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直記》的作者為孔克齊
2024-10-09 12:06:02
作者: 顧誠
《至正直記》是一部元朝末年的筆記,分量雖不大,史料價值頗高。作者以親身見聞記敘了當時社會生活多方面的情況,常為治元代史事者引用。該書的作者,一直寫作孔齊,似乎已成共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著錄云:「《至正直記》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一曰《靜齋類稿》,元孔齊撰。齊字行素,號靜齋,曲阜人。其父退之,為建康書掾,因家溧陽。元末又避兵居四明。其仕履則未詳也。」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在書前的「點校說明」基本上沿襲了這一說法,只是補充說《至正直記》是作者「留下的唯一著作」。
其實,《至正直記》的作者署名和相關情況未必這樣簡單,值得做進一步的探討。讓我們先看一些材料:
明弘治《溧陽縣誌》中的《孔克齊傳》云:「孔克齊,字肅夫,先聖之後,文升之子。至正間以關里道遠不能時奉祖林,乃創家廟於麓上,以承祭祀。後以浙西憲司薦授黃岡書院山長,升國史編修。卒於家。子孫繁衍,國朝正統間奉例優免差役。」[64]同書有孔克齊之父傳:「孔文升,字退之,先聖五十四世孫也。其先諱公志者,仕宋為奉仕郎,建炎間隨高宗南渡,以會稽令致仕,家於浙之溫州。凡四傳而至宗善,仕元,為建康儒學教授,卒於官。諸子寓建康。長文升贅於溧陽沈氏,因攜諸弟扶父櫬歸葬溧陽。仕至上元縣令,致仕,卒於家。」[65]
康熙《溧陽縣誌》中的《孔克齊傳》云:「孔克齊,字肅夫,先聖五十五世孫,大父宗善為建康路教授,卒於官。父文升贅於溧陽之沈氏,遂家焉。克齊長於文章,以憲司薦授黃岡書院山長,升國史編修。」[66]嘉慶《溧陽縣誌》所記相同,只是個別文字做了修飾。[67]
康熙《溧陽縣誌》中收有「元孔克齊《壬辰紀變》」一文。這篇文章不僅是反映元末農民戰爭一個局部的原始文獻,而且為查考《至正直記》的作者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旁證,現轉錄如下:
至正十二年壬辰春,蘄寇徐壽輝遣將項普略等陷饒、徽,以紅巾為號,徽賊又竊其號溢出略旁郡。張三舍者,廣德州將子,迎而導之,所過殘毒。秋九月三日犯溧陽州。馮清桂不克守,城陷。議立義兵長,團練鄉兵保障以圖克復。時州人王全禮及永成史敬武、史制凶父子,予內弟芳莊吳清、吳江兄弟皆以貲產謀勇雄於鄉,眾推為長。吳氏兄弟於州東南之萬畝圩,史氏父子於東北之顯惠廟,王氏於州南之故縣,各距州不一舍立柵結寨,聚家庭佃仆鄉鄰數千,屯紮成犄角之勢相援,兵勢遂振。賊恐,遁去,州得克復。未浹月,賊勢再張,蓋人心思亂,應之者多故耳。十月二十六日,忽蜂飛猋至,自東南入,有內應,城再陷。教授天台林夢正死之;吳江、吳清率義兵追入城,大戰於太清觀前亦俱死之。賊四出焚掠,州眾奔避於長塘湖,依東北義兵為捍,祈佑顯惠祠。是夜,賊北出崑崙橋,忽風雷大作,電光中見雲端若有赤旗金戈狀,義兵復鼓譟聲,賊懼,復奔入城。比明,適江浙行省鎮撫哈密統兵奄至,同知保壽督鄉兵以繼之,斬關而入,賊就殲,無一遺者。於州南樹見夢正屍,保壽買棺葬之。夫彼人竊賊殘毒旁郡,張三舍以州將子導賊不足論矣。彼馮清桂者以儒發身而偷生失郡何也?至使林夢正一儒官守死,王全禮一布衣克復,吳清兄弟效死,鄰境史敬武父子保捍避難之眾,顯惠神助順昭應,皆應特書闡揚者。張三舍已受顯戮,而馮氏子尚何顏以生耶?嗟乎,禍亂之興非一日矣。有身都將相、手握重兵,傾天下財而翱翔玩愒者,亦獨何哉!馮清桂亦不足深咎矣。聊紀之以待天下之清、公論之定也。是歲十一月二日。[68]
