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羅輯思維(全5冊)> 第2章 工具:思維模式升級 為什麼要具備模型化思維

第2章 工具:思維模式升級 為什麼要具備模型化思維

2024-09-26 10:31:17 作者: 羅振宇

  模型化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思考工具。雖然它不會把我們帶向什麼真理,但是它真的有助於我們把握陌生世界。

  人類的大腦本能地要用模式化的方式思考世界,凡事都想追問一個原因,我們在直覺上很難理解「隨機性」。

  這一篇我們就來聊聊模式化的思考。

  首先我們來看,什麼是思考?我見過一個很簡潔的描述,思考就是把性狀從思考對象身上剝離下來,剝離下來什麼呢?是概念。大腦通過概念的組合、推理去理解世界。這個過程就是思考。這個過程的關鍵,是能把性狀從對象身上剝離,抽象成概念。

  比如說,兩隻蘋果。其實仔細去看,世界上哪有兩個一模一樣的蘋果呢?但是我們人類不管,把最基本的性狀剝離出來,抽象成了「蘋果」這個概念,我們在思考中把它們認為是同一件事,這就是模型化。

  抽象出來的概念,還可以進一步再抽象,再模型化。比如說等號,你別小看等號,這個符號發明出來,意味著人類模型化思考能力的飛躍。

  2+1=1+2,對吧?請問這個等號是什麼意思?它代表左邊和右邊相等,是一回事嗎?不對,等號的意思是說,有些東西不重要,我們要選擇忽略它。比如2+1=1+2,意思就是我們只關心結果,我們不關心次序。2+1怎麼會等於1+2呢?次序不一樣,但是加了這個等號,我們就忽略次序,只看結果。

  

  我們在日常話語中用到「等於」就是這個含義。比如我們經常說「謙虛過度就等於是驕傲」。這句話的真實含義,不是說謙虛就是驕傲,而是在說,我們忽略表面上的態度區別,你看起來像是謙虛,但是背後的實質就是驕傲。「等於」這個詞是強調要忽略些什麼。

  什麼是思考?所有的思考都是模型化、模式化的思考,所有的思考都一定要把真實世界模型化、模式化。潛台詞就是一定要把真實世界丟掉一部分。

  這是不是很反常識?思考的深化居然要靠對世界認知的殘化來實現。

  這樣有什麼好處呢?其實,人類大腦的進化不是用來發現真理的,而是用來獲取生存優勢的。大腦不是用來求真,而是用來求存。這種模式化思考方式的好處是可以節省大腦的認知資源。它不見得正確,但是有效。

  我曾翻到過一本書,叫《日本新論——墨家學說與東瀛文化》。它的核心內容講的是,日本從中國學了很多文化,但是它繼承的不是儒家文化,而是在中國已經基本消失的墨家文化。

  我剛看的時候,覺得這個觀點有點牽強。墨家文化在中國歷史上都有點像傳說,只有很少的一點記載。有人說日本文化繼承了墨家文化,有什麼依據嗎?有什麼史實嗎?考證過嗎?墨家文化什麼時候傳過去的?誰傳過去的?傳承的源流是什麼?這些史實都沒有,下這樣的斷言,不是荒唐嗎?

  把這本書翻完之後,就會覺得這個說法有道理。

  日本人雖然從唐朝開始就大規模地學習中國,但是大家發現沒有,學去的是建築、文字和宗教,當時中國覺得最寶貴的精神內核、文化中的力量——儒家文化,日本並沒有學去多少。

  比如儒家特別講究權利義務的對等性。孔子不是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當國君該有國君的樣子,當臣子才有臣子的樣子嗎?國君無道,在儒家看來,甚至可以乾脆推翻,天道都不眷顧他。孟子甚至把這個學說發揮成「民貴君輕」,老百姓比君主還重要。這一點日本人就完全不接受,日本天皇萬世一系,怎麼可能推翻呢?從儒家文化這個根上,日本就不肯接受。

  再比如制度安排,儒家的科舉制度,日本人也沒有學。儒家最強調的孝道,日本人也沒有。有日本人這麼說:「中國的儒學到了日本就跳海自盡了。」

  這就造成了我們中國人理解日本文化特別困難。看起來文字、建築各個方面都很相似,但是一旦深入文化的細節,我們會發現中國人和日本人,有太多不一樣。這是因為我們用儒家文化這個模型去套日本,發現套不上。

  但是,剛提到的這本書突然提醒我們,中國有很多的文化模型,這個套不上,可以換一個試試,儒家套不上,可以用墨家文化模型去套套看,很神奇,一套一個準,居然還嚴絲合縫。

  隨便舉一些書中的例子。

  中國的儒家其實很講究享受生活。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但是墨家就特別講究節儉,吃穿住用都很簡單。「摩頂放踵」這個成語就起源於墨家文化,意思是從頭到腳都被生活磨傷了,不辭勞苦,這是一種苦行僧般的生活狀態。

  大家發現沒有,日本人的生活有一種極簡的風格。就以吃飯舉例,相比於中餐的繁多花樣,日餐其實非常單調。中國人講究請客吃飯要剩菜,日本人就完全沒有這種習慣,餐後很少剩下食物。

  再比如說,儒家主張「敬鬼神而遠之」,不太相信鬼神。但是墨家則主張「尊天事鬼」。在「鬼」的問題上,日本人的看法確實和中國人差距很大。在中國,鬼的形象通常很可怕。而在日本人的心目中,「鬼」這個字充滿褒義,有「強大、令人敬畏」的意思。比如「鬼才」這個詞,就是從日本傳來的,它在日本是最高級別的表揚,是說這人不但才華橫溢,而且精力充沛。

  再比如說,儒家比較講究個人的獨立精神,並沒有形成嚴格的組織。但是墨家一開始就有嚴密的組織形式,有點早期的江湖幫會的意思。墨家的首領叫「巨子」,墨家弟子在各國當了官,拿到的俸祿和薪水也必須奉獻給團體。

  日本人後來的集體主義精神,發展到後來的軍國主義,是不是有點墨家團體極端化的意思?

  再有,墨家當年講兼愛,就是要平等地去愛所有人。聽起來這個主張沒問題,但在當年問題可就大了。

  孟子就說,這怎麼可能平等地愛所有人?愛一個路人甲能和愛你的父母一樣嗎?這樣的人,無君無父,不孝,還能叫個人嗎?孟子說,這是禽獸啊。儒家對墨家講平等之愛、不講天性之愛、不講孝道的思想,批評得這麼厲害。當年儒家和墨家的爭論,這是一個核心的爭論點。

  日本學中國時,在「忠孝節義」這幾個字中,「忠」也講,「節」也講,「義」也講,獨獨就是不講一個「孝」字,稱他們是墨家傳人,確實不是冤枉他們。

  這種說法是不是有點牽強附會?日本文化無非是在表面上和墨家文化有大量相似的地方,怎麼能說他們就是墨家的傳人?沒有證據。

  我也覺得這說法有點牽強附會。但是這不重要,我們用儒家這個簡化的模型,理解不了日本文化,而一旦改用墨家這個簡化的模型,就可以很容易地解釋日本文化的各種表現,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認知工具。

  模型的好處是,我們知道了對象的一個特點,就可以根據模型推知它的其他特點。這當然就節省認知資源了。

  這本書說明模型化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思考工具。雖然它不會把我們帶向什麼真理,但是它真的有助於我們把握陌生世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