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什麼影響著國際關係
2024-09-26 10:33:40
作者: 羅振宇
國際主導權,說到底是由國家實力決定的。
這幾百年的西方歷史上,我們經常看到一幕,就是大國霸權輪番登場。16世紀的西班牙、17世紀的荷蘭、18世紀的法國、19世紀的英國、20世紀的美國。老的霸權國謝幕,新興霸權崛起,不管勝敗,都難免要打一仗。但是,其中有一個例外,就是美國霸權替代英國霸權,幾乎是和平過渡,自然交接。直到今天,英美兩國也是堅定的盟友。所以,這兩國的關係,堪稱典範。
那為啥呢?老大居然甘心被老二超過,居然沒有發生劇烈的摩擦?我們經常聽到的解釋是,因為這兩國同文同種,是原宗主國和殖民地的關係,文化上有師承,血緣上是近親,一家人,當然就好商量。
其實回到19世紀後期的歷史,你會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我們對英美關係的印象,先是知道美國獨立戰爭和英國打仗,然後就跳到一百年後,美國參加一戰幫助英國打仗了。那這中間,差不多是整個19世紀,這一百年間,英美關係到底是怎樣的呢?
事實上非常不好。1812年,雙方還打了一仗,英軍曾經攻占華盛頓,還一把火燒了白宮。不僅是中國人,很多美國人聽到這件事也感到意外——英軍居然曾經燒過白宮?是的,燒過。據說,白宮之所以是白色的,就是因為當初被燒得黑乎乎的,重建時為了遮醜,刷上了一層白。
這之後,英美之間雖然不打仗了,但關係很冷淡。在美國人看來,雖然同說英語,但英國和那些歐洲國家沒多大差別,都是熱衷於殖民擴張的帝國主義者。美國的孤立主義,就是不想捲入歐洲那些亂七八糟的紛爭裡面去。對英國人來說呢,美國就是遙遠北美的一個失去的殖民地而已。英國關注的重點是歐洲大陸。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到了19世紀末期產生了一些變化,因為實力在變化。在全世界製造業份額中,英國從超過30%下降到不足20%,美國則超過了30%,成了世界第一。在軍事上也開始不行了,英國海軍在海洋上的壓倒性優勢,也被德國和法國追趕。英國的世界霸權正在被動搖。
這就是當時的基本態勢。但是,英國是不是就此認輸了呢?怎麼可能?畢竟是當時的老大。你從後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的應戰方式就可以看得出來,這是一個有強烈求生意志和戰鬥精神的帝國。那英國和美國之間為什麼沒有爆發爭霸戰呢?
我又重看了一遍《帝國定型:美國的1890-1900》這本書,注意到了其中的一個案例,就是「委內瑞拉危機」,通過這個事件就能看得出這兩個大國博弈的風格。
委內瑞拉在南美洲北部,它的一個鄰居是英國的一個殖民地,英屬蓋亞那。1841年,一個英國地理學家對邊界做了勘探,然後就劃定了一條邊界線,叫「肖恩伯克線」。這就給後來的領土爭端埋下了隱患。委內瑞拉說,哎,你這根「肖恩伯克線」怎麼把我的一部分領土給劃到英屬蓋亞那那邊去了呢?
剛開始,雙方還同意擱置爭議,畢竟那地方是不毛之地。到了1875年,爭議地區發現了金礦,這就沒法擱置了,談判,破裂,直到斷絕外交關係,危機開始了。
委內瑞拉知道自己是小國,較量不過英國,就打算把美國拉進來。美國原來也犯不上管這種事。但是正好,美國當時國內有經濟危機,迫切需要對內展示力量,總統克利夫蘭就任命了一個有名的暴脾氣的人奧爾尼來擔任國務卿。這奧爾尼脾氣有多暴呢?他外號叫「24英寸大炮」。他曾經一怒之下把親生女兒趕出家門,並發誓永不再見女兒。後來他還真就和住在同一個城市的女兒30年不見面。有這麼個人主事,美國就迅速介入委內瑞拉危機,開始和英國直接對抗。
奧爾尼先是寫了一份長達20頁的照會,發給英國政府。照會強調,我美國在美洲是有主導地位的,我是美洲老大,現在不是有領土爭端嗎?來,我要來當仲裁。
英國接到美國照會以後,為了表示傲慢,英國故意拖了幾個月才發出回復。回復的意思也很簡單,誰說你美國是美洲老大?你不能當仲裁。
拖了這麼長時間,得到的是這樣一份答覆,奧爾尼那暴脾氣,哪兒受得了?連夜起草了一份總統對國會的特別咨文。語氣特別嚴厲,已經接近於戰爭威脅了。其實美國就是在等這個發飆的機會。我又不是要在全球挑戰英國的霸權,這是我家門口呃,美洲的事情我做主,這是之前的門羅主義都宣布過的。來文的,來武的,我都有勝算。這是美國這個新崛起的大國對大英帝國的公開、直接的挑戰。
克利夫蘭咨文在國會宣讀時,獲得了參眾兩院的熱烈鼓掌。要知道這非常不尋常,美國參議院按照傳統是不允許鼓掌的。可見兩黨對強硬外交的一致支持。美國的國內輿論一下子被點燃了。一時間,美國社會到處都在談論和英國的戰爭。一些內戰老兵向陸軍部寫信請戰。有企業組織雇員穿上獨立戰爭時期的軍裝上街遊行。傳統的反英群體,比如愛爾蘭裔美國人,更是群情激奮,當時就要組成軍隊出征加拿大,因為加拿大那時候也算英國的。英美兩國似乎走到了戰爭邊緣。
這個時候,雙方的國家性格就開始起作用了。什麼性格?現實主義。
當時英國的首相索爾茲伯里,也是外交大臣,是名經驗老到的政治家。他判斷,別看美國喊得響,沒有真打仗的可能。畢竟雙方的軍備差得遠。索爾茲伯里給女王的電報中說:「如果我們保持平靜,美國人的情緒將慢慢消失」。他甚至拒絕召開內閣會議來商量這件事。
果然,美國最初的狂熱很快就過去了。商人的力量開始變大了。商人未必不愛國,但是他們更關注的是財產。商人因為擔心和英國開戰,大量投資者拋售股票,紐約證券市場遭到重挫,價值340萬美元的黃金流出美國。克利夫蘭總統不得不又跑到國會發表了一篇咨文,不過這次不是打仗了,而是如何應對災難性的金融局勢。你關注錢,你就是個現實主義者,那緊張局勢自然就緩解了。
這時候,英美兩國坐下來談判委內瑞拉問題的時機就成熟了。那就談啊。結果是什麼呢?很有意思。美國是為了委內瑞拉出頭爭領土,但是談判的結果是,爭議領土全歸了英國。那美國不是服軟了嗎?不是。美國拿到的更多——雖然美國讓步,但是是在它仲裁下的讓步,也就是說,英國徹底承認了美國在美洲的主導地位!這裡面唯一的輸家好像就是委內瑞拉。對,大國相爭,小國的利益被犧牲掉,也沒什麼奇怪的。
從此,美國在西半球的霸權地位就確立了。英美兩國之間不會再有戰爭了,英美之間長達一個世紀的敵對關係結束了。這才有了後來兩國成為堅定盟友和霸權禪讓關係的佳話。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第一,國際主導權,說到底是由國家實力決定的。上升期的大國,只要不著急,總有辦法找到把實力兌現為地位的方法。
第二,只要是兩個有現實主義傳統的國家,在一切問題上,總能找得到互相交易、各取所需的方法。一切事在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