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曹還是降曹:孫權的抉擇
2024-09-26 04:07:49
作者: 王覺仁
孫權剛剛與諸葛亮達成合作協議,曹操的一紙戰書就順江東下,遞到了他的手上。戰書寫得簡潔明快,就兩句話:
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三國志·吳主傳》注引《江表傳》)
近來,奉天子之命討伐叛逆,大軍一南下,劉琮就投降了。現在,我將率領水軍八十萬,與孫將軍在江東一較高下。
有道是人狠話不多。雖然只有寥寥數語,但曹操的自負和驕矜之色、志在必得與勝券在握之態,以及對孫權的輕蔑和恐嚇之意,皆已躍然紙上。
曹操的意思明擺著:這場「會獵」,他就是獵人,而孫權就是獵物,要想活命,那就乖乖投降。
請記住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在此刻的曹操看來,平定江東已是水到渠成之事,而回頭去收拾益州的劉璋、漢中的張魯,更是如同探囊取物一般,所以,天下一統,已然指日可待!
至於兵敗當陽、狼狽逃竄到樊口的劉備,更是不被曹操放在眼裡。當時,曹操和麾下的人大都認為,劉備甚至都不需要他們動手,很可能會被孫權幹掉。他們的邏輯是——曹軍大兵壓境,孫權定然恐懼不安,為了自保,他只能用劉備的首級來向曹操示好。
此時的曹營之中,只有極少數人是清醒的,其中一個就是程昱。
他的判斷跟曹操等人恰好相反。在他看來,孫權非但不會殺劉備,反而很可能會與劉備聯手。為此,程昱向曹操進言道:「劉備素有英名,且他麾下的關羽、張飛皆有『萬人敵』之稱,孫權必定會利用他們來對抗丞相。一旦他們聯手,劉備便會藉助孫權來站穩腳跟、鞏固勢力。所以,不但孫權不會殺他,我們要殺劉備,恐怕也不容易。」
如果曹操能夠聽進程昱的意見,那他一定會暫緩出兵,先設法離間孫權和劉備,破壞「孫劉聯盟」,然後再穩紮穩打,逐步向東推進,尋找機會各個擊破。與此同時,其部眾也能得到休整和喘息的機會,從而克服水土不服、瘟疫流行的問題。倘若如此,那麼赤壁之戰的結局,乃至整個三國歷史的走向,或許就將徹底改寫了。
只可惜,此時的曹操根本聽不進去。
自從官渡之戰後,一連串的勝利早已讓曹操有些飄飄然了。此次南征荊州又如此順利,幾乎不費吹灰之力,更讓曹操生出了一種「天命在我」的絕對自信。因此,即便他相信孫權和劉備一定會聯手抵抗,也有信心把他們一塊兒收拾了!
驕兵必敗。這是一個常識,曹操比任何人都懂。可當一個人被勝利沖昏頭腦的時候,常識就會被忘記。而當一個人自以為天下無敵的時候,他最大的敵人,往往就是自己。
日後來看,曹操之所以會在赤壁之戰中遭受他這一生中最慘重的失敗,其根本原因,早在此刻便已露出了端倪。
接到曹操的戰書後,孫權內心的恐懼是可想而知的。
他立刻召集臣僚,把曹操這封牛皮烘烘的「恐嚇信」讓眾人傳閱了一遍。
結果怎麼樣?
史書在這裡用了非常傳神的六個字:「莫不響震失色。」(《三國志·吳主傳》注引《江表傳》)
我們可以腦補一下那個場景,眾人看完信,首先是嗡的一聲,發出了抑制不住的驚呼,緊接著就是唰地一下,一個個變得面無人色。
曹丞相的兵威和震懾力,於此可見一斑,也難怪曹操那麼自信。
首席謀士張昭率先發表了看法,然後眾人紛紛附和,總結起來,大致是這麼個意見:曹操是豺狼虎豹,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不動就以朝廷的名義發號施令,如今我們若是對抗,便是名不正、言不順。此外,我們唯一的屏障,就是長江。而今曹操拿下了荊州,又收降了劉表的水軍,艨艟戰艦數以千計。曹操順江東下,水陸並進,這便是占據了一半以上的長江天險,敵眾我寡、兵力懸殊,這也是明擺著的事實。所以,依我等愚見,出於大局考慮,不如迎接曹操,歸順朝廷。
袞袞諸公說了半天,其實也就一個字:降。
此時此刻,不難想見孫權內心的失望和憤怒。
這幫軟骨頭!平日高官厚祿養著你們,事到臨頭,卻無一人可為江東分憂,個個都想著改換門庭,去跪舔曹操,你們的節操何在,骨氣何在?!
