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三國不演義(全三冊)> 第二章 赤壁之戰--孫劉聯盟:諸葛亮的首秀之作

第二章 赤壁之戰--孫劉聯盟:諸葛亮的首秀之作

2024-09-26 04:07:45 作者: 王覺仁

  曹操率大軍一路南下,迅速占據了江陵。

  請記住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拿下這個戰略要地的同時,曹操也收降了此地的荊州水軍。接下來,向東可以順江而下,追剿劉備殘部,進而攻略江東;向西可以溯江而上,進取益州。至此,曹操幾乎是兵不血刃地占據了大半個荊州。南征的第一個戰略目標,已經圓滿達成。

  隨後,曹操開始大舉封賞,任命劉琮為青州刺史,並將他與蒯越、蔡瑁等十五人全部封侯,同時任命蒯越為光祿勛,韓嵩為大鴻臚,蔡瑁為從事中郎,其餘人等也各有任命。

  對劉琮而言,雖然老闆做不成了,但至少富貴可保,結局也不算太壞;而蒯越、蔡瑁等人對這個結果就更滿意了——職位更高,薪水更多,一應福利待遇也都有提升,可謂皆大歡喜;至於誰來當這個荊州的老闆,實在是無關緊要。

  原荊州大將文聘,也是在這時候投到了曹操麾下,被任命為江夏太守,日後成了威震一方的曹魏名將。

  面對荊州巨變,江東那邊自然不會毫無反應。

  早在劉表病卒的消息傳到江東時,魯肅便立刻向孫權建言,提出了「進據荊州,聯劉抗曹」的戰略。

  他說:「荊州與我方接壤,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富庶,若據而有之,此乃帝王之資也。如今劉表剛死,兩個兒子不和,軍中諸將各懷鬼胎。劉備是天下梟雄,早就跟曹操結了梁子,他寄居荊州,被劉表猜忌而無用武之地。如果劉備與劉表二子能齊心協力,那我們就跟他們和平共存,締結友好;倘若他們不能合作,那我們就另打主意,爭取把荊州拿下。現在,我請求前往荊州,以弔唁為由跟他們接觸,順便拜訪一下他們軍中的重要將領,同時說服劉備,讓他聯手劉表的部眾,共同對抗曹操,劉備必定欣然從命。若能達到這個目的,則荊州可保,天下可定。現在如不迅速前往,恐怕荊州就落入曹操之手了。」

  孫權贊同這個方略,命魯肅立刻出發。

  魯肅剛到夏口,便聽說曹操大軍已經進入荊州了。等他晝夜兼程,抵達南郡(江陵所在郡)時,又得到了劉琮降曹、劉備南撤的消息。

  形勢瞬息萬變,看來荊州是保不住了,而今之計,只能是趕緊找到劉備,勸他聯手抗曹。

  魯肅旋即北上,終於在劉備與關羽水軍會合之前找到了他。魯肅先是轉達了孫權的問候,然後雙方就目前的天下大勢深入交換了意見。一番必不可少的外交辭令後,魯肅終於對劉備提出了一個現實問題:接下來打算去哪兒?

  眼下的劉備,對自己的未來其實是完全蒙圈的。江陵肯定是不能去了,現在比較靠譜的落腳之處就是劉琦駐守的夏口。可是,在摸清魯肅的意圖之前,劉備也不想露出自己的底牌,便隨口道:「我跟蒼梧(治今廣西梧州市)太守吳巨是老朋友,打算去投靠他。」

  魯肅知道劉備是在試探,便不再兜圈子了,直言道:「我們孫將軍聰明仁惠,禮賢下士,江東英豪,無不歸附,現已據有六郡,兵精糧足,足以成就大業。如今,我替閣下考慮,不如派遣一位心腹,前往江東,與孫將軍締結盟約,共圖大業。倘若去投靠吳巨,那個吳巨只是個凡夫,且在偏遠之地,很快就會被人吞併,豈是託身之所?」

  劉備一聽,就像行將溺斃的人看見了一根救命稻草,不禁大喜過望,自然是滿口答應。當時諸葛亮也在場,魯肅就跟他拉關係,說:「我是子瑜的朋友。」

  「子瑜」是諸葛亮之兄諸葛瑾的表字。諸葛瑾早年避亂江東,目前在孫權麾下擔任長史,也算是江東集團的核心高管。有這個哥哥在,對於諸葛亮下一步與孫權方面洽談合作,自然是有幫助的。

  諸葛亮當即跟魯肅攀談了起來,兩人就此定交。

  接著,魯肅向劉備建議,順江東下,進駐鄂縣的樊口(今湖北鄂州市)。此地與劉琦駐守的夏口相距不遠,雙方可遙相呼應,共御曹操。

  劉備依計而行,隨即率部眾來到了樊口。

  此時,曹操占據江陵的消息傳來,諸葛亮料定曹操很快便會東征,遂主動請纓,願立刻出使江東,向孫權求救。隨後,諸葛亮與魯肅一同東行,來到了柴桑(治今江西九江市西南)。而孫權早已在此等候多時了。

  雖然魯肅向劉備這邊拋出了橄欖枝,但雙方充其量只是達成了合作意向,至於最後能不能締結正式盟約,其一,得看孫權的態度,其二,就得看諸葛亮的本事了。

  這是諸葛亮自追隨劉備以來,第一次獨當大任,也是他職業生涯的「首秀」之作,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三國演義》為了表現諸葛亮的超群絕倫,用充滿戲劇性的筆法演繹了一個「舌戰群儒」的精彩故事,讓諸葛亮以雄辯滔滔的口才,把張昭、虞翻等一干江東謀士駁得啞口無言。羅貫中刻畫的這一經典橋段,在後世廣為流傳,至今仍膾炙人口。

