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舒適區

2024-09-26 10:32:27 作者: 羅振宇

  膽小不敢表現自己、太愛表現自己;怕和別人產生衝突、太愛和別人產生衝突;喝酒、抽菸、打遊戲、拖延症、訂計劃完不成、想學習又犯懶……所有這些我們看不上的毛病,它們都是我們的舒適區。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知道了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這「知道」的「知」字,到底是什麼意思?是看到了、記住了、理解了信息嗎?不是。

  本書首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知」這個字的左邊是「矢」,就是箭,右邊從「口」是什麼?是箭靶。知的意思就是射箭達到了目標。有人可能會覺得奇怪,知道,不是將外界的信息輸入我的大腦嗎?怎麼會是我射箭達到外面的目標啊?對,這就是對「知」這個字最大的誤解。

  在中國文化中,「知」和「行」是合一的。比如,「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個「知」,當然不是用溫度計測量一下,知道水溫上升了,而是鴨子在水裡真切地了解和感知了水溫的上升。再比如說,「知己」,這個「知」當然不是知道你這個人,而是像微信好友一樣,深切地了解你的人才叫知己。再比如,「知縣」「知府」,這是古代的官職,那當然也不是指了解,而是掌控管理這個轄區。

  「知」是我們對外界的像射箭那樣達到目標的過程,而不是獲得了一點信息這麼簡單。如果你指望知道一些信息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那就像是給你看一張王羲之的字,再讓你一模一樣地寫一張。對啊,你已經看到了全部,你已經看到了每一個細節,你怎麼還是寫不出來呢?

  從知道信息,到改變自我,有一個要跨越天塹的過程。

  「舒適區」這個概念你應該聽說過,人改變自己就應該擺脫舒適區。過去我以為,擺脫舒適區的方法不是明擺著的嗎?就是不犯懶,不貪圖快樂,到自己不舒服的地方去,吃苦耐勞、不畏艱險。這就能改變自己。靠的是什麼?是意志力?

  事實上,舒適區,是指你習慣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跟這個方法舒適不舒適沒關係。解決什麼類型的問題呢?就是那些讓你很焦慮的問題,比如怕被人看不起、怕沒有成就、怕失去感情,等等。如果你習慣用抱怨他人、可憐自己來解決這些問題,即使你非常不喜歡這些手法,這也是你的舒適區。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面有一個著名的例子,一個老犯人在監獄裡被關押了50年,在即將要刑滿釋放的時候,他卻差點精神崩潰,最後自殺。你看,誰都知道在監獄裡不舒服,他在監獄裡肯定也嚮往過外面的世界,但是這裡有他熟悉的應對環境的方法,他受不了改變。這裡別誤解,這不是說,熟悉的環境就是舒適區。有的人隔三岔五換工作,這也是他熟悉的應對環境的方法,換工作就是他的舒適區。

  膽小不敢表現自己、太愛表現自己;怕和別人產生衝突、太愛和別人產生衝突;喝酒、抽菸、打遊戲、拖延症、訂計劃完不成、想學習又犯懶……所有這些我們看不上自己的毛病,本質上都是我們習慣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它們都是我們的舒適區。雖然它們給我們帶來的心理感受一點也不舒服。

  問題來了:為什麼很難走出舒適區?因為跟這些毛病死磕是沒用的。只要它背後要解決的問題還在,你就難免滑到老路上去。就像那些流氓軟體,不管你把它刪得多乾淨,要不了多久,它又自動裝回來了。

  比如說,暴飲暴食是為了應對焦慮,你逼自己不吃,在飢餓狀態下你其實變得更焦慮了,就更想吃,這就像是你在拉一根橡皮筋,越使勁,回彈的力量就越大。最後意志力轟然倒塌,回到原狀,加倍地報復性地暴飲暴食。我們胖子都知道這個循環有多絕望。

  舒適區有多強大?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它強大到超過生存的欲望。有一項醫學調查顯示,假如心臟科醫生告訴嚴重的心臟病患者,如果他們不改變個人生活習慣,比如不健康的飲食、不運動、抽菸等,他們將必死無疑。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只有1/7的人會真正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可以肯定,其餘七分之六的人,也想活下來,他們也知道該怎麼做,但就是沒法改變,沒辦法走出舒適區。

  我們看到的需要改變的表象,根本不是問題的根源,改變自己的難處就在這裡。就好比你開車,油門踩到了底,但是根本就沒有掛上擋,整個車子轟隆隆地在原地踏步,壓根兒就在空轉。

  我以前參加過很多次閉門私董會,就是一幫企業家幫助其中一個企業家解決他經營中遇到的問題。在這個場合里,大家都是比較坦誠的。

  我就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個企業家自訴家史,說企業管理怎麼遇到了問題,周圍的人不斷就這個問題追問他,問來問去,問到最後,很多情況下,他自己都會吃驚地發現,原來我要解決的不是這個表面的問題,而是後面深層的原因。你猜,最多的原因是什麼?

  往往是這個企業家的私生活出了問題。他要解決的是親密關係難題,而不是企業經營。如果只改進管理,油門踩到底也是空轉。

  僅認識到這一點,你就已經邁開了讓自己改變的第一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