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殺出一條血路,對抗一個帝國
2024-09-26 04:59:35
作者: 王覺仁
建文元年七月初五,也就是皇帝的密詔下達數日後,張昞和謝貴舉兵包圍了燕王府。皇帝的密詔有兩層意思:一,逮捕燕王府的官吏,二,逮捕燕王。
其實只要逮捕燕王,剩下的蝦兵蝦將根本不足為慮。所以,皇帝的這份詔書顯然有些顢頇。不過,只要執行者懂得擒賊先擒王的道理,那麼此刻已成瓮中之鱉的朱棣,很可能要出師未捷身先死了。可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明明已經到了撕破假面兵戎相見的時候,張昞和謝貴卻還在此地無銀三百兩,偏偏要先拿燕王府的官吏。他們用箭把緝捕文告射入燕王府內,上面寫著要逮捕的官員名單,然後坐等燕王交人。
真是兩個草包!
朱棣將計就計,派人通知張、謝二人,說已將他們索要的官員全部收捕,讓他們進來拿人。張昞和謝貴起先還有些遲疑,後來鼓足勇氣帶兵要進入燕王府。守門人不客氣地把士兵們攔了下來,說只能讓兩位大人進去。
其實到了這一刻,稍稍有點頭腦的人都知道燕王想幹什麼了,可張、謝二人卻乖乖地命隨從留在外面,不帶一兵一卒地走進了燕王府。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敢這麼做的人,如果不是視死如歸的孤膽英雄,就是麻痹輕敵的腦殘人士。
很可惜,張昞和謝貴屬於後者。
二人進來後,看見燕王已經準備了一大桌酒菜等著他們。燕王拄著拐杖站起來,熱情地招呼他們入座,然後命人取出了兩顆西瓜和一把水果刀。張昞和謝貴看見燕王一邊把玩著那把鋒利的刀,一邊撫摸著那兩顆滾圓的西瓜,頓感頭皮有些發麻。
燕王直視著他們,突然間連劈數刀。張昞和謝貴看見兩顆西瓜裂成數瓣,鮮紅的汁液飛濺而起。然後他們就聽見燕王說:「在布衣百姓中,兄弟宗族之間還知道相互體恤,而我身為天子親屬,性命卻朝不保夕。這種事尚且做得出來,天下還有什麼事不敢做!」
話音未落,燕王狠狠地把西瓜擲到地上。張昞和謝貴目睹了西瓜的命運,想逃,可四條腿沒有一條聽他們使喚。
聽見信號,埋伏在堂後的衛士們一擁而上,死死地按住了張、謝二人。同時,長史葛誠和另一個臥底盧振也被五花大綁地推了出來。四個人交換著絕望的目光,不知道該說什麼。燕王把手中的拐杖遠遠地扔了出去,厲聲道:「我有何病!只是被你們這幫奸臣逼迫至此!」話音一落,便將四人一起斬首。
第一回合,朱棣贏了。
建文元年七月初五的黃昏,殘陽如血,染紅了北平城的天空。
張玉和朱能率領八百勇士衝出燕王府,經過整整一夜的鏖戰,相繼攻占了北平城的九座城門。北平都指揮彭二組織了一千多人進行鎮壓,兵敗被殺,餘眾逃散。至初六凌晨,北平重新回到了朱棣的手中。
八百勇士用刀劍和鮮血,把皇帝罩下的天羅地網撕開了一道口子,讓朱棣走了出去。
然而,北平四周的要塞還有不下十萬眾的軍隊,指揮權都在朝廷將領的手中;稍後,大明軍隊的百戰元勛耿炳文將帶著三十萬大軍前來圍剿;其後,還有曹國公李景隆的前後兩次共計一百一十萬北伐大軍;再後來,還有鐵鉉和盛庸的鋼鐵之師……
與皇帝為敵就是與整個帝國為敵。
朱棣能贏嗎?
