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三國不演義(全三冊)> 火燒赤壁,曹操慘敗

火燒赤壁,曹操慘敗

2024-09-26 04:07:52 作者: 王覺仁

  周瑜率部在樊口稍作休整之後,便與劉備合兵一處,繼續溯江西上。與此同時,曹操也率領大軍從江陵浩浩蕩蕩地順流東下了。

  當龐大的艦隊在寬闊的江面上疾速前行,高懸的旌旗迎著大風獵獵招展時,曹操立在主艦的船頭,望著兩岸連綿起伏的群山不斷向身後退去,這幅壯美的景致一定會令他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而深深隱藏在梟雄軀殼下的那顆詩人的靈魂,一定也會在此刻躁動不安,仿佛沉睡了一整個冬天的野獸瞬間甦醒了過來。

  有一種說法,認為曹操那首享譽後世的《短歌行》,就是在這時候寫下的。我願意相信這種說法。蘇軾在《前赤壁賦》中寫道:「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可見他也是這麼認為的。

  建安十三年冬天的這場東征,在曹操眼中,幾乎可以確定就是一場定鼎天下之戰了。因為在當時的天下,還有實力和勇氣敢跟曹操對決的,也就只有孫權和劉備了。可他們的抵抗在此刻的曹操看來,卻註定是螳臂當車、蚍蜉撼樹——只要在這一戰中把他們一舉殲滅,天下便唾手可得!

  一旦九州復歸一統,四海從此太平,那我曹孟德接下來要做什麼呢?我還能做什麼呢?

  即將到來的人生巔峰,以及巔峰過後必然會有的巨大空虛,就這樣如影隨形地在曹操心中開始了一場華麗的預演。

  當梟雄的萬丈豪情與詩人的多愁善感在這一刻激烈碰撞,一首雄渾壯闊又沉鬱蒼涼的千古絕唱,就像地底下洶湧奔流的岩漿一樣不可遏止地噴涌而出。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最後總結全篇的四個字「天下歸心」,無疑是曹操在赤壁之戰前夜最真實的內心寫照。

  當然,此刻獻帝劉協還在位,所以曹操必須在這氣吞山河的四個字前面,再加上一個政治正確的修飾語:「周公吐哺」。

  就算我統一了天下,那也是幫大漢朝廷統一的。你們別擔心,我曹孟德只想做周公,不想做王莽,我是不會篡漢自立的。

  作為一個一心想要「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短歌行·其二》)的絕世梟雄,會以周公的功業為滿足嗎?僅僅是輔佐皇帝安定天下,就會企及他心目中的人生巔峰嗎?

  不可能。如果即將打響的這場赤壁之戰最後以曹操全勝而告終的話,那麼想必用不了幾年,獻帝劉協一定會提前退位去當那個可憐的「山陽郡公」,而曹操也一定會登基御極、君臨天下,用不著等若干年後才由曹丕來給他追尊一個「魏武帝」。

  他在詩中表達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不就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意思嗎?有著如此雄心的人,又怎麼可能在誘人的皇帝寶座面前戛然而止、功虧一簣呢?

  所謂「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中的「憂思」,絕不是普通的煩惱,而是一種人世間無藥可解的巨大憂愁,是一種獨孤求敗般的「無敵是多麼寂寞」。而只有當上皇帝,走到這個世間的絕對巔峰,才有資格享受這種孤家寡人獨有的空虛與寂寞。

  倘若只是做周公的話,何來此憂呢?正所謂「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整天輔佐朝政忙都忙死了,哪還有閒情逸緻「對酒當歌」,然後苦思冥想「人生幾何」?

  顯而易見,曹操是提前模擬了登基稱帝之後的心境。也就是說,當他獲得了這個世間最終極的成功之後,必然要面對一個更大也更難解決的問題,即人生的終極意義是什麼?

  就像亞歷山大征服了波斯之後,因沒有了對手而驀然生出一種巨大的空虛一樣,歷史上很多偉人歷經千辛萬苦邁上巔峰後,都逃不過這種宿命般的空虛感。

  人生的終極意義,是不可能靠征服世界來獲取的。曹操的身體裡住著一個敏感又睿智的詩人,所以他很清楚這一點。

  既如此,那又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無解。

  除非你走上哲學或宗教之路,否則這個問題是無解的。至於詩人,倒還是有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

  何以解憂?

  唯有杜康。

  是的,作為詩人,沒有什麼問題是不能用一壺酒來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兩壺。

  曹操在東征的艦船上,究竟喝了幾壺酒,我們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這一刻,周瑜和劉備正千里迢迢地準備來終結他的「憂思」——

  醒醒,孟德兄,天下還沒統一呢,你也還沒當皇帝呢,哪來那麼多空虛與寂寞?雖說未雨綢繆是一種好習慣,可仗還沒打就在那兒感慨「無敵是多麼寂寞」,未免有點矯情了。

  建安十三年十一月,曹操大軍的前鋒,與孫劉聯軍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猝然遭遇。雙方立即開打。令曹操大感意外的是,他的部眾剛一接戰便失利了。曹操立刻下令撤到北岸,將所有戰船停靠在烏林(今湖北洪湖市東北),同時傳令沿北岸行軍的陸軍到此會合。

  孫劉聯軍則據守於南岸的赤壁,與烏林隔江相對。

  曹軍不是很猛嗎?怎麼一場小小的遭遇戰就掉鏈子了?

