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秀

2024-10-09 12:07:19 作者: 顧誠

  劉文秀,出生年月不詳,卒於清順治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1658年5月25日),早年生活不詳。他是張獻忠的四位義子之一,曾隨獻忠姓張。大西軍入川以前,劉文秀已經成為張獻忠部下的大將。崇禎十六年冬,大西軍作戰略轉移由湖廣入川時,劉文秀任平南先鋒,領兵攻克常德。在這裡,他發布了著名的懲治明督師閣部楊嗣昌家族的命令。命令中說:「照得朱賊楊某,昔年曾調天下兵馬敢抗天兵,某幸早死於吾刃矣。今過武陵,乃彼房屋、土田、墳墓在此。只不歸順足矣,焉何拴同鄉紳士庶到處立團,合將九族盡誅,墳墓盡掘,房屋盡行燒毀,霸占土田,查還小民。」[23]這份流傳至今的大西軍珍貴文獻,表達了起義農民除暴救民的宗旨。張獻忠率部進入四川以後,正式建國大西,劉文秀被任為撫南將軍。清順治元年至二年,他曾經率部攻克綿竹[24]、綿州(今綿陽)、邛州(今邛崍)[25]、丹稜、洪雅、夾江、峨眉[26]一帶地區,並曾在丹稜修築教場,操練士卒。[27]三年,由於部下一名都司逃亡,劉文秀曾受到張獻忠的杖責。[28]

  

  張獻忠犧牲以後,他同孫可望、李定國、艾能奇帶領大西軍擊敗扼守重慶的南明總兵曾英部,搶渡長江[29],經貴州進入雲南。順治四年,劉文秀在攻克武定後,曾同孫可望一道領兵西進大理、永昌(今保山),收服明黔國公沐天波,並且利用沐氏世鎮雲南的威望,比較順利地取得了各少數民族土司的支持。[30]次年八月,他又和李定國統兵出征阿迷(今開遠),直抵沙定洲的最後據點,經過多日圍困,終於迫使沙定洲投降,從而平定了雲南全省,為後來開創抗清鬥爭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礎。

  在雲南期間,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等人認真吸取了大西軍在四川殺人過多因而招致慘敗的教訓,嚴禁部下士卒擾民。劉文秀在整飭軍紀方面尤為嚴格。史載他部下一名戰士誤傷小兒致死,已經由該營總兵責罰,賠償了燒埋銀,劉文秀接到報告後竟下令把肇事兵丁斬首示眾。治軍這樣嚴格,是大西軍後期得到百姓衷心擁護的重要原因。

  順治八年,劉文秀以撫南元帥的名義[31],統領大軍渡金沙江,由建昌(今西昌)入川。八月,與南明割據勢力大戰於榮經,生擒袁韜,招降武大定,一貫同農民軍為敵的南明總督李乾德投水自殺。同年十月,劉文秀遣盧名臣(又作盧明臣)進攻涪州(今涪陵),擊敗李占春、於大海部,二人率部逃入湖廣,李占春遁去為僧,於大海率部降清。接著,又收服了割據川東的譚文、譚詣、譚弘三部。經過這一番武力整頓,才結束了四川地區大小軍閥互相攻戰、蹂躪百姓的混亂局面,川南人民才過上了比較安定的生活。正如楊鴻基在《蜀難紀實》中所說:「自此三川之阻兵者皆盡,雖殺運猶未盡,民難猶未彌,而回視向之日月捋虎,霜雪衣裘,傾耳戴目,東竄西奔,以欠賒須臾之死者,已不啻水火衽席之不侔矣。」[32]年底,劉文秀被調回雲南,由白文選接替鎮守嘉定。