以上面列舉的材料做主要依據討論幾個問題。
一、《至正直記》作者的姓名
只要把《溧陽縣誌》中孔文升、孔克齊傳和孔克齊作《壬辰紀變》同《至正直記》的相關內容加以核對,不難看出「直記」的作者「孔齊」就是孔克齊。孔齊與孔克齊僅相差一字,相同之處又是如此之多:(一)孔克齊的祖父孔宗善為元建康教授;「孔齊」在「直記」卷一《忠卿陰德》條中講述了其「先祖約齋府君」於元兵南侵時正在金陵,上書伯顏請求不殺,以取信於民,伯顏採納了他的意見,「掛在儒籍者悉安之」。卷二《古之聖母》條更明說其祖教授於金陵。(二)「孔齊」之父「字退之」(見排印本附錄二《世系》,「四庫總目提要」及「點校說明」則直雲「其父退之」);孔克齊的父親孔文升也是「字退之」。(三)孔克齊之父原住金陵,「贅於溧陽之沈氏,遂家焉」;「孔齊」之父也是原住金陵,入贅於溧陽沈氏(《至正直記》卷一《溧陽新河》,卷二《贅婿俗諺》《別業蓄書》,卷三《朱氏所短》,卷四《先君教諭》諸條敘述頗詳,請參看)。(四)「孔齊」入贅於溧陽芳村吳家(《至正直記》卷二《贅婿俗諺》條中說「吾亦嘗為贅婿」,另卷一《芳村祖墓》、卷二《不葬父母》《外戚之患》《石假山》等條均可證);孔克齊傳中雖未涉及入贅事,但孔克齊作《壬辰紀變》中明言其妻家為「芳莊」吳氏。(五)《至正直記》的作者(「孔齊」)在書中卷一《芳村祖墓》條中談到紅巾軍陷溧陽時,「芳村危急,(其妻家)吳之子弟起兵御之,兵敗遇害者六人,仆廝數十人」。卷二《不葬父母》條又說到其妻家吳子文「以不善終」,「弟應東、長子本中皆為盜所殺」。孔克齊《壬辰紀變》內也記至正十二年紅巾軍占領溧陽,「予內弟芳莊吳清、吳江兄弟皆以貲產謀勇雄於鄉,眾推為長」,「俱死之」。很可能「應東」是吳江之字,「子文」為吳清之字。此外,「直記」的作者自稱:「吾家五世無常居,至先人始富庶,寓溧陽」(見卷一《忠卿陰德》條),這與上引孔文升傳的記載也是相吻合的。溧陽不是個大城市,孔氏又是個外來戶,在元朝末年絕不可能同時出現一個「孔齊」、一個孔克齊,家庭背景和相關經歷一模一樣的驚人巧合。
指出「孔齊」乃孔克齊的誤寫,也許有人會說,兩名雖是一人,但未必「孔齊」名誤,「孔克齊」不誤。那麼,我們可以另尋旁證。《至正直記》卷二《妻死不葬》條中提到作者的「五叔遜道」有一庶子名克一。上引《孔克齊傳》中說他是孔子五十五代孫,據孔德成等纂修《孔子世家譜》,孔子後裔第五十五代為克字輩,如襲封衍聖公孔克堅、翰林院修撰兼編修孔克表都明言是孔子五十五世孫。[69]《至正直記》作者的堂弟既名克一,他本人也不應例外。那麼,為什麼孔克齊會寫成「孔齊」呢?估計原因是這部筆記(原名《靜齋類稿》)陸續成編後一直沒有流傳開來,到明中葉嘉靖年間歸有光偶「得是編於鄉塾學究家」,他在《靜齋類稿引》中說:「蓋至正間舊物,歷世綿遠,已不免有模糊脫漏之患。」看來還是原稿本。從歸有光閱後推論作者是孔子的後裔,並稱之為「靜齋氏」,可以看出原稿並沒有署名。後來加上「孔齊」的名字並不難理解,因為卷一《子母相關》條內有「嘗見先妣在城南時,齊在芳村,月或三省或再省焉」。作者既然姓孔,又自稱「齊」,簡直不費吹灰之力就把作者的姓名查考出來了,孰不知古代雙名者在著作、書信中提及自己時往往僅用末一字。順便說一下孔克齊的字,《至正直記》附錄《世系》中說「孔齊,字行素」;《溧陽縣誌》孔克齊傳中則說他字肅夫。這簡略的一條《世系》是出自何人之手,不清楚,反正在多達十餘函的《孔子世家譜》中未能查得這位「曲阜聖裔」。在缺乏可靠證據之前,自然不能排除孔克齊另有一個別字「行素」,但他字肅夫是符合孔氏命名習慣的,孔子五十五代孫克字輩多字某「夫」,如孔克堅字璟夫[70],孔克昭字明夫、孔克成字集夫、孔克勛字誠夫[71],等等。
