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導讀 一、明朝時期史料介紹
2024-10-09 12:06:43
作者: 顧誠
明代距離現在不算很遠,明朝文人又特別喜愛著書立說,保存下來的文獻資料真是浩如煙海。現只能擇其大要介紹如下。
(一)明代基本史籍
1.編年體撰著
(1)《明實錄》:3045卷。按照明代通例,歷朝實錄是在新皇即位以後指定大臣為總裁和監修官,組織翰林院官員撰修前朝實錄。實錄按年月日記載每一皇帝在位期間的軍國大事,所收史事範圍見自《太祖實錄》起歷朝實錄前面的《修纂凡例》。材料來源是內外臣工的奏疏和皇帝的諭旨,主要利用檔案刪潤而成。由於明代的檔案絕大部分都已毀滅,《實錄》就成了我們賴以了解明代基本史實的最完整、最系統的原始材料。說它最完整,是相對其他史籍而言。建文一朝就沒有《實錄》,朱允炆在位四年期間的朝廷和地方活動幾乎是空白,被明成祖以洪武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的年號他自己進行靖難之役的軍事活動代替了。《熹宗實錄》因為記載了大學士馮銓追隨宦官魏忠賢的劣跡,清初馮銓應徵出仕,利用職權把天啟四年和天啟七年六月共13卷《實錄》偷出銷毀。崇禎十七年明朝覆滅,崇禎朝自然沒有按例修撰的《實錄》,現在《明實錄》中收的《懷宗實錄》是清初明史館的人依據殘缺邸報等資料草率編出的。關於《明實錄》的版本,首先要指出它的進呈原本並沒有保存下來。明朝慣例,各朝《實錄》修成以後要用端楷謄清,反覆校對,然後舉行進呈儀式,原稿全部焚毀。這樣鄭重其事修成的國家大典不僅不會發生缺漏,連錯字也極少。《實錄》的原本屬於金匱石室之藏,嚴禁外傳。明朝中期以後,禁令雖未取消,但管理上逐漸鬆弛,有些在內閣和翰林院任職的官員就利用職務上的方便私自借出組織書手抄寫。於是,作為中秘之書的《實錄》在少數官宦人家裡也有了抄本。目前常見的《明實錄》有兩種影印本:一種是日偽時期影印的南京國學圖書館藏本;另一種是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依據幾個抄本經過選擇之後影印的,後面附有《歷朝聖諭錄》《崇禎長編》《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和校勘記。後者比較完整、準確,便於利用。
《明實錄》是研究明朝史事必讀的書籍。《明實錄》的缺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它限於體例,記載的史實偏重於朝廷和地方官府的重大活動,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的情況反映得比較少,這對於建立能夠反映明代各個領域的新明史自然是個不足之處。二是《明實錄》雖然名為《實錄》,也有不少歪曲事實真相的地方。例如《明太祖實錄》初修於建文年間,靖難之役以後,燕王朱棣奪取了帝位,兩次重修《太祖實錄》,羼入了一些偽造的史料藉以抬高自己的地位。儘管如此,《實錄》畢竟是明代最基本的一部史籍,許多事件的來龍去脈和確鑿時間都可以從《實錄》中查到。
(2)《國榷》:明末清初談遷編撰,104卷,卷首4卷,共108卷,有中華書局排印本。這部書是作者以《實錄》為主,參考了其他材料編成的,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作者從青年時代起就立志修撰一部本朝歷史,明亡以後他因對故國的懷念更加發憤著書,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裡,作者不避艱難,想盡辦法搜羅材料,終於完成了這部明代編年史巨著。書中糾正了一些《明實錄》隱晦失實的地方,保留了建州女真的史實,依據邸報等資料把崇禎一朝史事排列成篇,對於研究明史是有幫助的。只是由於作者家境貧寒,社會地位比較低,在占有材料上受到許多局限,難於達到考證精確的目的。作者觀點比較迂腐,立論偏頗多處可見。