  順治九年四月,秦王孫可望疏請封劉文秀為撫南王。[33]這時,清平西王吳三桂、定西將軍李國翰統兵從四川保寧(今閬中市)起程,先後占領成都、重慶、敘州(今宜賓)、馬湖(今屏山)等府縣。八月初,劉文秀親統大軍5萬馳援,初九日攻克敘州,俘清總兵南一魁;隨即收復重慶,清軍全線潰退。吳三桂、李國翰等被大西軍的聲威所嚇倒,準備放棄整個四川,撤往陝西漢中。由於四川總督李國英、巡按御史郝浴的反對,才決定據守保寧。十月初,大西軍進抵保寧城下,隨即將全城包圍。劉文秀在屢勝之後,心高氣傲,一心想在保寧地區全殲吳三桂等部清軍,打一場空前漂亮的勝仗。因此,他不僅分兵包圍全城,還抽調軍隊「北塞葭萌關,東塞梁山關」[34],防止清軍突圍逃竄。討虜將軍王復臣對這種分兵把口的做法曾提出不同意見,說:「毋圍城,圍則師分而弱!」[35]他的意見是只要集中兵力攻克了保寧,即便有部分清軍潰逃入陝,收復全川的戰略目的也就達到了。這個合理建議遭到主帥劉文秀的拒絕。被包圍在保寧城中的吳三桂等人見退路完全被切斷,只有下狠心拼死一戰。吳三桂畢竟是久經戰陣的悍將,在決戰之前,他從城頭上仔細觀察了大西軍圍城兵力部署情況,終於發現張先璧部是最薄弱的環節。十月十一日,吳三桂親統清軍出城,首先擊敗張先璧部,張部敗兵潰散奔逃,沖亂了相鄰的部伍。清軍趁勢猛攻,大西軍全線瓦解,將軍王復臣、總兵姚之貞、張先軫、王繼業、楊春普等將校200多名被活捉,兵員傷亡慘重[36],連劉文秀的撫南王印也被清軍繳獲。吳三桂於險勝之餘,嘆息道:「生平未嘗見如此勁敵,特欠一著耳。」[37]孫可望接到敗訊,大為惱怒,以永曆帝名義將劉文秀革職解兵,發往雲南閒住。

  順治十一年秋,劉文秀又被重新起用。次年,劉文秀同馮雙禮、盧名臣等統兵6萬、戰船200餘艘,由辰州進攻常德。由於正值水漲,舟行如飛,水師先期三天到達常德,被清軍設下埋伏打得大敗,部將盧名臣墜水而死。劉文秀被迫退兵貴陽[38],不久,又返回雲南。

  順治十三年三月,李定國統兵迎永曆帝朱由榔入雲南,得到劉文秀的積極配合。朱由榔到達昆明後,晉封劉文秀為蜀王。[39]這年九月,劉文秀奉命統兵由雲南入川,經黎州、雅州到達洪雅縣,在縣境千秋坪修建王城帥府。他在《天生城碑記》中寫道:「永曆十年歲在丙申,聖天子厪宸慮推轂,命予秉鉞專征,剪桐蜀土,為根本之地。期於水陸分道,力恢陝豫,略定中原。」[40]然而,這次入川兵力固然大不如前,昔年的銳氣也日漸消磨。在蜀半年,軍事上幾乎毫無作為。

  次年,秦王孫可望發動叛亂,計劃由貴陽進犯昆明。永曆帝命劉文秀返回雲南,以李定國為左招討大將軍,劉文秀為右招討大將軍,領兵迎敵孫可望。交水一戰,孫部將士眾叛親離,可望倉皇出逃,只領著一百多人奔往湖廣向清政府投降。劉文秀本負有追擒之責,卻「終懷兄弟之情,不忍急追,惟一日一站緩緩追去;又恐追上不好相見,一路放炮以激其速去」[41]。當劉文秀面奏未能追獲孫可望時,永曆帝沉默了很久才說道:「恐滇南之禍不遠矣!」[42]劉文秀有愧於心,追悔莫及。不久,他建議永曆朝廷移蹕貴陽,便於號召遠近,鼓舞士氣。這個正確的建議雖經永曆帝批准,卻因晉王李定國反對而未能實現。[43]劉文秀鬱悶在心,終於發病,至順治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1658年5月25日)病死。臨終前,他已預感到永曆朝廷大廈將傾,在遺表中提出了十二項建議,主要內容:一是革新朝政,「頗言內閣馬吉翔之奸,勸上收大權,用正人」[44];二是對朝廷的前途提出建議:「北兵日逼,國勢日危。臣精兵三萬人皆在黎、雅、建、越之間;嘗窖金二十萬,臣將郝承裔知之。臣死之後,若有倉猝,臣妻操盤匜以待,臣子御駕靮以備執御,請駕幸蜀,以十三家之兵出營陝洛,庶幾轉敗為功也。」[45]他主張依靠以夔東為基地的大順軍餘部共同抗清雖然未能實現,即便實現了也未必能夠挽救永曆朝廷的覆亡;然而,劉文秀堅持抗清雖死彌堅的精神卻光照史冊,為後人所景仰。

  (原載於《清代人物傳稿》上編第三卷,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79—384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