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道德經》其實很好懂> 第十四章 老子的「道」,是歷史經驗

第十四章 老子的「道」,是歷史經驗

2024-09-26 11:37:58 作者: 度陰山

  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①;聽之不聞,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詰④,故混而為一⑤。其上不皦,其下不昧⑥,繩繩⑦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⑧。是謂惚恍⑨。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⑩,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注釋

  ①夷:沒有顏色。道平易而非五顏六色,所以視之不見。

  ②希:沒有聲音。道不發出任何聲音,所以聽不到。

  ③微:沒有形狀。道沒有形狀,所以觸摸不到。道是「微」,德是「顯」。「道德」即「顯微無間」。

  ④詰:窮究,追究,詰問。

  ⑤混而為一:一,即「道」。夷、希、微這三者不可言說,所以不可分。混,即有不可分的意思。蘇轍說:「此三者,雖有智者莫能詰也,要必混而歸於一,而後可爾。所謂一者,性也。三者,性之用也。人始有性而已,及其與物構,然後分裂四出,為視為聽為觸,日用而不知反其本,非復混而為一,則日遠矣。」

  ⑥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皦,同「皎」,光明、明亮;昧,天色將明未明的狀態,陰暗。王雱說,任何有形的物必「上皦下昧」(有陰有陽),但道是「上不皦下不昧」,所以很玄。

  ⑦繩繩:紛紜不絕。

  ⑧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王弼指出,說道是無,但物卻是由它而成;說它有,又見不到它的形狀,這就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⑨惚恍:若有若無,閃爍不定。

  ⑩執古之道:另有諸多版本是「執今之道」。其實無論是執「古」還是「今」,老子所說的道是永恆的,古今同一。即是說,執古之道和執今之道,執的是同一個道。

  譯文

  睜大眼都看不見的東西叫作「夷」,豎起耳朵仍聽不到的聲音叫作「希」,拼命摸索卻摸不到的東西叫作「微」,這三方面不可思議(因為它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它們混沌一體。從上面看它,它不光明,從下面看它,也不陰暗,沒有頭緒,紛紜不絕又無可名狀,最終會回到隱形狀態。它沒有形狀,也沒有形象,這種狀態被稱為「恍惚」。從前面看,看不到它的頭,從後面看,看不到它的尾。但只要能掌握自古相傳的道,就能分析現在的所有事物,(分析現在的事物)就能知道宇宙的原初情況,這就是道的綱要。

  度陰山曰

  有人問智者:勇敢是什麼?智者回答:向前走。人再問:智慧是什麼?智者回答:回頭看。

  朱元璋初起兵時,曾向李善長諮詢平定天下的方法。李善長說:「我又沒有平定過天下,哪裡有平定天下的方法。你可以向歷史人物學習。」

  朱元璋問:「平定天下的歷史人物那麼多,我該向誰學?」

  李善長指點他:「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生的人,後必再生,你現在是什麼樣的人,歷史上一定有過這樣的你。」

  朱元璋感悟良久,想到一人,正是漢高祖劉邦。

  李善長點頭說:「漢高(劉邦)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您也是布衣,出於濠州,跟劉邦的老家沛縣不遠,效法劉邦所為,平定天下並非難事兒。」

  從此,朱元璋處處效仿劉邦,豁達大度,知人善任,終於開創大明王朝。可以說,朱元璋的成功,是歷史的助攻。

  李世民(唐太宗)登基後,向眾臣請教如何把帝國帶上巔峰。大臣們各抒己見,輪到智商超群的褚遂良時,他只說了三個字:「看楊廣(隋煬帝)。」

  眾人不明白,褚遂良說:「向歷史借智慧有正借和反借。正借如劉邦、劉秀效仿堯舜,反借如湯武看桀紂。我們反借智慧,凡是楊廣贊同的,我們就反對;凡是楊廣反對的,我們就贊同。按此規律,天下很快就會大治。」

  李世民採納了這個建議。楊廣喜歡悅耳動聽的話語,李世民就敲鑼打鼓歡迎他人的逆耳之言;楊廣喜歡大修宮殿,李世民就住著前朝的宮廷,拒絕任何裝修;楊廣不惜民力,搞各種浩大基建,李世民就珍惜民力,儘量不折騰百姓。

  總之,李世民把楊廣當成反面「榜樣」,處處和楊廣的行為對著幹,短短十餘年,就把大唐帶上了輝煌之路。

  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李世民,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向歷史借智慧,或者說是,效仿歷史人物,成就自己。

  老子說的「執古之道」的「古之道」到底是什麼「道」,我們只需知道老子的學術身份就能得到答案。西漢劉歆在《漢書·藝文志》中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由此可知,老子的學術身份是史官。也就是說,老子的全部智慧,尤其是寫進《道德經》的智慧,並非來自對大自然的觀察,恰好相反,它是來自對人類歷史的觀察。老子口口聲聲的「天道」的母體不是地球,也不是外太空,而正是人類的過去。

  通俗而言,老子的智慧源於歷史,老子所謂的古之道,就是歷史之道。所以,若想古為今用(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必須熟讀歷史。

  讀歷史到底有用否,古人說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意思是,記住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以後行事的借鑑。朱元璋、李世民對歷史人物的正向借鑑和反向借鑑是最好的證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八個字可謂是中國人的聖訓之一。

  老子說「執古之道」,就是照葫蘆畫瓢,就是模仿。如果不知如何創新,那先從模仿開始。人類歷史上所有的創新,都從模仿開始。西周模仿商朝,在商朝基礎上刪改後形成自己的特色;商超模仿夏朝,在夏朝基礎上刪改後形成自己的特色。秦朝之後,全部王朝都在模仿秦,但你不能說漢王朝是秦王朝,唐王朝是漢王朝。它們各有千秋,大家都從模仿開始,最終肯定創新。

  中國五千年歷史,你所想像不到的任何事都發生過,你所想像不到的人也出現過。經典無數,反面教材也無數,而這些事和人,在今天一定有借鑑價值。因為人心沒變,人類歷史就不會有多大改變。執了這個道,外面的世界將變得格外清晰,你也能遇事當機立斷,行事勢如破竹。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