(3)《明紀》:陳鶴、陳克家祖孫編撰,60卷,有同治十年刊本。是書為明末陳鶴原著,敘事至崇禎初年,成52卷。後來其孫陳克家續作8卷,方成完書。最後3卷為《福王始末》《唐王始末》《桂王始末》,將南明史事包括在內。
(4)《明通鑑》:清咸豐年間夏燮撰,96卷。這部書是在清代文化專制主義控制有所放鬆,遺書漸出的條件下,作者在前人撰述的基礎上經過研究編寫而成。其特點是詳略得體,對一些過去史籍記載上的錯誤進行了考證,可說是研究明史的一部較好的入門書。
此外,尚有印鸞章修訂的《明鑑綱目》16卷,1936年國學整理社出版。是書頗為簡略,僅可供泛泛了解明代史事輪廓之用。
2.紀傳體撰著
(1)《明史》:332卷。版本較多,最常見也是最好的版本是中華書局1974年排印本。清順治初年開明史館,到乾隆四年才正式頒行。掛名大學士張廷玉等纂修,實際上是開明史館後分工撰述,由萬斯同總其成,經歷了萬斯同《明史稿》、王鴻緒《橫雲山人史稿》和欽定《明史》三個階段。這部書的優點在於:比較全面地概述了明代的歷史;對部分史實做了一些考訂;文字比較簡練;由於撰修時間很長,經過反覆審閱,避免了某些史籍常見的錯誤。缺點是:因反覆加工筆削,嚴重影響了文獻的原始性;敘事平淡枯燥,難以引人入勝;忌諱甚多,清朝統治者雖然多次講要把《明史》修成一代信史,實際上他們真正注意把關的是貫徹自己的意圖,不僅對於涉及滿族的記載控制得很嚴,而且對明朝帝王、大臣的劣跡也多所迴避。
(2)紀傳體的明史著作還有傅維鱗的《明書》(171卷)、查繼佐的《罪惟錄》(120卷)、李贄的《續藏書》(27卷)等。《明書》中的《綸渙志》收有多件明前期皇帝發布的敕諭原文;《罪惟錄》對明末清初史事具有拾遺補闕的作用;《續藏書》則僅以作者的論斷獨出心裁,可視為思想史資料,就明代史料而言,價值是很低的。
3.其他私家撰修史書
(1)《明史紀事本末》:清初谷應泰著,80卷。順治年間即已成書,原名《明朝紀事本末》。與《明史》相比,材料的原始性較強,文字簡雅。這部書對明代一些重大事件按專題做了系統的敘述,有助於讀者掌握事件的來龍去脈,是學習明史的一部重要的入門書。不足之處是側重於政治、軍事方面,經濟和文化方面占的比例太少。
(2)《弇州史料》100卷、《弇山堂別集》100卷,王世貞著。在明朝人士當中,王世貞的史學具有很高的地位。王氏為嘉靖至萬曆時人,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從祖父到他自己三輩都任大官,熟悉朝廷掌故。王世貞從青年時代起就有志於纂修一部本朝國史,搜集了大量史料,做了不少史實的考訂工作。《弇州史料》和《弇山堂別集》就是他為撰寫「國史」而搜集整理的史料和部分史稿。兩書有部分重複。《弇山堂別集》是作者生前編輯刊行的,許多重要的稿件由於擔心觸犯朝廷和權貴而未能編入。《弇州史料》是在王世貞去世以後,由他的朋友編成,收錄了他的史學著作的精華部分,是研究明史的重要文獻。《弇州史料》現存兩種刊本,一為全本100卷,一為殘本34卷。
(3)《名山藏》:何喬遠撰,109卷,有明末刻本。這部書實際上是一部自明初至穆宗隆慶六年的紀傳體明代史。內容共37記,其中典謨記實際上就是本紀,坤則記是后妃傳,開聖記為朱元璋之祖、父及世宗之父興獻王傳,繼體記為早逝的太子傳,天因記為郭子興、韓林兒傳,天驅記為陳友諒等傳,其他各記或為列傳,或為志書。刊本內缺輿地、典禮、樂舞三紀。是書對萬曆以前的明代史做了系統的整理,可供研究參考。
(4)《皇明史概》:朱國楨撰,5種109卷,有明末刻本。是書分為《皇明大政記》24卷,《皇明大訓記》16卷,《皇明大事記》50卷,《皇明開國臣傳》13卷,《皇明遜國臣傳》5卷又卷首1卷。作者在自序中說「先後三十餘年不覺積已數百卷矣」。崇禎年間刊行的5種不過109卷,其他未刻稿大概就是他的子孫賣給莊氏,釀成清初著名的文字獄莊氏史案。作者在明末身為少師兼建極殿大學士,「備翰苑,參黃扉,窺金匱石室之藏」,又廣泛搜集家乘野記,立志於撰修一代國史,即如他自己所說「半世精神,一生事業」,盡在於此。對過去史籍中的一些錯誤記載,作者以「存疑」的形式進行了辨證。書中對一些朝廷政事的分析也往往有獨到之處。
