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三國不演義(全三冊)> 姜維之困:百戰艱辛的蜀漢北伐

姜維之困:百戰艱辛的蜀漢北伐

2024-09-26 04:11:01 作者: 王覺仁

  自從費禕死後,姜維沒有了掣肘,遂放開手腳,頻頻從隴西方向對魏國發動進攻。

  蜀漢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曹魏嘉平六年)三月,因魏國狄道長李簡歸降,姜維趁勢進據狄道。同年十月,姜維從狄道發兵,進攻東南面的襄武(治今甘肅隴西縣東南),魏討蜀護軍徐質迎戰。姜維在這一戰中斬殺了徐質,但蜀軍將領張嶷(就是曾對費禕和諸葛恪發出過預警的那位)也在此役中陣亡。

  徐質被殺後,魏軍退守襄武。姜維乘勝而進,向北攻陷了河關(治今甘肅積石山縣北),向南攻陷了臨洮(治今甘肅岷縣)。

  按理說,此時姜維已據有狄道、河關、臨洮三城,漸有在隴西站住腳跟之勢,大可在此慢慢經營,作為東進關中的前哨基地。可令人不解的是,稍後姜維便主動放棄了這三座城池,班師回了成都。唯一的戰果,就是把這三城的百姓全部遷入了蜀國,安置在綿竹(治今四川德陽市北)、繁縣(治今四川成都市新都區西北)一帶。

  在形勢完全有利的情況下,姜維為何會主動撤離隴西呢?

  具體原因史書無載。我們估計,很可能又是蜀漢多年來歷次北伐都繞不過去的那個老大難問題——糧草不繼。

  從諸葛亮時代的五次北伐,到姜維時代的多次北伐,蜀漢二十多年來似乎一直沒能解決這一根本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運輸補給實在太困難了,這是誰也沒辦法的事。哪怕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也只是適當提升了運輸效率,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補給線道阻且長的問題。

  其二,國力太弱,具體來講就是人口太少,生產力嚴重不足。據《晉書》和《通典》記載,劉備稱帝的章武元年(公元221年),蜀漢的編戶人口僅九十萬;而據《三國志·後主傳》注引《蜀記》,直到蜀漢滅國的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其編戶人口也才九十四萬。

  本書首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也就是說,在蜀漢立國的四十餘年中,其編戶總人口才增長了區區四萬,人口繁衍幾乎處於停滯狀態。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顯然是連年北伐、征戰不止,使青壯年男性被大量消耗於戰爭中,並導致男女比例失衡,從而極大制約了人口的自然增長。

  而人口的不足,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的嚴重不足,也勢必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造成糧食和物資的短缺。

  顯而易見,上述二者,一直是籠罩在蜀漢頭上的兩大宿命般的夢魘,註定無法擺脫,也註定要與蜀漢帝國相始終。

  從這個意義上說,不論是諸葛亮的北伐,還是姜維的北伐,基本上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饒是如此,諸葛亮和姜維卻仍前赴後繼地進行了一次又一次北伐。說到底,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好戰,更非當時及後世不少人所詬病的「窮兵黷武」,而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無奈之舉。

  弱國的生存真相,有時候跟現實生活中的弱勢群體是很像的——為擺脫困境所作的種種努力,非但無法改變命運,反而使其更深地困於其中。

  這樣的惡性循環,是弱勢者的困局,是蜀漢的困局,也是諸葛亮和姜維的困局。

  蜀漢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曹魏正元二年)七月,剛剛回朝休整了半年多的姜維,在朝會上又提議出兵。征西大將軍張翼強烈反對,說:「國家弱小,民眾疲敝,不應窮兵黷武。」

  可姜維根本不聽,仍執意出兵,且命張翼和車騎將軍夏侯霸跟他一道出征。

  同年八月,姜維率數萬人進至枹罕(治今甘肅臨夏市),再度把兵鋒指向狄道。

  當時,魏國在西線的主帥郭淮已病故,由陳泰繼任征西將軍,駐守陳倉。得到戰報後,陳泰立刻命雍州刺史王經進駐狄道,阻遏蜀軍;同時要求王經,必須等到他率援軍抵達,再從東、西兩面同時出擊,夾攻蜀軍。

  可是,王經立功心切,沒有遵照陳泰的計劃入駐狄道,而是前趨至洮水(今洮河),與蜀軍前鋒打了一場小規模遭遇戰。結果,魏軍失利。王經遇挫,非但不退,反而率部強行渡過洮水,一心想跟蜀軍主力決戰。

