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女性生存戰爭> 男性的「婚活」壓力

男性的「婚活」壓力

2024-09-26 06:40:59 作者: [日] 上野千鶴子

  在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結不了婚的男人」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婚姻市場上出現了「女性分配不均」的現象。據說當時的「結不了婚的男人」有「長子、家業繼承者、人口稀疏地區」[7]的「三重苦」。順便說一句,20世紀80年代「非婚男性」的標誌性人物就是當時皇太子的長子浩宮[8]。他就在「婚活」上一敗塗地。有人看到他的遭遇而笑話他:除了是「長子、家業繼承者」之外,還是千代田區千代田一番地這個「超級人口稀疏區」的居民,確實飽受「三重苦」的折磨。浩宮出生於1960年,1993年結婚,當時他 33歲,雅子馬上就滿30歲。與當時初婚的平均年齡相比,新郎新娘都算晚婚了。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進口新娘」突然成了熱門話題。有些長期單身的農村中老年男性,為了結婚繼承家業,遠赴菲律賓、泰國進行「婚活」。他們一周之內就能討到老婆,回國「閃婚」。地方政府也在積極組織相親活動,婚姻中介做出了帶有韓國、中國女性照片的新娘目錄。在東日本大地震的受災地區,有一些菲律賓妻子存在文化、生活、語言障礙,給救援工作增加了難度,此事還成了日后街談巷議的談資。

  請記住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日本的國際婚姻也發生了各種變化。長期以來,婚姻市場呈現「順差」:日本女性和外國男性結合的例子相對較多。而日本男性和外國女性結合的夫妻數量反超,也就是婚姻市場呈現「逆差」是在1975年。在日本人結婚對象的國籍方面,自1997年以來,亞洲人的比例穩步提高,大體呈現為中國居首位、菲律賓居第二位、朝韓兩國居第三位的格局。比方說,長途卡車的男司機與他在菲律賓酒吧遇到的女子戀愛結婚,就是日本國際婚姻的典型組合方式。不過,就連受過高等教育的男性也被揶揄,沒有「交際能力」就娶不到老婆。因此各種「花婿學校」[9]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

  20世紀90年代僱傭崩潰後,婚姻差距與經濟差距的聯動性昭然若揭。女性的僱傭崩潰更為嚴重。經此打擊,女性失去了生活的迴旋餘地。

  然而,就像大家默認「敗犬」是女性一樣,為什麼「婚活」似乎只能指女性的行為?男性的「婚活」真的不存在嗎?媒體為什麼對男性的婚活視若無睹呢?

  在這一現象的背後,有一種機制正在發揮作用。也正是這種機制抑制了「男敗犬」,使其很難成為熱門話題。換句話說,作為一個新聞事件,男人的「婚活」絕不是什麼輕鬆愉快的話題——這個問題太沉重了。

  我的一位男性研究生表示,他想選擇「男性婚活」作為他的研究主題。他選擇這個研究題目的理由基於他的假說:他認為,事實上,男性的「婚活」壓力比女性更大。我仔細聽了他的說明,發現他的假說十分有趣。

  男性生活在激烈的優績主義權力博弈之中。對於他們來說,如果結婚與否是衡量年收入的指標,那麼「已婚」就是一個十分有力的身份象徵。很久以前,有家有室是男人成熟、能夠獨當一面的標誌,但那是在每個人都能結婚的時代。與那時相比,現在能夠結婚的男性數量相對減少。難怪他們圍繞著為數不多的席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正如山田昌弘所說的那樣,對男性來說,婚姻和家庭已成為維護成本高昂的資產[10]。在美國,娶到一個「花瓶妻子」[11](很花錢的美女)往往被視為成功的標誌。而在日本,擁有一個專職家庭主婦妻子,同樣是男性成功和地位的象徵。既然婚姻已經變成了優績主義之下「努力追求」的對象,那麼留給非婚者的往往是「為什麼不努力」的譴責。

  這樣一來,對單身人士的歧視更加嚴重。在中老年人的婚姻市場中,離異男性往往比未婚男性更受青睞。雖然處在離異狀態,但是這段婚姻經歷既證明了他們的經濟能力,可能也證明了他們的性能力。並且,女性往往認為未婚者「噁心」而迴避他們。因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結婚,說不定有什麼不得了的隱情。因此,有過婚姻經歷的男人再次結婚的可能性更大,而從未結過婚的男人離婚姻越來越遠,這一趨勢日漸明顯。

  小倉千加子[12]將婚姻稱為「金錢換美貌」。從數據來看,我們無法否認,金錢確實是男性結婚的條件之一。那麼,「美貌」是女性結婚的條件嗎?女性雜誌的「婚活」專刊確實充滿了受男性青睞的「人氣髮型」和「輕鬆可愛系時裝」之類的內容。在結婚率接近100%的「全員結婚社會」中,沒有結婚的女性可能確實比較特殊(沒人看得上),但大量「敗犬」的出現證明,未婚女性在美貌、金錢和性吸引力等方面絕不亞於已婚女性。因為長相丑而不受歡迎的命題也被木島佳苗[13]徹底否定了。她證明,「婚活」市場上最有效的資源是關懷和照料,而不是美貌或性。

  換言之,社會對女性的評價標準已經趨向多元化,不僅是長相,還包括職業、收入、成就等方面;相比之下,對於男性的評價標準則更加一元化:只有金錢。因此,那位男性研究生的論點是,與「全員結婚社會」相比,目前的社會對於男性來說更加嚴酷。聽完他的闡述,之前令我不解的事情一下豁然開朗了。

  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的犯人加藤曾在網上寫道:「我要是有個女朋友就好了……」如果按照上述邏輯,他的這句話就不難理解了:身邊有女人才是「男人的證明」。

  針對這種情況,有些人(主要是男性)認為應該復興媒人、婚姻中介以及愛拉家常的大媽。雖說過去是「全員結婚社會」,但那時也有很多張家長、李家短的保媒拉縴愛好者。不,不如說正好相反: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媒人,「全員結婚社會」才能實現。這種理論認為,在當今社會,如果把人放著不管——沒有第三方的干預——男女自動結婚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這種觀點沒有考慮到婚姻條件已經完全改變,可以說是犯了時代錯誤吧。

  「全員結婚社會」對於男性來說,是每人都能分得一個女人的社會;而對女性來說,是不結婚就不能生活的社會。換句話說,那是一個非常不自由的社會。婚姻在當時是一種生活保障品,而現在已經轉變為一種為生活增色的奢侈品。如果真要回到過去,不要說女性一定不願意,男性也不會同意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