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羅輯思維(全5冊)> 一個俗人,怎麼成了聖人

一個俗人,怎麼成了聖人

2024-09-26 10:40:38 作者: 羅振宇

  歐陽修的一生,其實給我們示範了一條世俗人登上人生高峰的道路。

  我的朋友章敬平出了一本書,《歐陽修傳》。

  我認識章敬平很多年,在我印象中,他是一位記者、律師,也曾經在著名的網際網路公司就職。但是萬沒想到,這幾年他居然又跨界研究歷史,寫出了這本《歐陽修傳》。

  我問他:「歷史上有那麼多人好寫。你為啥偏偏要寫這位歐陽修?」他說:「因為歐陽修是個很世俗的人,但是最後成了聖賢。那在我們今天這個世俗社會,他的故事能不能為我輩俗人指引一條上進的路呢?」

  這話聽著有意思,歐陽修是個俗人?這一點我還真是第一次意識到。我們印象中的歐陽修,是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大歷史學家,編過《新唐書》和《新五代史》。他怎麼會是個世俗的人呢?

  書里講了很多事實。比如剛剛考中科舉開始做官那會兒,歐陽修在洛陽,愛看花、愛喝酒、愛往歌伎群里扎。朋友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逸佬」。這個「逸」,是驕奢淫逸的「逸」。你可以想像,年輕的歐陽修在朋友眼裡是一副什麼樣子。

  歐陽修的詞,那確實是艷詞,什麼「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什麼「人間自是有情痴,此恨無關風與月」,這要不是在脂粉堆里泡得久了,確實是寫不出來。比他晚一輩的人,像司馬光那樣的聖賢人物,就肯定寫不出這種調調兒的詞。

  這是私德。那作為一個政治家,一個官員,歐陽修的表現怎麼樣呢?只能說表現正常,談不上多突出,文治武功至少比他的官場大哥范仲淹差遠了。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歐陽修這一生官位也不小。歐陽修和宋仁宗皇帝相處34年。對皇帝,他是既敬畏又忠誠,有時候也拍皇帝的馬屁,跟那些世俗的官僚相比,也沒有什麼太多的不同。為了贍養老母親,為了改善家庭生活,歐陽修努力工作,渴望升官,渴望得到更高的薪資待遇。政治品格只能說是正常,沒有污點,也沒有亮點。就這麼個人,你說是不是一個世俗的人?

  講到這裡,一個問題就產生了。那歐陽修憑啥有那麼高的歷史地位呢?論起詩文,除了那些艷詞俗曲,就是《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間也」最有名,意境也談不上多麼深遠。他怎麼就能是一代文宗呢?曾國藩為啥能把他列為「千古三十二聖哲」之一呢?

  看了章敬平這本《歐陽修傳》,我才明白了,歐陽修之所以有那麼高的歷史地位,是因為他為中國文化創造性地明確了三個原則,那就是:正統理論、忠君思想、名節觀念。

  具體的理論,就不多說了。簡單理解就是三件事:

  當皇帝的,你是不是符合那個一以貫之的歷史標準?這是正統理論。

  當臣子的,你是不是徹底地,無保留地忠於皇帝?這是忠君思想。

  每一個普通人,你是不是按照嚴格的道德標準度過一生?這是名節觀念。

  這些原則,我們今天聽起來,肯定不喜歡,不舒服,甚至覺得很腐朽。但是,後面一千年,中國文化的這些基本原則,就是從歐陽修這兒明確起來的。至少他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

  就拿忠君思想來說,宋代之前的儒家,多多少少還認為,忠君不是一個絕對的道德要求。你忠君的同時,皇帝也得是那麼回事才行。皇帝太不像話,上天是要換人當皇帝的。從漢朝到五代十國,換皇帝的戲碼反覆上演,背後其實是有這麼個理論在支撐的。

  但是,到了歐陽修這裡,忠君就變成了無條件的了。確實,宋代以後,中國的內部果然就沒有成功篡位的臣子了。思想轉彎就是從歐陽修這裡開始的。

  正統、忠君、名節,這些詞在我們這代人聽起來非常迂腐。那歐陽修是個迂腐的人嗎?還真不是。在歐陽修那裡,這一套觀念系統,其實是一個根本性的解決方案。解決什麼?解決五代十國那樣的亂世。

