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三國不演義(全三冊)> 長坂坡之戰:兩大名將的高光時刻

長坂坡之戰:兩大名將的高光時刻

2024-09-26 04:07:41 作者: 王覺仁

  面對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劉備只能拿出他最擅長的本事——跑路。

  但這回並非一逃了之,而是有計劃的戰略撤退,從樊城撤往南邊五百里外的軍事重鎮江陵(今湖北荊州市江陵縣)。

  因劉備在荊州長達七年,其間專門命關羽組建了一支水軍,士兵近萬人,戰船數百艘,所以這回跑路,劉備決定兵分兩路:由他本人及張飛、趙雲、諸葛亮、徐庶等人,率步騎兵走陸路;由關羽率水軍走水路,兩軍約定在江陵會師。

  樊城與襄陽只隔了一條漢水。劉備率部經過襄陽城下時,派人向城頭上喊話,讓劉琮出來相見。史書沒有記載劉備此舉的目的,不過料想,估計是要找這小子罵一頓,教教他做人的道理。畢竟這回從頭到尾都被這小子蒙在鼓裡,險些被他害死,這口惡氣總得出一出。

  可是,劉琮現在已經降曹,跟劉備就變成敵人了。敵人居然帶著兵馬在城下叫囂,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兒,所以劉琮就縮著不肯露頭。

  本章節來源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劉備無奈,只好作罷。接下來,他本該爭分奪秒抓緊跑路才對,可據史料記載,他居然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跑到劉表墓前去拜別,還流了不少眼淚:「備過辭表墓,遂涕泣而去。」(《三國志·先主傳》注引《典略》)

  以眼下的處境而言,劉備這麼做,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緊接著,更不明智的事情發生了。

  如果說辭別劉表還只是耽擱了一點時間,不至於因此就被曹操追上的話,那麼下面發生的這件事情,卻幾乎可以說是「自尋死路」,簡直讓人匪夷所思——就在劉備一行自襄陽南下的一路上,從四面八方陸陸續續湧來了十多萬士紳百姓,死活都要跟著他劉玄德一塊兒走!

  要知道,百姓逃難跟部隊行軍那可是兩個天差地別的概念。同樣是跑路,部隊急行軍日行一二百里不在話下,而百姓則是扶老攜幼、拖家帶口,身上都背著行李,甚至很多還拉著板車、驢車、牛車,上面裝滿了各種各樣的家當,那走起來不就跟烏龜爬一樣嗎?

  《三國志·先主傳》寫得很清楚:「眾十餘萬,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里。」

  日行十餘里,無異於一群慢慢騰騰的羊等著曹操的虎狼之師前來宰殺!

  見此情景,劉備身邊的人連忙建議道:「應該急速行軍,前往江陵,現在人這麼多,可戰士卻太少,一旦曹操追上來,我們如何抵禦?」

  這是每一個腦子清醒的人,在這種時候都會出現的擔憂。

  可劉備的回答是:「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創立大業,必以人民為根本,如今他們追隨我,我怎麼忍心棄他們而去?

  所以,劉備決定帶著他們一塊兒走。

  在這樣的時刻,做這樣的決定,無異於自殺!

  劉備的腦子很清醒,並不糊塗,他當然知道以這種速度前進,很快就會被曹操追上。可明知如此,他為何還要這麼做呢?