建文元年七月初八,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以「清君側」為名,打出了「奉天靖難」的旗號。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變」正式拉開了序幕。
此時,駐守北平的七衛士兵都已歸附燕王。在誓師大會上,燕王朱棣慷慨激昂地向將士們宣讀了檄文:「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國家至親。受封以來,惟知循法守分。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宄,橫起大禍,屠戮我家。我父皇母后創業艱難,封建諸子,藩屏天下,傳續無窮。一旦殘滅,皇天后土,實所共鑒。祖訓云:『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今禍迫於躬,實欲求生,不得已也。義與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討,以安社稷。天地神明,昭鑒予心!」
正當三軍將士被燕王的熱血宣言感動得無以名狀的時候,忽然間風雲四起,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咫尺莫辨。校場上的萬千旌旗,在狂風呼嘯中發出陣陣裂帛似的聲響。
所有人都不知道,天地在這一刻遽然變色到底意味著什麼。
朱棣面朝蒼天,一臉惶然。
片刻之後,一道金色的陽光突然刺破濃厚的雲層,瞬間光芒乍現,照徹天地。
朱棣緊繃的面孔逐漸舒展,一個笑容在他的臉上緩緩綻開。
他終於知道,這奇異的天象意味著什麼了。這天象仿佛是在告訴他——從這一刻開始,迎接他的將是一場又一場天崩地坼的惡戰;而最終,迎接他的必定是光明!
朱棣起兵後,駐守在北平周圍的許多老部下紛紛連人帶城歸降。燕軍的勢力迅速壯大,在短短十多天內,通州、薊州、遵化、密雲、懷來、開平、龍門、上谷、雲中等城或敗或降,全部落入朱棣的手中,燕軍兵力發展到數萬人。在緊接下來的懷來大戰中,對朱棣構成最大威脅的宋忠所部全軍覆沒,宋忠被俘,旋即被殺。
在第一階段的戰役中,燕軍大獲全勝,肅清了北平外圍,建立了打持久戰的根據地。
這一年七月末,燕王朱棣站在北平城頭,看見這遼闊蒼茫的北地颳起了今年第一場凜冽的秋風。
如刀的北風一旦划過建文皇帝細膩白嫩的臉龐,那會是一種什麼感覺?
朱棣笑了。
帝國的北方已是一片烽火狼煙,可遠在數千里外的建文皇帝朱允炆,卻仍在孜孜不倦地和大儒方孝孺探討復古改制。他們還討論要更改律法,減輕賦稅,取消嚴刑峻法,以仁義治國;同時合併州縣,裁汰冗員,提高政府效率等等。他們甚至還興致勃勃地考慮,要重新實行已被廢棄了將近兩千年的周代「井田制」。
在這對君臣的心目中,一個儒家的理想社會似乎指日可待。
直到前線失利的戰報接二連三地飛進應天皇宮,建文皇帝才從故紙堆里抬起頭來,無奈地意識到現實的殘酷。
要派誰去平叛呢?
那些能征善戰的開國將帥幾乎都被太祖殺光了,朱允炆無助的目光在滿朝武將中看來看去,最後落在了年已六十五歲的長興侯耿炳文身上。老將耿炳文是太祖同鄉,戎馬一生,戰功赫赫。除了他,皇帝實在沒有更好的人選了。
耿炳文掛帥出征那天,朱允炆想了很久,終於跟他說了一句話:「從前的梁元帝蕭繹曾經說過,『一門之內,自極兵威,不祥之甚!』如今將士們與燕王對壘,務必體察此意,不能讓朕背上殺害叔父的罵名。」
在此,朱允炆的迂腐和懦弱暴露無遺。大軍出征之日說出這種話,只能證明他沒有讀懂歷史。無論在任何時候,一個人只要成為勝利者,人們就會幫他披上一件完美的道德外衣,而不會去關心他的屠刀下躺著誰。可前提是,他要臉厚心黑地消滅所有對手。如今大敵當前,勝敗未卜,朱允炆卻不是鼓舞士氣,而是汲汲於保全他的名份,甚至要求士兵們刀槍長眼,不要傷害他的親叔叔,這顯然是讓即將投入戰鬥的軍隊無端背上了一個心理包袱。
朱允炆最終的失敗,其實在這一刻便已露出了端倪。
