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清官」[8]
2024-10-09 12:08:08
作者: 顧誠
近年來,隨著「四人幫」的被清除,人們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學術文化界也衝破了萬馬齊喑的局面,展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正確評價歷史上的清官又重新成為人們關心的問題之一。特別是為清官戲平反,不僅活躍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劇中描繪的清官形象直到現在仍然具有值得借鑑的地方。
在漫長的封建時代里,我們中華民族不僅湧現出了無數奮不顧身起來反對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英雄人物,在統治階級內部也出現過許多剛正不阿、廉潔奉公的仁人志士。作為馬克思主義者,我們當然應該著重地研究和歌頌歷史上那些為勞動人民利益而獻身的英雄豪傑。但是,對於統治階級中曾經為社會發展做出過貢獻的人物也應當給予實事求是的肯定評價。那種用「天下烏鴉一般黑」的簡單公式一筆抹殺的做法並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
讀了本報所刊載的求是同志寫的《清官海瑞須昭雪》《召信臣和杜詩》以及其他報刊上的類似文章,頗有感觸。它們說明歷史上有不少清官循吏雖然受到所處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卻往往能夠做到把個人利害置之度外,不僅嚴於律己,博得兩袖清風的美名;而且秉公執法,對無辜受害者予以平反,對恃強魚肉人民者加以無情的揭露或制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疾苦,部分地適應了當時群眾的願望。由於清官是同貪官相比較而存在的,封建時代的農民還不可能找到自身解放的正確途徑,只能把清官看作政治清明的化身而加以頂禮膜拜。
清官戲之所以能夠吸引那麼多的觀眾,不能僅僅以戲劇歌頌了某一個平反冤獄或鋤暴拯弱的清官來解釋。它實際上是曲折地反映了廣大群眾對罪惡的封建統治的不滿和對清廉政治的嚮往。毫不奇怪,劇中的清官形象總是要比史籍中清官的本來面目高大得多。換句話說,清官戲所包含的人民性要多一些,教育意義也就更加深刻。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有人就認為清官作為歷史上剝削階級的政治家不應當再予以肯定了,清官戲自然也應該隨之收場。這是不妥當的。歷史好比一面鏡子,鑑古所以識今。看看有關清官的史籍和清官戲至少可以得到兩點有益的啟示:一是通過清官同豪強的鬥爭有助於了解封建社會的黑暗,藉以知道社會主義江山的來之不易;二是提醒擔任各級領導職務的同志要奉公守法,嚴於律己,要為人民伸張正義。不然的話就很可能弄成名為社會公僕,干起事來卻連封建社會裡的清官都不如。
就歷史人物的評價而言,我以為需要注意在肯定某些清官的時候適當掌握分寸,不但要看到任何一個清官歸根結底都是封建統治的維護者,而且要看到清官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起的作用並不一樣。明朝末年有一個王胤長,當過山西澤州知府,曾作《愛錢歌》揭示通衢:
非我不愛錢,我愛誰不愛?敲骨吸人髓,天理良心壞。
逼人賣田產,把來我置蓋。逼人鬻妻孥,把來我養賴。
逼人借銀錢,把來我放債。人哭我歡喜,有些不痛快。
我見愛錢人,當身遭禍害。又見愛錢人,子孫為乞丐。
空落愛錢名,唾罵千年在。我有愛錢方,人己兩無害。
少吃一隻雞,可買五日菜。少穿一尺綢,舉家有鋪戴。
儉用勝貪圖,吾鼎尤當愛。
這位王太守無疑是位清官。據說此歌一出,「販夫餅婦皆為感動」,在「正常」年景下正面人物是做穩了的。可惜,「才自清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他出仕的時候,明末農民戰爭的烈火已經燃遍大河南北。他在澤州知府的任上,「值流寇遍掠四境」,清官的「仁政」只好暫時收起,幹什麼呢?「乃備戰守計,日夜禦敵」,他要為明王朝而戰了,由於守澤有功,升任河南分守道。崇禎十四年正月,李自成率領數萬起義軍進攻洛陽,王胤長力主「堅守待援」,城破後仍然率領胞弟和家丁同起義軍格鬥,最後「見勢不能支,乃向闕遙拜,撞死城下」。
歷史上類似王胤長這樣的清官為數並不太少。這就告訴我們,對於歷史上的清官需要做具體分析,主要是看某一個清官所面臨的階級鬥爭形勢。那些一概肯定或者全盤否定都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應有的態度。
(原載於《蒲公英》雜誌,198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