  沒辦法,正如周瑜之前預料的一樣,曹軍都是北方人,水土不服,在行軍途中染上了瘟疫,且疫情很快就在軍中擴散了開來。好多將士都四肢無力、東倒西歪,還打什麼仗?

  其次,諸葛亮也事先跟孫權分析過了,曹軍不習水戰,只在鄴城的人工湖裡劃了幾天水,能頂什麼用?在顛簸不穩的船上能站穩、不暈船就算不錯了,還怎麼揮刀砍人?而劉表的水軍雖然被曹操招降,此次也參戰了,但也像諸葛亮說的那樣,人心不服,故而軍心不穩。而且,曹軍和劉表軍從未配合作戰,彼此間恐怕連人都來不及認識,在作戰中又如何相互協調?如何有效指揮?

  最後,水戰與陸戰最大的區別,就是人多勢眾根本發揮不出優勢。在陸地作戰,尤其是在曹軍習慣的中原地帶作戰,兵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向兩翼展開,然後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性和攻擊力。而在水中作戰,長江的江面寬度是有限的,不管你戰船和兵力再多,也只能排成一個長列魚貫而行。所以,真正接戰的只有前鋒,後面的頂多是擂鼓助威,咚咚咚一頓敲,再喊他幾嗓子。一旦前鋒潰退,船多反而會亂成一鍋粥,再加上曹軍將領毫無水戰經驗,所以陸戰的優勢在這裡全都變成了劣勢。

  初戰失利,曹操如果能夠冷靜下來,思考一下上述問題,及時調整戰略戰術,果斷「止損」,那就完全有可能避免後面的慘敗。

  遺憾的是,直到此刻,曹操的腦子依然是狂熱的。他顯然還沒有從「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美夢中清醒過來。

  他決定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打持久戰!

  時值寒冬,風高浪急,戰船顛簸,曹軍士兵們暈得找不著北,苦不堪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曹操想了個辦法——用鐵鏈把所有戰船都鎖在一起,這樣就穩如平地了。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曹操用這一招,成功地把自己的十餘萬部眾送進了地獄,也一舉粉碎了自己統一天下的夢想。

  當曹軍把全部戰船聯結成一個貌似堅固的水寨後,對岸有一個人忍不住笑了。

  他就是周瑜的部將黃蓋。

  黃蓋,字公覆,零陵郡泉陵縣(今湖南永州市)人,很早就追隨孫堅南征北戰,跟程普、韓當等人一樣,都是老戰友了。這些天,老黃沒事就在江邊轉悠,手搭涼棚眺望對岸,觀察敵情,尋找破綻。

  然後,他就看見了曹軍鎖定戰船的這一幕。

  憑藉多年的戰鬥經驗,黃蓋一看就知道——曹操完蛋了。因為曹軍此舉,已經不能叫破綻了,而應該叫尋死。

  當然,要想死得成,還得黃蓋助他們一臂之力。

  黃蓋立刻飛奔到了主帥周瑜的大帳中,報告了這一敵情,而且獻上了一個破敵之策。

  這個策略很簡單:火攻。

  周瑜當然知道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絕好機會,可問題是,江面開闊,一覽無餘,從南岸飛只鳥過去,說不定都會被射成刺蝟,又怎麼可能靠近對方,然後實施火攻呢?

  兩人絞盡腦汁想了半天,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詐降。

  事不宜遲,說干就干。黃蓋馬上寫了一封投降信,命可靠之人送到了對岸,然後直接遞到了曹操手上。

  我黃蓋受孫氏厚恩,身為將帥,在這邊的待遇是不錯的。然而,綜觀如今的天下大勢,以區區江東六郡的山野之人,要對抗中原的百萬之眾,實力懸殊,根本不是對手,這是天下人都看得見的。江東的文臣武將,不管聰不聰明,都知道打不過,唯獨周瑜和魯肅這兩個傢伙,偏狹自私,又蠢又壞,居然執迷不悟。我今日歸命曹公,是真心實意的。周瑜帶的這支部隊,其實很容易摧毀。到了交戰之日,我擔任前鋒,隨機應變,必能為曹公破敵。

  曹操這個人,向來疑心很重,見信後,當然不會立刻相信,為此特意召見了信使,仔仔細細、前前後後地盤問了一番。

  這個信使顯然是周瑜和黃蓋精心挑選之人,心理素質十分過硬,一番對答後,始終沒讓曹操看出任何破綻。

  最終,曹操信了。

  事實上,曹操之所以上當,與其說是黃蓋派來的人太會忽悠,還不如說是曹操打心眼裡樂意相信。

  因為黃蓋此舉,迎合了曹操此刻極端自負、目空一切的心態。說到底,曹操壓根就沒把孫權和劉備放在眼裡。他覺得江東此刻定然是人人自危,而黃蓋所言剛好符合了他的判斷,所以黃蓋投降這件事,實屬合情合理,完全在曹操的意料之中。