  今天有不少人認為,劉備拜別劉表的行為,是在作秀;而他帶著百姓一塊兒走的目的,則是把他們當成肉盾,以便曹操殺來的時候可以拿他們擋刀。

  若歷史的真相果真如此,那麼用「偽君子」來形容劉備簡直太便宜他了,應該用「陰狠惡毒」「喪盡天良」來形容還差不多。

  然而,這顯然不是歷史的真相。

  理由很簡單:倘若劉備真的這麼想、也這麼做了,那他從今往後就別想在漢末三國的江湖上混了,用不了多久,他必定會身敗名裂、眾叛親離,變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然後死得比誰都難看,根本不可能活得長久,更不可能逆襲成後來的蜀漢昭烈皇帝。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漢末三國雖然是個禮崩樂壞的亂世,但不等於當時的人都不講名節和道義。恰恰相反,世道越亂,人們往往越看重忠義、仁德這些品質,因為它們比平時更稀少,所以顯得更為珍貴。正因如此,暴虐無道的董卓、驕奢放縱的袁術,還有專門在老闆背後插刀的呂布,不論曾經多麼強大、多麼囂張,最後無一不是落入失道寡助、眾叛親離的絕境;而像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忠義之士,才會博得世人的稱道和崇敬。

  可見,人心就是一桿秤。

  這桿秤不論在治世還是亂世,都會準確地稱量出一個人的人品。因此,假如劉備真的幹了「拿百姓當肉盾」這樣的爛事,那肯定是瞞不過世人的,也必定要承擔相應的後果。

  首先,他身邊的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就不可能接受這樣的事。因為這種做法已經突破了人性的底線,他們又怎麼可能無動於衷,繼續追隨如此沒有人性的主公呢?

  可想而知,他們一定會對劉備感到深深的失望,乃至深深的厭惡,然後或遲或早棄他而去。

  沒有了這幫人的生死相隨和鼎力輔佐,劉備還怎麼打天下?還怎麼開創蜀漢霸業?

  此外,這種事情一旦做了,必定會傳揚開來。到時候,四方諸侯及天下人會怎樣看待劉備?比如說,孫權還會與他結盟抗曹嗎?劉璋還會請他入蜀去對付張魯嗎?益州謀臣法正、張松還會做他的內應嗎?關中悍將馬超、長沙老將黃忠還會投奔他嗎?失去了天下人的信任,劉備還怎麼在荊州立足,進而拿下益州、漢中,最終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所有這些,都將成為不可能之事。

  當一個曾經叱吒風雲的梟雄走到眾叛親離、人人厭棄的地步,他就離死不遠了。隨便一個小地方的縣令,都可以輕輕鬆鬆砍下他的人頭。在漢末三國的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

  另外,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也就是從劉備的動機來思考這件事。

  說劉備拿百姓當肉盾,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劉備自己估計跑不過曹操,才有必要這麼幹。但縱觀劉備這大半生,打勝仗的次數很少,戰敗跑路的經驗卻相當豐富,逃命的功夫更是一流。所以,如果他一心只想逃命的話,何苦要帶上十餘萬百姓這麼大一個拖累呢?既然自己跑路有很大把握擺脫曹操,又何必拉百姓來當肉盾,從而背負千古罵名?這不是多此一舉、得不償失嗎?

  綜上所述,我們有理由認為,劉備絕對不可能幹出「拿百姓當肉盾」這種自毀名節、自絕於天下的蠢事。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既然劉備明知帶著百姓跑不快,為何還要這麼做?

  其實,答案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兩個字:道義。

  劉備名義上雖是漢室宗親,但僅僅憑藉這塊招牌,遠遠不足以讓他在這個亂世安身立命。那他的立身之本又是什麼呢?

  就是兩個字——道義。

  我們就拿曹操來做個比較。曹操是官二代出身,擁有很多足以立身創業的資源,所以道義在他那兒只是個工具,需要的時候拿來裝點一下門面,不需要的時候便可棄置一旁。而劉備呢?苦孩子出身,一介草根,白手起家,他憑什麼跟曹操、袁紹、袁術這些高幹子弟出身的人一起逐鹿天下?

  要比拼有形資產,劉備連上場的資格都沒有。所以,劉備只能跟他們拼人品,以及由人品衍生出來的人設和名聲。

  可別小瞧這些無形資產的分量。我們說過,世道越亂,人們往往越看重忠義、仁德這些品質。所以,不管有意還是無意,也不論是先天秉性還是後天養成,劉備註定要以仁義立身處世,以道義凝聚人心,從而揚名立萬,馳騁沙場。

  換言之,「道義」在劉備這兒,顯然不是可有可無的工具和手段,而是他立身、創業的大根大本,可以說有之則生,無之則亡!

