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三國不演義(全三冊)> 四征黃祖:孫權的復仇

四征黃祖:孫權的復仇

2024-09-26 04:07:31 作者: 王覺仁

  自從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繼承大哥孫策的基業後,年輕的孫權以雷霆手段平定了孫輔、李術等人的內部叛亂,又調兵遣將對遍及江東各地的山越暴動進行鎮撫,前後大概用了三年時間,就穩定了人心,安定了整個江東六郡,並成功地鞏固了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及之後數年),不論是孫堅、孫策留下的元從宿將,還是孫權上位後著意提拔的後起之秀,都陸續團結在了他的周圍,逐步形成了一支陣容強大的人才隊伍。我們不妨在此開列一張名單,看看都有哪些牛人。

  周瑜,張昭,張紘,魯肅,諸葛瑾,顧雍,太史慈,呂蒙,甘寧,陸遜,黃蓋,程普,韓當,周泰,陳武,董襲,徐盛,賀齊,蔣欽,凌統,呂范,潘璋,朱桓,朱然……

  這是一份不完全名單,卻足以見出江東集團的人才之盛。

  到了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終於坐穩了主公之位的孫權立刻把一件大事提上了議事日程。

  這件事,是孫權最大的心病,也是大哥孫策當年未能完成的一樁遺願——剿滅黃祖,為父復仇!

  黃祖是劉表麾下最重要的大將之一,任江夏太守,長年駐紮在沙羡(今湖北武漢市西南),扼守著長江要衝夏口(今湖北武漢市漢口地區)。所以,攻克沙羡、誅殺黃祖不僅是為了替父報仇,也是孫權集團擴張地盤、奪取荊州首先要做的事。

  早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年僅十八歲的孫權就曾跟隨孫策西征黃祖,那一仗打得異常激烈,雖然重創黃祖,殲滅了他的有生力量,可惜還是讓他給溜了。

  這幾年,黃祖休養生息,積極募兵,重新訓練了一支部隊,顯然已經緩過勁來了。所以,孫權不想再等,決定動手。

  請記住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當年十月,孫權親自掛帥,命周瑜、徐盛、呂范、程普、黃蓋、韓當、周泰、呂蒙等大將水陸並進,大舉進攻黃祖。

  戰事進行得很順利,孫權大軍很快便擊潰了黃祖的水軍,遂一路西進,兵臨沙羡城下,將其團團包圍。黃祖不想坐以待斃,企圖率部突圍,結果被孫權軍打了回去。

  就是在這場戰鬥中,孫權方面犧牲了一位將領。他就是凌統之父凌操,時任破賊校尉。而殺死凌操之人,就是上面那張牛人名單中的一位、日後的東吳虎將甘寧。

  當時,甘寧還在黃祖麾下效力。據《三國志·甘寧傳》注引《吳書》記載,黃祖突圍失敗,被迫撤退。甘寧自告奮勇,負責斷後。凌操率部追擊,結果被甘寧一箭射殺了。

  凌操陣亡後,孫權大軍更是同仇敵愾,遂全力攻城。眼看已經勝利在望,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孫權的後院卻突然起火了。後方傳來急報,說豫章、丹陽、廬陵、吳郡、會稽等地的山越部族全面復叛,形勢異常危急。

  孫權無奈,不得不下令大軍班師。

  如果算上建安四年孫策指揮的那場西征,這已是江東集團第二次征討黃祖了,可同樣是功虧一簣。

  這條復仇之路,看來要遠比孫權想像的艱難得多。

  不過,短短數年後,孫權就捲土重來了。黃祖的腦袋,只不過是在肩膀上多扛了幾年而已。最後幫助孫權砍下黃祖腦袋的,不是別人,正是甘寧。

  那麼,甘寧又是怎麼到了孫權麾下的呢?

  這就要從頭說起了。

  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縣(治今重慶忠縣)人,少時便喜歡當遊俠,曾糾集了一幫「輕薄少年」,自己當起了黑老大,沒少干殺人越貨的事,連當地官府都怕他三分。後來年紀漸長,人也慢慢成熟了,遂幡然悔悟,痛改前非,開始刻苦讀書,學習諸子。此後進入官場,歷任縣吏、郡丞,不久又棄官歸家。

  數年後,甘寧離開益州,率部屬八百人投到了劉表麾下,可惜卻不受重用。甘寧看出劉表不是個成事的主,遲早會被人吞併。為了免於跟他一塊兒完蛋,甘寧決定投奔江東。可是,他帶著部眾剛走到夏口,就被黃祖攔住了。

  甘寧當然不敢說自己要去投奔孫權,那可是黃祖的死對頭,而自己手下又只有八百人,想打也打不過。怎麼辦?