當然,孫權只能在心裡吐槽,表面上是不好開罵的。
偌大的殿堂上,只有一個人從頭到尾不發一言。
他就是魯肅。
孫權陰沉著臉,目光從眾人臉上挨個兒掃過,然後默默地站了起來,上廁所去了。
他知道,魯肅憋了一肚子話想說,但在這大堂之上,是說不得的,所以君臣二人只能另外找個地方。
果然,孫權剛一進廁所,魯肅就跟了進來。
孫權一把抓住他的手,萬分焦急道:「你有什麼話要說?」
魯肅趕緊道:「方才眾人那些話,是成心要害將軍的,這些人根本不足以共謀大事。說難聽些,張昭他們可以降曹,我魯肅也可以降曹,唯獨將軍不能!何以言之呢?我降了曹操,他定會讓我回鄉,給個一官半職,再不濟也能當個『下曹從事』之類的幕僚官。到時候,牛車還是有得坐的,左右跟班也不會缺,只要跟那些高官多多結交,自可步步高升,日後也不失為州牧郡守。可將軍呢?你一旦降了曹操,又能在何處安身立命?願將軍早定大計,別聽那些人的餿主意。」
孫權苦笑,一聲長嘆:「他們的意見,讓我非常失望,而你的想法,正與我不謀而合。」
孫權不是劉琮那樣的軟蛋,更不是若干年後那個樂不思蜀的劉阿斗,要讓他把父兄艱苦創立的基業拱手讓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先把他殺了。
誠然,面對強大的曹操,恐懼和憂慮是在所難免的,孫權絕不會例外。但這恰恰是考驗勇氣、智慧和抗壓能力的時候。越是在這種險惡的局面下,越是要挺直脊樑,咬緊牙關,拿出全部的血性和力量去迎接挑戰。無論古今中外,這都是每一個成功創業者的必修課。
直面挑戰,是一件很苦、很累、很難的事情。如果說創業者在這方面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兩個字:硬扛。
舍此,別無他途。
要想輕鬆,趁早打工;想做老闆,就得扛住種種非人的折磨。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這就是做老闆的宿命。
就像魯肅說的,像張昭這些職業經理人,他們永遠是有選擇、有退路的,大不了就是換一個老闆、換一家公司而已,薪水和職位都不會比原來差,甚至還可能更好。可是,像孫權這種做老闆的,註定沒有退路可言,因為一旦失敗,就意味著人生的毀滅。
當然,毀滅不一定是肉體意義上的。正如劉琮和後來的劉禪一樣,企業被強行收購後,他們照樣可以過富家翁的日子。可從本質上講,他們都不是創業者,只是富二代而已。他們的人生意義本來就不在於創業,而是保有富貴、享受生活,所以企業沒了就沒了,他們反倒樂得輕鬆自在。可孫權不同。他不是富二代,而是創二代。父兄草創的基業,正是在他的手上實現鞏固和擴張的。對於有志氣的創二代而言,一旦企業破產倒閉,承受的便是雙重痛苦:既苦於自己的無能和失敗,又苦於辜負了創一代。
簡言之,如果孫權投降了曹操,其肉身或許可活,但精神卻註定會被打入煉獄。
這是無法承受的。
因此,他沒有退路,只能拼死一戰。
當時,周瑜奉命在外辦事,魯肅提醒孫權趕緊召回周瑜,共商大計。
眼下的江東集團,資歷最深、威望最高的元老就兩個,一個是張昭,還有一個就是周瑜。孫權知道周瑜一定是主戰的,所以一把他召回來,便又命張昭等人過來一起開會。其目的,就是要讓周瑜發出主戰的聲音,說出他想說而不便說的話。
周瑜心領神會,所以在會議上,他面對孫權的慷慨陳詞,其實是專門講給張昭這些投降派聽的。周瑜說:「曹操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將軍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又繼承了父兄之基業,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士眾精銳,英雄用命,當橫行天下,為漢室除殘去穢。如今,曹操自己上門送死,我們為何要降?請讓我為將軍進一步分析:其一,北方並未全部平定,馬超、韓遂又盤踞關中,這都是曹操的後背之患;其二,曹操捨棄鞍馬,改乘戰船,與我習於水戰的吳越爭鋒,這是自不量力;其三,眼下正值嚴冬,千里冰封,馬無草料,而曹操驅使北方部眾遠涉江河,水土不服,必生疾病。此三者,皆是用兵之大忌,曹操卻貿然行之。將軍生擒曹操,就在這一仗。我願領精兵數萬,進駐夏口,保證為將軍破敵!」
