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當肯定陳永福[1]
2024-10-09 12:05:56
作者: 顧誠
張守常同志在《陳永福投闖抗清事跡評述》[2]一文里,對投降大順軍的明朝將領陳永福做了系統的介紹和評論。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是希望引起人們對這位在抗清鬥爭中「壯烈犧牲」的「農民軍英雄」的注意,在歷史上予以肯定。
文章從題目到內容都比較新穎,但論點能不能站住腳,關鍵在於陳永福的末路究竟如何。假使陳永福確實在農民軍的抗清鬥爭中以身殉職,即便他的一生主要是在鎮壓農民起義中度過的,我也贊成給以必要的肯定評價。可是,從一些記載來看,陳永福並不像張守常同志所做的推論那樣是在保衛太原的戰鬥中犧牲於清兵的屠刀之下,而是以投降清朝為結局的。為了避免由於張文的發表在讀者中造成混亂,下面就個人所見到的材料,提出一些商榷意見。
張文立論的基礎,是確信陳永福這位明朝總兵投降大順農民軍以後,政治立場有了根本的轉變,最後以固守太原抗擊清兵而光榮犧牲。作者引用了《鹿樵紀聞》《清史列傳·祖澤洪傳》和《清鑒》的記載來支持自己的論點。然而,只要用一些比較原始的材料加以檢驗,就可以發現上面三種史籍說陳永福在太原同清兵作戰而死是不可靠的。如康熙二十一年《山西通志》記載:「九月十三日,皇清兵圍太原,陳永福率賊將拒守。十月,城破,賊奔。城外伏兵四起,殺賊屍橫野如二月城破時。永福從東門南逃,不知所終。」(見卷三十《雜誌》)太原府的附郭縣陽曲縣縣誌記清軍攻破太原之役說:「順治元年九月十三日,王師至太原,永福遣賊四出搜野,為固守計。時西洋神炮未至,始息士馬以待。十月初三日炮至,齊集西北角攻打。永福勒馬城頭指揮守御。不移時城垣立毀十餘丈,王師擁上,賊眾奔逃。城外伏兵四起,殺賊盈野,略如二月城破時,間有逸者亦被四鄉居民擒斬之,城中搜捕無遺。永福先乘亂奪東門南逃,不知所往。」下文又說:「及大兵破城,永福逃遁。」[3]這就告訴我們,清初當地的記載是說陳永福在太原城破時乘亂向南逃跑了。再看當事人的記載。清恭順侯吳惟華在攻占太原以後給清廷的題本中說:「當陣殺死逆賊一千有餘,奪獲馬騾五十四匹頭、盔甲十五頂副、刀十三口。」[4]清軍主將葉臣的奏報也只說:「陳永福竊據太原,我軍以紅衣炮攻之,克其城。」[5]這兩個當事人的報告不僅沒有提到陳永福被擒或被殺,而且在吳惟華的題本里連奪獲為數不多的馬騾、盔甲、刀的具體數目都一一向清廷列報,守城的主將要是被擒、被殺或自盡,不可能反而絕口不提。難道陳永福的重要性還比不上一匹馬或一把刀嗎?可見,陳永福在太原戰役中被清兵所殺雖然有此一說,但這種說法同《平寇志》記載陳永福早在崇禎十六年就為李自成起義軍所殺一樣都屬於傳聞之誤。[6]
那麼,陳永福的結局究竟如何呢?這裡引用兩段《清實錄》中的記載。
順治元年十月丁卯(十三日),「平定山西固山額真葉臣等自軍中奏報:臣等出固關,進平三晉,所至迎降。有偽伯陳有福竊據太原,我軍以紅衣炮攻擊之,克其城,安撫居民,五州二十縣皆降」[7]。
請讀者注意,在《清實錄》的某些記載里陳永福是寫作「陳有福」的。下面再看同書順治五年八月壬寅(初十日)的一條記載:「授投誠唐通、左夢庚、鄭芝龍、董學禮、許定國子爾安為一等精奇尼哈番。」下文按祿位高低排列的名單中陳有福、左光先、白廣恩、牛成虎等人均被授予拜他喇布勒哈番。[8]
這就證明陳永福在太原戰役四年之後依然活著,而且投降了清朝,接受了清廷的封號。