  打不過就加入唄,還能有啥辦法。

  就這樣,甘寧陰差陽錯地成了黃祖的手下,然後在他這兒一干就幹了三年。

  黃祖跟劉表一樣,有眼無珠,愣是沒看出甘寧是個人才,一直拿他當普通的兵頭使喚,甘寧為此十分鬱悶。轉眼到了建安八年,孫權大舉來犯,甘寧摩拳擦掌,認定立功的機會到了,所以才會在前面講的那場戰鬥中那麼賣命。

  果然,他一出手就了不得,一箭射殺了凌操,生生救了黃祖一命,這回可算是立下奇功了。

  然而,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黃祖竟然一扭頭就把這事給忘了,非但沒為他慶功,也沒賞他一官半職,甚至連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有。

  甘寧越發鬱悶,卻又無計可施,只好抱著混吃等死的態度,在黃祖手底下又熬了幾年。

  當時在軍中,甘寧交了一位朋友,名叫蘇飛,官居都督。此人知道甘寧絕非久居人下之輩,同時也替他打抱不平,便多次在黃祖面前力薦甘寧,可黃祖還是聽不進去,始終不為所動。

  甘寧徹底絕望。

  看來,不想辦法擺脫黃祖,這輩子就沒指望了。可是,此地是前線,黃祖的防備異常森嚴,若帶著手下那八百人逃跑,穿越防線去投奔江東,其性質屬於叛變投敵,一不留神就會被幹掉,危險性太大,所以斷不可行。

  蘇飛很仗義,見甘寧束手無策,便替他想了個金蟬脫殼的辦法。蘇飛又去找黃祖,建議派甘寧去當邾縣(今湖北黃岡市黃州區)縣長。

  之前蘇飛推薦甘寧,定然是希望黃祖重用他,比如拜他個偏將、都尉什麼的,現在卻只建議讓他去當一個小小的縣長,這樣的要求在黃祖看來,顯然是可以接受的。於是這回,黃祖總算是答應了。

  甘寧如蒙大赦,就這樣一溜煙跑到了邾縣,在這裡又招了數百人馬,然後掛冠而去,頭也不回地投奔了孫權。

  從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一年,孫權用了很大的精力一一平定了山越的叛亂。到了建安十二年冬,他就迫不及待地對黃祖發動了第三次西征。

  這場戰事在史書中的記載極為簡略,只有一句話:「西征黃祖,虜其人民而還。」(《三國志·吳主傳》)

  幾乎沒有任何值得一記的戰功,只是帶回了一些百姓。

  此次出征為何如此草草收場,《三國志》沒有給出原因。但據《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七》記載,很可能是因為孫權的母親吳氏病逝了:「權母吳氏疾篤,引見張昭等,屬以後事而卒。」

  第一次隨孫策西征,讓黃祖逃之夭夭;第二次西征,因後方叛亂不得不撤兵;這第三次西征,又碰上了這麼一個天大的噩耗——孫權內心的悲憤與不甘,可想而知。

  按《資治通鑑》的記載,孫權很可能是心急火燎地往回趕,卻還是沒能見上老母親最後一面。吳氏沒等到兒子歸來,只好召見張昭等人交代了後事。

  倘若如此,那麼孫權一定會把這筆帳又記到黃祖頭上——老子就是為了去討伐你,才沒能見上母親最後一面!

  新仇舊恨一齊湧上孫權的心頭,最後必然化為一種毀天滅地的可怕力量;當這種力量再一次爆發,也必然會將一連三次僥倖逃生的黃祖徹底碾為齏粉!

  甘寧的到來,就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孫權的第四次西征。

  孫權麾下多的是明眼人,所以甘寧一來,周瑜、呂蒙等人就極力向孫權舉薦。孫權當然也不是劉表、黃祖那種腦子進水的老闆,他一接見甘寧,便看出此人才堪大用,於是絲毫沒把他當新員工看待,直接破格給了他元從老臣的待遇。

  老闆如此大氣,甘寧豈能不感激涕零、拼死報效?