這番話說得慷慨激昂,擲地有聲。張昭等人無言以對,只能保持沉默。
孫權掃了眾人一眼,知道表態的時機已經成熟,便朗聲道:「曹操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只是顧忌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和我而已。如今,這些梟雄都沒了,只有我還在,我與曹賊勢不兩立。你主張迎戰,正合我意,你就是上天派來助我的!」
說到這裡,孫權霍然起身,拔出佩刀,狠狠地砍在面前的書案上,厲聲道:「諸位將吏,如果還有人敢再說一句投降曹操的,與此案同!」
張昭等人頓時噤若寒蟬,一個個大氣都不敢出。
很好,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孫權收刀入鞘,拂袖而去。
當天晚上,周瑜又單獨面見了孫權,提供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情報:曹操的真實兵力。
曹操號稱有水陸大軍共計八十萬,實際上有多少呢?
周瑜告訴孫權:「大夥只看見曹操在信中自稱有八十萬人,就都嚇壞了,沒有人願意進一步了解虛實,便紛紛主張投降,簡直不值一駁。事實上,我已經偵察過了,他這回帶來的中原部眾不過十五六萬,且早已疲憊不堪;另外招降的劉表水軍,頂多也就七八萬人,況且還軍心不穩。他這樣子,以疲憊之師統御軍心不穩的部眾,人數再多,也不足畏。我只要精兵五萬,便足以制敵,願將軍勿慮。」
孫權大感欣慰,拍了拍周瑜的後背,感慨道:「公瑾啊,卿之所言,甚合孤心。張昭他們,只顧自己的妻兒老小,暗藏私心,讓我非常失望,只有你和子敬(魯肅),跟我是一條心,這是上天派你們來輔佐我啊!只是,五萬精銳,倉促之間難以調集,我已選了精兵三萬,還有戰船、糧草及一應軍需物資,皆已齊備。你和子敬、程公(程普)先行出發,我會繼續集結各地部眾,儘量多運一些軍需糧秣,做你的後援。你在前線,若能取勝,那就什麼都解決了;萬一失利,就回來與我會師,我當與曹操決一死戰!」
隨後,孫權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黃蓋、韓當、呂范、呂蒙、甘寧、凌統等一干猛將,共領三萬精銳,溯江西上,迎戰曹操。
此時,身在樊口的劉備,早已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天天讓巡邏兵去江邊守望,盼星星盼月亮,就盼著孫權的救兵早日到來。
這一日,巡邏兵忽見東邊江面上旌旗招展、檣帆林立,立刻飛報劉備。劉備大喜過望,趕緊派人前去勞軍。可是,前去勞軍的人卻在周瑜那兒碰了個軟釘子。
周瑜安坐在主帥的戰艦上,一臉倨傲地對來人說:「軍令在身,不可擅離職守,可否請劉豫州屈尊移駕,前來會面?」
周瑜這麼做,顯然是不合規矩的。
從結盟的角度說,劉備是一方主公,周瑜只是另一方的大將,身份高低擺在那兒,豈能讓劉備來見他?此外,劉備曾任徐州牧、豫州牧、左將軍,文職相當於省部級領導,武職是高級武官,而周瑜的老闆孫權只是會稽太守、討虜將軍,文職屬市廳級幹部,武職只是雜號將軍。可見,連老闆孫權都比劉備低了好幾級,更不用說周瑜了。
然而,周瑜卻偏偏要來個尊卑顛倒,擺明了就是瞧不起劉備,故意讓他難堪。
你劉玄德頂著那麼多頭銜,又有什麼用呢?到頭來,還不是恓恓惶惶如一條喪家之犬?至於結盟,那只是名義上好聽,給你們留點顏面而已,事實上還不是你們有求於我們,請我們來救命的?既然如此,那我周公瑾憑什麼上岸去見你呢?識相的,就自己過來見。
這就是周瑜的潛台詞。
