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為什麼往往不好打交道
2024-09-26 10:41:30
作者: 羅振宇
人的成就跟勤奮、智商的關係沒我們想的那麼大。
聰明人做的社會性思考少,人際關係的連接度就低,同理心就差,所以顯得脾氣大。
最近我偶然翻到了一本書,叫《社交天性》,作者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修·利伯曼。
這本書本身的內容是講人為什麼是一種社交動物的,其中有些洞察很有意思。比如,人為什麼通常都害怕在公開場合下演講?其實我們擔心的不是內容,不是怕演講得不好,不受歡迎。站在人類社交天性的角度理解,真正讓我們覺得緊張的原因是:一旦站到了很多人面前演講,就讓一個風險大增——不喜歡自己、拒絕自己的人數大增。
雖然我們知道公開演講有各種各樣的好處,但作為一個社交動物,我們其實內心裡非常恐懼在社交上的成本和損失。現在你明白了,為什麼一句「不跟你玩了」是小朋友的世界裡最嚴厲的懲罰。
本書首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但是這不是我的重點,我想說的是,在這本書的一段材料中,我突然悟到了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多宅在家裡的人。
既然人是社交動物,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人願意一個人關在家裡,長期不和人打交道也過得很好?比如有日本電視節目就報導過,有一個宅男從16歲開始整整27年沒有出過門,被稱為「日本第一宅男」。要知道,不讓一個人和他人接觸,這過去是監獄裡對待重刑犯的一種懲罰措施,比打他一頓還嚴厲。宅是一種很奇怪的現象,違反人的天性。
那我就來說說我從《社交天性》這本書里得到的啟發。
我先來問一個問題,我們人的大腦閒下來的時候在幹嗎?你可能會說,閒下來的時候,當然是什麼也不干啊。我以前和你的看法是一樣的,看了這本書以後我才知道,其實我們的大腦會把所有的空閒時間利用起來,只干一件事兒,那就是思考他人和自己的關係。你體會一下,你這會兒什麼事都沒有,坐那裡閒待著。你發現你的大腦一會兒想想這個人,一會兒想想那個人,一會兒在這個關係里待一會兒,一會兒在那個關係里做做白日夢。
這既符合我們的日常經驗,也符合科學家的發現。
神經科學家們用一種大腦掃描技術,可以追蹤到不同腦區啟動或關閉的情況。你可以想像一下這個技術,就好像你的大腦是一個可以發光的地球儀,某個腦區開始執行任務的時候,被激活的神經元變多,那個部分就會亮起來。在儀器上看起來,你的大腦可能是這裡亮一下,那裡亮一下。神經科學家們發現,在你的大腦不做某一項具體的任務時,會有一系列腦區變得活躍,亮起來。
也就是說,不管你剛才是在做數學題還是在畫畫、開會發言,只要你停下來,進入什麼都不乾的狀態,你大腦中的一個區域就會馬上打開,自己開始運轉起來。神經科學家們管它叫作「默認網絡」,也就是一個會在默認情況下打開的網絡。就像你手機開機之後,不用經過你同意,就會自動啟動的程序。那這個默認網絡的作用就是社會認知,也就是你對自己、他人以及你和他人關係進行的思考。
一系列實驗發現,不管你原來在執行什麼任務,只要接到休息的命令,這個休息的時間無論是30秒還是2秒,你的大腦都會打開這個「默認網絡」。換句話說,這不是你主動的選擇,這是完全下意識的。進一步研究還發現,不僅成年人是這樣,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也是這樣。人在什麼都不想的時候,默認就開始想各種人際關係。
《社交天性》這本書我看到這兒,突然就想通了好幾個現象。
第一個現象是,為什麼人的認知能力看起來差距極大,但是生存能力差距沒有那麼大?在傳統社會這個現象看起來更明顯。換句話說,為什麼有的人看起來笨笨的,能力沒有那麼好,但是混得也不差?
你聽懂我剛才的那個原理,這筆帳就好算了。認知能力強的人,天天集中精力思考問題;認知能力不那麼強的人,好像天天什麼都沒想,但其實他在想人際關係的事,大家智力活動的底盤其實是差不多的。所以一個人的成就跟勤奮、智商的關係沒我們想的那麼大,人家沒閒著,他某個方面的能力,沒準比我們還強一些。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為什麼聰明人往往都不好打交道?本事大的人,往往脾氣不好。過去我們以為,這不過因為他們自負、驕傲、看不起人。但是如果從大腦的這個現象來看,還真不見得是因為什麼性格因素。
聰明人往往善於做目的性很強的思考。比如做數學題,比如實施某項計劃。問題是大腦的帶寬就那麼多、時間就那麼多,幹了這樣就不能幹那樣。目的性很強的思考多了,那種漫無目的的社會性思考就少了。這兩個神經網絡是互相矛盾的,就好像蹺蹺板的兩頭,你開啟我就關閉,一個打開的程度高,另一個關閉的程度也就高。
聰明人做的社會性思考少,人際關係的連接度就低,同理心就差,所以顯得脾氣大。
想通了這兩個現象,第三個現象,也就是前面我們提到的那個「宅男」的現象,也就有了解釋。其實一個整天宅在家裡的人,是什麼都不幹嗎?不是。按照今天講的理論,一個什麼都不乾的人,會在人際關係裡面想三想四,這是下意識的,他自己都控制不了的。所以,他反而會約人吃個飯打個球聊個天什麼的,這樣的人不會宅在家裡。
宅在家裡的人,上網、看小說、看視頻、打遊戲,通常都忙得很。他的大腦是在做目的性很強的活動。
我曾經講過一個概念,叫「國民總時間」。很多產業在爭搶的就是對人的時間份額的占用。他們用什麼東西來搶?當然是目的性很強的認知活動。每一款遊戲、軟體,都希望你儘可能利用所有閒暇時間,把每一分、每一秒都分配在目的性特別強的事情上。
比如說打遊戲,你的大腦會調動起各個腦區,配合在一起,才能打得好遊戲。那個在無所事事情況下才會自己打開的默認網絡,當然就無機可乘了。
所以宅男是什麼人?他們不是懶人,是一群被目的性智力活動占用了全部大腦帶寬的人,他們恰恰不懶,是一點時間都不肯浪費的人,是沒空想人際關系所以也人際關係能力低下的人。
想到這裡,我不禁倒吸一口涼氣。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一種觀念,要珍惜時間,要把時間安排到各種有用的事情上,這本身沒有錯。
但是在現在的商業環境下,每一種商業服務都把自己打扮成非常有用的樣子,占用我們的一部分時間。它們在我們的腦子裡擠來擠去,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被迫關閉了那個至關重要的默認網絡和裡面的社會認知功能。我們追求能力,但到頭來反而是對自己的能力造成了致命的損害。
我又順便想通了第四個現象:為什麼創業者群落里,比如矽谷,特別流行冥想?刨除冥想中的那些神秘主義色彩的活動,你會發現,它其實最核心的作用就是一個,強制性地把大腦清空,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內部,把目的性很強的認知活動暫時關掉一會兒。在冥想結束的那一剎那,我們才有可能回到對人際關係想三想四的本來面目,重新回到一個人的正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