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2024-09-26 10:32:17
作者: 羅振宇
現在社會的競爭,其實很多時候已經不再表現為實力之間的比拼,而是表現在準備工作的比拼上。
讀歷史的時候,不知道你是不是注意到一個現象,就是這幾百年來,世界上的重要會議,尤其是國家級別的、最高領導人間的會議,會議時間是越來越短了。隨便舉幾個例子,你感受一下。
19世紀,拿破崙戰爭之後,歐洲列強開的維也納會議,從1814年9月,一直開到了1815年6月,將近一年。一百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巴黎和會,時間稍微短了一點,也有六個月。皇帝、首相、總理、總統和他們大批的隨從,在這些會議上是既來之則安之,討價還價,合縱連橫,有話慢慢聊。
而現在呢?即使是重要的國際首腦會議,也就是一兩天的時間,真正會談,也就是幾小時。大國之間的關係那麼錯綜複雜,首腦好不容易見個面,幾小時,哪能說得清楚?
《雅爾達》這本書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著名的「雅爾達會議」,它也是國際首腦會議,這場會議的三巨頭是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這次會議的時間已經很短了,一共只開了八天。這本書也讓我開了個腦洞:世界性會議的持續時間越來越短,不僅是因為通信技術越來越發達,也是因為人類大國外交工作的方式,在雅爾達會議的時候有了一次升級。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這個過程:
在雅爾達會議的前一年,也就是1944年的9月,羅斯福就向史達林提議,能不能在英國的蘇格蘭北部某個城市開會,史達林拒絕了,說當時蘇聯紅軍正在進行重大的軍事行動,自己必須留在莫斯科坐鎮。
羅斯福不死心,在10月、11月兩個月份,一共向史達林提供了十幾個開會地點的備選方案,包括雅典、耶路撒冷、伊斯坦堡、羅馬等等。反正會得開,地點好商量。史達林都用各種理由回絕了,說自己身體不好,要聽醫生的話,不能出遠門,要開會也行,最好在黑海附近開,在蘇聯國土上開。
這個理由其實很過分。你身體不好,怕出遠門,人家羅斯福可是殘疾人,出門是需要坐輪椅的,長途旅行對羅斯福來說應該更痛苦。到了12月,好說歹說,終於把會議地點定在了蘇聯領土上,就是黑海沿岸的雅爾達。
那史達林為什麼要這麼折騰呢?其實就是三個字:拖時間。為啥要拖時間?也是三個字:做準備。當時蘇軍在德國的攻勢勢如破竹,拖的時間越長,在歐洲占領的土地越多,史達林和羅斯福、邱吉爾開會的時候底氣才越硬。
在會議地點的選擇上,史達林就做足了準備。至於會議本身,蘇聯的準備工作就更細緻了。
雅爾達這個地方,本來是俄國沙皇的療養地,按說各種設施都不錯,但是要知道,蘇聯1944年春天才從德國人手裡收復了雅爾達。德國人在撤離的時候,這裡值錢的東西要麼被搶走,要麼被燒掉。決定在雅爾達開會的時候,那裡的房子其實都只剩空殼了。
但就在短短的三個星期內,而且別忘了,那個時候還在打仗,蘇聯就把雅爾達修葺一新,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會議現場。蘇聯政府組織了1500節火車車廂前往雅爾達,專門運送建材、設備、家具、食物。12000名戰俘分為兩班不停地趕工。其中,還有一個建築小組專門負責自製大理石材料,就是為了方便羅斯福總統,因為他得使用輪椅,地面必須堅硬。
這些都是小事,史達林為雅爾達會議做的最重要的準備,其實是情報。
早在雅爾達會議召開的前兩周,蘇聯的情報部門就向史達林提供了一份文件。什麼文件?是英國代表團策略備忘錄的俄文譯本。這份文件非常詳細地說明了英國在雅爾達會議上所有重要議題的立場,包括準備如何瓜分德國,如果制定波蘭邊界聯合國安理會應該如何進行表決,蘇聯的成員國該如何加入聯合國,等等。英國的底牌已經被攤在了史達林的桌上。
美國這邊情況也差不多,蘇聯情報人員對美國的情況也掌握得極其詳細。也就是說,不管羅斯福、邱吉爾帶著什麼想法來到雅爾達,史達林已經對他們的底牌了解得一清二楚。那還怎麼談?再反過來看史達林的兩位對手,羅斯福和邱吉爾,不僅對雅爾達會議缺少準備,在內心裡甚至厭惡準備,尤其是羅斯福。
從一個細節就看得出來。
羅斯福從美國去雅爾達,路上要經過地中海的島國馬爾他,這個地方正好是英國殖民地。邱吉爾一看,正好,我就在那兒等羅斯福,咱們英國和美國先談,先統一立場,再去和史達林談。邱吉爾那個時候也是70歲的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把他折騰得心力交瘁,這個時候他剛又發了一場高燒。即使這樣,他還是提前來到了馬爾他,等著迎接羅斯福。
羅斯福來了之後,興致勃勃地要觀光遊覽,邱吉爾只好陪著。其實羅斯福哪裡是要觀光遊覽,他就是不想和邱吉爾深聊。一方面,他要避免讓史達林認為英美兩國商量好準備對付他;另一方面,他也想避免和英國形成共同立場後,在雅爾達會議時縮手縮腳。
在馬爾他,羅斯福和邱吉爾雖然一起吃了午飯,也一起吃了晚飯,氣氛也很歡快,但就是不能嚴肅地談公事。邱吉爾一直想插話,始終插不進去,鬱悶得要死。
羅斯福雖然有自己的理由,但是內心深處其實相信的是老式外交家的那一套玩法,相信臨場發揮,相信人際互動,他不相信事前詳盡的準備工作。結果呢?雖然不能說蘇聯在雅爾達會議上贏了多少,但是從會議進程來看,蘇聯確實是一直把持著主動權。
《雅爾達》這本書,雖然寫的是當年的政治博弈,內容也很精彩,但是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居然是這一點,準備工作的重要性。為什麼我關注這個?因為這和我的一個感觸相關。
我們這代人,生活在一個時間越來越碎片化的時代,人和人打交道的時間越來越像短兵相接。開會的時間、交談的時間、發言的時間,一切人和人打交道的界面都在縮短、節奏都在變快。
那變化僅止於此嗎?不是。其實還伴隨著另外一個維度的變化,準備工作的重要性被大大強化了。現在的首腦會議,比當年的雅爾達會議還要短,但是,準備工作的強度專業化分工的深度,又是當年不可想像的。史達林在雅爾達會議上的表現,其實是開創了大國外交工作風格的一個先河。
現在社會的競爭,其實很多時候已經不再表現為實力之間的比拼,而是表現在準備工作的比拼上。準備工作,就是把實力聚起來放在一個點上。
比如我做的「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論口才,論演講表現力,我肯定不屬於第一流。但是圍繞這個產品,我們公司上上下下會準備一年,要開很多場策劃會,要逐字逐句寫演講稿,我自己再演練幾十遍。
一位長期做招聘工作的朋友告訴我,其實現在面試人,其他都可以不看,你就看一點,他為這次面試做了多少準備。做的準備越充足,角度越豐富,其實就已經越可以證明他未來的工作潛力。這證明他是個善於做計劃的人,是一個善於學習的人,也是一個肯合作的人,他還是一個能行動的人,這樣的人,做什麼都行。
在一個越來越短兵相接的時代,人生是越來越像舞台,競爭是越來越靠彩排。
風險到來的時候,真正能拯救我們的是自我情緒的控制。避免因為情緒而去犯低級錯誤,或許我們就可以贏過大多數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