  陳泰聞報,意識到情況不妙,趕緊加快了行軍速度。

  然而,未及等到援軍到達,王經所部就與姜維主力在洮水西岸展開了會戰。結果,魏軍大敗,被殺一萬餘人,大部逃散,王經僅率殘部一萬餘人退守狄道。

  這是姜維多次北伐以來取得的第一場大勝,不由信心倍增,準備乘勝北上,進圍狄道。可本來就反對出戰的張翼當頭給他澆了一盆冷水,說:「適可而止吧,不要再前進了。再打下去,說不定這樁大功就毀了,豈不是畫蛇添足?」

  姜維聞言大怒,仍按原計劃北上,將狄道團團包圍。

  八月底,魏國朝廷得知前線失利,連忙把不久前調到東線的鄧艾又調回西線,擢升他為安西將軍,與陳泰合力拒敵;同時,又命太尉司馬孚率大軍繼進,作為後援。

  此時,陳泰已率部進至隴西,距狄道僅二百餘里。

  可就在這時,麾下諸將卻生出了怯戰心理,對陳泰道:「王經剛剛戰敗,敵人士氣正盛,而我軍各部是剛剛從各地徵調而來,說是烏合之眾也不為過。將軍帶著這樣的部隊,在戰敗之後,迎戰新勝之敵,恐怕非敗不可。古人說:『蝮蛇螫手,壯士解腕。』《孫子兵法》也說:『兵有所不擊,地有所不守。』這是以小的損失為代價保全大局。而今之計,不如據險自守,一邊監視敵情,一邊靜待時機,等敵軍疲憊了,再救援狄道也不遲啊!」

  這些將領說得一套一套的,其實說白了就是八個字:擁兵自保,見死不救。

  假如魏國將帥都是這副德行,那麼姜維的北伐或許就有幾分勝算了。遺憾的是,陳泰跟他的前任郭淮一樣,都是能征善戰且毫無私心之人。所以,姜維的北伐,就註定是百戰艱辛而難以建功的。

  陳泰一眼就看穿了諸將在打什么小算盤,可也不戳破,而是耐心地跟他們擺事實講道理。他說:「姜維孤軍深入,就是希望跟我們在野外決戰,以求一戰獲取決定性的勝利。王經本應深溝高壘,挫其銳氣,如今卻與敵軍野戰,恰好落入敵人的圈套。王經既被擊敗,姜維的上策,應該是挾新勝之威,向東挺進,進占略陽(今甘肅秦安縣東北),奪取那裡的存糧,然後招納羌胡,東爭關隴,那我們的麻煩就大了。

  「然而,姜維沒有這麼做,而是屯兵于堅城之下,把原本士氣高昂的將士投入艱難的攻城戰中,這就令戰場的主動權轉到了我們手上。兵書上說,製造攻城的撞車、土山等,須三個月的時間。這對於孤軍深入的敵人,絕對是不利的。如今,姜維正是孤軍深入,糧草不繼,我軍若迅速前進,所謂迅雷不及掩耳,定可破敵。姜維的面前是堅城,背後是洮水,我軍只要占領高地,據守險要,便可遏其咽喉,到時候敵人必定不戰而走。」

  說服眾人後,陳泰隨即率部進發,越過高城嶺(今甘肅渭源縣西),於深夜時分,悄悄搶占狄道東南面的高地。然後,陳泰命部眾遍舉烽火,鼓角齊鳴。困守城中的王經部眾一看救兵來了,頓時士氣大振。

  姜維沒有料到魏國的援軍會來得這麼快,為了避免被敵人前後夾擊,只好命部眾掉轉方向,沿著山麓對敵軍高地發起強攻。可面對居高臨下的魏軍,蜀軍的攻勢屢屢受挫,不得不退了下來。

  接著,陳泰又故布疑兵,揚言要切斷蜀軍的退路。

  姜維得到情報,大為恐懼。

  九月二十五日,姜維被迫拔營而走,退守鍾提(今甘肅臨洮縣南),狄道之圍遂解。

  王經見到陳泰後,頗感愧疚,長嘆道:「城中的糧食堅持不了十天了,要不是將軍來得快,舉城軍民必遭屠戮,國土也將淪陷啊!」

  陳泰沒有怪罪他,而是安撫慰勞其部將士,繼而調遣部眾換防,並加固了城防工事,然後才帶著主力進駐上邽。

  得知陳泰擊退了姜維,救了王經及其部眾一萬餘人,司馬昭十分嘉許,對左右道:「陳將軍沉著勇敢,遇事有判斷力,承擔著封疆重任,拯救了即將陷落的城池,卻不求朝廷增兵,更不虛報軍情,是因為他有克敵制勝的決心和能力。我朝的都督、大將,難道不該都像他這樣嗎?」