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劉備這邊,關羽和張飛一聽就炸毛了,說什麼也不讓他去。劉備苦笑道:「他想見我,那我就去見見唄。咱們現在倚仗人家,若是不去,就不是同盟該有的樣子了。」
隨後,劉備便乘坐一條小船,恭恭敬敬地來到了周瑜的旗艦上。
雙方寒暄了一下,劉備趕緊問:「不知此番帶了多少兵力前來?」
周瑜答:「三萬人。」
劉備有些失望,說:「可惜太少。」
周瑜說:「這就夠了,劉豫州且看我破敵吧。」
見他如此自信滿滿,劉備也不好再說什麼,便提議讓魯肅他們也過來,大夥討論一下禦敵之策。
周瑜又露出了倨傲的神色,說:「軍令在身,他恐怕也不宜擅離職守。你若想見子敬,可自己到他的船上去見。」
劉備又被噎了一下,只好稱讚周瑜治軍嚴明,自己深感慚愧云云,總之就是忍氣吞聲,絲毫不敢得罪周瑜。
史書記載的這一幕,把周瑜的盛氣凌人和劉備的委曲求全刻畫得相當到位。也許,羅貫中老先生就是看不慣周瑜的這種做派,想替劉備打抱不平,才在《三國演義》中把周瑜塑造成了一個嫉賢妒能、心胸狹窄之人,還虛構了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讓周瑜被自己的小肚雞腸和技不如人活活氣死,臨死前還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這種充滿了不甘和怨恨的遺言,可以說把周瑜黑得十分徹底。
毫無疑問,周瑜是讓羅貫中給污名化了。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周瑜,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
跟羅貫中塑造的「嫉賢妒能、心胸狹窄」相反,正史記載的周瑜,恰恰是「性度恢廓」「謙讓服人」,即性情豁達、度量恢宏,且為人謙讓,能夠以德服人。在《三國志·周瑜傳》注引《江表傳》中,記載了一則周瑜與程普交往的故事,便足以證明。
程普是孫堅的老部下,早年追隨孫堅討伐董卓,後來又輔佐孫策平定江東,是典型的「三朝元老」,所以自恃年長功高,一向瞧不上年紀輕輕的周瑜,經常當眾折辱他,但周瑜卻一貫謙讓,始終不曾計較。時間一長,連程普自己都過意不去了,對周瑜越來越佩服和敬重,遂主動與他結交,且逢人便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與周瑜交往,如飲美酒,不知不覺便醉了。
這顯然是極高的評價,尤其是出自昔日鄙視他的人之口,就更是難能可貴了。
從此,周瑜「謙讓服人」的胸襟和品德就被時人傳為美談。
不僅是美德受人稱道,周瑜身上還有很多閃光點,如顏值高,風度翩翩,音樂造詣一流(時人稱「曲有誤,周郎顧」),文武雙全,有勇有謀,對孫權忠貞不貳,在赤壁之戰中居功至偉,等等。
正因如此,後世的許多文人墨客都對周瑜讚譽有加。如詩仙李白有詩云:「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南宋范成大也有詩云:「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功跡巍巍齊北斗,聲名烈烈震東吳。」而最為膾炙人口的,莫過於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對周瑜的描寫和稱頌:「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值得一提的是,「羽扇綸巾」這個詞,本是蘇軾用來刻畫周瑜「儒將」風姿的,不料後來卻被羅貫中移花接木地套在了諸葛亮身上,從此幾乎成了諸葛亮的專用造型,實在讓人無語。尤其當我們聯想到,在羅貫中筆下,「羽扇綸巾」的諸葛亮在「談笑間」就氣死了周瑜,這樣的畫面就更諷刺了,只能說周瑜實在太冤。
既然歷史上真正的周瑜是性情寬厚、度量恢宏之人,那麼他為何會在劉備面前表現得那麼傲慢無禮呢?
