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新自由主義
2024-09-26 06:38:24
作者: [日] 上野千鶴子
一言以蔽之,過去40年就是「新自由主義改革時代」。
「Neoliberalism」這個術語被翻譯為新自由主義,有時也被稱為市場原教旨主義(Market fundamentalism)。它主張,基於市場的自由競爭是資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因此要求不斷放寬對競爭的限制,一切都由市場的公平競爭決定。成王敗寇,優勝劣汰——這就是競爭的規則。
2001年的小泉內閣是第一個打著新自由主義改革(在日本也稱「結構性改革」)旗號的日本政權,但小泉純一郎並不是新自由主義改革的開創者。在此之前,日本一直貫徹著新自由主義改革的管制放鬆路線,並且小泉早就有了榜樣。所謂榜樣,就是20世紀80年代英國的柴契爾夫人改革和美國的里根經濟學。因此,小泉改革也被叫作「落後20年的保守革命」。
小泉下台後,嚴重的貧富差距成為新自由主義改革的「負面遺產」,飽受社會各界詬病。但小泉本人和以竹中平藏為首的智囊團絲毫不認為改革有什麼問題。看看他們的發言就知道了!他們認為「創業未半」而政權中途倒台,改革因而並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他們還不甘心地說,要是讓他們接著幹下去,可能不會搞得這麼狼狽。後來,這位竹中先生再次成為安倍政權智囊團的一員,而「安倍經濟學」正是新自由主義改革路線的延續。
這個「改革」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以1973年的石油危機為契機,新自由主義的風潮席捲全球,而《增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這篇羅馬俱樂部的報告[1],恰恰發表於1972年。這並非巧合。當時,世界各國領導人已經意識到資源、能源和環境承載力是有限的。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中復甦過來的發達工業國家一直以一往無前的經濟增長為發展目標。但是隨著石油輸出國的出口限制和油價上漲,能源斷供突如其來,發達國家頓時陷入恐慌,石油危機隨即爆發。那時,日本已經成為世界汽車大國之一。想想看,可以說日本是一個根本不產石油的遠東島國,如果石油供應被切斷,汽車會立刻變成一堆廢鐵。燃燒重油以支撐全國電力供應的火力發電廠也會立刻停擺。一旦石油耗盡,日本經濟將陷入全面停頓!這樣的恐慌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戰後日本嚴重對外依存,是一個脆弱的社會。
一旦石油供應停止,一切經濟活動都會受到影響,生活用品一定會短缺,由於老百姓的這種預感,各地還發生了搶購廁紙的騷動。那時,已經有很多人住在高層公寓和居民樓之類的都市住宅中。對他們來說,缺乏廁紙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當時很多日本人已經選擇了這種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告別旱廁,而且人們也不會再用報紙當廁紙了。(人們確實曾用報紙當廁紙!)
我們最近還意識到,也正是在那個時候,政府開始把核能發電當作國策推進。這一政策的意圖正是尋找石油的替代品,以確保能源安全吧。
我們知道,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支撐市場經濟的原則。而隨著蕭條和失業等市場失靈的情況出現,國家就需要伸出「看得見的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干預市場,凱恩斯主義政策也算是一種「修正資本主義」。在凱恩斯主義的統治仍在繼續之時,自由主義重新梳妝打扮,以另一種姿態再次登場。這就是新自由主義。
1973年的石油危機改變了國際經濟秩序。為了打造「強勁的經濟」,市場選擇機制變得至關重要。因此,必須淘汰效率低下的虧損部門,發展高利潤率的產業部門。這就是所謂「產業結構調整」(Restructuring)。由此,發達工業國家(日本也是其中之一)必須將無利可圖的產業部門轉移到追趕型經濟體——發展中國家,從而將本國投資集中在高附加值領域。這種調整的緊迫性一日強於一日。為此,這些國家推出了一攬子改革政策:取消對傳統產業的保護;放寬對新進競爭者的限制;將效率低下的公共部門(包括鐵路和郵政服務等)從國家機關中拆分出來,將其民營化;一項接著一項廢止公共福利。
在英國推進新自由主義改革的是前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所以你看,主張郵政民營化的小泉改革,根本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在此之前,還有中曾根內閣力推日本國有鐵道的民營化[2]。從那時起,日本的新自由主義改革就在推進中了。
柴契爾夫人是一個打造了「強勁經濟」的「強勁政治領袖」。此言非虛,柴契爾夫人成功重塑英國經濟,使得英鎊匯率重新堅挺,飽受慢性「英國病」[3]之苦的老大帝國由此續上了若干年壽命,柴契爾夫人作為政治家,所獲的評價不低,可實際上,她卻很不得人心。
英國電影《鐵娘子:堅固柔情》(The Iron Lady)的主人公是80多歲、罹患了阿爾茨海默病的柴契爾夫人。這部電影描繪了她在英國民眾中不受歡迎的程度。柴契爾夫人首次就任英國首相是在1979年。從那以後,英國的失業補貼和福利就一直縮水。不論在東洋還是西洋,這種拋棄弱者的新自由主義改革的陰影,最終都會降臨到婦女和年輕人身上。英國女權主義者刻骨銘心地感受到,即使女性成為國家領袖,也不能保證她會對女性施行善政。
比柴契爾夫人稍晚,里根於1981年就任美國總統,並推動了類似的新自由主義改革。這就是所謂的「保守革命」。
「保守」和「革命」組合在一起,很奇怪吧?通常,如果「保守」和「進步」互相較量,那麼「進步」方的立場才應該叫作「革命」立場。然而,從這個時期開始,為了應對新的全球秩序的變局,揮舞著改革大旗的恰恰不是進步力量,而是保守陣營。攻守之勢變易,保守派搖身一變,成了「改革派」;而原來的進步派被逼到牆角,成了「守舊派」。不論什麼力量,只要開始被動防守,不再進取,也就失去了對民眾的吸引力。這個時代就是「進步」大廈將傾,失去魅力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