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與遼東:一場跨越海洋的恩怨
2024-09-26 04:09:48
作者: 王覺仁
當西邊的蜀漢與曹魏打得頭破血流時,東邊的孫權也沒有閒著。
孫權經略夷洲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但並未就此放棄海洋戰略。他決定往北面開拓一條海上航線,繞過魏國,與北方沿海的一個割據政權建立外交關係。
這個割據政權,就是遼東。
遼東名義上歸屬曹魏,實則一直是獨立王國。從公孫度、公孫康到公孫淵,祖孫三代基本上都以遼東王自居,儼然就是土皇帝,對曹魏毫無臣服之心,更無忠誠度可言。曹魏對此當然很不樂意,無奈長年與蜀漢、東吳交戰,實在騰不出手來收拾遼東,只能對其採取羈縻政策。所以當公孫淵上位時,曹叡就連忙下詔,拜其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眼下,孫權之所以要籠絡遼東,一來是出於遠交近攻的戰略需要,利用它來牽制曹魏,二來是想從遼東獲取東吳緊缺的軍用物資——戰馬。
東吳嘉禾元年(公元232年,曹魏太和六年)三月,孫權派遣將軍周賀、校尉裴潛渡海北上,前往遼東拜會公孫淵,並與其洽談購買戰馬的事宜。
遼東、幽州一帶自古便是盛產良馬的地區,所以才有兩漢的「幽州突騎」和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名聞天下。既然擁有豐富的戰馬資源,公孫淵當然樂得跟孫權做這筆買賣。雙方很快達成交易,並就此建立了友好的外交關係。
在古代,戰馬交易的性質無異於今天的軍火貿易,而公孫淵居然背著魏國,跟孫權搞起了這種勾當,魏明帝曹叡怎麼能忍?
曹叡十分憤怒,立刻下令討伐遼東,命汝南(治今河南息縣)太守田豫從海路北上、幽州刺史王雄從陸路東進,打算好好教訓一下公孫淵。
可是,遼東是公孫家祖孫經營了三代的地方,其邊境線上的城池就算不是固若金湯,至少也是易守難攻。魏國倉促出兵,又豈能討得著便宜?
時任散騎常侍的蔣濟連忙勸諫,說:「但凡沒有重大威脅的敵人,以及尚未公開反叛的屬國,都不宜輕易討伐。因為若不能將其制服,等於是迫使他們起來反抗。常言道:『虎狼當路,不治狐狸。』先剷除大害,小害就會自行消亡。而今,遼東已歸附多年,經常納貢,朝臣對其也是普遍認可的。就算我們一舉將遼東征服,其人口不足以使我國更強大,其財產也不足以使我國更富足;可萬一失利,便與其結下了仇恨,且有損朝廷的信譽。」
蔣濟的意思說白了就是:雖然遼東這個小弟不太聽話,但做老大的還是要設法安撫,不能說打就打,因為身為老大,打贏了是勝之不武,打輸了更是顏面掃地,何必呢?
可曹叡正在氣頭上,根本聽不進去,於是魏軍如期出征。
結果,魏國水、陸兩路大軍都遭遇了頑強抵抗,沒有取得任何戰果。曹叡悔不當初,只好下令撤軍。
這時,圓滿完成使命的東吳使臣周賀、裴潛,正率領艦隊,滿載著從遼東購得的戰馬,高高興興地揚帆南下。
二人並不知道,死神就在前面不遠的一個地方等著他們。
這個地方,叫作成山,現在的名字叫成山角,位於山東半島的最東端,也是我國陸海交接處的最東端,所以又稱「天盡頭」。此處三面環海,一面接陸,看上去就像是從陸地往海里伸出了一隻腳。
要命的是,這隻「腳」正好橫在東吳艦隊南下的必經之路上。