在《清實錄》中陳永福為什麼寫作「陳有福」呢,這是因為清初滿洲貴族不諳漢文,軍中的許多文書是用滿文寫的,後來根據滿文檔案翻譯成漢文時,人名就不免常常出現錯誤。比如,劉宗敏寫成「劉宗閔」(見順治實錄,卷一八);巫山伯馬世耀寫成「吳山伯馬世堯」(同上,卷二五);蘄侯谷英作「齊侯顧英」(同上,卷十八);張鼐寫成「姜耐」或「張耐」(同上,卷八、卷二五);李友寫作「李佑」(同上,卷二五)。這類例子是很多的。直到康熙中後期,康熙皇帝還一再指示要特別注意翻譯的準確性。如康熙四十五年十月諭大學士等:「翻譯之事,大有關係。向年纂修實錄所譯朝鮮文、滿、漢文意皆不相符。……作史之事,殊為重大,一字不可輕易增減也。」[9]康熙五十年三月和五十一年三月又兩次發出類似指示,並且指定通曉滿、漢文的和素、徐元夢負責這項工作。[10]
陳永福降清以後的情況,一般史籍上都沒有什麼記載。這並不難理解。因為對於那一大批原系明朝將領後來投降了農民軍、起義遭到挫折時又轉而叛投清朝的人物,清廷是心懷疑慮的,一般只給個空名加以「恩養」,不授予兵權。例如唐通降清時曾以山西保德一帶地方作為進見禮,算是「有功之臣」,但不久就「解其兵柄,隸之旗下。居久之,思出鎮不得,意鬱鬱不樂卒」[11]。其他如左光先、白廣恩、牛成虎等人也莫不如此。只有董學禮等少數幾個人屬於例外。由於董學禮降清後不僅為清朝鎮壓農民起義打了幾次硬仗,而且他的家屬在西寧被大順政權全部處死,因而對農民革命懷有刻骨的仇恨,清廷自然認為此人可算忠誠之人,始終加以重用,直到康熙初年還任之為提督,讓他領兵參加圍剿據守茅麓山的李來亨部起義軍。這些情況說明,陳永福降清之後,只是因為沒有任何值得記敘的「業績」,清史中才沒法給他立傳。而按照明史館的纂修體例,他由於曾經降順、降清,又不能在欽定《明史》中單獨列傳。張守常同志一再指責清代正史和私史「硬是」不再提他,是「有意」埋沒這位「抗清英雄」,未必合適。
如前所述,陳永福一生的主要活動是鎮壓農民革命,後來因為走投無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投靠了農民軍,不久又投降清朝。張守常同志文章的題目是《陳永福投闖抗清事跡評述》,可是卻超出題目的範圍為陳永福立傳,用了一半左右的篇幅來描述陳永福如何為明王朝鎮壓農民起義,這就在客觀上起了不好的效果。此外,張文中說左光先「多半也是犧牲了」;寫陳永福之子陳德時只說他「轉到農民軍這方面來了」,而沒有指出陳德很快就投降,長期任清朝總兵;敘述陳永福投闖以後的功績也未免誇大其詞;這些都是同歷史事實有很大距離的,就不再一一商榷了。
(原載於《中國農民戰爭史論叢》第3輯,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86—490頁)
[1] 文章署名為「文平」(顧誠先生筆名)。——編者注
[2] 載《歷史研究》1979年第3期。
[3] 康熙二十一年《陽曲縣誌》卷一三《叢紀》。
[4] 《明清史料》甲編,第一本,《山西大同督撫恭順侯吳惟華題本》。
[5] 王先謙:《順治東華錄》卷三。
[6] 《平寇志》卷之七。
[7] 《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一〇。
[8] 《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卷四○。
[9] 《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二二七。
[10] 《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二四五、卷二四九。
[11] 戴名世:《南山集》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