(5)《建文朝野彙編》:屠叔方撰,20卷,有萬曆年間刻本。靖難之役以後,建文一朝史事零落,不僅《實錄》缺略,當時人士也因擔心觸犯忌諱很少記載。作者為了彌補這段時間近於空白的歷史,收集了大量資料勒成一編,僅引用書目就多達138種。書中第1—6卷為《遜國編年》,相當於建文本紀;第7—18卷為《報國列傳》,為效忠於建文帝的朝廷和地方官員立傳;第19卷為《建文傳疑》;第20卷為《建文定論》。這部書是研究建文一朝史事必須閱讀的重要著作。
(6)《圖書編》:章潢輯,127卷,有明刻本。這部書開始編輯於嘉靖四十一年,到萬曆五年完稿。「備列天地人之道,彙編為書,綴之以圖」,故名《圖書編》。內容包括天文、地理、醫學、理學、歷代制度規章、禮、樂、曆法、兵制、馬政、刑法、屯田、水利、漕運等。引用書目多達213種,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有助於了解明代多方面的情況。
(7)《三才圖會》:王圻撰,106卷,有明刻本。是書以天、地、人概括當時各方面的知識,附以繪圖,故名《三才圖會》,與《圖書編》同屬類書,但注意重點有所不同。
(8)《皇明世法錄》:陳仁錫撰,92卷,有明末刻本。作者非常推崇真德秀《大學衍義》和丘濬《大學衍義補》,「猶恨昭代之典故未詳,使人證於古而略於今」,「貿貿於三百年來朝廷官府之務」,因而收集明代有關國計者著成此書,目的在於使任事官員法祖求治,實現富國強兵。書中材料相當豐富,有助於研究明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和邊防。
(9)《西園聞見錄》:張萱著,107卷。作者為萬曆二十六年(1598)進士,當時正開史局,他參加了修史工作,「視草之暇,即覓書傭節略累朝實錄,自洪武迄隆慶凡三百卷,私名之曰《西省日鈔》」,又「以己意詮次之,凡十之三,卷凡一百,亦名之曰《西省識小錄》」。後來這兩部書都在火災中焚毀,但張氏對明代史實已有堅實基礎,又利用家中藏書,「復採摭前言、往行,自洪武以迄天啟,為《西園聞見錄》」(張萱:《西園聞見錄·緣起》)。這部書分類編排,收羅史實比較廣泛,對於研究天啟以前的明代史有較高參考價值。原書刊行於崇禎年間,常見本為民國二十九年哈佛燕京學社排印本。
4.官修史書及文獻彙編
(1)《明經世文編》:明末陳子龍等人編纂,508卷。編者生當內憂外患之時,以經世致用為指導思想,選編歷朝官僚文集中有關國家大事的奏疏、文章匯集在一起,便於讀者了解本朝政事沿革,以為借鑑。《明經世文編》選用了大量文集,其中許多文集已經失傳,有的雖然流傳下來也非常罕見。因此這部書的史料價值相當高,為研究明代政治、軍事、經濟、典章制度、民族關係等問題提供了豐富的原始材料。不過,在編輯過程中,編者對一些文獻做了刪改。這部書在1962年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精裝6大冊,書尾附有分類索引,給讀者提供了方便。
(2)《大明會典》:有弘治十五年纂修、正德四年刊行的180卷本和萬曆十五年刊行的重修228卷本。其間尚有嘉靖年間的一個重修本,進呈之後沒有刊行,這個本子沒有保存下來。《大明會典》分類記載明代各種典章制度以及它們的演變,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3)《續文獻通考》:明王圻著,254卷。這部書是繼承馬端臨《文獻通考》而作,上接宋寧宗嘉定年間,下至明神宗萬曆年間。書中對明代社會、經濟、典章制度以至著錄書目均有詳細記載,參考價值比較大。
清朝乾隆年間修成《欽定續文獻通考》:252卷。清朝統治者對欽定本大加推崇,而把王圻的《續文獻通考》貶得很低。實際上,這兩部書各有所長,就萬曆以前明代史料而言,王氏本網羅更為豐富;就體例嚴謹和完整性而言,欽定本較佳。
(4)《大明一統志》:明李賢等撰,90卷。是書又名《天下一統志》,記載明前期全國地理方面的情況。由於當時一些省志尚不完備,如浙江的第一部通志至嘉靖年間才修成,因此修全國性的地理志缺乏堅實的基礎,記載比較簡略。
(5)《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炎武撰,原編34冊,後有附註。這部書開始編寫於崇禎十二年即明朝滅亡前不久,至清康熙年間仍在修補。《天下郡國利病書》著眼於各地山川險易、制度沿革、地方利弊,主要是抄錄明代各地方志(也有少數清初方志),按地區分列,保存了大量社會、經濟、軍事史料,是研究明代社會的一部重要的材料書。從書的體裁和連綴的疏略來看,顯然是一部尚未作進一步加工的半成品。