建文元年八月十二日,耿炳文的三十萬(實際人數十三萬)大軍抵達真定(今河北正定)。前鋒部隊九千人迅速進駐雄縣(今河北雄縣)。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正當雄縣守軍在飲酒慶賀時,朱棣親率一支奇兵,通過一晝夜的急行軍,突然出現在雄縣城下,打了南軍一個措手不及,於次日凌晨攻下雄縣。南軍九千人全部被殲。
八月二十五日,朱棣率領主力逼近真定。耿炳文出兵迎擊,兩軍在真定城外展開會戰。張玉和朱能從正面進攻南軍,朱棣則親率騎兵繞到南軍陣後,前後夾擊,橫穿南軍軍陣,大敗耿炳文,斬首三萬餘級,繳獲戰馬兩萬匹,俘獲駙馬李堅等多名將領。耿炳文倉惶逃回真定,據城堅守。
真定會戰失敗的消息傳回應天,滿朝震恐,建文帝憂心如焚。黃子澄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不必憂慮。如今國家正是全盛時期,兵強馬壯,糧餉充足,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區區一隅之地,如何抵擋全國之力?只要調集五十萬大軍四面包圍,燕王一定束手就擒!」
皇帝聞言,轉憂為喜,問:「誰能擔任主帥?」
黃子澄推薦了曾出兵逮捕周王的曹國公李景隆。齊泰當即表示反對,可皇帝下意識地覺得此人可靠,於是下詔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為北伐軍最高統帥,率五十萬大軍開赴前線。
朱棣聽到大兵壓境的消息,不但不以為意,反而大笑著說:「李景隆這公子哥兒,寡謀而驕矜,色厲而內荏,忌刻而自用。何況幾乎沒打過戰,一下子領五十萬之眾,這不是找死嗎?漢高祖是何等人物,不過將兵十萬,李景隆是什麼貨色,竟敢領五十萬?!等著瞧吧,他會是第二個趙括。」
朱棣的內心,當然不可能像他表面上這麼輕鬆。五十萬士兵,畢竟不是五十萬根木頭。但越是這種時候,就越要談笑自若。這是每一個成功的領袖不可或缺的素質之一。當然,朱棣的高明之處還在於:他既能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又能在戰術上重視敵人。當李景隆的北伐大軍已經逼近北平,而遼東的朝廷軍隊又進攻永平,對他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時,朱棣斷然決定率領精銳馳援永平,消除北面的威脅之後再回師一擊,把李景隆聚殲於北平城下。將領們紛紛表示反對,認為應該集中優勢兵力對付李景隆。為此,朱棣進一步解釋了他的戰略思想,其核心就是「兵出在外,奇變隨用」,實際上就是運動戰的思想。因為騎兵是燕軍的主要戰鬥力,擅長野戰,具有快速行軍和穿插的優勢,適宜將敵人各個擊破。而且,此時朝廷軍中的許多將士仍是燕王舊部,朱棣有信心讓他們歸降。
後來的一系列勝利表明,朱棣的運動戰是非常成功的。他在消滅敵人的同時壯大了自己,為燕軍獲取了源源不斷的有生力量。建文元年九月底,燕軍解除了永平之圍後,迅速北上,於十月初襲取了軍事重鎮大寧(今內蒙古寧城以西),有二十餘衛的西北精銳歸降,其中的蒙古騎兵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都是驍勇異常的勁旅。隨著他們的加入,燕軍的實力空前壯大,成為日後屢戰屢勝的重要因素。
十一月初,朱棣回師北平。久攻北平不克的李景隆大軍立刻在北平以東約二十里的鄭村壩嚴陣以待。十一月初四,雙方主力共計七十萬人,在冰天雪地中展開了大規模決戰。
剛剛歸降燕軍的一萬多名蒙古騎兵擔任衝鋒任務,以銳不可當之勢沖入南軍軍陣,連破南軍七座大營。但是,南軍在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並沒有輕易被擊潰,雙方隨即陷入混戰。戰鬥異常慘烈,從是日中午一直打到入夜。南軍終感不支,開始退卻,而燕軍卻越戰越勇。最後,南軍全線潰敗。李景隆拋棄一切輜重,率部南逃德州。燕軍俘虜了數萬人,繳獲戰馬兩萬匹、各種輜重和軍用物資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