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歷史的裂變> 五 應天城坡,建文夢碎

五 應天城坡,建文夢碎

2024-09-26 04:59:41 作者: 王覺仁

  建文四年六月初一,朱棣大軍進抵浦子口,與退守在此的盛庸展開激戰。盛庸戰敗,燕軍占領浦子口。此刻,應天城已經門戶洞開,徹底暴露在了朱棣面前。

  六月初三,燕軍誓師渡江。然而,橫亘在他們面前的朝廷水師,卻仍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勁敵。燕軍都是騎兵和步兵,沒有水軍,而且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性。所以,即將開打的這次渡江戰役,不免令他們有些膽怯。而此刻,建文朝廷唯一可以依賴的也只有這支長江水師了。朱允炆把最後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水軍將領陳瑄身上。

  可讓朱允炆萬萬沒想到的是,就在這一天,陳瑄率領所有的艦船和士兵突然倒戈,投降了燕王。燕軍上下欣喜若狂,而朱允炆則感到一片天旋地轉。他發現,自己生命中的所有理想,仿佛都在這一刻徹底坍塌了。

  朱棣率領大軍渡江的這一天,天空中萬里無雲,江面上波平如鏡。

  江南的柔風緩緩拂過朱棣的臉龐。朱棣仿佛已經看到了應天府中的金鑾殿。

  一切即將成為往事。

  然而往事並不如煙。

  好多年了,朱棣感覺那一道道如刀的北風依舊刻在他的眉梢、兩袖、履上、心間。他很想輕輕地取出一刀,小心翼翼地劃在朱允炆細嫩白皙的臉上。

  

  那會是一種什麼感覺?

  燕軍輕而易舉地渡過長江,再度擊潰了退守南岸的盛庸。隨後,鎮江守軍不戰而降。六月八日,燕軍進抵龍潭。

  應天城近在咫尺。朱棣遙望鐘山,心中百感交集,止不住愴然淚下。

  近乎絕望之下,朱允炆走出了最後一步棋:割地求和。

  然而,這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事了。

  三年來,朱棣靠著八百勇士殺出燕王府,一步步走到今天,多少次命懸一線、危在旦夕,如今天下已然唾手可得,他怎麼可能接受半壁江山,與朱允炆劃江而治?!

  這一天,曹國公李景隆和幾個朝臣帶著皇帝的議和旨意,來到了朱棣的大帳中。朱棣斜乜了他們一眼:「煩勞諸位前來,有何見教?」

  李景隆囁嚅著說明來意。

  「這是緩兵之計!」朱棣冷笑著說,「回去告訴陛下,本王只求剷除奸佞,別無他意!」

  直到此刻,燕王朱棣仍然扛著「清君側」的道德大旗。即使全天下的人都已經知道這是一句謊言,可朱棣知道,敢於把謊言重複一千遍,它就會變成真理。

  李景隆無功而返。黔驢技窮的建文帝仍不甘心,命令谷王朱橞和安王朱楹等在京藩王,再次陪同李景隆前去。

  這一次,與其說是諸王奉旨與燕王談判,還不如說是皇帝給這些藩王們提供了一個敘舊的機會。當燕王與兄弟們暢敘了一番舊情後,諸王才不情不願地轉述了皇帝的意思,說皇帝願意把齊、黃二人交給燕王。朱棣看著他們,說:「諸弟試想,斯言當乎?否乎?誠乎?偽乎?果出於君乎?抑奸臣之謀乎?」

  這一串「乎」,何嘗不是諸王的心聲乎?!

  諸王不無委屈地說:「大兄所洞見矣,諸弟何言!諸弟來,豈得已哉!」其實從一開始,諸王和燕王就是同一條戰壕里的,因為皇帝削藩損害了他們每一個人的利益。所以,燕王此番大動干戈,實際上是替他們出了一口鳥氣,眾人心裡都在偷著樂,只是礙於朱允炆仍然是皇帝,不得已走了這一遭。不過,他們也有自己的小九九,那就是利用這個機會,跟即將當皇帝的燕王聯絡一下感情,表一表忠心。

  當然,為了討燕王的歡心,除了敘舊之外,他們似乎還應該做點什麼……

  諸王與燕王在敘完舊情後,是否又談了什麼實質性的話題,史籍無載,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數日後燕王兵不血刃就開進京城的事實來看,諸王跟燕王談的肯定只有一件事:打開城門。

  所謂的談判再次破裂。建文帝在朝會上止不住潸然淚下。群臣面面相覷,聽見皇帝的哭聲就像一隻孤獨的風箏,在空曠的大殿上淒涼地飄蕩。

  大臣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有人說去浙江,有人說去湖南,莫衷一是。唯獨方孝孺堅持認為,應天城中仍有勁旅二十萬,城高池深,糧食充足,大可以堅壁清野,嚴防死守,以待四方勤王之師。如果形勢進一步惡化,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就遷都四川,重新集結軍隊,以圖東山再起。