  因此,無論是去劉表墓前拜別,還是危急時刻帶著百姓一塊兒跑路,都是劉備這個人應該也必須做的事情,是由他的一貫人設所決定的邏輯必然。不管人們說他是作秀也好,是真情也罷,劉備都只能這麼做,別無選擇。

  至於帶著百姓跑路無異於自殺,劉備當然也知道。可這又有什麼辦法呢?

  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若是棄百姓而去,劉備首先會感到良心不安,其次,苦心經營多年的人設會一朝崩塌,這個損失將是無法估量的;帶著百姓一塊兒跑,雖然很危險,但實在不行再設法跑路,總會有一線生機,至少首先不違背良心,其次不破壞人設。

  可見,面對這個兩難的選擇,劉備終究也沒有最優解,只能握緊拳頭對百姓們大喊一聲——老鄉們別怕,跟我走!

  現在,讓我們回到建安十三年的歷史現場,看看接下來都發生了什麼。

  當劉備從樊城緊急南撤後,曹操馬上判斷出劉備是要逃往江陵。而江陵是個戰略要地,儲存了大量的糧秣和軍用物資,絕不能落入劉備手中。

  因此,曹操立刻把輜重留給後勤部隊,然後親率精銳,輕裝急進,火速趕到了襄陽。到了這裡,又聽劉琮報告說劉備已經過去了,曹操索性把其他部隊也扔下,只率領五千虎豹騎全力追擊。

  我們前文介紹過虎豹騎,這是一支精銳中的精銳,其戰鬥力和機動性在當時的軍隊中都是最強大的,沒有之一。

  就這樣,曹操親率五千虎豹騎,一日一夜疾行三百多里,終於在當陽境內的長坂坡(今湖北當陽市西南)追上了劉備,以及跟隨他的十餘萬百姓。

  當一支身經百戰的虎狼之師對上十餘萬手無寸鐵的逃難百姓,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史書沒有記載當時劉備有多少部眾,估計也就是幾千人,而且以步兵居多,其戰鬥力跟虎豹騎比起來,自然是弱爆了。

  所以,這場歷史上著名的長坂坡之戰,與其說是一場兩軍對陣的戰役,還不如說是一場一邊倒的屠殺。

  曹操一聲令下,恐怖的屠殺就開始了。

  劉備的部眾雖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戰力對比太過懸殊,很快就全線崩潰了。至於那十餘萬百姓,被殺的被殺,被俘的被俘,剩下的就只能四散逃命、自求多福了。

  當初曹操一時疏忽放跑了劉備,這些年來一直深感懊悔,因為他知道劉備是個人物,遲早會成為自己的勁敵。現如今,劉備就在眼前,曹操的目光就像一支利箭,瞬間越過無數烏泱泱的人頭,直直射在了劉備倉皇而逃的背影上。

  這一次,曹操絕對不會再放過他!

  不過,身為漢末天下久負盛名的「常敗將軍」兼「跑路高手」,劉備逃命的本事絕對不比虎豹騎殺人的功夫遜色,所以曹操註定要失算。

  眼看大勢已去,劉備就跟此前的幾回跑路一樣,再一次扔下自己的老婆、孩子,僅帶著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和數十騎兵逃離了戰場。

  此時,身邊有個謀士卻沒有跟劉備一起逃,而是決定投奔曹操。

  他就是徐庶。

  徐庶做此決定,並非背叛劉備,而是迫不得已。因為,在混亂之中,他的老母親被曹軍抓了。徐庶心急如焚,只好向劉備告別,指著自己的心口說:「本來想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全憑這方寸之心,如今老母被俘,我方寸已亂,不能再輔佐你了,就此與將軍別過吧。」

