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南北鏖戰:打不垮的燕王
2024-09-26 04:59:38
作者: 王覺仁
戰場上的節節失利讓建文帝寢食難安,他不得不考慮回到談判桌前。
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六日,朱允炆作出了妥協,罷免了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澄,希望以此消除燕王起兵的藉口:你不是要「清君側」嗎?那我自己清理了,你也可以罷兵了吧?
然而,皇帝的妥協只換來了朱棣的一聲冷笑。
這種小兒科的舉動顯然忽悠不了老謀深算的燕王。不要說朱棣根本不相信齊、黃二人是被真的罷免,就算他相信,這戰還是要接著打,因為他的目標只有一個——當皇帝。雖然「清君側」的藉口沒有了,但是做大事業的人不會在乎這個。先把事情辦了,藉口自然會有。
皇帝此舉除了讓燕王冷笑,也令朝野心寒。人們不禁要問:如果辛辛苦苦幫你保住龍椅,到頭來卻落了個罷官的下場,那跟著你朱允炆混還有什麼意思?!
日後,當燕王兵臨城下時,滿朝文武之所以紛紛倒戈易幟,不能說不與皇帝這種幼稚而拙劣的政治表現有關。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正月初一,當舉國上下都在歡度新春佳節的時候,朱棣正率領他的軍隊,晝夜奔馳在攻打蔚州(今河北蔚縣)的路上。蔚州守將王忠等人堅守數日後,放棄抵抗,率部投降。
這一年春天,南北雙方都進入了戰略休整,各自補充兵員、調集糧餉,積極準備迎接春季過後的大戰。李景隆調集了全國各地的精兵,與原部共計六十萬人,號稱百萬,於四月初一在德州誓師,開始二次北伐。數日後,李景隆的大軍在河北饒陽縣的白溝河一帶陸續集結,擺出了決戰的姿態。四月初五,朱棣率領燕軍從北平南下。初八,雙方的先頭部隊進行了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互有傷亡。四月初九黎明時分,燕軍主力全部渡過白溝河,到達南岸。南軍立即發動進攻。
「靖難之役」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就此打響。
這是一次決定性的戰役。誰取得勝利,誰就更有可能最終贏得這場戰爭。
一貫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的朱棣,就是在這場大戰中好幾次險些喪命。當雙方主力在白溝河南岸激戰時,朱棣忽然發現,燕軍的背後塵土飛揚。他知道,這是南軍從後翼包抄,企圖前後夾擊,圍殲燕軍。為了粉碎南軍的作戰意圖,朱棣立刻掉轉馬頭,帶上自己的護衛騎兵殺進南軍隊伍。朱棣一馬當先,接連砍殺數十名南軍士兵。然而,一個又一個敵人倒下了,更多的敵人卻圍了上來。朱棣驀然發現,自己和身邊的騎兵已經陷入南軍的重重包圍之中。
這一支南軍共有兩萬多人。
當他們像潮水一樣湧上來時,朱棣機械地揮舞著手中的劍。他不知道自己已經砍倒了多少人,只知道劍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缺口。最後,劍斷了。好在此刻他們已經衝到了包圍圈的邊緣。手無寸鐵的朱棣拍馬衝上河堤,南軍緊追不放。忽然,南軍將領看見朱棣正在向河堤的另一面揮動馬鞭,口中似乎在發布號令。他們擔心有埋伏,立刻勒住韁繩。
朱棣脫險了。
河堤那邊,其實一個燕兵也沒有。
這場大戰從黎明一直打到中午,戰場上已經血流成河,屍體堆積如山,交戰雙方卻仍處於膠著狀態,勝負難分。就在此時,老天爺再次站在了燕軍一邊。
一陣狂風突然將南軍的大旗颳倒。南軍的指揮系統頓時癱瘓,將士們各自為戰,陣腳大亂。朱棣抓住時機全面反攻。李景隆立即拍馬南逃,南軍各部爭相潰退,在長達一百多里的逃亡線上仍下了不計其數的屍體。
