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歷史的裂變> 第十二章 大明皇權的生死PK——「靖難之變」始末

第十二章 大明皇權的生死PK——「靖難之變」始末

2024-09-26 04:59:29 作者: 王覺仁

  一 朱元璋的傳位之困

  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標病歿。對於明太祖朱元璋而言,這無疑是他生命中最痛苦、最煩惱的一段日子。

  

  作為父親,朱元璋的悲傷自不待言;而作為皇帝,他的苦惱還遠遠不止白髮人送黑髮人這麼簡單。因為,太子突然撒手人寰,年已六十五歲的朱元璋就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問題:要把這個苦心經營了二十五年的帝國交給誰?

  朱元璋為此絞盡腦汁,躊躇不已。不過,話說回來,太子之死雖然給老皇帝帶來了痛苦和煩惱,卻也給他帶來了一個機會——他可以重新選擇一個比朱標更適合當皇帝的儲君。

  這麼多年來,太子的表現其實是讓朱元璋很不滿意的。他身上不但沒有半點帝王應有的霸氣、剛猛和決絕,反而充滿了婦人之仁。如此柔弱的儲君,將來即位後,必定鎮不住那些功高勢大的開國元勛。所以,朱元璋不得不下手翦除了一批又一批功臣宿將,目的就是替太子朱標清場,讓他將來穩穩噹噹地坐這個天下。沒想到,太子非但領悟不到他的一片苦心,反而把他的未雨綢繆當成了殘忍嗜殺,一再要求他施行仁政,寬以待人。朱元璋被氣得七竅生煙,只好找了個機會摒退左右,然後把一根荊棘扔到地上,讓太子用手去撿。太子愣在當地,面露難色。朱元璋終於沒好氣地說:「你怕有刺不敢拿,我就把刺摘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我殺的都是奸惡之人,把場子都清理乾淨了,你才能當這個家!」可冥頑不靈的太子至此仍未醒悟,硬生生頂了一句:「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上行下效,你是什麼樣的皇帝,就會有什麼樣的臣民。無非還在譴責皇帝殺戮太重。朱元璋怒不可遏,當即抄起一把椅子往太子頭上砸去。大驚失色的太子慌忙躲過,旋即抱頭鼠竄。

  如今,太子走了,朱元璋在悲痛之餘,其實還是有一絲慶幸的。

  終於可以重新選擇了。

  然而,就是這個選擇的過程,讓六十五歲的老皇帝大傷腦筋。

  朱元璋有二十六個兒子,有連他自己也數不過來的一大群孫子。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都是潛在的皇位繼承人。而從「立嫡以長」的原則來講,他只有兩個人選:一個是次子秦王朱樉,一個是皇長孫朱允炆。

  可問題是,這兩個人他都不滿意。

  秦王朱樉就不用說了,渾身的臭毛病,沒做過一件讓他順心的事,就在去年才剛剛被他召回京師臭罵了一頓,要不是太子朱標求情,他早把朱樉的王位給廢了。在朱元璋看來,這個不成器的東西連一個小小的藩王都當不好,就甭指望讓他治理天下了。皇長孫朱允炆倒是沒什麼毛病,而且他的仁孝和聰穎也是朝野上下有目共睹的。可問題就在這裡:他太儒雅了,太文弱了,和他的父親朱標如出一轍。況且也太年輕,才十六歲。

  在為數眾多的皇子皇孫中,朱元璋最中意的人選,其實是四子燕王朱棣。

  通過這麼多年的觀察,他覺得老四最像自己,完全具有入繼大統的秉賦、能力和資格。老四到北平就藩的十二年來,不但兢兢業業地治理藩署事務,而且時常深入民間,體恤下情,頗得軍民的擁戴。朝野上下對此有口皆碑。相比之下,其他藩王們的表現只能讓老皇帝感到痛心和憤怒。老二朱樉早就讓他死心了,老三晉王朱?也好不到哪去,性情驕縱,時常在藩國里橫行不法,甚至有人密告他有篡位的意圖,老皇帝一直想把他辦了,由於太子說情才饒了他。兩個當兄長的是這副德行,老四以下的那些弟弟更是一蟹不如一蟹:吟風弄月、沉溺酒色、作奸犯科、篡逆謀反,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十子魯王朱檀更是荒唐,年紀輕輕就和一幫方士混在一起,亂吃什麼長生不老的丹藥,結果不但搞瞎了眼睛,還賠上一條命,死時年僅十九歲。老皇帝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給了他一個諡號叫「荒」。

  洪武二十五年夏,朱元璋經過反反覆覆的考慮,決定立老四為太子。他召集近臣舉行了一個秘密會議,說:「太子死了,皇長孫弱不更事。治國者要有實力,我想立燕王為皇太子,你們以為如何?」

  老皇帝話音剛落,大臣們立刻反對聲一片。翰林學士劉三吾說:「立燕王,置秦、晉二王於何地?且皇孫業已年長,足以繼承皇位!」

  立嫡以長,立嫡以長!老子就知道你們會說這個,而且你們他媽的只會說這個!

