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選
2024-10-09 12:07:16
作者: 顧誠
白文選,生年不詳,卒於清康熙十四年(1675)。陝西吳堡縣人,原名白可撰,號毓公。他的祖父白雲滋是明朝的廩生,父親白錦的生平未見記載。白文選在18歲時參加了張獻忠部農民軍,這以後他跟隨張獻忠轉戰南北,逐漸被提升為大西軍的高級將領。順治元年張獻忠在四川成都正式建國時,白文選被任為前軍都督。
順治三年底(1647年初)張獻忠在四川西充縣境犧牲以後,大西軍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率領下急速南撤,經重慶、遵義、貴陽於順治四年三月間進入雲南。在平定蒙自土司沙定洲叛亂和南明在雲南的殘餘勢力中,白文選立下了戰功。當時,孫可望雖然居大西軍領導人之首,但無論在名義上或是在實權上都未能確立真正的領袖地位。順治五年,孫可望借教場升旗事件下令杖責李定國。定國不服,在白文選的勸說下,才勉強受責。從此孫可望成為國主,取得了駕馭權。這在當時對於保證大西軍和它所建立的政權的統一是起了積極作用的。
順治七年,大西軍出滇抗清。孫可望派白文選領軍進入貴州,擊敗南明匡國公皮熊,收編了他的軍隊。不久,孫可望留下李定國守雲南,自己來到貴陽,命白文選進攻遵義,南明忠國公王祥兵敗自殺。八年,劉文秀統率的大西軍也由建昌攻入四川,八月占領榮經、嘉定,活捉袁韜,招降武大定,南明總督李乾德赴水自殺。接著,劉文秀派部將盧名臣東下涪州,擊敗李占春、於大海部,二人順江逃入湖廣,於大海投降了清朝。這樣,大西軍占領的貴州和四川南部就連成一片。十二月,孫可望命劉文秀回雲南整頓兵馬,由白文選代守四川嘉定。九年夏秋之間,劉文秀再度出川。白文選奉命率軍五萬取道貴州銅仁攻入湖南。這年十一月,克辰州府(府治在今沅陵縣),殺清辰常總兵徐勇、辰常分守道劉升祚、辰州知府王任杞。[15]負責湖南軍務的清續順公沈永忠在大西軍的凌厲攻勢下,「一籌莫展,望風宵遁」[16],逃回長沙,被清廷削爵為民[17]。這以後,由於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的激化,錯過了湖廣戰場上的有利時機。順治十年三月,孫可望親自統率白文選、馮雙禮、馬進忠等部近十萬之眾同清軍戰於寶慶府(今湖南邵陽市)岔路口[18],因孫可望指揮失宜,被清軍擊敗。孫可望返回貴陽,留白文選鎮守辰州地區。
順治十二年十二月,李定國進攻廣東新會失敗後,決定引兵前往貴州安龍迎出永曆帝。孫可望得到消息,除了命令在安龍的親信儘快押送永曆帝來貴陽之外,又擔心當地的偏裨末將對付不了李定國,特派白文選趕赴安龍。白文選雖然被孫可望視為親信大將,但他對於孫可望的驕橫跋扈,企圖取永曆帝而代之,以及壓制李定國、劉文秀,造成大西軍內部的不和,內心頗不以為然。因此,他到達安龍之後,不僅沒有按照孫可望的意圖行事,反而故意拖延搬遷永曆帝往貴陽的行期。順治十三年正月,李定國統軍到達安龍,面見永曆帝,同白文選一道決定護送永曆帝朱由榔前往雲南昆明。這一決策得到了當時留守雲南的劉文秀的支持,三月間朱由榔到達昆明。六月,白文選以護駕有功被封為鞏國公。[19]
這樣,以大西軍為骨幹的永曆政權就分裂成了兩個隱然對立的集團;一個是在雲南的以李定國、劉文秀等人擁戴的永曆朝廷;一個是以貴陽為中心的從屬於「國主」孫可望的政權。由於孫可望名義上仍奉永曆年號,朱由榔從大局出發,派白文選持詔諭前往貴陽慰問孫可望,勸以秦晉和好,共赴國難。孫可望不僅不聽,反而認為白文選背叛了自己,收繳了白文選的鞏國公印,解除其兵權,留置於營中。在一些文武官員的慫恿下,孫可望認為自己掌握的實力遠過於李定國等人,悍然決定舉兵內向,徹底掃平永曆朝廷。他沒有料到部下許多將領並不贊成這種兄弟鬩牆、互為敵國的錯誤行動。大將馬進忠、馬惟興、馬寶同白文選關係非常密切[20],他們經過秘密策劃,決定向孫可望推薦白文選為大將,理由是無論在威望上,還是在指揮能力上其他將領都不能同白文選相比。