  劉備固然惜才,卻也沒有理由阻攔人家,只好讓他走了。

  就這樣,徐庶被迫成了曹操的人。

  後世據此將徐庶奉為孝子的典範。他辭別劉備時說的話,就是「方寸已亂」這個成語的出處。此外,經過《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後來又有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歇後語,意思是徐庶身在曹營卻不肯為曹操出謀劃策。徐庶這件事,還與當初關羽不肯為曹操所用的事跡一起,演化出了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

  事實上,徐庶進了曹營真的可以一言不發、只拿工資不幹活嗎?若說他在情感上一直沒有忘記劉備,或許可信,可要說他在曹操那兒尸位素餐、啥事都不干,肯定與歷史不符。徐庶後來在曹魏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豈是靠「一言不發」就能混上去的?可見,這只是羅貫中的藝術虛構,絕非歷史事實。

  言歸正傳,我們繼續來看長坂坡之戰的經過。

  話說,劉備雖已年近半百、「髀里肉生」,可跑起路來,身形還是那麼矯健,宛如風一樣的男子,呼地一下就從曹操的視野中消失了。

  曹操大怒,命虎豹騎繼續追擊,不砍下劉備的人頭誓不罷休。

  於是,一隊虎豹騎緊緊咬住了劉備等人。

  漸漸地,眼前出現了一條河流,河上橫跨著一座窄窄的木橋,要擺脫追兵,守住這座木橋就是唯一的機會。張飛當機立斷,讓劉備和諸葛亮等人先走,自己則帶著二十名騎兵,大馬金刀地橫在了橋上,就等追兵到來。

  很快,那隊虎豹騎就風馳電掣地來到了河邊。然後,他們就被瞋目橫矛、如鐵塔一般立在橋頭的張飛給擋住了。

  準確地說,這些殺氣騰騰的虎豹騎是突然間被嚇住了。因為,他們感覺眼前這個傢伙身上的殺氣,要比他們強大得多,也可怕得多。

  就在他們驚疑未定之際,張飛又猛然發出一聲暴喝:「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

  這一幕,無疑是張飛人生中的一個高光時刻。

  用《三國演義》的話說,就叫「長坂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雖然真實的歷史沒有羅貫中老先生寫得那麼誇張,什麼張飛一聲怒吼,曹軍大將「夏侯傑」就「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然後曹軍「自相踐踏」云云,但張飛捨身救主的忠義和視死如歸的膽氣,的確是罕有人及的。

  僅此一舉,就足以奠定他在漢末三國的名將地位,也足以令他名垂青史、享譽後世。

  當然,曹操麾下的虎豹騎也不是吃素的,他們如果鼓起勇氣全部壓上去,張飛和他的二十名騎兵終究是抵擋不住的。可問題在於,當時張飛「萬人敵」的威名早已傳開,這些虎豹騎深知,要想跨過這座木橋追上劉備,其代價便是——至少得有一二十人橫屍於張飛的長矛之下。

  誰願意率先衝上去,成為那個代價呢?

  這樣的人恐怕很少。就算有人願意充當這樣的「先烈」,在衝上去之前,也必定需要一個醞釀勇氣和下定決心的過程。

  戰機稍縱即逝。僅僅是這個思想鬥爭的過程,就足夠讓劉備一行絕塵而去、逃出生天了。

  劉備、諸葛亮等人過河之後,埋頭狂奔,等稍一回過神來,才驀然發現——趙雲不見了。

  有人趕緊向主公匯報,說親眼看見趙雲掉轉馬頭奔北邊去了。言下之意,就是說趙雲叛變了,在這危急關頭投降了曹操。

  劉備一聽,毫不猶豫地拔出手戟扔向那個人,怒道:「子龍絕不會棄我而走!」

  這倒霉傢伙有沒有被劉備一戟刺死,史書沒有記載,不過從劉備的這一強烈反應來看,便足以說明他對趙雲的信任之深。

  沒錯,趙雲掉頭而去,並不是去投降曹操,而是去救劉備唯一的兒子——尚在襁褓之中的阿斗。

  劉備早年戎馬倥傯,雖然先後娶了幾個老婆(生了兩個女兒),但一直沒能生下一個兒子,為此還特意收了一個養子劉封。直到客居荊州期間,甘夫人好不容易才為他生下劉禪,也就是阿斗。

