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僱傭機會均等法》的諷刺意味
2024-09-26 06:39:25
作者: [日] 上野千鶴子
行文至此,讓我們回到《均等法》的歷史評價上來。《均等法》最大的諷刺意味在於非正規就業的增加。換句話說,雖然《均等法》頒布了,但該法適用範圍之外的女性勞動者不斷增加。
「法律頒布是頒布了……可是跟我們沒關係呀。」這就是她們的心聲。
《育兒照護休假法》也是如此。
《育兒照護休假法》真的有效嗎?
自頒布至今已有20年,是時候對這部法律做個歷史判決了。數據得出的結論是「NO」。女職工的孕產期離職率長期徘徊於六成到七成的高位(雖然最近下降到了五成,大概是受經濟衰退的影響)。這個數字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基本沒變。如果說,孕產期離職率在法律頒布前後沒有變化,那麼只能說明,基於「生育孩子也不必離職」政策理念制定的這部法律完全無效。
那麼到底為什麼要制定《育兒照護休假法》?
這部法律實施前,女性如果生育只能被迫離職。大家是不是認為《育兒照護休假法》實施之後,女性重育兒、輕事業的態度依舊沒有改變?其實這隻說對了一半。
育齡女性非正規就業增加,是孕產期離職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有了《育兒照護休假法》,但該法並不適用於兼職、派遣工等非正規僱傭的女性。非正規僱傭的現實就是女性一旦被發現懷孕就必須辭職,什麼產假、育兒假都是白日做夢,甚至不能說這是「歧視」,因為非正規就業的類別是應聘時的「自我決定」。日本女性勞動者在戰後通過鬥爭爭取到的「禁止以懷孕、分娩為由解僱員工」的成果,已經名存實亡。
是不是有人想說「非正規就業本來就是自我決定,那麼後果自負天經地義」?
讓我們好好說道說道,女性的非正規就業——不,這個時期不分男女的非正規就業,是否真的是「自我決定」的結果。
請記住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作者注
[1] 原文為「周旋業」「口入れ屋」「ピンハネ業」,通過介紹工作牟取暴利的民間職業中介業務的俗稱,常帶有黑社會性質。
[2] Helo Work(ハローワーク)是公共職業安定所的愛稱,是日本政府設立的免費職業介紹機構,簡稱「職安」。
[3] 日語中「格差」指由收入、社會地位、生活境況等諸多因素構成的社會差距。「格差」反映了日本社會在新自由主義時代的特殊狀況,因此保留日文漢字不譯。
[4] 比如延長派遣期限,擴大允許勞務派遣的業務種類,簡化許可或登記手續等。
[5] Line職也就是傳統的條線式垂直管理結構中的管理崗位。
[6] 公司在日語中為「會社」,因此作者將這種傳統的、與公司綁定的終身僱傭制稱為「就社」。
[7] 湯淺誠,《來吧,貧窮!》,理論社,「繞路的思想」系列圖書(『どんとこい、貧困!』,理論社,「よりみちパン!セシリーズ」,2009年)。
[8] 「應屆生統一招聘制」(新卒一括採用)是指企業以應屆畢業生為對象,每年舉行一次的統一招聘、統一考試、統一錄用的制度。被錄用的學生在正式畢業之前就會獲得「內定」,畢業後直接就業。「終身僱傭制」指除非企業破產倒閉,勞動者將在某一企業長期工作,直到退休的制度。「年功序列工資制」是企業或政府部門按員工工齡和年齡依次晉升、提高工資的制度。上述三種制度並稱「日式僱傭系統」的「三神器」。但是作者在後文中也有將應屆生統一招聘制、年功序列工資制和企業內工會並列的情況。
[9] 私營企業的招聘工作如果不屬於性別歧視或種族歧視等侵犯人權的行為,則不構成違法。例如,慶應義塾大學校友經營的公司只雇用慶應義塾大學的畢業生這種行為,並不能在法律上加以追究。最近岩波書店只允許「作者或員工介紹的人」參加招聘,雖然掀起一些輿論波瀾,但並不屬於違法行為。
[10] 20世紀80年代東京都立某高中的入學考試被證明存在「男子定額」,成為社會問題。如果只根據考試成績進行錄取,女生的比例就會增加,因此校方會酌情放鬆男生的錄取標準,確保一定的男生名額。這一事項本來屬於內部情況,時任東京都議員的三井麻理子在東京都議會上針對此事進行了質詢,校方承認確有其事。也就是說,由於都立學校使用都民稅維持運營,因此同樣是東京都民,在孩子偏差值相同的情況下,男孩的父母就比女孩的父母享受了更多公共資源。這是明顯的性別歧視。這個問題目前已被糾正。
[11] 「指定校制度」即企業在應屆生招聘時,不進行公開招聘,而是對特定學校的畢業生進行招聘的制度。
[12] 團塊少年(団塊ジュニア)指「團塊世代」的子女一代。出生於1971—1975年間的戰後第二次嬰兒潮。「團塊世代」是日本戰後第一次嬰兒潮時出生的一代人。他們出生於1947—1949年,經歷了日本在戰後的經濟高速增長期、石油危機和泡沫經濟。
[13] 參見上野千鶴子《父權制與資本主義》(『家父長制と資本制』,岩波現代文庫,2009年)。
[14] 日本勞動組合總聯合會(日本労働組合総連合會)是日本工會的全國性組織之一、日本最大的工會組織、國際工會聯合會加盟成員。1964年由日本勞動組合總評議會的右派脫離者、全日本勞動總同盟、中立勞動組合聯絡會議、全國產業別勞動組合聯合四大全國工會組織合併而成。1989年,日本勞動組合總評議會全部併入「聯合」,宣告解散。
[15] 集體就業(集団就職)是日本戰前出現,戰後復興期到經濟高速增長期盛行的就業方式。在戰後,中心城市以外的各地農村初高中畢業生大規模進入東京等工業中心城市務工,從事勞動力密集的製造業。他們所乘坐的列車就是集體就業列車。
[16] 參見上野千鶴子編《風險商業:女性與資本主義之間的危險關係》(『リスキー·ビジネス 女と資本主義の危い関係』,學陽書房,1994年)。
[17] 「確信犯」是日語中的一個法律術語,最初指犯罪者根據自身對某種道德、宗教、政治、經濟等理念的信仰實施的犯罪。現在,這個詞也指「明知故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