二、孔文升、孔克齊父子的大致情況
由於《至正直記》附錄材料中對孔氏父子的記載過於簡略,現就作者所見補敘如下:
孔文升,字退之,1275年元軍占領建康時尚在幼年。《至正直記》卷二《美德尚儉》條云:「先人幼遭世變,衣食不給,至壯始有居。仕而得祿,家用日饒。」參考同書其他相關條目,所謂「至壯始有居」是指入贅溧陽沈家之後。入贅以前,曾在建康郡學讀書。[72]他不僅任過建康書吏(見卷四《先君教諭》條),還曾在浙江嘉興幕府(見卷三《老儒遺文》條)、江西富州幕府(見卷一《富州奇聞》條,明洪武年間改富州為豐城)中任職,「直記」卷二《收貯古刻》條中說「先君因宦遊江、浙間,多拓得碑刻墨本」可相印證。最後,「仕至上元縣令,致仕,卒於家」(見上引孔文升傳),「享年八十七歲」(見上引《美德尚儉》條)。孔文升的著作有《闕里世系》,見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十《譜系》。陶安《題孔隱君輓詩卷》詩下注「居溧陽」,詩中兩聯云:「墓木年來拱,庭蘭日有芳。與君雖不識,聞譽亦堪傷。」[73]陶詩作於元末,依據當時溧陽孔姓人士來推測,詩中的「孔隱君」當是指致仕後卒於家的孔文升,說明他在士大夫當中有一定影響。
孔克齊的生年約為1318年(元仁宗延祐五年),根據是「直記」卷二《家法興廢》條中自雲「十八九歲時」尚在家,卷四《溧陽昏鴉》條記「至元丁丑歲(1337)初至芳村」,入贅時20歲左右。直至元末戰亂初期,他過的是讀書會友的文人生活,似乎沒有出仕。大約在至正十八年(1358)或十九年(1359)避亂遷居浙江鄞縣(卷二《寓鄞東湖》條云:「予以至正春二月寓鄞之東湖上水」,至正下脫年份,據卷三《議肉味》條有「丁酉年在上虞」「己亥年在鄞東湖」語推算)。當時鄞縣(慶元路治)處於奉元朝正朔的方國珍控制之下,他的筆記也處處以元朝臣民自居。弘治《溧陽縣誌》中《孔克齊傳》說他是「以浙西憲司薦授黃岡書院山長,升國史編修」(清修縣誌將「浙西」二字刪去),遍查明、清所修《寧波府志》《鄞縣誌》和《明太祖實錄》都未見記載,肯定為元末事。[74]但在方國珍割據的浙東被薦為「黃岡書院山長」「國史編修」大概也只是個虛名。《至正直記》前面有至正庚子(至正二十年,1360)春三月壬寅日寫的短序,是時已經整理成編,但這以後仍有補作,如卷四《窯器不足珍》條尾雲「至正癸卯冬記」,時為至正二十三年(龍鳳九年,1363)。孔克齊寄寓鄞縣時,他的老家溧陽已處於朱元璋統治下,而方國珍在元朝和朱元璋之間又扮演著騎牆派,這種特定的時代背景在《至正直記》中也有明顯的反映,孔克齊以元朝臣民自居,大罵「紅寇」「紅巾寇」及「張九四」,對朱元璋卻毫無貶詞,而且在卷一《地理之應》《善權寺地勢》,卷四《鐘山王氣》各條內大談鐘山的王氣「遠接淮西」,「真佳兆也」,「真帝王之居也」。同出仕明朝的劉基大言「天子氣也」如出一轍。1367年(吳元年)冬朱元璋的軍隊攻克慶元後,孔克齊是返回了故里的,《溧陽縣誌》本傳云:「卒於家,子孫繁衍,國朝正統間奉例優免差役。」入明後經歷與卒年不詳。
(原載於中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六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2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