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隆武政權同魯監國的爭立 第一節 隆武政權的建立
2024-10-07 14:40:02
作者: 顧誠
1645年六月十一日,唐王朱聿鍵見潞王朱常淓已經決定投降,不勝憤慨,在一批文官武將的支持下,離開杭州前往福州籌辦監國。倡先擁戴朱聿鍵的實際上是靖虜伯鄭鴻逵,黃道周在這年六月十九日記載:六月十一日,清兵進抵塘西,馬士英被方國安兵裹脅而去,他「與德公、麂子赤亟移舟至富春,遂不知臨安動靜。惟聞岸上鼓吹響甚,則朱大典、阮大鋮翱翔從富春拿舟欲入婺州者矣。予至桐廬,鄭靖虜檄所在扶駕,恫疑久之,見其人乃稱聖駕蓋唐王,非潞王也。大典適過訪,亦云:『唐藩未還封,安得至此!』諸人旨以虜信甚迫,臨安不能孤存,潞王閉閣修齋,亦度不能修康王(指宋高宗趙構)故事。鄭為桑梓,不作段煨、張方,能作如此事,須當與眾推之。十有三晚,始從舟中晤唐殿下,慷慨以恢復自任,遂同諸臣交拜,約成大業。明日,乃具小啟,共請監國。雖靖虜意,亦以板蕩之會,非太祖親藩不足復襄大業也」[1]。
封建時代帝位的繼承,血統的親疏是個重要條件。唐藩朱聿鍵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朱的八代孫,在譜系上同崇禎皇帝相距很遠,按常規是輪不到他的。黃道周等大臣參與鄭鴻逵的推舉有三個原因:一是朱由檢的叔父、兄弟只剩下在廣西的桂王,而當時的南明政治中心卻在東南,朱常淓、朱常潤降清以後東南士紳急於解決繼統問題,不得不就近從疏藩中推選。二是明朝唐藩封地為河南南陽,這裡正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故鄉,在黃道周等人看來真可謂「起南陽者即復漢家之業」,「以今揆古,易世同符」了。[2]隆武時任督師閣部的楊廷麟也在詩中寫道:「中興自古舊南陽」[3],這雖帶有頌聖的意味,卻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扶明官紳的心理狀態。三是朱聿鍵在明朝藩王中確實是位鶴立雞群的人物。他雖出生於王府,卻從小就飽經患難,原因是他的祖父唐端王不喜歡長子(朱聿鍵之父),有立愛子之意。朱聿鍵即皇帝位後寫的一篇自敘中說:「……端王子追封裕王,裕王萬曆二十二年立為庶子,長子即朕也。家庭多難,端不悅裕,囚在內官宅。母毛娘娘生朕於萬曆三十年(1602)四月初五日申時……。祖不悅,而生祖之母為曾祖母魏悅之。八歲延師,僅辯句讀。十二歲,曾祖母薨,祖即將朕與父同禁,篝佛燈日夜苦讀。禁十六年,朕二十八歲尚未報生焉。崇禎二年(1629)二月,父為叔鴆,朕誓報仇。賴有司之持公,天啟心於祖考念,請於烈廟,奉敕准封。本年十二月十二日,祖考亦薨,朕乃奉藩。五年六月初二日受封;九年六月初一日請覲;七月初一日報仇(指殺其叔父);二十日請勤王,八月初一日起行,十一日見部咨,寇梗回國;十一月二十一日奉降遷之命,責朕以越關、擅斃。十年三月二十二日到鳳陽高牆;五月大病,中宮割股。十二年朱大典請宥;十四年韓贊周請宥;十六年路振飛請宥更切。十七年二月十三日奉旨,『該部即與議覆』,而有三月十九日之事,不及全受先帝之恩矣,痛哉!……」[4]
讀了這篇自敘,可以知道朱聿鍵和其他藩王的經歷有很大的不同,雖說貴為王孫,在出生後的四十三年裡除七年奉藩以外,其餘歲月都是在逆境中度過的。多災多難的經歷使他受到了其他藩王所沒有的磨鍊,增加了許多閱歷,在國家處於危難時期正是充當最高統治者的有利條件。黃道周寫的勸他接受監國的表文中就有這樣的文字:「險阻備嘗,晉公子之播遷,良有以也;閭閻親歷,史皇孫之艱難,豈徒然哉!」[5]朱聿鍵正是在這樣一種特殊條件下,被推上了維繫明統的監國和帝位;他是位胸有大志的人,自然也正中下懷。
六月十五日,黃道周第三次請監國疏中說:「近聞清逼武林,人無固志。賊臣有屈膝之議,舉國同蒙面之羞。思高皇創業之艱,退一尺即失一尺;為中興恢復之計,早一時即易一時。幸切宗社之圖,勿固士大夫之節。神器不可以久曠,令旨不可以時稽。亟總瑤樞,以臨魁柄。」經過這徒具形式的三推三讓以後,朱聿鍵表示「萬不得已,將所上監國之寶,權置行舟。……俟至閩省,面與藩鎮文武諸賢共行遵守」[6]。十七日,朱聿鍵行至浙江衢州,就在檢閱軍隊時發布誓詞,表示將親提六師「恭行天討,以光復帝室;驅逐清兵,以纘我太祖之業」[7]。表明他已公開接受監國重任。閏六月初六日,由南安伯鄭芝龍等迎接入福州。次日,正式就任監國。二十天以後,又在臣僚的擁戴下於閏六月二十七日即皇帝位,紀元從本年七月初一日起改稱隆武元年,以福州為臨時首都,政府名為天興府,以原福建布政使司作為行宮。這就是南明史上第二個政權,一般稱為「隆武政權」。
朱聿鍵以明朝疏藩即位稱帝,儘管他頗想有一番作為,重建明朝江山,可是他一年以前還是高牆中的罪宗,既缺乏自己的班底,又沒有足夠的名分,這一先天弱點使他不能不依賴倡先擁立的福建實權人物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即位後他就以擁戴之功加封鄭芝龍為平虜侯、鄭鴻逵為定虜侯、鄭芝豹為澄濟伯、鄭彩為永勝伯。為了收攬人心,任命黃道周、蔣德璟、蘇觀生、何吾騶、黃鳴俊、陳子壯、林欲楫、曾櫻、朱繼祚、傅冠等二十餘人為大學士,入閣人數之多,在明代歷史上從未有過。[8]任命張肯堂為吏部尚書,何楷為戶部尚書,吳春枝為兵部尚書,周應期為刑部尚書,鄭瑄為工部尚書,曹學佺為太常寺卿[9]。
隆武朝廷建立後,頒詔各地,得到了兩廣、贛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殘明政權的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