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歷史的裂變> 三 架在皇帝脖子上的四把刀

三 架在皇帝脖子上的四把刀

2024-09-26 04:59:52 作者: 王覺仁

  次日早朝,光緒帝詢問昨日之事,翁同龢詳盡轉述了康有為的變法構想。光緒帝仔細聆聽,目光中有一簇微弱的火焰升騰起來。

  翁同龢最後又說了一句:「康有為之才,過臣百倍,請皇上舉國以聽!」

  站在一旁的恭親王奕忍不住翻了下白眼。

  光緒帝脫口而出:「傳朕口諭,召見康有為。」

  本書首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奕馬上站了出來:「臣以為,宜先令其條陳所見,若可採取,乃令召見。」

  光緒帝瞪了奕一眼,無奈地說:「好吧,那就讓康有為寫成摺子呈上來。還有,朕要看他的《日本變政考》和《俄大彼得變政記》。」光緒帝站了起來,走了兩步又轉過身,看著奕說:「自後康有為如有條陳,即日呈遞,不許阻格!」

  這一年的正月初七(1月29日),康有為進呈《上清帝第六書》,提出了維新變法的總綱:「維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義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國是,二曰立對策所以征賢才,三曰開制度局而定憲法。」在制度局下,分設法律局、度支局、學校局、農局、商局、工局、礦務局、鐵路局、郵政局、會社局、海軍局、陸軍局等十二局,各司其職,推行新法。此外,在各省開設民政局,舉行地方自治。

  奏書與《日本變政考》、《俄大彼得變政記》一同呈上後,光緒帝「置於御案,日加披覽,於萬國之故更明,變法之志更決」。光緒帝迫不及待地想要召見康有為,無奈奕屢屢阻撓,光緒帝心急如焚。

  這一年舊曆四月,後黨的頭號人物、首席軍機大臣恭親王奕死了。

  康有為抓住時機,立即致信翁同龢,敦促皇帝實行變法,同時草擬了兩道奏摺,以御史楊深秀和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的名義上呈皇帝,請求下詔明定國是。光緒帝命慶親王奕劻將兩道奏摺轉呈慈禧。

  奕劻奉命拿上奏書剛要走,光緒帝又叫住了他。奕劻轉過身來,聽見皇帝用一種從未有過的口吻說:「請轉告太后,朕不能為亡國之君,若不與我權,我寧可遜位!」

  正在頤和園中散步的慈禧聽到奕劻轉述的話,頓時把剛剛打開的奏摺狠狠地擲到地上。

  好啊!小崽子的翅膀長硬了,敢跟老娘叫板了!寧可遜位?!想以此要挾老娘,你小子是在做夢!老娘能把你扶上去,就能把你踢下來!

  看著臉色鐵青的慈禧,奕劻湊上前去,壓低聲音說:「老佛爺息怒,依奴才之見,先由著他去辦,等辦不出模樣再說。」

  慈禧轉念一想,這奕劻的話也有幾分道理。如今朝野上下人人爭說變法,康梁逆黨日日叫囂維新,想來這興風作浪的人也不在少數,倘若不讓他們跳出來,老是躲在暗處,指不定哪天真會鬧出什麼大亂子。還不如讓他們出來現現眼,折騰折騰,等到天怒人怨的時候,再一塊解決了,也落個清靜。

  「回去告訴皇上,」慈禧轉過身去,繼續她未完的散步,邊走邊給奕劻扔下話說,「就說他想辦大事兒,我不阻攔。」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

  「戊戌變法」正式拉開序幕。

  舉國上下的維新志士欣喜若狂。梁啓超說:「以變法為號令之宗旨,以西學為臣民之講求,著為國是,以求眾向,然後變法之事乃決,人心乃一,趨向乃定。自是天下向風,上自朝廷,下至士人,紛紛言變法,蓋為四千年撥舊開新之大舉!一切維新,基於此詔,新政之行,開於此日!」

  人們熱切企盼著這個暮氣沉沉的帝國能從此煥然一新,走上國富民強的道路。然而,當時幾乎沒有人會想到,「戊戌變法」還有另一個名字叫「百日維新」。

  從光緒帝下詔開啟新政,到維新運動徹底失敗,歷時僅一百零三天。

  二十五日(6月13日),徐致靖上書舉薦康有為、黃遵憲、譚嗣同、張元濟、梁啓超五人協助皇帝推行新政。光緒帝早就盼著這一天了,當即宣旨於二十八日召見康有為。

  年輕的皇帝在紫禁城中躊躇滿志地規劃著名他的宏偉藍圖,目光炯炯地展望著大清帝國的明天。他幾乎相信自己已經握住了清王朝這艘巨輪的船舵。儘管這艘船早已千瘡百孔,但他有信心把它一一修復,並且讓它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標快速航行。

  至於慈禧這個六十三歲的老舵手此刻在幹些什麼,他似乎並不在意。

  太后不是已經發話了嗎?皇上辦事,我不阻攔。

  年輕的皇帝對這句話毫不懷疑。是啊,太后老了,也該享兩天清福了!這內憂外患的爛攤子,就讓朕來一肩挑吧!

  可是,光緒錯了。

  此時此刻,慈禧太后正坐在頤和園昆明湖旁的涼亭里。她並不是在欣賞初生的荷花,而是在頒布懿旨:

  協辦大學士翁同龢,近來辦事,多未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本應查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在毓慶宮行走多年,不忍遽加發譴,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

  這道懿旨是一把刀,它一下就砍斷了光緒皇帝的臂膀——把皇帝二十年的老師,時任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的翁同龢趕出了朝廷。

  接著,慈禧太后頒布了第二道懿旨:

  嗣後在廷臣工,仰蒙皇太后賞賜,及補授文武一品暨滿漢侍郎,均著於具折後,恭詣皇太后前謝恩;各省將軍、都統、提督等官,亦著一體具摺奏謝。

  這第二道懿旨是第二把刀,它砍斷了維新黨人的進身之階,杜絕了光緒皇帝破格任命維新黨人為高級官員的可能性,把帝國二品以上高層官員的人事權緊緊握在慈禧自己的手中。

  然後,慈禧太后頒布了第三道懿旨——

  直隸總督王文韶著迅即在京覲見,著大學士榮祿暫行署理直隸總督。

  這第三道懿旨是第三把刀。因為,直隸總督管轄著北洋三軍——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毅軍和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所以,慈禧在這個時候把帝國的精銳部隊交到後黨的頭號人物榮祿手上,也就相當於給了他一把最鋒利的刀,準備隨時砍向光緒帝和維新黨人。

  最後,慈禧太后頒布了第四道懿旨——

  本年秋間,朕恭奉皇太后幸天津閱操,著榮祿預備一切。

  這第四道懿旨是第四把刀,其用心昭然若揭,就是以赴天津檢閱北洋三軍為藉口,讓榮祿把刀架在光緒的脖子上,迫使他讓位,然後由西太后慈禧再度臨朝聽政。

  就在《明定國是詔》頒布的四天後,亦即光緒帝準備召見康有為的一天前,慈禧命人將這四道懿旨送到了皇帝的面前,讓他以天子名義下詔。

  年輕的皇帝坐在那張寬大的龍椅上愣了好長時間。

  他的臉色顯得比以往更為蒼白。

  最後,他把天子印璽蓋在了詔書上,搖搖晃晃地站了起來。

  新政的旗幟已經在紫禁城的上空呼啦啦地飄卷。他只能扛著旗子往前走。

  他沒得選擇。

  可是,對於一個脖子上架著四把刀的人來說,這路能走多遠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