  就這樣,一向精明過人、足智多謀的曹孟德,最後還是被自己的盲目自信徹底蒙蔽了,從而完全喪失了警惕。他讓信使帶話給黃蓋,說:「黃蓋若是誠心歸順,我給他的爵祿賞賜,將遠超他此前得到的一切。」

  見曹操中計,周瑜和黃蓋立刻著手實施火攻計劃,命人挑選了十艘艨艟鬥艦,在船艙中塞滿蘆草和乾柴,然後澆上脂油,用帷幔包裹起來,最後又用纜繩在這十艘大船後面系上很多小快艇,周瑜將親率一批突擊隊員,藏身其中。

  至此,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這不是比喻,而是要真的等老天爺刮來東風。

  值得一提的是,按正史記載,這場赤壁之戰事前的所有準備工作,就是這些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設計的那些精彩橋段,通通是不存在的:既沒有蔣干盜書,周瑜以反間計矇騙曹操誅殺蔡瑁和張允,也沒有龐統獻計,勸曹操把所有戰船鎖在一起;既沒有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苦肉計,也沒有諸葛亮在南屏山上登壇作法、呼喚東風的鬼把戲;更沒有周瑜設計陷害諸葛亮,讓他在三天內造十萬支箭,而諸葛亮以過人的智慧「草船借箭」,令周瑜無可奈何,只能感嘆諸葛亮「神機妙算」……

  所有這些,均屬虛構。

  不過,歷史上倒的確有過一回「草船借箭」,只是主人公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事件發生的地點也不在赤壁,而在濡須口;發生的時間,則是在五年後。

  羅貫中太喜歡諸葛亮了,所以把別人的亮點全都移花接木地打在了他的身上,難怪惹來魯迅先生的那句著名吐槽:「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魯迅的吐槽,實屬一針見血。不過,羅老先生寫的畢竟是小說,好看才是王道,爽感勝過一切,我們也沒必要過於苛責。重要的是,把文學虛構和歷史事實適當釐清,不要將二者混為一談就可以了。

  言歸正傳。當周瑜和黃蓋準備好一切,接下來就看老天爺配不配合了。

  當時是大冬天,通常刮的都是西北風,若是風向不變,黃蓋放的火只能把自己烤熟,燒不到曹軍半根汗毛。

  幸運的是,幾天後,天氣忽然轉暖,老天爺居然在這天傍晚颳起了東南風。到了夜裡,風居然越刮越猛,真是天助我也!

  黃蓋立刻行動,率領那十艘艨艟鬥艦朝北岸駛了過去。周瑜則帶著突擊隊藏身在後面的快艇中。

  很快,船到江心,黃蓋命所有艦船全部升起風帆,然後舉起火把為號,並讓士兵們高聲大喊:「我們來投降啦!」

  北岸的曹軍士兵們一聽,紛紛從船艙里跑出來看熱鬧,還伸手指指點點,說「快看快看,那老傢伙來投降了」,估計都很享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快感。

  當艦船行駛到距離曹營二里開外的時候,黃蓋一聲令下,命部眾把十艘船全部點燃,然後所有人立刻棄船,跳入水中,爬上了後面的快艇。

  剎那之間,烈火熊熊燃起,映紅了江面,映紅了夜空,也映紅了曹軍士兵們因驚懼而睜大的瞳孔。

  這一刻,「火烈風猛,往船如箭」(《三國志·周瑜傳》注引《江表傳》)。當曹軍士兵們回過神來的時候,那十艘噴吐著烈焰的戰船已經像離弦之箭射了過來,轉眼便撞上了曹軍的「水寨」,然後迅速引燃了鎖在一起的曹軍戰船。

  風借火勢,火助風威。很快,大火不僅燒著了停靠在岸邊的戰船,還蔓延到了岸上的陸軍營寨。

  「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三國志·周瑜傳》)

  頃刻間,火焰漫天,曹軍的人馬或被燒死,或落水溺斃,死者不計其數。周瑜和黃蓋就在這時率領突擊隊沖了上來,對身陷「水深火熱」之中、已無力組織防禦的曹軍展開了屠殺……

  曹操做夢也沒有想到,這一仗居然打成了這個樣子!不,是仗還沒打,自己就被周瑜和黃蓋玩成了這個樣子。

  這一切發生得太快了,根本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

  在曹操的經驗中,仗可從來都不是這麼打的。再怎麼著,也得像官渡之戰那樣,兩軍擺開架勢,安營紮寨,你來我往,有攻有防,那才叫打仗啊!可誰能想到,周瑜這個年輕人居然不講武德呢!

  大勢已去,再怎麼怨天尤人都沒用了,曹操只能在大將曹仁、徐晃、樂進等人的護衛下,帶著倖存的部眾往江陵方向狼狽而逃……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