  可事實上,這一幕從未發生。

  按正史記載,諸葛亮是直接面見孫權,二人單獨會談的。雖然這場談判沒有「舌戰群儒」那麼激烈和跌宕,但也是暗藏機鋒,張力十足,而且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口才也是極好的。

  雙方一見面,略加寒暄後,諸葛亮便直奔主題,道:「今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於江東,劉豫州駐軍於漢南(漢水之南),與曹操並爭天下。如今,曹操兵鋒過處,所向披靡,攻破荊州,威震四海。正所謂英雄無用武之地,故劉豫州南撤至此,希望將軍衡量自身實力,妥善考慮對策。將軍若能率吳越之眾與曹操抗衡,那就儘早與其斷交;若無此能力,也不妨放下武器,脫下鎧甲,向曹操北面稱臣。可如今將軍表面上服從他,內心卻猶豫不決,事態危急,卻無決斷,恐怕大禍會隨時降臨啊!」

  諸葛亮這一上來,調門就提得很高,明明是被曹操打得丟盔棄甲、狼狽而逃,只能向孫權求救,卻擺出了外交使節不卑不亢的姿態,把劉備、曹操和孫權說成是「並爭天下」、平起平坐的三方勢力,沒有絲毫求人救命的意思,更沒有一絲弱勢者慣有的媚態和可憐相。反之,諸葛亮甚至還毫不隱諱地將了孫權一軍,說他要是打不過趁早投降,否則就大禍臨頭了。這架勢,哪是來求人的啊,簡直就是來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仿佛現在走投無路的不是劉備,而是孫權。

  然而,孫權可不是劉琦或劉琮,人家定力強得很,根本不吃諸葛亮虛張聲勢這一套。

  他靜靜地聽完這番話,只淡淡地回了一句:「若如閣下所言,劉豫州何不乾脆向曹操北面稱臣?」

  不愧是江東集團的老闆,這反將的一軍十分犀利。

  倘若形勢真的如此嚴峻,連我們江東集團都岌岌可危的話,那你們劉豫州混到如今這步田地,也沒必要打了,乾脆你們先降了得了,何必廢這麼多話?

  諸葛亮被孫權這麼一逼,索性把調門提得更高,說:「秦末的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位壯士,尚且堅守大義,不願接受屈辱,何況劉豫州乃漢室貴胄,英才蓋世,天下士人無不仰慕,投奔他如萬水東流回歸大海!假如大事不成,只能說是天意,豈能屈居於曹操之下?」

  這就是把底牌亮出來了——我們雖然很弱,但我們不怕死,大不了就慷慨赴義,絕不向曹操卑躬屈膝。換言之,在我們劉豫州的字典里,沒有「投降」二字。

  這番話,說得大義凜然,同時也是在用激將法,迫使孫權表明態度,就看你孫權接不接招了。

  年輕的孫老闆畢竟也是血氣方剛,豈能被你諸葛亮給看扁了?打就打,誰怕誰啊!

  孫權當即勃然作色,道:「我不可能以江東六郡之地、十萬精銳之眾而受制於人,我決心已定!」

  所謂決心,當然就是決一死戰了。

  亮明態度後,孫權卻話鋒一轉,把球給踢了回去,道:「雖然說,沒有誰比劉豫州更有勇氣對抗曹操,但你們剛剛打了敗仗,憑什麼面對這個危局?」

  高調誰都會唱,問題是仗該怎麼打。我孫權有六郡之地、十萬之眾,完全有資本跟曹操血拼,可你們劉豫州有什麼?先說說你們有多少家底,再來談戰略合作的事吧。大家都是出來混的,誰也沒義務做慈善。要想合作,就得實力對等,否則免談。

  話說到這份兒上,就不能再玩虛的了。諸葛亮當即換了一種誠懇的語氣,對「聯手抗曹」的戰略進行了一番深入的可行性分析。

  他說:「劉豫州雖然敗於長坂,但歸來的戰士加上關羽的水軍,足有精銳一萬;此外,劉琦的江夏部眾也不下萬人。曹操雖然人多勢眾,但勞師遠征,人馬疲敝,聽說之前為了追擊我方,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這就是所謂的『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對此,《孫子兵法》深以為戒,認為即使是最能征善戰的將領,也必因此而敗。況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這也是他們的一大劣勢。此外,荊州士眾歸附曹操,只是形勢所迫,並非心服。如今,將軍若能命猛將統領精兵數萬,與劉豫州同心協力,必然可以擊敗曹軍。曹操若敗,只能北還。如此,則荊州與東吳的勢力便強大了,鼎足而立的態勢就會形成。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望將軍明斷。」

  諸葛亮亮出了家底,即關羽水軍一萬,加上劉琦部眾一萬,共計兩萬人。雖然不多,但他要求孫權的也不多,「數萬」即可,大致就是三到五萬。如此一來,孫權的「出資」比例固然比劉備這邊大,可也不至於太過懸殊。

  換言之,諸葛亮提出的這個「合資」方案,並沒有占孫權太多便宜,還是比較合理的,所以孫權也覺得挺滿意。至於諸葛亮分析的曹操的那些劣勢,孫權當然也很清楚,否則他也沒信心打這一仗。

  既然雙方取得了共識,且合作條件也基本談妥,那麼「孫劉聯盟」就算正式締結了。諸葛亮不辱使命,為劉備集團立下了一大功,也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贏得了一個漂亮且意義深遠的開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