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立於不敗之地的七字訣
2024-09-26 11:38:01
作者: 度陰山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識②。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③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④兮其若客,渙⑤兮若冰之將釋,敦⑥兮其若朴,曠⑦兮其若谷,渾⑧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⑨?保此道者不欲盈⑩,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11)。
注釋
①古之善為道者:王弼本作是「古之善為士者」,帛書乙本作「古之善為道者」。朱謙之認為此句和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同,所以,我們認為是「為道」而不是「為士」,為道即從事於得道。善為道者,指的是得道的聖人。
②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玄通,玄則深遠難測,通則變化無窮,所以深不可識。得道的聖人與道合二為一,道深不可識,聖人自然也是深遠難測,變化無窮而不可認識。還有一種解釋是,與樸素的道合一的聖人平平無奇,不會受到特別關注,所以沒有人認識他。
③豫:和後文的「猶」組合一起,成為「猶豫」,豫,是事前過多思慮;猶,是事後不必要的反芻。猶和豫都是野獸,它們進退多疑,人如果疑惑而無法決定進退時,模樣很像這兩種獸。
本章節來源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④儼:恭敬謹慎。
⑤渙:渙散。
⑥敦:敦厚。
⑦曠:空闊。
⑧渾:渾厚。
⑨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之所以濁,是因為動。若要清,只需要不動、靜下來即可;之所以安(沒有生命),是因為靜。若要生,只需要動。
⑩不欲盈:不想盈滿,不冒進。
(11)敝而新成:推陳出新、去故更新,腐朽化神奇。
譯文
古代得道的聖人,精微玄妙而深通事理,高深不可測。正因深不可測,只能勉強描述他。他行動謹慎如在冬天過冰河,他思想戒懼如害怕惡鄰,他待人恭敬有禮如同客人對待主人,他不頑固如同冰河融解,他淳樸如未加工的木材,他內心謙虛如同空谷,他含蓄渾厚如同一池濁水。誰能在動盪混濁中安靜下來而慢慢澄清?誰能在安穩中變動起來而慢慢地生機勃勃?這些得道的聖人從來不自大自滿,正因不自滿,所以總能推陳出新,化腐朽為神奇。
度陰山曰
舜時,中國洪水滔天。舜先是用鯀治水。鯀很倔強,和洪水硬碰硬,洪水到哪裡,他就堵哪裡。結果,洪水更加肆虐。舜於是命令鯀的兒子大禹接替他老爹的職務。
大禹治水和老爹鯀治水最大的不同是,他尊重水的性格,以格外謙虛的姿態向水「服軟」,鯀老爹是到處堵,大禹則是到處疏。最終,他把洪水輕鬆地引入大海,中華大地露出水面。因這一項對人類有再造之恩的功績,大禹得到了人們史無前例的歌頌。
但大禹異常低調,回到自己部落後,好像治水的事和他無關一樣,仍然過起樸素、簡陋的生活。大舜多次派人來找他參加高層會議,大禹卻婉拒說,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部落酋長,天下的事不是我能了解的。
舜大為感動,當他很老時,把大禹叫來說:「禹,我已老眼昏花,主持繁忙的政事感到疲倦,你平日從不懈怠,請接替我總管眾民吧!」
大禹連忙搖頭說:「我的品德不能勝任啊。」
大舜說:「當年洪水滔天,你既在治平水患中成就功業,又在民眾中建立威信。大家說,你既能勤勞為邦,又能節儉持家,不自滿自大。所以,你對這個職位勝任有餘!」
舜把話都說到這份上,大禹仍然謙讓說:「既然如此,就讓所有功臣來占卜,看誰的卜兆最吉就由誰來接位吧。」
大舜道:「大禹!我們占卜公事,是在難以決定的時候。如今我已決定,何必占卜。」
大禹只好接受舜的禪讓,成為中華之主。大禹對首領之位的再三推辭是發自真心的謙虛,但這種心理卻被後人形成固定形式,甚至形成傳統。
古人對「自滿」特別警惕,對謙虛高度重視。孔子曾在姬允(魯桓公)的太廟中發現了一個厚底尖收、口薄敞開的傾斜的器皿,有人告訴他,這叫欹。
孔子馬上轉頭對跟隨的弟子們說:「這是用來給寬待赦免的人警示自己的器具。空的時候會傾斜,裝一半水就會扶正,裝滿水則會翻倒。」
弟子們很驚奇,當場做實驗。他們向傾斜的欹中灌水,隨著水的灌入,欹從傾斜慢慢轉正,當水剛好一半時,它恰好正當。而隨著繼續灌水,它開始傾斜,當水注滿,欹毫無客氣地傾覆,水灑了一地。
孔子馬上說:「哪裡會有裝滿了水而不傾覆的器皿呢!」意思是,任何器皿只要注滿,一定溢出傾覆,也就是砸鍋。
為什麼裝滿水的器皿砸鍋,會牽連到人生中有「人只要自大自滿就會倒霉」的真理呢?用老子哲學語境來問就是,為什麼滿則溢呢?