  阿斗生於建安十二年,眼下也才一歲。甘夫人抱著他,乘坐的是馬車,根本跑不快,自然沒辦法跟著劉備逃命。

  對於年近半百的劉備而言,失去阿斗,不僅很可能從此「絕後」,而且未來即便能夠成就霸業,也沒有自己的骨血來繼承。這樣的損失,無疑比戰敗本身慘痛得多。

  趙雲深知這一點,所以才會義無反顧地沖了回去,並且單槍匹馬地殺進了曹軍的虎豹騎中。此時劉備的部眾早已潰敗,即使甘夫人的馬車旁邊還有少數護衛,必然也是深陷虎豹騎的重兵包圍之中。因此,趙雲的這次救援行動,勝算是非常渺茫的,極大的概率是有去無回,就此捐軀。

  相信,在掉轉馬頭的那一刻,趙雲一定已經做好了慷慨赴義、戰死沙場的準備。

  那一天的長坂坡,遍地屍骸,殘陽如血。趙雲手提長槍、縱馬而去的背影,顯得無比悲壯而決絕……

  史書沒有記載趙雲是如何救出阿斗和甘夫人的,不過我們不難想像,要從成百上千的虎豹騎手中救出一個女人和一個幼兒,是一件多麼艱難的事情;也可以自行腦補一下,這場戰鬥會是多麼血腥、慘烈、驚心動魄、險象環生。如果用羅貫中的話說,就是:「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就像張飛在長坂橋頭的那一幕一樣,趙雲「單騎救主」的這一幕,無疑也是他人生中的一個高光時刻。

  《三國演義》中,趙雲「七進七出」的故事情節雖然是虛構的,但這場救援行動的艱難、驚險和曲折,卻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怎麼渲染都不為過。

  長坂坡之戰,只是中國歷史上無數的戰鬥之一,然而就是這場戰鬥,一舉成就了張飛和趙雲「忠肝義膽」「義薄雲天」的千秋英名,也讓無數後人讀史至此,忍不住血脈賁張、心馳神往。

  趙雲拼死救出阿斗和甘夫人後,很快就與劉備、張飛等人會合了。

  見到大難不死、安全歸來的妻兒,劉備內心的激動和喜悅是難以言表的。《三國演義》說,劉備無以表達對趙雲的感激,就把阿鬥狠狠摔在了地上,還說了句:「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這當然是虛構的。歷史上的劉備不太可能做出這麼戲劇性的動作,但是對趙雲說一些感謝和勖勉之語,應該是少不了的。

  此時,曹操的虎豹騎還在身後緊追不捨,而劉備這邊的部眾早已潰散,繼續這麼跑下去,很可能是死路一條。所以,劉備和諸葛亮等人商議了一下,決定改變原計劃,不再走陸路去江陵了,而是往東南方向走,到漢水的渡口去跟關羽的水軍會合。

  曹操的騎兵天下無敵,可他的水軍卻是剛剛招募的新兵蛋子,只在鄴城的玄武池裡划過幾天水,沒那個本事追上關羽的水軍,就算追上了,百分百也不是關羽的對手。

  所以,劉備只能先擺脫曹操,然後再做打算。

  就在這時,讓劉備和諸葛亮都沒想到的是,孫權方面派出的一個重要人物,竟然風塵僕僕地出現在了他們面前。

  這個人就是魯肅。

  更讓劉備和諸葛亮感到驚喜的是,魯肅居然在這生死關頭給他們遞來了一枚橄欖枝。不,確切地說,是給他們遞來了一根救命稻草。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