(6)《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諸司職掌》《大明令》《大明律》《皇明祖訓》,是明太祖親自撰寫或命儒臣編修的文獻,對於研究明初的政治、法律和社會諸問題具有重大的意義,也是研究明代政治、法律、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獻。朱元璋的文集(《高皇帝御製文集》)雖然收羅不全,但對於研究明初史事和朱元璋本人也是一部必讀文獻。
(7)《紀非錄》:朱元璋撰,前有洪武二十年序。但從內容來看,有的事件發生在作序時間以後,估計是在成書以後陸續有所增補。這部書是朱元璋為告誡子孫而列舉古代藩王不法事例以及他自己的兒子秦王朱樉、侄孫靖江王朱守謙等為非作歹的事實,專門編著成書。這部書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是研究明初宗室問題的重要文獻。目前只有手抄本傳世,比較罕見。
(8)《欽集錄》:這部書把明前期主要是洪武年間朝廷關於佛教和道教的諭旨彙編在一起,多數不見於其他史籍,是研究明初宗教政策和宗教情況的重要文獻。這部書收在葛寅亮《金陵梵剎志》裡面,並不罕見。
(9)《皇明條法事類纂》:原題戴金編次,50卷,後面有增補的附錄。書中收錄了天順八年(1464)至弘治九年(1496)有關法律的大量案例,按五刑、名例、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分為8類。由於所收文獻未加刪削,保存了原件的風貌。為研究明中期法律和社會問題提供了珍貴的原始材料。原鈔本藏於日本東京大學附屬圖書館,1966年日本古典研究會影印出版。
(10)《紀事錄》:明抄本4卷8冊,編者不詳。書中記載了至穆宗隆慶年間為止的朝廷各項典禮的具體程序,為研究明代朝廷各項活動的細節提供了準確的資料。
(11)《後湖志》:南京玄武湖在明代是禁區,湖中島上建有庫房,專門收藏各地每隔十年一造的黃冊,《後湖志》就是當時任事官員編撰的有關黃冊編造和收藏情況的著作。書中記載了黃冊的部分統計數字、黃冊冊數以及明初以來關於黃冊的事跡和事例。由於後湖所藏黃冊在明末清初之際全部毀於兵燹,《後湖志》中保存的史料對於研究明代戶口、耕地、賦役制度具有更加重要的價值。這部書初修於正德八年(1513),編者為趙官、楊廉,計事跡3卷,事例5卷,附詩文2卷。至嘉靖二十八年萬文彩、李萬實重修,增加事例2卷,另附「古今文藝別為一卷」,即正文10卷,附錄1卷。萬曆三十九年(1611)陸鳳儀再次重修,卷數不變。目前所見本為天啟年間增補的萬曆重修本。
(12)《大明集禮》:53卷(據《明太祖實錄》卷五六,《大明集禮》於洪武三年九月修成,原為50卷)。明太祖命儒臣修撰成書,至嘉靖九年(1530)世宗命內閣發秘藏刊布天下,即為目前所見之本。這部書記載了朝廷制定的吉、凶、軍、賓、嘉五禮,附以冠服、車輅、儀仗、鹵簿、字學、樂,繪製了許多典禮儀式的圖形,對於研究明代禮儀有重要價值。
(二)明代一般史籍
1.野史筆記
明代的野史筆記數量相當龐大,其中記載了政治、軍事、社會、經濟、風俗、人情、典章制度等方面的許多重要史料,可以彌補正史和其他史著的不足,並起到參證作用。野史筆記的史料價值相差很遠。有的是作者依據親身見聞寫成的;有的則頗涉獵奇,未必可信;還有的摭拾前人牙慧,敷衍成篇。在利用時最好能同其他文獻資料對照,藉以取信。由於現存明代筆記野史數量太多,這裡只能選擇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略加介紹。
(1)《紀錄彙編》:216卷,明沈節甫編,有涵芬樓影印明萬曆刻本。書中匯集了明初至明中期的野史123種,其中部分是摘抄,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2)《國朝典故》:110卷,明宗室朱當?編,未見刻本。是書匯集了明初至明中期的多種文獻,史料價值較高。