  老皇帝一臉陰霾,可他無計可施。嫡長制據說是古代聖賢傳下來的規矩,據說是天經地義的綱常倫理,據說非如此,不足以保證帝祚綿長、國運永昌。

  真是他媽的破規矩!

  可朱元璋也知道,如果打破這個規矩,讓老四當皇帝,就算能換取一世之安,也必將埋下無窮隱患。因為,這等於給無數後代子孫提供了篡位奪嫡的藉口。任何一個想當皇帝的人,都可以宣稱自己是「賢能」的,也都可以參照這個「立賢不立長」的先例弒兄奪位。

  朱元璋不敢冒這個險。

  老規矩雖然讓人厭惡,可誰能立下更好的規矩?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在萬般無奈之下,終於下詔冊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以備入繼大統。

  人在北平可心在應天的燕王朱棣聽到朝廷立儲的消息後,一顆躊躇滿志的心頓時墜入無底的深淵。

  太子死後的這一百多個日日夜夜,是他生命中最漫長的一段時光。他每一刻都在焦急與忐忑中煎熬。他很清楚自己在父皇心目中的份量,所以,他相信自己最有可能成為新的儲君。

  然而,結果卻令他大失所望。

  就是在這一刻,燕王朱棣心裡忽然閃過一個念頭。

  這是一個既令他不寒而慄、又令他熱血沸騰的念頭……

  皇太孫比從前的皇太子更為幼弱,迫使朱元璋再次展開了清場行動。就在立朱允炆為儲君的第二年,朱元璋便以謀反之名誅殺了戰功赫赫的名將藍玉,同時利用此案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洗,一共株連誅殺了一萬五千人。與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合計,被屠滅的人數多達四萬數千餘人,元勛宿將死亡殆盡,列名《逆臣錄》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至此,朱元璋終於鬆了一口氣。

  這根接力棒上的刺幾乎已被拔得一乾二淨,可以放心地交給朱允炆了。

  可在朱允炆看來,這把帝王的權杖卻仍然是一根令人望而生畏的荊棘。因為他知道,還有九個手握重兵的藩王叔父在覬覦這把權杖。

  有一天,朱元璋對朱允炆說:「我把防禦外敵的任務都交給你那些叔父了。有他們在,足以保證邊境安寧,你就能當個太平皇帝了。」

  自幼熟讀經史子集、尤其諳熟二十二史的皇太孫聽完後,忽然面有憂色地說:「外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誰能御之?」

  一句話讓老皇帝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一直下意識地以為藩王是中央的屏障,卻忽略了藩王也會構成對中央的威脅。尤其是當天子幼弱的時候,藩王隨時可能反戈一擊,取天下於反掌之間。歷朝歷代,這樣的故事還少嗎?

  朱元璋沉吟半晌,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朱允炆,只好反問他:「那依你的意思,要怎麼辦?」

  朱允炆高聲說:「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廢諸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

  很顯然,這是儒家經典裡面提供的標準答案,朱允炆幾乎可以倒背如流。朱元璋想了想,有氣無力地說:「看來也沒比這更好的辦法了。」

  太子朱標病歿三年之後,秦王朱樉也死了。又過了三年,即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三月,晉王朱?也一病而亡。

  老四燕王朱棣驚喜地發現,自己現在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嫡長子了。六年前擦肩而過的機會,突然又來到了他的面前。他再次把希望的目光轉向數千里外的應天府。

  這一年,朱元璋已經七十一歲了。他一手開創的大明帝國也已經走過三十一個春秋。

  風燭殘年的老皇帝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倦。

  他並不是沒有考慮過廢立之事。現在,立老四為太子已經沒有任何名份上的障礙,那些一本正經的大臣們也絕對不會再阻撓。可問題是,年過花甲的老皇帝如今已是力不從心了,他不想再為了廢立之事大傷腦筋。更何況,朱允炆自從立為儲君以來,並無絲毫過錯,讓他處理一些日常政務,似乎也能應付自如。在這種情況下,有什麼理由再廢掉他呢?

  一天又一天過去了,朝廷始終沒有傳來任何消息。

  在老皇帝的沉默中,朱棣心中的希望之火撲閃了幾下就迅速熄滅了。

  朱棣收回了翹首以待的目光。

  此刻的大明儲君朱允炆,正愉快地沐浴在江南三月的和風細雨之中。而朱棣此刻的心情,卻如同腳下這北地的凍土一樣堅硬而冰涼。

  北風如刀,划過燕王朱棣粗礪而寬廣的臉龐。

  朱棣在思考一個問題:這如刀的北風,何時將劃向南方?!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日,七十一歲的明太祖朱元璋崩殂。六天之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大赦天下,下詔以明年為建文元年。

  不知道為什麼,當朱允炆登基的消息傳到北平後,燕王朱棣忽然有一種輕鬆的感覺。心存希望曾使他變得軟弱,變得患得患失。而今天,他終於絕望了。這很好,朱棣輕輕地對自己說,只有絕望才能使人變得堅強,變得義無反顧。

  所以,他感謝這個令他絕望的消息。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