原因很簡單,周瑜看得比一般人深遠。他很清楚,眼下劉備跟江東只是迫於曹操的威脅才聯手的,雙方的「蜜月期」註定不會長久。一旦危險過去,雙方遲早會為了爭奪荊州而刀兵相見。所以,在此刻的周瑜眼中,劉備與其說是盟友,不如說是潛在的對手。
既然如此,周瑜又何必跟劉備太客氣呢?
當然,周瑜性格中有自命不凡、恃才傲物的一面,這也是不可否認的。相比之下,劉備在這件事上表現出的隱忍、退讓和委曲求全,倒真有一些謙謙君子之風,也頗有成大事者忍辱負重、能屈能伸的風範。
不過,劉備終究是一個玩政治的。如果說,周瑜的傲慢在政治場上是一種不太老到的表現,那麼劉備的隱忍,從政治博弈的角度講,卻更像是一種老謀深算的城府和心機。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在此之後,劉備就做了兩個很有針對性的小動作。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這兩個小動作都不太厚道。
其一,劉備並不相信周瑜能以區區三萬人馬戰勝曹操,所以留了個後手,暗中把麾下的兩千精銳交給了關羽和張飛,命他們跟周瑜的主力拉開一段距離,讓這支部隊不受周瑜節制,以便保存實力,萬一情形不妙可隨時開溜。
這就是劉備詭譎的一面。
按理說,雙方聯手禦敵,都應該傾盡全力,尤其是劉備本來兵力就少,更應該全部拉到前線才對,可他還沒開戰就打起了保存實力的小算盤,顯然違背了結盟的規則和道義。
其二,赤壁之戰勝利後,劉備赴江東與孫權聚宴,席間趁左右無人,悄悄對孫權說了一句話:「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三國志·周瑜傳》注引《江表傳》)
周瑜文武雙全,是人中豪傑,看他的器宇和格局都十分遠大,恐怕不會長久地做你的臣子啊。
意思明擺著:像周瑜這麼厲害的人,怎麼會甘心打一輩子工呢?他遲早會造你孫權的反啊!
這個離間計,可以說陰損到家了。假如孫權是個沒主見的老闆,那劉備這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就足夠讓周瑜腦袋搬家了。
這就是權力角斗場的可怕之處,略施小計便可殺人於無形。劉備這麼幹,首先是因為江東有周瑜這麼厲害的人物,會極大阻礙他日後的霸業,所以借孫權之刀殺了周瑜,便是上上之策;其次,來而不往非禮也,之前在樊口受到周瑜那樣的羞辱,劉備自然得瞅准機會「回報」一下,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當然,上面這兩則記載,都出自裴松之所引的《江表傳》,並非出自陳壽的《三國志》。《江表傳》是西晉人虞溥所著,以記錄孫權這一方的史事為主,其立場難免帶有一定的傾向性,即偏向於正面描述孫權這一方的人物,而對於曹操、劉備這兩方的記錄,其真實性如何,現已無從考證,只能聊備一說。
所以,劉備到底乾沒幹過這兩件事,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作結論,還請讀者諸君自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