孫可望不知是計,任命白文選為「征逆招討大將軍」,負前線總指揮之責。順治十四年八月,孫可望親統大軍十四萬從貴陽出發。九月十四日,前鋒在雲南交水同李定國、劉文秀軍相遇。當時,李、劉所部兵力只有三萬,處於明顯的劣勢。正當李定國、劉文秀忐忑不安時,白文選以巡視為名輕騎潛入營中[21],把孫可望軍中將士的情緒和預先商定的計劃告訴了定國和文秀,並且建議他們堅定信心,抓緊時機,迅速決戰。孫可望獲悉白文選私自投向李、劉,感到情況不妙,打算撤回貴陽。馬寶等人唯恐原定計劃不能實現,裝出一副義形於色的樣子,大罵白文選,堅持按預定的部署進攻。十九日,兩軍交鋒,馬惟興不戰而退,軍中大呼:「迎晉王!迎晉王!」十幾萬「討逆」大軍頓時瓦解。孫可望見大勢已去,帶著殘兵敗卒馬不停蹄地奔回貴陽。李定國大獲全勝之後,因雲南尚有孫可望安插的黨羽,決定自己帶領部分軍隊返回昆明,把追擊孫可望的任務交給劉文秀和白文選。孫可望逃到貴陽後,守將馮雙禮不僅不幫助他穩定貴州局勢,反而以追兵將至相恫嚇。曾經不可一世的孫可望陷入了四面楚歌聲中,帶著一百多名將卒保護著家屬逃到湖南,向清政府投降。平定孫可望叛亂以後,永曆帝論功行賞,加封白文選為鞏昌王。
順治十五年,清廷利用永曆朝廷內亂,決策三路進兵平定西南。李定國命白文選守貴州七星關(在今畢節市西),阻止吳三桂部清軍由遵義向雲南推進。不料,吳三桂在當地土司帶領下經水西、烏撒境繞道七星關之後。白文選見險勢已失,被迫放棄七星關撤回霑益(今雲南霑益區),貴州一省遂落入清軍之手。順治十六年正月,李定國因三路防守均告失敗,不得不保護著永曆帝撤離昆明,清軍未經戰鬥即占領該城。西撤途中,李定國命白文選斷後,扼守玉龍關(在今雲南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境)。二月,文選部被清軍擊敗,象、馬、賜傘、賜印都被清軍繳獲。與此同時,李定國在磨盤山(今高黎貢山)設伏,欲痛懲追擊而來的吳三桂部清軍,因叛徒告密,未能實現。形勢的急劇惡化,迫使永曆帝朱由榔和沐天波等人逃入緬甸;李定國率餘部撤往孟定(今雲南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境);白文選部撤往木邦(今緬甸境內),永曆朝廷實際上陷於瓦解。白文選認為永曆帝寄居外邦,不利於號召國內的抗清勢力,決定憑藉武力迎回朱由榔。因地形不熟,加以兵力單薄,兵敗後撤至孟艮。
順治十七年,永曆帝在緬甸赭硜。李定國、白文選會兵攻入緬甸,先後在瑞羊岳、洞泊擊敗緬兵,要求緬方送出永曆帝。由於緬甸方面對中國的大勢已有所了解,又接到清政府索取永曆君臣的函件,權衡利弊之後,決定拒絕李定國、白文選的要求。順治十八年八月,李定國在緬境失利,同白文選一道撤退。這時,白文選感到前途無望了,在部下將校鼓動下準備投降清朝。李定國見他不告而別,派自己的兒子李嗣興跟隨前進,觀察白文選部的動向。白文選的部將張國用、趙得勝見李軍緊隨不舍,乃據險地黑門坎阻擊。李嗣興大怒,正準備勒兵交戰,李定國趕到加以阻止,說:「吾昔同事者數十人,今皆盡矣!存者我與文選耳,何忍更相殘?且彼既他出,欲自為計,念已絕矣!吾所以使爾隨之者,冀其生悔心,或為併力。今大誼已乖,任彼所之,吾自盡吾事耳!」[22]這年十一月,吳三桂派遣降將馬寶、馬惟興、祁三升等統兵追至猛養,白文選終於投降了清朝。次年,白文選被送到北京,清廷封他為承恩公,隸漢軍正白旗。康熙七年,加特進光祿大夫、太子太師銜。康熙十四年病死,子白繪降襲一等子。白繪死,停襲。
本章節來源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原載於《清代人物傳稿》上編第三卷,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74—3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