(3)《萬曆野獲編》:沈德符撰,34卷,常見本為中華書局排印本。作者出身於官宦之家,交遊甚廣,又非常注意搜羅朝野史事逸聞。書中對明代典章制度、朝廷政事都有詳細記載,在明代筆記當中是史料價值比較高的一種。
(4)《涌幢小品》:朱國楨撰,32卷,有排印本。作者曾任內閣大學士,見聞較真確。本書對明後期史事可資參考之處甚多。
(5)《五雜俎》:謝肇淛撰,16卷,有中華書局排印本。本書的特點為記載明後期社會、經濟狀況較多,包括了不少珍貴史料。
(6)《萬曆武功錄》:瞿九思撰,14卷,有新中國成立後影印本。這部書記載了萬曆年間的軍事活動,包括了明政府鎮壓農民起義和對付蒙古、女真族的措施。由於作者為同時代人,書中所收材料比較準確可靠。
(7)《石匱書後集》:張岱著,63卷,常見本為1959年中華書局排印本。作者為明末清初人,著有題為《石匱藏書》的紀傳體明代通史,因崇禎朝史料缺略,未能完篇。清順治年間幫助谷應泰撰修《明史紀事本末》,得以利用谷氏收集的崇禎朝大量邸報等資料寫成此書,故稱「後集」,內容主要是崇禎朝史事,兼及南明,仍按紀傳體編寫。這部書雖有不少缺漏和錯誤,但材料的原始性較強,比較全面地記載了明末人物的生平事跡,不失為研究明末歷史的一部重要參考書。
(8)《懷陵流寇始終錄》:吳殳、戴笠編撰,18卷。原名《寇事編年》,作者依據邸報和其他資料按編年體記載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全過程,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常見本為《玄覽堂叢書》影印本。
(9)《綏寇紀略》:吳偉業撰,12卷,補遺3卷。這部書也是研究明末農民戰爭史的主要參考書之一,體裁類似紀事本末體。作者為清初著名文人,因此他的記載對欽定《明史》的有關部分影響很大。然而,這部書瑕瑜互見,有的地方記載相當準確,如敘述李自成襄陽政權時期設置的地方官員名單頗為完備,而且可以從地方志中得到印證;有的地方則由於文人積習,獵奇過甚,收進了不少荒謬的情節。
(10)《流寇志》:彭孫貽撰,14卷,常見本為浙江人民出版社排印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平寇志》。同《懷陵流寇始終錄》一樣是編年體的關於明末農民起義的專著,保存了一些他書不載的重要史料。
(11)《南疆逸史》:溫睿臨著,52卷。清初萬斯同負責撰修《明史》,有關南明史事受制於清廷,敘述極為簡略,因而囑託溫氏以私家之力另著一書。然在清廷高壓統治下,是書修成後始終未能刻版行世,辛亥革命後方據抄本排印,常見本為1959年中華書局排印本。《南疆逸史》是紀傳體南明史,比較完整地包括了弘光、隆武、永曆、魯監國四個南明政權的史事。
2.科學技術方面的著作
(1)《本草綱目》:李時珍撰,52卷,附圖2卷,常見本為人民衛生出版社校勘本。作者為發揚我國醫藥學傳統,以近30年的努力,親自調查核實各種藥材和驗方,終於在萬曆六年寫成這部集大成的巨著。書中收載藥物1892種,藥方11096個,繪製圖形1110幅,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2)《農政全書》:徐光啟撰,60卷,有中華書局排印本。作者生於明末社會危機激化之時,謀求富國強兵之術,致力於農業科學的研究。他不僅廣泛收集文獻資料,總結歷代農業政策和農業生產技術的經驗,還親自進行試驗,注意吸收各地勞動人民創造的行之有效的農業栽培、加工和儲藏方法。這部書是研究我國明代農業經濟和農業技術的劃時代作品。
(3)《天工開物》:宋應星著,18卷。本書詳細地記載了我國明代手工業和農業各部門的生產技術,為了增加讀者的感性認識,作者繪製了200多幅表現生產過程的插圖,給後世留下了一份生動反映當時生產技術水平的寶貴財富。