更要命的是,此時正值冬季,海上風急浪高,東吳艦隊只能貼著海岸線航行,且風浪太大時,必須在此暫避。
最要命的是,出師不利的田豫預料東吳艦隊很可能在此避風,為了將功補過,便率部埋伏在了成山,專門恭候東吳使團的到來。
於是,後面發生的事情就不言而喻了,東吳艦隊行經此處時,果然遭遇風暴,被迫靠岸,然後田豫突然殺出,全殲了這支東吳使團,順帶把東吳的船隻和馬匹也全都「笑納」了。
東吳與遼東的第一次勾搭,就這樣被曹魏給攪黃了。
公孫淵在這次交易中雖然沒什麼損失,但畢竟讓曹魏給打了,心裡很不爽,索性不認曹魏這個老大了,決定改換門庭,認孫權當老大。
東吳嘉禾二年(公元233年,曹魏青龍元年)二月,公孫淵派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孫綜渡海南下,來到建業(今江蘇南京市,此時孫權已遷都於此),正式向東吳奉表稱臣。
孫權頓時大喜過望。
想當年他迫於形勢,不得不向曹魏稱臣,心裡別提有多憋屈了,如今時移勢易,輪到曹魏的小弟來向他稱臣了,孫權自然有一種揚眉吐氣之感。
為了體現「皇恩浩蕩」,孫權命人準備了一大堆「金寶珍貨」作為贈禮,並準備派遣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率一萬名士兵護送宿、孫二人回遼東。然後,孫權覺得這樣還是不足以表達自己對公孫淵的恩寵,於是打算封他為「燕王」,並賜予人臣最高的禮遇——加九錫。
這下子,東吳的文武百官可全都不答應了。
雖說老闆你新收了小弟,喜悅之情可以理解,但出手如此闊綽,還把公孫淵捧到這個程度,未免有些過頭了吧?你讓我們這些鞍前馬後跟隨你多年的老同志作何感想?
以丞相顧雍為首的百官紛紛勸諫,說:「公孫淵這個人不可輕信,更不可過分恩寵,派兵護送使節回去就夠了,大可不必封王又加九錫。」
可是,孫權心意已決,不為所動。
百官沒轍,只好把離休老幹部張昭同志請了出來。張昭一到,便苦口婆心地勸孫權說:「公孫淵是因為背叛了魏國,擔心被討伐,才不遠千里前來求援,壓根不是真心稱臣。要是他哪天改變主意,又倒向魏國,那咱們派去的使臣就回不來了。到時候,豈不是讓天下人看笑話?!」
這話算是說到點子上了,但說話的方式不夠婉轉,明顯傷害到老闆的自尊心了。
孫權本來就是想過一把天子澤被四海的癮,現在你戳穿了公孫淵的動機,就等於說孫權被人家騙了,相當於否定了老闆的智商,試問天底下有哪個老闆受得了這個?
孫權強忍怒火,一再解釋自己這麼做的理由,卻被張昭一一駁斥。君臣二人就這樣當著百官的面,吵得面紅耳赤,卻誰也說服不了誰。
孫權忍無可忍,一把握住腰間佩刀,厲聲道:「吳國士人,入宮參拜的是朕,出宮參拜的則是你,朕對你的尊重已到極限,而你卻總是當眾頂撞,朕實在擔心哪天忍不住,會做出本來不想做的事情!」
意思明擺著——你這老傢伙要是再嘰嘰歪歪不知好歹,我就把你一刀砍了!
張昭渾身一震,凝視了孫權許久,才黯然道:「臣之所以明知道陛下不會採納臣之所言,還要竭盡忠心,只因太后臨終之際,把老臣召到榻前,留下遺詔,命老臣輔佐陛下。當初那些話,至今言猶在耳啊!」
說完,張昭頓時老淚縱橫。
這張悲情牌一打,剛才還嚷嚷著要殺人的孫權立馬無語了。
沒辦法,皇帝再大,也是太后生的。你要是敢違背太后遺命,那就是不孝;若膽敢誅殺太后(包括孫策)指定的顧命大臣,那就是大不孝!
孫權無可奈何,只好恨恨地把佩刀擲在地上,然後眼淚也跟著掉了下來。
不就是哭嗎?誰不會?
