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思維:一般思維的2.0升級版
2024-09-26 05:02:34
作者: 王覺仁
沉空守寂,與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為喪失良知一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發用。若是良知發用之思,則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發用之思,自然明白簡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紛紜勞擾,良知亦自會分別得。蓋思之是非邪正,良知無有不自知者。所以認賊作子,正為致知之學不明,不知在良知上體認之耳。
——《傳習錄·中·答歐陽崇一》
修行的兩大誤區:「沉空守寂」與「安排思索」
在這段話里,王陽明提出了心學學人在修行過程中的三種心理狀態。
一、沉空守寂。
二、安排思索,自私用智。
三、所思所慮只是天理。
第一種,是心學初學者或者說剛開始修行的人常有的心理狀態。例如:我需要更多的時間修行,工作對我來講真是負擔;我要靜坐,可家務活卻總也干不完,孩子也吵得要死;我要報名參加坐禪靜修活動,老闆卻不讓我請假,我乾脆辭職算了;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的、毫無意義的,沒有任何東西值得留戀,所以我要出家,斬斷一切牽絆,追求解脫;人的念頭都是生滅無常的,沒有什麼意念和想法不是源於「假我」,所以我要摒棄所有思慮,達到一念不生的境界……
上述心態,就是王陽明一再批評的「沉空守寂」「死灰槁木」。很顯然,這是對現實生活採取了一種厭離和棄絕的姿態。這種厭世姿態表面上與世俗之人截然相反,實際上同樣會障礙良知的呈現。因為,當你越是排斥和抗拒一種東西時,這種東西就越有可能對你形成另一種意義上的束縛。
要理解這一點,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盜夢空間》里亞瑟問日本人齋藤的那句話:「如果我說不要想大象,你會想到什麼?」
齋藤回答:「大象。」
為什麼亞瑟讓齋藤不要想大象,可他想到的偏偏是大象?
原因就是我們上面說的:當你在抗拒某種東西的同時,就是在讓這種東西進入你的內心;你越是抗拒,它對你的束縛就越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德蘭修女才會說:「我不會參加反戰運動,但如果有支持和平的運動,我就會參加。」
第二種,所謂「安排思索,自私用智」,就是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的心智活動運用到致良知上;換言之,就是通過概念思考、邏輯推理等理性思維去認識良知。
每個人活在這世上,理性思維是須臾不可或缺的。事實上,就連致良知也必須依靠強大的理性思維能力。然而,理性思維固然重要,但單純依靠它去致良知是遠遠不夠的,要想讓良知真正呈現,必須在運用理性思維的同時又超越理性思維。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一般人的理性思維都難免會有副作用,例如本書前面多次提到的「二元對立、分別執著」等思維模式,以及王陽明在講學中屢屢批評的「意、必、固、我」等錯誤心態,其實都來源於人的理性思維。而理性思維所帶來的這些副作用,都會對良知的呈現,對正能量的開啟形成障礙。
好在人除了理性思維能力之外,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直覺體悟,亦即王陽明經常提到的兩個字——體認。
理性思維往往只能帶來概念性的知識,這種知識只停留於人的頭腦;而直覺體悟則會帶來一種內在的行動和精神轉化,這樣的轉化必然訴諸人的心靈。而致良知不僅是頭腦的事,更是心靈的事。
打個比方,要知道一杯水是冷的還是熱的,我們可以拿溫度計來測量,也可以直接把它喝下去。理性思維就像前者,直覺體悟就像後者。用溫度計測量水溫,不管得到的數據如何精確,它仍然是一種外在的「知識」,而一旦你自己把水喝下去,那麼關於水溫的數據就變得毫無意義了,因為你已經親身體驗了它。
這,就是佛教禪宗經常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由理性思維建立的知識可以通過概念傳達,但是,一個人的生命體驗卻不可能通過語言文字原汁原味地傳遞給另一個人。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假如一個人從沒戀愛過,想知道愛情是什麼,那他是去讀十本有關愛情的專著好呢,還是自己去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好呢?
答案不言自明。
由此可見,生命中的許多事物,都是需要用心靈去體驗的。頭腦固然可以幫忙,但它絕對無法取代心靈的體驗。愛情如是,良知亦復如是。所以,在修行過程中,理性思維與直覺體悟就像車之雙輪、鳥之雙翼,只有二者並用,才能讓良知徹底呈現。
正思維是什麼?
「沉空守寂」以及「安排思慮,自私用智」這兩種心理狀態,是心學學人修行之路上通常會遭遇的兩大誤區:第一種,是把厭世當成了超脫;第二種,是把理性知識當成了生命體驗。而第三種,「所思所慮只是天理」,則是已經開啟正能量,或者說已經開悟的人所具有的心理狀態。
「所思所慮只是天理」該怎麼理解呢?是不是說,已經開啟正能量的人,其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都必須符合外在的道德規範?
這麼理解當然不能算錯,但失之膚淺,偏於狹隘。事實上,天理固然包含了道德因素,但它絕不僅僅只是道德。在今天的語境下,天理就是一種既內在於人又超越萬物的宇宙法則或宇宙能量。
從這個意義上講,「所思所慮只是天理」就是對內在正能量的體認和開啟。這是一種自覺、主動、充滿創造力的精神轉化活動。一旦完成了這樣的精神轉化,一個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自然就會與宇宙法則若合符節,與宇宙能量同頻共振,同時也自然能夠順應社會的道德規範和倫理準則。
用莊子的話說,與宇宙法則、宇宙能量相契合,就叫作「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用孔子的話說,完全按照自己內心想要的去生活,卻又不違背社會的道德規範,就叫作「從心所欲不逾矩」。
綜上所述,對於一個剛剛走上修行之路的人來說,固然應該與世俗生活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也需要擁有相對獨立的精神生活,但這絕不等於要對這個世界採取厭離和棄絕的姿態;同時,一個修行人固然應該認識到理性思維的局限,並且應該有意識地運用直覺體悟的力量,但這也絕不等於要你摒棄理性思維。因為,一旦開啟了正能量,或者說成功實現了精神轉化,理性思維恰恰可以成為我們在生活中擴充、運用正能量時不可或缺的利器。
用王陽明的話說,「思是良知之發用。若是良知發用之思,則所思莫非天理矣」。
事實上,正能量一旦啟動,原有的理性思維與直覺體悟之間的界限便被打破了,二者已經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如果用佛教術語來表述,王陽明所謂的「良知發用之思」,其實就相當於佛教「八正道」中的「正思維」。
開啟正能量之後獲得的這種正思維,可以說是一般理性思維的2.0升級版,它能夠兼具理性與直覺之長,又全面修正了1.0版本(一般理性思維)中的「二元對立」「分別執著」「意、必、固、我」等bug(缺陷),可謂心學修行人在生活、工作中的必備「殺毒(心中之毒)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