  在北宋那一代知識分子看來,五代十國時期,雖然只有短短几十年,但是皇帝換了一大把。那個時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部下殺皇帝就像殺豬一樣稀鬆平常。這樣的世道誰願意在裡面待著,不但皇帝的寶座保不住,老百姓也會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那怎麼辦呢?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搞杯酒釋兵權,是一個權宜之計,但這不是長久的辦法。要想社會徹底轉型,從亂世變成一個穩定的社會,最終還得在思想上轉彎。所以你就明白了,為什麼宋代的儒家,最終搞出了全套的理學體系,這是最大的政治背景。而歐陽修就是這個思想轉型的開創者。更準確地說,正統理論、忠君思想、名節觀念,這不是歐陽修一個人的發明,這是儒家思想演化到宋代這個時期,出現的一個共識。歐陽修只是系統地、準確地、持之以恆地把它表達了而已。

  這個觀念系統就很有意思了,普通人被私德約束,士大夫被名節約束,大臣被忠君思想約束,君主被正統約束。這套東西,最終為每一個中國人,尤其是上層士大夫,確立了一套環環相扣的行為準則。道德不再是私德,每個人的道德和一個更大、更宏觀、更超越時空的價值聯繫起來了。

  我舉兩個例子,你就知道,中國人的道德觀在歐陽修這裡發生了什麼樣的轉型。

  北宋年間,有一個著名的將軍叫狄青,這是一個從奴隸到將軍的傳奇人物。皇帝把他提拔為武裝部隊最高指揮官,就是樞密使。在重文輕武的宋代,一個武將能到這樣的位置,本來是一段非常難得的佳話。但是歐陽修不干,三天兩頭給皇帝打報告,趕狄青下台。

  是因為歐陽修覺得狄青這個人差勁嗎?不是。

  歐陽修這麼做,一方面是對國家負責,他認為武將掌握軍權對國家不利,對皇帝不利。這個教訓五代十國時期有的是。另一方面,他認為這也是為狄青好。他擔心狄青這樣沒有讀過多少書的武將,原則性不強,被手下蠱惑,一旦像趙匡胤那樣黃袍加身,變成了亂臣賊子,丟了晚節,就可惜了一世英名。在歐陽修看來,他是在保護狄青。

  還有一個事,歐陽修還對我們大家都很熟的包拯包青天動過手。

  包拯曾經彈劾過當時的財政部長,趕他下台。皇帝說,你覺得他不行,那你自己干唄。包拯說,可以啊,我干就我干。

  這本來沒啥吧?歐陽修又不幹了。他跳出來說,你彈劾別人,然後取而代之,那你原來彈劾他的動機就存疑。這就是有損名節的大事啊,所以這個財政部長,你不能當。

  你看,這兩個故事有兩個共同點:

  第一,歐陽修和他攻擊的對象之間,沒有什麼私人過節;

  第二,歐陽修也不認為他攻擊的對象,有什麼私德上的過錯。

  歐陽修對他們發難的原因,是對方的行為有損「名節」。換句話說,就是你的這些行為在私德上沒有過錯,但和那些更高、更大、更久遠的原則衝突了。

  說到這兒你就明白了,歐陽修強調的名節,不是用來欺負普通人的,不像理學發展到後面,非要女人裹小腳,而是束縛那些大人物,那些肩負社會責任的人的。這哪裡是迂腐?這是歐陽修那一代知識分子對中國人行動規範的重要貢獻。

  最後來說一點我讀這本《歐陽修傳》的感慨。

  一個俗人,怎麼也能成為聖賢?不是說,你要活得毫無瑕疵。

  歐陽修的一生,其實給我們示範了一條世俗的人也可以登上人生高峰的道路。簡單說就是四條:第一,精準地判斷出時代的問題;第二,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潛在共識;第三,嘗試把這個共識清晰地表達出來;第四,堅持這個共識,把它變成你判斷一切事情的清晰原則。

  歷史從來都不會辜負這樣的判斷者、表達者和堅持者。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