白溝河大戰,南軍陣亡十五萬人,被俘十餘萬人,受傷、失蹤者的數量更大。六十萬人幾乎全軍覆沒。燕軍繳獲各種器械和物資無數。
李景隆慘敗的消息傳回應天,建文帝目瞪口呆。推薦者黃子澄追悔莫及,奏請斬殺李景隆,以嚴明軍紀。同時,滿朝文武也紛紛表示,應該把李景隆砍頭。可皇帝僅僅是將李景隆召回京師,又赦免了他的死罪。如此賞罰不明,再次令朝野失望不已。
朱棣在河北接連取得大捷之後,於五月中旬乘勝前進,親率十萬大軍進攻濟南。可是,就是在這裡,他遇到了「靖難之役」以來最強勁的兩個對手——鐵鉉和盛庸。
整整三個月,燕軍在濟南城下扔下了不知多少具屍體,濟南城依舊巋然不動、固若金湯。留守北平的軍師道衍立即給朱棣寫了一封信,說:「師老矣!請班師。」八月十六日,朱棣不得不帶著士氣低落的軍隊黯然撤回北平。
濟南保衛戰的勝利,給屢戰屢敗的建文朝廷打了一針強心劑。建文帝大喜過望,當即擢升山東參政鐵鉉為兵部尚書,封都督盛庸為歷城侯、總掌北伐軍事,任命都督平安、吳傑為左右副將軍,再舉北伐。隨後,以盛庸屯德州,平安、吳傑駐定州,都督徐凱營滄州,互為犄角以困北平。
濟南的受挫,並未讓朱棣放棄南下的計劃。經過一個多月的休整,朱棣採取聲東擊西之計,以出征遼東為名,到達通州後突然轉向滄州快速挺進,一晝夜急行軍三百里,趁南軍守將徐凱不備,於十月下旬突然襲取了滄州,斬殺一萬多人,繳獲戰馬九千多匹。
十二月初,燕軍大舉南下,進抵山東的東昌城外,與盛庸的部隊展開激戰。在這次戰鬥中,朱棣親率蒙古騎兵衝擊南軍,再度身陷重圍。大將張玉為營救朱棣而戰死,朱能保護燕王殺出重圍,倉惶退卻。盛庸乘勝追擊,燕軍大敗。朱棣率殘部向北潰逃,一路上不斷遭到南軍的圍追堵截,傷亡慘重。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正月初一,又一個普天同慶的新春佳節到來之時,朱棣卻帶著他的殘兵敗將,狼狽不堪地奔走在逃亡路上。直到正月十六,這支傷痕累累的部隊才終於衝破南軍的封鎖線,千辛萬苦地回到了北平。
東昌大戰,是朱棣在「靖難之役」中最慘重的一次失敗。這次失敗不但讓燕軍喪失了大量精銳,而且讓朱棣失去了最倚重的一員心腹大將。朱棣為此淚如雨下,扼腕不已。
與此同時,朝廷接到了盛庸的捷報。建文帝欣喜若狂,立即下詔犒賞三軍,而且恢復了齊泰和黃子澄的官職。
在朱允炆看來,朱棣似乎敗局已定,幾乎不可能再翻盤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僅僅一個多月後,打不垮的燕王便又率領大軍捲土重來了。
三月,燕軍與盛庸軍會戰於夾河(今河北武邑縣以南),經過數日激戰,南軍大敗,被斬首十萬餘人,盛庸軍退回德州。朱棣為誘使駐守真定(今河北正定縣)的吳傑出戰,故意製造燕軍內訌的假象。吳傑信以為真,果然率部出戰。朱棣立即下令出擊。閏三月初十日,燕軍大敗吳傑、平安軍於滹沱河(今河北石家莊境內),斬首六萬餘人。隨後,又乘勝連克真定、順德(今河北邢台市)、廣平(今河北永年縣)、大名(今河北大名縣)等地。
朱允炆聽到戰敗的消息,再度故伎重演,罷免了齊泰和黃子澄的官職,又抄沒了他們的家產。然後下詔赦免燕王的謀反之罪,希望他休戰。
可愛的朱允炆自以為這是緩兵之計,實際上一再地暴露出他的軟弱和愚蠢。朱棣馬上給他回了一封信,表示要休戰可以,但請朝廷先罷兵,而且恢復所有被廢黜的親王的爵位,解散軍隊,銷毀武器,讓天下軍民各安其業。如果建文帝能做到這些,朱棣說他願意為國戍邊,老死在自己的藩國,以報效朝廷。
就在南北雙方於談判桌上不斷玩著太極推手的同時,吳傑與平安於五月初率部切斷了燕軍後方的糧道。五月十五,燕王再度上書指責朝廷出爾反爾,表示只要朝廷早上撤除德州和真定的軍隊,他晚上就收兵回北平。
朱允炆看著朱棣的書信,忽然有了罷兵的想法,便對方孝孺說:「燕王畢竟是朕的親叔父,再打下去,我來日有何顏面去見列祖列宗啊!」方孝孺極力反對,他說:「陛下真的想罷兵嗎?您要知道,軍隊一旦撤掉,就再也集合不起來了!到時候要是燕王長驅而下攻打南京,您拿什麼去抵抗?請陛下不要再被燕王的謊言迷惑。」朱允炆覺得有道理,才放棄了罷兵的想法。