  至此,朱允炆終於停止了哭泣。他覺得,到頭來還是只有方孝孺和他是一條心。隨後,朱允炆下令,由魏國公徐輝祖、開國公常升負責京城防務,由諸王分守各個城門,同時派遣使臣奔赴四方,催促各地火速出兵勤王。

  然而,時間在一點一滴地流逝,災難在一步一步地逼近,朱允炆與方孝孺望眼欲穿,卻始終不見勤王之師一兵一卒。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朱棣兵臨應天城下。

  朱允炆感到眼前一片黑暗。

  不過,他並未徹底絕望。就像方孝孺說的,京師還有二十萬軍隊,足夠跟燕軍血拼一陣子,他朱棣沒那麼容易進來。然而片刻之後,一群太監就哭喪著臉跑到他面前,趴在地上不停地重複一句話——燕王進城了,燕王進城了,燕王進城了……

  朱允炆全身癱軟,無力地吐出一句:從哪個門進來的?

  太監們答:金川門。

  明白了。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只是沒想到,這一天來得這麼快。

  朱允炆目光空洞地望著蒼天。

  白雲蒼狗,世事變幻,人間福禍無常。

  王道理想,盛世藍圖,一切恍如昨夢。

  燕王來了,我就得走了。可是,我能往哪裡走呢?

  六月十三日這天一大早,曹國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就迫不及待地打開了他們負責防守的金川門。所以,旌旗蔽日、浩浩蕩蕩的燕王大軍,在不費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就進入了應天城,而且軍容齊整,鑼鼓喧天。

  此時此刻,李景隆、朱橞等人,正畢恭畢敬地站在金川門下,向氣宇軒昂的燕王朱棣和這支威武之師行注目禮。

  朱棣走向權力巔峰的最後一步,順利得連他自己都不敢想像。

  燕軍的先頭部隊到達皇宮時,建文帝的寢殿忽然竄起了熊熊大火。等到這場詭異的大火被撲滅後,建文皇帝朱允炆已經不知所終。

  朱棣到來時,只看見一地的瓦礫和燒焦的屍體,沒有看見朱允炆那張細嫩白皙的臉龐。這多少令朱棣有些失落。他曾經無數次地揣想過朱允炆這一刻的表情,可現在看來,這一幕已經永遠看不到了。

  不過這樣也好。死了乾淨,一了百了!

  可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誰會相信他死了呢?

  此刻,正在清理廢墟的士兵剛好從瓦礫堆里抬出一具焦黑而彎曲的屍體。朱棣立刻「斷定」它就是朱允炆,於是命令士兵放下屍體,蹲在旁邊久久地端詳。然後,朱棣一頭撲在這具形同木炭的屍體上,失聲痛哭:「傻小子啊!你何至於走到這一步啊!」

  燕王的悲痛之情迅速感染了在場的人,士兵們無不陪著他哀戚落淚。

  很快,建文皇帝自焚而死的消息就傳遍了京城。

  舊主既然死了,天下自然要有新君。

  朱棣進入京師的當天,兵部尚書茹常就率領群臣叩首勸進,說國不可一日無主,請燕王即刻登基。朱棣婉拒。次日,諸王與文武百官再度上表請燕王即位。朱棣表示,自己起兵純屬無奈之舉,目的是剷除奸惡,安定社稷,效法周公,輔佐成王。如今雖然少主「自絕於天」,但應該選擇一位有才德的人當皇帝,自己才德淺薄,如何當此大任?

  在中國歷史上,每一個篡位的帝王登基之前,都要履行一道必要的手續,或者說,要和擁戴他的臣子聯手演一齣好戲。而這齣戲都有一些大同小異的台詞。此時,諸王和群臣對接下來的台詞當然是瞭然於胸。他們懇切地說:「殿下為太祖嫡嗣,德冠群倫,功施社稷!宜居大位,使太祖萬世之鴻業永有所託,天下之生民永有所賴!不宜固讓,以孤天人之心。」朱棣再度謝絕。

  篡位的手續雖然簡單,但必須儘量搞得曲折,因為非如此,不足以證明當事人是在眾望所歸或者說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登上皇位的。對此,歷代的篡位君臣都很默契。所以第三天,就輪到燕王的將軍們勸進了。他們說,自起兵以來,燕王「戰必勝,攻必取,實由天命之有歸!」然而,朱棣覺得火候還不到,所以又推辭了。

  第四天,諸王再請,群臣又勸,燕王還是不答應。

  第五天,亦即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棣看見大戲已經進入高潮,可以圓滿閉幕了,於是拜謁了太祖的陵墓,隨後既無奈又勉強地說:「諸王群臣既然以為沒有誰比我更合適主持宗廟社稷,那我就勉為其難了,不過宗廟事大,我雖然不得已而答應了,但是你們還是要鼎力協助,以彌補我的不足才好!」

  是日,朱棣登基,是為明成祖;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宣布明年為永樂元年。

  建文帝和他所代表的朝廷,就這樣被朱棣的大手輕輕抹掉了。接下來要抹掉的,當然就是那一幫鐵骨錚錚、忠心耿耿的建文舊臣。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