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味道才叫地道
2024-09-26 10:41:27
作者: 羅振宇
川菜中並不存在源遠流長的辣的傳統。而且你如果經常吃川菜,你會發現,很多經典川菜其實是不辣的。那所謂地道的川菜,這個「地道」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在吃這個方面,我們中國人特別講究吃個地道。那什麼是地道呢?我們有個簡單的判斷方法,地道不地道由本地人說了算。比如川菜,地道的川菜就是四川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吃的,四川本地人最認可其口味的菜就是地道的川菜。
這樣的體驗我們每個人都有,但凡要吃地方特色,都要問問從那個地方來的人。人家要是嘗了之後搖頭說不地道,我們即使覺得還行,也會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地道這個事,話語權好像是握在當地人手裡的。
但是,這個認識恐怕是有問題的。還是拿川菜來舉例子,一提起川菜,大家腦子裡蹦出來的第一個字就是「辣」。這似乎是我們給川菜特色的首要定位。
但是你要追溯歷史,這個事就出現疑點了。辣椒原產地是美洲,美洲的農作物能傳出來,靠的是哥倫布大航海。辣椒傳入中國,就不可能早於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1492年是中國的大明弘治五年。事實上,辣椒、土豆和番茄,這些原產地在美洲的食材傳入中國,是明朝末年的事情。而四川人普遍吃辣,那還得追溯到清代初年。
因為明末戰亂,四川人口大減,所以清代立國之後,就從各地引入人口到四川,這就是著名的「湖廣填四川」。換句話說,今天土生土長的四川人在清代以前,大多都不是四川本地人。移居四川的人不管是自願的還是被迫的,大概率都是窮人。生活貧苦,沒有太多優質的食物來源,經常吃一些野菜或者經過醃製、熏制、發酵的食物,而辣是調味品中比較有遮蔽性的,能夠掩蓋食材中不新鮮的味道。辣椒其實是這樣流行起來的。說起來都是窮人的事,都是淚。
所以川菜中並不存在源遠流長的辣的傳統。而且你如果經常吃川菜,你會發現,很多經典川菜其實是不辣的。那所謂地道的川菜,這個「地道」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實際上,川菜的變遷史有兩個轉折點,這兩點其實跟外部因素有關。
一次是外地人跑來四川開餐館,結果外地和尚來本地念經,把經念歪了,搞出了一套傳統。另一次是四川人把餐館開到了外地去——本地的和尚跑去外地念經,又把經念歪了,形成了新傳統。兩次變化的結果,都叫地道。
先說說外地人是怎麼來四川開餐館的。
清代太平天國戰亂,但是四川地區還相對安定,所以四川就成了各種糧食財富的轉運中心,難免聚集了一批富商高官,有錢人來了之後,重慶被作為長江中上游的良港開放了,各種內外資本都涌了進來,更多有錢人來了。有錢人來了,一定會跟來頂尖的大廚,許多菜館由此崛起,是這些外來戶奠定了現代川菜的基礎。
這時候川菜口味並不以辣為主。因為一辣就嘗不出別的味兒了,富人是高級食客們,當然不滿足於這種粗暴的吃法。
舉個例子,就說以成都、眉山為中心發展出了所謂的「上河幫」川菜,這種菜傳承了官府菜的特點,用料精細,口感溫和。上河幫菜有道名菜叫「開水白菜」,一聽就知道非常清淡。所謂的「開水」,其實是清雞湯。這雞湯要用老母雞、老母鴨、火腿、蹄肉、排骨、乾貝等高檔食材分別去雜後,放入煮沸的鍋里,再加上料酒、蔥蒜等調味品調製煨煮4小時以上。之後,再把雞胸脯剁成肉蓉,加入鮮湯攪成漿狀,再倒入鍋中吸附雜質。反覆吸附兩三次之後,雞湯變得越來越清澈,看上去像是開水,但香味濃郁,口感細膩。講究吧?因為這菜原本可是名廚黃敬臨在清宮御膳房時創製的,是標準的宮廷菜。只不過帶到了四川,成為川菜經典。
除了宮廷菜外,川菜還受到淮揚菜、杭幫菜、魯菜等各地菜系的影響。比如民國初年有一位叫周善培的食客,是一位官宦子弟,他本來是浙江人,在成都定居後,把江南口味帶到了當時非常有名的川菜館「正興園」。正興園後來培養出大量川菜廚師,對川菜菜品的定型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上河幫出的菜,先說幾個你熟悉的:宮保雞丁、螞蟻上樹、回鍋肉、魚香肉絲,這些都已經成了大眾家常菜。還有些估計你不熟悉的:青城山白果燉雞、甜燒白、菊花豆腐,菜單上都不怎麼看得到,就更別說知道它們的來頭了。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不辣。
而現在人們印象中的川菜,都是水煮魚、辣子雞丁、泡椒牛蛙等口味辣的菜,這些也屬於川菜,但原本並不是川菜的主流。那麼,為什麼我們對於川菜的印象都是「辣」呢?這就要說到第二件事,四川人把餐館開到外地去之後發生的事。
這個時間轉折點,其實很遲。差不多是1980年前後,也就是僅僅發生在近四十年。改革開放,城市化,人口遷移,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裡,辣才成了川菜的標誌性味道。
飲食文化傳播的方向,一般是從勞務輸出地區傳入勞務輸入地區,簡單來說,就是貧困地區的人去發達地區打工,會把家鄉飲食帶過去。四川是一個人口輸出大省,四川人在外地開餐館,自然要做川菜。
但為什麼他們做的川菜都是重油重辣的菜呢?前面也提到過,辣這種口味很容易吸引人,做起來也簡單,不會像開水白菜那麼費工夫,對吃的人和做的人來說省時、省事,還省錢。麻辣燙、火鍋店這種就更好辦了,基本不需要大廚。
另外,外出打工的大部分肯定還是平民百姓,他們本身也不熟悉那些高端川菜,很可能也沒怎麼吃過,更別說會做了。開水白菜、菊花豆腐、香橙蟲草鴨這類風雅的高端川菜,雖然還不至於失傳,但在大眾眼中基本上就和川菜脫離關係了。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因為辣好形容、好傳播。大眾飲食比如肯德基、蘭州拉麵,你能用一個簡短的詞語形容它嗎?可能很難。但辣不一樣,辣單一、鮮明、辨識度高。而且辣跨很多感官,比如辣既是味覺,但是在吃的體驗上,辣又容易讓我們想起「爽」,辣還容易讓我們想起辣椒的紅。
辣那麼簡短的一個字跨了那麼多感官,傳播上自然有優勢。這樣的川菜館越來越多,漸漸地,地道的川菜就變成辣的了。
回顧一下川菜歷史上的兩個關鍵轉折點:第一,外地人來本地;第二,本地人去外地,這才能形成地道的川菜。其實不止川菜,所有的菜系都是這樣,甚至全世界所有地方的食物都是這樣,人類所有的文化發展也都是這樣。
所以,當我們在歌頌一個傳統的時候,不管我們胸中湧起多少對時光的敬畏,不管我們用的詞是經典還是地道,我們心裡都得清楚一件事:地道一定不是原生封閉、停滯不變的結果,一定是雜交混搭、外來刺激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