第一,滿則溢的理論不一定完全出自《道德經》,但也體現出了老子的「物極必反」論。即是說,按照天道邏輯,任何事物到達極點必然回返,所以,水滿則溢,月圓則缺。至於為什麼會是這樣,是否可以提供科學論證,老子沒有。老子似乎只是想告訴你這個結論,你聽還是不聽,老子不管。這是從天道角度來說的「滿則溢」。
第二,從人道角度來講,滿也一定溢。元朝人密蘭沙《求仙詩》:「一家富貴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意思是,一家富貴讓千家萬戶產生怨恨;半世功業利祿名譽地位,積欠下了百世贖不完的罪孽。這就是「滿則溢」的答案,如果你還不懂,那你一定聽過這些俗話: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樹大招風等。
這些話無非是告訴我們,人有了成績是可以自大自滿的,但有兩個前提,第一,你對「物極必反」的天道嗤之以鼻;第二,你不在人類世界。如果你在人類世界,那當你自大自滿時,一定會倒霉。
大禹為何受人愛戴?因為他在功勳卓著的情況下謙虛謹慎,不自大、不自滿,從來不得意揚揚。孔子為何受萬人頂禮,因為他一生都在謙退沖虛、引過自責。他眼中只有自己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從來看不到自己有比別人強的地方。這就是不自滿自大,謙虛為王啊!
老子說,只要你不表現出來自大自滿,那你就能一直成功。而這種素質,只有得道的聖人才具備。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老子給出了七字訣:豫、猶、儼、渙、敦、曠、渾。
豫,就是謹慎小心,小心駛得萬年船。猶,其實也是謹慎小心,但豫更偏重客觀事情,而猶則偏重心理上的預備。所謂儼,意思是恭敬謹慎,不做出格的事。所謂渙,就是不固執,順其自然。所謂敦,是敦厚淳樸,這既是美德,也是吸引人的一種技能。所謂曠,是虛懷若谷,寬大能容。所謂渾,是水至清則無魚的反面。
遵循這七字訣的人,就是老子眼中的有道之士:他敦厚、謹慎、不固執,常常保持著微笑。最重要的是,他無時無刻不在謙虛,讓所有人在他面前從不自卑。人人都喜歡這樣在其身邊沒有任何壓力的人,而這種人,會讓你和他交往時特別地舒服。
七個字,其實只說了一個有道聖人的特質:不盈。只要不盈、不表現出盈,前途就是光明的,一切皆有可能。
當然,得道聖人最厲害的恐怕是「濁水變清」。這是個魔術,我們在人生中遇到的很多事,其實都在水中過於攪動而使泥水混合,從而變成濁水。遇到濁水時,大多數人千方百計去水中撈取泥巴,越撈水越混濁。此時,只需要靜下來,給自己和事情一點時間,那濁水就會漸漸變清。
許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會動,而是不會靜。老子認為,有道之人常常能讓自己安靜,採用一種無為方式解決問題。當然,它在現實中的表現往往成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沒有是非,只有稀泥的混沌之態。這是需儘量避免的,雖然很多時候避無可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