一個是年近八旬的老臣,一個是年過半百的皇帝,兩個老男人就這樣相對而泣,用眼淚進行無聲的對峙,場面別提有多尷尬了。
當天的廷議就這樣不歡而散了。事後,孫權依舊一意孤行,命張彌等人率部護送遼東使者回去,同時送過去的,當然還有「燕王」的冠冕、加九錫的物品,以及一大堆奇珍異寶。
張昭見皇帝把他的諫言全當耳旁風,憤而閉門不出,隨後再也不肯踏入宮門半步,就算例行朝會也不參加。孫權看這老傢伙耍起了性子,也不甘示弱,馬上命人用泥土把張昭家的大門給封死了。
你不是不想出門嗎?好,我幫你,從今往後你都別出門了,你們全家都別出門!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幾乎就是一場鬧劇了。東吳帝國這兩個身份最尊、地位最高的老男人一耍起小孩子脾氣,可把朝野上下的這群圍觀群眾看傻了。
張昭一看皇帝把他們家大門封了,索性做得更絕——命下人在大門後面又生生砌起了一道牆。
你敢堵門,我就敢砌牆,看誰比誰狠!
這情景,活像街上兩個小流氓打架,一個威脅對方說要一板磚拍死他,結果對方二話不說,拿起刀就往自己大腿扎了下去。
很明顯,後者更狠。不過,咱們作為一千多年後看熱鬧的群眾,也不必急著喝彩,更不必替張昭擔心,因為老張他們家大著呢,除了大門還有邊門後門好幾個,出入根本不成問題。所以,他這個砌牆之舉,就是故意跟皇帝叫板抬槓而已,對自己並無損害。
正當這場鬧劇愈演愈烈之時,從遼東突然傳回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公孫淵悍然斬殺東吳使臣張彌、許晏、賀達,還把三人的首級拱手送給了曹魏!
孫權聞報,如遭雷擊,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公孫淵這小子到底在玩什麼?
孫權暴怒不已,忍不住破口大罵:「朕活了五十多年,世上再艱難困苦的事情,全都經歷過,沒想到竟會被這個鼠輩玩弄,真是令人氣涌如山。朕要是不親手砍下這個鼠輩的腦袋扔海里去,有何顏面當這個皇帝?就算付出再大的代價,朕也無憾!」
公孫淵這傢伙,本質上就是個鼠目寸光的小人,一切行為都是從眼前利益出發,既沒有深謀遠慮的戰略思維,也毫無誠信守諾的道德底線。
他當初跟孫權做生意,只是為了賺錢,壓根沒有「遠交近攻」的想法。接著,他被曹魏攻打,就趕緊認孫權當老大,目的也無非是張昭說的,找個強大的外援而已。最後,當孫權又是冊封又是送禮,還派出一萬名士兵到達遼東的時候,公孫淵的小算盤立馬又打得嘩嘩響了。在他看來,曹魏近,東吳遠,若真的跟曹魏徹底決裂,引發全面戰爭,東吳不見得能幫上忙。所以,要想坐穩土皇帝的位子,終究還是不能與曹魏為敵,必須修復關係。那麼,該怎麼做,才能重新認曹魏當老大呢?
答案就擺在眼前——三個東吳使臣的頭顱。
只要把這三顆腦袋送到洛陽,便足以彰顯他的誠意,曹魏定然會既往不咎。此外,殺了這三人,還能得到一個眼皮底下的好處,就是可以吞併他們麾下這支一萬人的軍隊。
有這麼多好處,公孫淵憑什麼不跟東吳翻臉呢?
果然不出公孫淵所料,當魏明帝曹叡見到那三個東吳使臣的首級後,龍顏大悅,立刻跟遼東冰釋前嫌,旋即下詔拜公孫淵為大司馬,並封樂浪公。
就這樣,孫權費盡心機想要籠絡遼東,結果卻被啪啪打臉,不但損失了大臣、士兵、戰船、金錢,更大大折損了他這個東吳皇帝的顏面。
所以,孫權發誓要親手砍下公孫淵的狗頭,為此不惜一切代價,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遺憾的是,他的想法並不現實。因為東吳與遼東之間隔著曹魏,此外就是一片兇險難測的茫茫大海,若是執意從海路進攻遼東,有幾分勝算暫且不說,曹魏定然會趁機大舉南下。到時候,東吳有這個國力同時在海、陸兩個戰場與遼東、曹魏開戰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此外,倘若孫權真的登上戰船,從海上御駕親征,那麼指不定一場風暴襲來,就會讓他葬身海底了,都無須等到曹魏出手。試問,如此大的風險,真的值得孫權去冒嗎?