談判再度破裂。剩下來的一切,就只能由戰場說了算了。
六月中旬,朱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派遣都指揮使李遠率輕騎六千人南下濟寧、沛縣等地,焚燒盛庸糧船數百艘、軍糧數百萬石。這次偷襲行動非常成功,使南軍前線的糧草供應完全中斷,南京朝廷大為震驚。
燕王朱棣起兵兩年多來,轉戰於河北與山東兩地,雖然在大多數戰役中取得了勝利,基本上占據了戰爭的主動權,但是畢竟兵力有限,不可能在每個攻占的城池中屯駐重兵,所以占領的城邑都是旋得旋失,最終只保有北平、保定和永平三地。相反,朝廷軍隊的背後有整個帝國在支撐,在兵員補充、糧餉供應、後勤補給等各方面都具有燕軍所無法比擬的優勢。雖然屢戰屢敗,卻都能迅速地恢復戰鬥力。而且南軍在失敗中汲取了教訓,把主要兵力配置在戰略要地上,堅壁清野、據城固守,儘量避免與燕軍進行野戰。朱棣感到這種攻城掠地的消耗戰如果長期打下去,自己必定後繼無力,因此必須改變戰略。朱棣對左右說:「像這樣年年用兵,何時才能到頭啊!看來只有臨江一決,不復返顧了!」
這一年十二月,朱棣決定破釜沉舟,繞開南軍前線的主力,以奇兵直搗應天,一戰決勝負。朱棣很清楚,朝野上下的大多數人實際上都在作壁上觀。一旦他拿下京城,天下便可傳檄而定。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正月,朱棣率軍繞過濟南,取道山東與河南交界處南下,接連攻克東阿、東平、汶上、兗州、鄒縣、沛縣、宿州(今安徽宿縣),一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三月初,大軍推進到蒙城、渦河(淮河第二大支流)一帶。南將平安率領四萬人馬一路追趕而來。朱棣於淝河(今安徽境內之北淝水)設下埋伏,擊敗南軍。平安帶著幾名親兵逃回宿州。四月,平安重整旗鼓,與北上援助的總兵何福會師,屯兵小河一帶(今安徽濉河)攔截燕軍。不久,南將徐輝祖又率部前來增援。十五日,雙方交戰,朱棣被平安的部隊團團圍住,差點被平安一矛刺死。燕將王騏拼死突入南軍陣中營救,朱棣才死裡逃生。二十二日,兩軍會戰於齊眉山(今安徽靈璧境內)。雖然勝負未分,但是燕軍損失慘重,軍心動搖,諸將紛紛要求回師休整、待機而動。
朱棣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中。
就在這關鍵的時刻,朱允炆聽信了一些朝臣「京師不可無良將」的提議,再次發出了一道愚蠢透頂的詔書,把徐輝祖所部召回了京師。徐輝祖一走,南軍前線力量銳減,何福與平安被迫退守靈璧。朱棣抓住戰機,先是突擊截獲了運往靈璧的糧草,隨後又猛攻靈璧。守城的南軍士兵因為城中糧草不繼,遂爭先恐後突圍,燕軍趁勢將靈璧攻克。何福單騎出逃,平安被俘,同時被俘的文臣武將一百多人,包括禮部侍郎陳性善與大理寺丞彭與明等人;士兵被俘十萬人。
至此,建文朝廷在淮河以北的主力基本上喪失殆盡。五月初,燕軍乘勝南進,一舉突破盛庸的淮河防線,並且攻下南岸的盱眙。十七日,燕軍逼臨揚州,守將不戰而降。隨後,高郵、通州、泰州、江都均望風而降。五月底,燕軍又攻陷儀真(今江蘇儀征市),在長江北岸紮下大營,隨時準備搶渡長江天險。
此時,朝廷已經人心惶惶,一片慌亂。建文帝不得不痛下「罪己詔」。朝臣們看見朱允炆大勢已去,紛紛要求出京,募兵勤王,其實是三十六計走為上。惟有方孝孺等人仍然日夜守候在皇帝身旁,勸皇帝不必焦慮,說既有長江天塹阻隔,燕兵不易南渡,且四方勤王之師很快就會趕到,局面定會改觀。
朱允炆目光茫然,不知道還能不能相信方孝孺等人的話。
自己登基不過四年,為什麼竟然走到了這一步?!
年輕的皇帝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