(4)《徐霞客遊記》:徐弘祖著,常見本為中華書局1985年不分卷本。作者從年輕時起即眷戀於祖國大好河山,遍游名山大川,足跡所至遍及16省,對各地的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植物等做了詳細的調查記錄,用日記體裁寫成《徐霞客遊記》。這部書在我國地理學史上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5)《武備志》:茅元儀撰,240卷。書中系統地記載了歷代戰略、戰術、兵器、戰船等方面的情況,並附有陣圖、地圖,著名的鄭和航海圖即收載在本書中。
(6)《東西洋考》:張燮著,12卷,明萬曆年間成書,常見本為中華書局1981年排印本。書中系統地敘述了當時西洋和東洋各國(包括現在的東南亞國家和日本)的情況以及明帝國同這些國家的交往,對於西歐殖民勢力侵入東南亞以及明神宗派往福建的礦監稅使給當地百姓帶來的災難也有詳細的記載。作者為了撰寫這部書,不僅利用了朝廷邸報等文獻,還親自深入民間搜集故老傳聞,訪問出海貿易商人、海船員工,取得第一手材料,以達到「要歸傳信」的目的。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是研究明中後期我國對外關係的一部必備著作。
3.文集
明人文集數量頗大,何況研究明史還需要閱讀部分清初人士的文集,範圍就更廣了。因此,利用文集應當注意有的放矢。文集的內容往往比較駁雜,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應酬文字或寄情山水名勝的詩文;有的則為了顯示自己的博學,把治經、讀史、作文、書信、詩詞全部羅入,看來卷帙浩繁,實際用處不一定很大。明代曾經出任官職的人的文集往往包括了他任職期間的奏疏、公牘、給其他官員的書信,這部分材料實際上是以個人方式保存下來的政府檔案,對於研究明代歷史具有重大價值。比如楊士奇的《東里先生文集》所載《聖諭錄》(單行本改題為《三朝聖諭錄》)就記錄了永樂、洪熙、宣德三朝皇帝對楊士奇等內閣官員的指示,是研究明前期朝廷政務的重要文獻。又如明末楊嗣昌歷任宣大總督、兵部尚書、督師大學士,他的文集(《楊文弱先生集》)絕大部分是奏疏、召對記錄和同其他官員商討軍務的書信。由於崇禎朝沒有《實錄》、檔案毀滅、野史雜出等因素,史料真偽難辨,利用楊嗣昌的文集可以彌補史實的缺略和考定許多史籍在情節和時間上的訛誤,對於研究明末農民戰爭、明清戰事以及崇禎年間的其他軍務活動有重大的價值。在沒有出仕的一些封建文人的文集中也常有作者依據親身見聞寫成的文章,對於了解某一事件或社會情況有所幫助。例如張履祥的《楊園先生全集》不僅收入了作者所撰《補農書》,其他一些篇章也有助於研究明末社會。
4.地方志
我國有撰修地方志書的傳統。宋代在一些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地方已經修了方志。明代除邊遠地區外,一般都修了縣以上的地方志,現在保存下來的明代方志大約還有1000種。研究明史,不僅需要利用明代方志,入清以後的方志也往往保存了不少明代史料。方志立足於本地,網羅的材料十分豐富,可以說是我國歷史的一大寶庫。它們的作用可以大致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方志記載的本地沿革和山川、鄉里,是研究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2)書中的食貨志或賦役志詳細記載了本地人口、田地、賦稅、差徭等各種統計數字,用不同年分編造的方志做比較,可以看出當地經濟狀況的變化。這一部分里常常附有關於地方利病的說明文字,對研究社會經濟有著重大意義。
(3)方志中的「風俗」一項不僅是研究民俗學的重要資料,而且往往可以從中找到可貴的社會經濟史料。「物產」一項則集中地反映了當地的資源,有時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當地經濟發展狀況。
(4)「科舉」(或「選舉」)、「職官」、「名宦」(或「宦績」)、「流寓」以及藝文志中的傳記等保存的歷史人物資料之多,是其他任何史籍無法比擬的。許多不見於其他史籍的人物可以在方志中查到。有的雖見於其他史籍,但某些確鑿情況也需要利用方志來考定。
