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能寵辱不驚,才能石破天驚
2024-09-26 11:37:55
作者: 度陰山
原文
寵辱若驚①,貴大患若身②。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③,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⑤;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⑥。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注釋
①寵辱若驚:得寵受辱都如同受到驚怕。陳景元說:「寵者,謂富貴慶賞諸吉也。辱者,謂貧賤刑罰諸凶也。」平常人受正面激勵(寵)和負面刺激(辱),一定會動心受驚。因為人有形骸生死隨身而行,為它們不得不牽腸掛肚。
②貴大患若身:這句恐怕是《道德經》中能進前三的最難解釋的話之一。第一種解釋是任繼愈先生的:「把患得患失像生命一樣看重。」第二種解釋是陳鼓應先生的:「重視身體好像重視大患一樣。」第三種則是大多數人的解釋:「為什麼把得失看得如生命一樣重要呢?」按照前後文以及諸位大家的解釋,我們將其解釋為「過分關注身體似的一驚一乍(和得寵受辱一樣)」。
③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王弼解釋道,按照老子辯證法,寵必有辱,榮必有患,受寵想到有辱,所以驚。憨山德清認為,你以為受辱為下、受寵為上嗎?其實,受寵也為下,比如一個臣子,國君寵他給他酒喝,他必須拜謝,撅著屁股跪拜,接受寵愛的過程其實是受辱的過程。如果不得國君的酒,那也不必撅屁股拜謝,所以受寵也是受辱。
④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憨山德清說:「然身,乃眾患之本,既有此身,則饑寒病苦,死生大患,眾苦皆歸,必不可免。」如果無身,那就沒有患。
⑤愛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以愛身的態度去為天下,其實是忘身的態度。司馬光說,貴重天下的人,天下也貴重他,愛利天下的人,天下也愛利他。所以聖人貴愛天下,其實就是貴愛己身。
⑥貴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以貴身的態度去為天下,其實是賤身的態度。
譯文
得寵和受辱都讓人驚慌失措,如同過分關注身體狀況似的一驚一乍。什麼是「寵辱若驚」?得到寵愛是美好的,得到侮辱是壓抑的,但得到寵愛讓人驚喜,得到侮辱讓人驚慌,都是驚心,讓人激動,所以就叫「寵辱若驚」。什麼叫「貴大患若身」?我們之所以有災難、禍患,正因為我們過分關注自身,如果不過分關注自身,還會有什麼病痛災禍呢?所以,以貴身的態度去為天下,才有資格被天下人寄以厚望;用愛身的態度去為天下,才能接受上天託付的治理天下的重任。
度陰山曰
腦子最重要,這條信息是腦子告訴你的;寵辱很重要,這條信息是身體告訴你的。
東晉揚州刺史殷浩,善於清談,自認在世諸葛亮,大家礙於面子,也都吹捧他。350年,東晉北伐,簡文帝讓殷浩當前鋒,殷浩醜態百出,接連遭遇失敗,最後孤身一人逃回國。
桓溫早看殷浩不順眼,連上奏疏指責北伐敗績,簡文帝於是把殷浩貶為平民,並指定他待在一個小縣城,實際是軟禁。殷浩被貶後,裝出一副看破紅塵的從容模樣,但內心深處,仍惦記著榮華富貴,常常有意無意地用手指在空中劃著名「咄咄怪事」字樣。
許久後,桓溫控制了東晉,成為實際的帝國元首,大概是人走到高處後,都會對從前做過的激烈的事撥亂反正。桓溫突然想起了被軟禁的殷浩,於是給他寫了封信,請他出山做尚書令。
殷浩看完桓溫的信後,不敢相信是真的。由於幸福來得太突然,他一度暈厥。醒後再看,淚流滿面。當初讓他受苦的是桓溫,如今要讓他享福的還是桓溫,他心中可謂百味雜陳、波濤翻滾。
他馬上鋪開紙張,給桓溫回信。問題來了,按常理,他只要回復「非常感謝」即可,但是,他想得太多了。
他想到當年和桓溫是有矛盾的,而這次桓溫不計前嫌提拔自己,在信的內容上應該注意一些語氣什麼的,否則惹惱了本就關係一般的桓溫,這次出山說不定就泡湯了。
有了這層考慮,殷浩患得患失起來,總覺得自己寫的回信有不妥之處,於是將寫好的信拆了又封、封了又拆,不斷修改甚至重寫,如是反覆了十幾次。這種神經質的行為最後把殷浩搞得恍恍惚惚。就在這恍恍惚惚中,他竟然將一張白紙裝進信封讓人帶走。
十二分地謹小慎微、全力周全換來的竟然是裝錯信的烏龍,殷浩這命運是真悲慘啊!
如你所知,桓溫收到這封空白「天書」後,非常惱火。他憤怒地說道:「我好心好意請你出山做官,你卻弄張白紙耍我!我要讓你此生永為平民。」
殷浩到死也沒有得到桓溫的回信,當然就不可能有做官的事情了。殷浩為何會鬧出裝錯信的烏龍?老子的答案就是,寵辱若驚。所謂寵辱若驚,通行解釋是無論受寵、受辱,心裡都震動,形容人特別在意得失。人為何在意得失呢?
老子的解釋是,因為咱們有肉身。這個思維鏈條就是這樣的:因為我們有肉身,肉身要活下去,它或有意或無意讓我們始終為它提供物質原料。當我們得到物質原料時,身體會傳遞給我們歡喜,於是我們歡喜;當我們失去物質原料時,身體會傳遞給我們痛苦,於是我們悲傷。得到寵愛意味著得到物質原料,被侮辱意味著失去物質原料。所以,無論是失去還是得到,都會心動,也就是寵辱若驚。
老子希望人不要寵辱若驚。第一,受到侮辱,人格一定受到打擊;但受到恩寵,人格同樣會受傷害,因為恩寵只能是從社會地位高於他的人那裡獲得。所以,受寵的人必然在賞賜者面前誠惶誠恐,像狗一樣。第二,當我們寵辱若驚時,就已經明示了別人,我們是有弱點的,是可以被收買或者被打擊的,我們是既吃軟又吃硬的。
那麼,如何做到寵辱不驚呢?
第一,遵從辯證法。有人說,我可以通過各種特殊訓練使自己達到受寵不喜、受辱不悲。這當然也是個方法,然而你心中還是有寵辱的概念,老子的辦法是取消寵辱的概念,把自己置身寵辱之外。或者說,按辯證法,你不要確立什麼是辱,那自然也就不知道什麼是寵。反之,如果你不確立什麼是寵,那自然也就不知道什麼是辱。
你就像不識好歹的傻子,當別人侮辱你時,你心不動;那麼當別人恩寵你時,你心很可能也不動。當你對別人的恩寵無所謂時,對別人的侮辱,也不會太放在心上。這就是老子對辯證法的釜底抽薪秘訣:不確立一方面,自然不會產生這方面的對立面。理論上,你永遠都是個寵辱不驚、不悲不喜的中立者,置身事外的冷眼旁觀者。
第二,將肉身置之度外。寵辱感是肉身帶來,你越為它服務,它越讓你的寵辱感深刻。身體是拿來用的,不是用來伺候的。如果你不為它工作而是為別人工作,那它就不會給你帶來寵辱感。所以,將肉身置之度外,就是不為它工作,不關注它,把自己扔到為人民服務的汪洋大海中,會讓你肉身不爛,靈魂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