當時陸遜駐守在武昌,聽說孫權因公孫淵之事氣得快失去理智了,趕緊上疏,對孫權進行了勸諫。
當然,勸諫是一門藝術,不能誰都跟張昭似的,只顧說理不顧領導感受。陸遜就很善於拿捏其中的分寸。他先是吹捧了孫權一番,說陛下英明神武,當年破曹操於烏林,擒關羽於荊州,敗劉備於西陵,把這三個「當世雄傑」都打得找不著北,可見陛下天威所至,那真叫一個望風披靡啊!
對於自尊心嚴重受傷的孫權來講,此時幫他回憶一下過去的豐功偉績是十分必要的,所以陸遜毫不吝嗇溢美之詞。
一番肉麻的吹捧之後,陸遜才開始跟領導講道理,說小不忍則亂大謀,您堂堂萬乘之尊,怎麼能渡海遠征呢?那不是違背「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古訓了嗎?眼下魏國才是最重要的敵人,若是打敗了魏國,則遼東不討自平,何必勞師動眾去討伐呢?
隨後,大臣薛綜、陸瑁等人也紛紛上疏勸諫。
孫權一開始還不肯聽從,後來氣慢慢消了,理智也漸漸恢復了,才悻悻然收回成命。
然後,孫權不禁想起了張昭,看來薑還是老的辣啊!當初要是聽人家老同志的正確意見,何至於被公孫淵這個渾蛋玩得這麼慘呢?
為了表達自己的歉意,孫權屢屢派人前去慰問張昭,希望他能入宮,與自己和解。不料,人家老同志的氣還沒消,愣是說自己病得很重,連床都下不來,更別提進宮了。
孫權沒辦法,只好放下皇帝的架子,親自前去拜訪。在孫權看來,我做領導的都已經紆尊降貴了,你這位老同志總該給點面子吧?
可他萬萬沒想到,侍從宦官在門外(張宅主門被封,此處應是邊門)叫了半天,裡面居然只扔出來一句話,說老人家病重,不便會客,然後依舊大門緊閉。
好傢夥,居然敢讓皇帝吃閉門羹?你這老頭倔得有點過分了吧!
孫權惱羞成怒,立刻命人放火燒門,打算把張昭逼出來。可是,眼見大火熊熊燃起,張昭卻始終不肯露面。
這下孫權可不好收場了。若是任由大火這麼燒下去,不但張宅很可能付之一炬,左鄰右舍恐怕都得跟著遭殃。孫權無奈,只好又命人把火撲滅了。
折騰了大半天,皇帝就像是在演一場無人捧場的獨角戲,要多尷尬有多尷尬。
當然,這回孫權絕不氣餒。他打定主意要跟張昭耗下去,看誰耗得過誰。又過了許久,張昭擺足了架子、出夠了氣,才在幾個兒子的攙扶下,慢慢悠悠地出來見駕。孫權大喜,連忙恭恭敬敬地把老同志扶上天子車駕,然後直入皇宮。
進宮後,孫權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評,連連跟張昭賠不是。張昭這才原諒了皇帝,答應繼續當朝廷顧問,也會按時參加之後的朝會。
孫權與張昭這場戲劇化的「君臣博弈」,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少見的。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皇帝都是高高在上、說一不二的,臣子自然也是卑躬屈膝、唯唯諾諾的,可孫權和張昭的上述言行卻屢屢出乎我們的意料,打破了我們的固有認知。
在這裡,皇帝放下了權力的傲慢,臣子挺起了做人的脊樑,君臣尊卑消失不見,等級的藩籬也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是兩個卸下面具的人,彼此用真性情在碰撞,不為別的,只為碰撞出一個是非曲直。
在我們所了解的權力場上,通常是官大一級壓死人,很少有領導願意主動認錯的,更何況還是九五之尊的皇帝?所以,孫權在這件事上的表現,不僅令人敬佩,而且真實、接地氣,甚至顯得有點可愛;就連脾氣執拗的老臣張昭,一再跟皇帝抬槓慪氣,似乎也不讓人討厭,只讓人覺得這個老頭還挺好玩。
孫權稱帝後,經略夷洲無功而返,從海路與遼東打交道更是遭遇重挫,隨後便漸漸失去了探索海洋、利用海洋的熱情,從此也再無船隊出海的舉措。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孫權卻無疑是古代少有的既重視海洋,又具有冒險精神的一位皇帝。僅憑這一點,孫權就遠遠超越了他所屬的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孫權的探索雖然失敗了,但雖敗猶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