(5)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正史和其他史籍中一般失之過簡,記載錯誤的情況也很多,地方志的編纂者以本地人記本地事,往往可以補充大量為其他史籍不詳的細節,並且可以糾正許多錯誤的說法。
(6)方志雖然著眼於記載本地各方面情況,但往往因為某種原因收入了並不屬本地的重要史料,有時在大量查閱方志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例如,萬曆二十八年趙古元以白蓮教的組織形式醞釀發動大規模起義,這件事見於許多史籍,然而誰也沒有想到趙古元以順天王名義發布的詔諭全文竟保存在江西《高安縣誌》裡面。原來當時任南京御史的朱吾弼是高安縣人,當地誌書收入了他的奏疏,這件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文獻就引用在他的一份奏疏裡面。
近年來,國內外部分學者熱衷於地區研究,著重於探討我國某一地方社會、經濟、文化、風俗等方面的歷史演變。在做這類研究時,地方志自然成為不可忽視的材料。
5.其他
(1)家譜(族譜、宗譜、家乘等):在現存明清文獻資料中,家譜也占了相當數量。家譜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可以幫助考定某一歷史人物的生卒年月和親屬關係,更重要的是它們往往包含了本族著名人物的詳細情況以及有關的文獻資料。因此,利用家譜不僅有助於撰寫人物傳記,而且常會發現頗有價值的史料。家譜的主要缺陷是貫穿了極為濃厚的封建宗法關係,極力體現光宗耀祖思想,表現為推崇本家族人士的功德並掩蓋其為非作歹的活動。有的家譜內容十分簡略,幾乎成了某一家族的世系表,參考價值自然很有限。
(2)年譜:年譜的譜主一般都是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前人修撰的年譜對譜主一生的經歷做過考證,為後人研究歷史人物提供了方便。年譜的修撰情況比較複雜,有的年譜是譜主自定的,或是他的兒子、親朋好友編制的,一般比較可靠。有的則是時代相隔較久的人編撰的,作者的功力相差很遠,其中既有佳作,出現遺漏和系時等錯誤的也頗為常見。
(3)檔案:明代的檔案絕大部分毀滅於明末清初之際,目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存900多萬件檔案文獻當中明代部分只有幾千份。明檔中除了少數明前期和中期的檔案以外,絕大部分是天啟、崇禎兩朝的題本、奏本和題行稿。殘存的明檔雖然數量有限,卻包括了不少珍貴史料,如洪武年間的戶口單和賣田契約、成化年間頒給功臣的免死鐵券、萬曆年間重修的武職選簿、反映明末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的奏疏以及九邊圖、海防圖、天球圖、西沙地理圖、大明混一圖等。[246]清初檔案也有不少同明末史事相關。除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的明檔以外,其他一些文物、圖書收藏單位也存有少數明檔。如遼寧省檔案館保存了明代遼東檔案1080卷,是研究明代遼東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民族關係的第一手珍貴材料。[247]台北「故宮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圖書館等單位也收藏了部分明檔。以上僅是就原始檔案而言,實際上收在明代官僚文集中的奏疏、官員間相互往來的文書、有關公務的書信、告示等是以個人形式保存下來的檔案,地方志中也收錄了本地人士或者同本地有關的部分奏疏等文件,此外在明清人士編的文獻彙編里也收錄了不少。
(4)碑刻:碑刻文獻除了墓志銘、神道碑記錄了某些人物的傳記資料以外,還有紀念某一事件(如鄭和下西洋時立的幾塊碑文、亦失哈等所建兩塊永寧寺碑)、解決或防止某些爭議而立的碑文,其中往往保存了重要的社會、政治、軍事、經濟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