其行為發乎本質。比如,一朵生長在野外的花朵就是自然,被人移入室內,澆水培土,就不是自然。張欽和劉笑敢認為,自然的特點有三:一是事物的原始狀態,比如幼苗;二是自生或自發,未經人為,它能自我運動;三是內在或長久,事物內在傾向發生的狀態,比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總之,老子的自然,是事物輕鬆自如地出來的狀態,不需要外力,不需要專家的建議,處於自然狀態的萬物,本身就是自我成長者。在成長過程中,不但輕鬆自如,而且可以笑口常開。
譯文
第一等統治者,民眾只知道有這樣一個人;第二等統治者,民眾愛戴他;第三等統治者,民眾恐懼他;末等統治者,民眾輕蔑他。沒有信用的統治者,不會有百姓信任他。第一等統治者清靜無為,很少發號施令。大功告成後,老百姓都說「這是我們自己做到的」。
度陰山曰
本章節來源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有人活在「專家建議」中,有人則活在「建議專家別亂建議」中,前者是不自然,後者是自然。
丙吉是西漢漢宣帝劉詢的丞相,此人深通《道德經》。一次外出,他看到有群人在毆鬥流血,但沒有管,徑直前行。路過郊野時,看到有頭牛正吃力地拉車,他急忙命下屬去詢問。
下屬說:「您這是重畜輕人啊!」
丙吉說:「你不懂。路人鬥毆,有首都治安官(京兆尹)處理,我是宰相,責任是適時考察官員政績,有功則賞、有罪則罰。宰相是政府中最大的官,應該關心國家大事。比如我讓你去問牛,你以為是問牛的健康?如今是春天,天氣不應如此酷熱,那頭牛卻氣喘吁吁。如果它是因為天熱而喘息,那麼現在的節氣就不正常,農事勢必受到影響,農事受影響,百姓會鬧饑荒,所以要早做準備。」
鬥毆會出人命,丙吉不過問,老牛哮喘,丙吉卻當成天大的事。聽上去很搞笑,可事實一點都不搞笑,因為丙吉遵循著《道德經》。
老子把人類世界的領導者分為四種,他稱道的第一等領導者是無為而治的領導者,無為而治並非不為也並非不治,而是他為的事情不會讓天下人反感;他治的事情看不見摸不到,所以你不會去讚揚他英明神武。
丙吉如果見到鬥毆後加以制止,肯定會獲得群眾的掌聲和鮮花,但是,這種讚賞和鮮花對於偉大的宰相丙吉而言,毫無意義。
丙吉的行為證明了老子「無為」的一方面:無為指的是不在視線範圍內發生的動作,但其效果卻驚天動地。
在老子眼中,那些總是被群眾奉為明君、青天大老爺的人,恰好是二等的領導者。二等領導者雖然還被老子稱道,然而誇讚的熱情卻泯滅不小,因為他有為。幸好為的是仁政而不是暴政。
至於第三等和第四等領導者,似乎都不被老子看好,讓人怕你和讓人鄙視你,對你而言都不是好事,對你的組織而言同樣如此。至於誠信,這是任何組織的領導者基本素質之一,沒有誠信,一切都是虛無。
一等領導者「太上,下知有之」的理論本身不是什麼特別的謀略,然而被智慧超群的人一番操作後,它就成了非常厲害的謀略,和其他謀略一樣,沒法破解。
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謀殺了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熊心(義帝)。當時的漢王劉邦正和項羽爭奪天下,雙方打得難解難分。漸漸地,項羽技高一籌,劉邦被逼入絕境。前204年,劉邦突然劍走偏鋒,在洛陽宣布為熊心披麻戴孝,發喪三日。他哭得梨花帶雨,哪怕是死了親爹也不至如此。
諸侯被他感動,都站在了他的陣營。項羽最後的失敗,和劉邦這次打著為熊心發喪的名義爭取了更多諸侯的支持有很大關係。熊心正是老子所謂的「大家只知道有這樣一個人」的一級領導者,劉邦對他的使用,也只需要「下知有之」就可以了。
中國歷史上把「太上,下知有之」操縱成非常厲害的謀略的是曹操。如你所知,這條計謀被後人稱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挾的「天子」就是「大家只知道有這樣一個人」,至於這個人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根本不重要,只要他被大家都知道就可以了。漢獻帝劉協當時就是「下知有之」的領導者;曹操也只是讓天下人知道,皇上還在,天下仍然是東漢的,不過,這個東漢卻是以曹操為宰相的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