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代地理與民族
2024-10-09 12:07:08
作者: 顧誠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明代地理與國內民族關係上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明代地理方面,首先應當提到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明代部分),這是一部為探討明代版圖和地方管理機構的建制分布的奠基之作。只是由於地圖集必然受到體例的限制,很難反映動態的明代地方機構管轄區的變遷。因此,研究明代歷史地理的變化,成了近年來史學界關心的課題之一。就進展而言,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對明代東北地區奴兒干都司、遼東都司的設立,各衛所的治地及管轄範圍,社會經濟狀況做了大量研究,除發表了不少論文、整理出版了有關檔案等資料外,還出版了李健才《明代東北》(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楊暘《明代奴兒干都司及其衛所研究》(中州書畫社1982年版)等專著。對於東南沿海如台灣、澎湖、海南島及南海諸島及航道的研究,也在許多論著中做了論述。至於明代西南地理的研究,則有牙含章《達賴喇嘛傳》(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等書問世,該書上溯至元初朝廷加強對西藏地方的統治,一直寫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其間對明代朝廷對西藏的治理做了系統的論述。近年來對北部蒙古、西域吐魯番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陳高華編《明代哈密吐魯番資料彙編》(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和他寫的《關於明代吐魯番的幾個問題》(載《民族研究》1983年第2期)、魏良弢《明代及清初吐魯番統治者世系》(載《歷史研究》1986年第6期),就是這方面值得注意的成果。還應該提到,地區性研究目前正處於深入(主要是從經濟發展、社會風俗、生活狀況等角度開展的分區性研究)和廣泛鋪開(這同各地大規模撰修方志有密切關係)的階段,新的佳作不斷湧現。
明代民族關係史研究的進展是我國史學工作者取得較大成果的另一個領域。史學工作者經過深入探討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是:在整個明代,各民族間儘管由於統治者的偏見和處置不當發生過許多武力衝突,但友好往來、團結共進才是歷史的主流。他們還指出就明帝國的君主而言,明前期朱元璋、朱棣等都曾幾次大舉出征蒙古,但從明初基本國策看,是把蒙古問題作為國內民族問題來處理的。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始就認定元世祖入主中原建立元朝是中國的正統王朝之一,他反對的僅限於蒙古貴族東山再起同自己爭奪中央政權的企圖。洪武、永樂年間朝廷為爭取團結蒙古部族採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明前期,朝廷選用了許多蒙古族將領,對他們的部眾做了妥善的安置,給予蒙古族軍官的俸祿一般高於同級漢族官僚。這類優遇政策自然增強了蒙古族的向心力。趙儷生著文指出,明成祖在封建統治者中是「開明的」,「例如種族歧視的思想,他就很淡薄」,他不歧視蒙古人,是最積極的西域關係政策的制定者。[299]至於明代漢族和滿族的關係,總體上也是好的。奴兒干都司的設立加強了漢、滿民族的友好往來,穩定了明王朝對遼東以及黑龍江流域等地方的統治,明後期滿族的興起同長期吸收漢族先進文化有密切關係。在西南等地區,明太祖繼承並改進了元朝的統治辦法,對雲、貴、川西、青海等地區實行漢官和土司並存的政策,既維護了國家統一,又照顧了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和首領人物的利益。在明代特有的衛所制度下,既有大批漢族官軍及家屬移住於少數民族地區,也有許多少數民族的官軍攜帶家屬定居內地衛所,這對於各民族間的友好交往、邊遠地區的開發,起了重大的積極作用。此外,對明代民族間的貿易(如茶馬貿易)、朝貢制度、少數民族中的傑出人物(如蒙古族的三娘子、滿族的努爾哈赤、《回族人物誌》明代分冊中的人物)以及民族衝突等問題,也做出了不少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