  蜀漢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曹魏正元三年)正月,姜維因洮西之戰大破魏軍之功,進位大將軍。

  雖然姜維早在費禕遇刺身亡後便成了蜀漢軍方的一號人物,但正式執掌大權卻是從此刻開始的。

  不過,由於姜維常年在外征戰,所以對中樞的掌控力,還是遠遠不如前任大將軍蔣琬和費禕,更不能與丞相諸葛亮相提並論。

  姜維退守鍾提後,魏軍將領們普遍認為蜀軍已經力竭,不會再發動攻勢了。只有安西將軍鄧艾持不同看法,並從五個方面對魏、蜀雙方的現狀進行了分析。他說:

  「洮西之戰,我軍的損失不小,其結果是士卒疲憊,倉廩空虛,百姓流離失所,所以,他們有乘勝進攻的鬥志,而我們卻士氣不振,此其一。

  「蜀軍的將領和士兵,互相了解信任,而我軍的部眾是剛剛從各地調集的,且武器裝備也沒能完全補充,此其二。

  「他們可以利用艦船行進(鍾提附近有黑龍河、永寧河,可逆水而上),我們只能在陸地上行軍,勞逸程度大不相同,此其三。

  「我軍在狄道、隴西、南安、祁山四地都要部署防禦,兵力分散,而敵人卻可以集中兵力,專攻一點,此其四。

  「從南安、隴西出發,沿途可以徵收羌人的糧食;若是直趨祁山,那一帶更有熟麥千頃可供蜀軍收割,此其五。」

  最後,鄧艾得出結論:「賊有黠計,其來必矣!」(《資治通鑑·魏紀九》)

  姜維狡黠,一定會來進攻!

  不出鄧艾所料,這一年七月,姜維果然率部東進,兵鋒直指祁山。可他很快便接到情報,得知鄧艾早有防備,於是捨棄祁山,回軍董亭(今甘肅武山縣南),準備轉攻南安。

  然而姜維萬萬沒想到,神出鬼沒的鄧艾不知何時已經搶占了董亭附近的武城山(今甘肅武山縣西南),正橫亘在他的必經之路上。

  姜維發現去路遇阻後,不得不針對幾處險要之地,命部眾與魏軍展開爭奪戰。但魏軍占據了有利地形,蜀軍屢攻不克。姜維沒辦法,只能再度改弦易轍,連夜渡過渭水,沿著武城山東進,準備轉攻陳泰駐守的上邽。

  為了確保這次行動的順利,姜維決定採取「分進合擊」的戰術,由自己率領主力,另派大將胡濟率領一部,兵分兩路,並約定在同一時間進圍上邽。

  可計劃還是趕不上變化。當姜維親率主力行至上邽西南面的段谷時,鄧艾竟然從背後追上了他,並立刻發起了攻擊。而胡濟所部不知何故,並未按時抵達戰場。姜維只能掉頭迎戰,結果大敗,「士卒星散,死者甚眾」。

  姜維率殘部拼死突圍,此次北伐再度以失敗告終。

  剛剛因洮西之戰的勝利而建立起來的功勳和威望,轉眼就煙消雲散了。經此大敗,朝野上下對姜維充滿了怨言——「眾庶由是怨(左讀右言)」(《三國志·姜維傳》)。

  這個先勝後敗的慘澹結局,其實早在去年就已經被那個厭戰的張翼說中了:「不宜復進,或毀此大功,為蛇畫足。」(《資治通鑑·魏紀九》)

  不知此刻的姜維,是該罵張翼「烏鴉嘴」,還是該佩服他的先見之明呢?

  姜維回朝後,引咎辭去了大將軍之職。劉禪為了平息眾怒,只好將他貶為後將軍,然後「行大將軍事」,即降級處理,但實權仍在。

  《三國演義》曾經把諸葛亮塑造為周瑜的克星,故有基於虛構而衍生的「既生瑜,何生亮」之說;而在真實的三國後期歷史中,我們發現,鄧艾才真正是姜維的克星,所以姜維完全有理由感嘆——「既生維,何生艾!」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