  他很快就給孫權獻上了一套擴張方略。這個方略與諸葛亮的「隆中對」,以及魯肅之前所獻之策可謂異曲同工,同樣都是把目光瞄向了荊州和巴蜀。

  甘寧是這麼說的:「今漢室衰微,曹操終有一天會篡奪皇權。荊州之地,山川險要,與我西邊接壤。我觀察過劉表,此人既無深謀遠慮,兩個兒子又不成器,都不是能傳承基業之人。主公當儘快行動,不可落於曹操之後。具體的策略,就是先取黃祖。黃祖現在老糊塗了,腦子越來越昏聵,軍中的糧秣給養都很缺乏,左右親信皆貪墨放縱之徒,將士們都心懷怨恨,且水軍的舟船戰具皆破爛不堪,農民不願耕種,部眾軍紀渙散。主公若現在出擊,一定能滅掉黃祖。然後大軍一路西進,奪取楚關(今湖北長陽縣西),地盤就能得到極大擴張,到時候,便可進一步規劃如何奪取益州。」

  甘寧是益州人,在家鄉當過好些年黑幫老大,又在荊州待了不少年頭,對兩地的政風、民情都很了解,對黃祖的軍事部署更是了如指掌。所以,他給孫權獻上的,絕不僅止於上面這套宏觀戰略,一定還有很多具體的情報,如黃祖的兵力布防情況等,只是史書沒有記載而已。

  孫權得到這些情報,自然是如獲至寶,喜出望外。尤其是這一次極有把握幹掉黃祖,孫權更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可是,當時在座的還有一個人:張昭。

  這位老成持重的顧命大臣聽完後,卻一點都不興奮,只是淡淡道:「如今江東不寧,人心浮動,倘若大軍西征,恐怕會發生變亂。」

  當時,孫權雖然已經將山越叛亂鎮壓下去了,但山越人本來就散居於各地的深山老林,儘管大部已被擊潰,卻很容易化整為零、四處藏匿,自然也就很容易死灰復燃、捲土重來。所以,張昭擔心的應該就是這個。

  有道是攘外必先安內,倘若內部不穩,大軍的確是不宜出征的。

  可在鬥志昂揚的甘寧看來,這白鬍子老頭就是太保守了。要是成天怕東怕西、瞻前顧後,那還復什麼仇?成什麼霸業?

  更何況甘寧一來便受到孫權厚待,正急於建功回報老闆,哪能被張昭一句話給堵回去?他當即很不客氣道:「主公將當年蕭何一樣的重任託付於先生,讓先生留守後方,而先生卻擔憂變亂,還怎麼效法古聖先賢?」

  以甘寧初來乍到的身份,敢跟兩朝元老、顧命大臣這麼說話,絲毫不給老人家面子,實在是有些魯莽和不自量力了。如果孫權不給他撐腰的話,那甘寧接下來在江東的命運,恐怕不會比在黃祖那兒好多少。

  所幸,孫權是一位明主,而且是一位血氣方剛、銳意進取、一門心思想要復仇的明主。他當然不想受制於張昭。更何況,即使沒有復仇這件事,啟用甘寧這樣的少壯派來制衡張昭這樣的元老,本來便是一個霸主必定會採用的馭下之術。

  所以,孫權壓根不去理會臉色變得很難看的張昭,而是舉起酒杯對甘寧道:「興霸,我今年一定起兵討伐黃祖,喝完這杯酒,這個方略就交給你了。愛卿只管盡力籌劃,徹底誅滅黃祖,只要建立大功,何必在乎張長史說什麼呢?」

  當著張昭的面說這種話,乾綱獨斷的霸氣可謂表露無遺,且制衡和敲打的用意也相當明顯。聞聽此言,張昭也只能悻悻閉嘴、保持沉默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經過一番精心籌劃,第四次西征黃祖的戰役終於拉開了帷幕。

  孫權仍舊親掌帥印,然後以周瑜為前軍主將,以偏將軍董襲、破賊都尉凌統、平北都尉呂蒙三人為前鋒將領,又率前兩次西征的其他將領,水陸並進,對黃祖發起了聲勢浩大的進攻。

  黃祖嚴陣以待,布置了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以兩艘「蒙沖」(即艨艟)戰艦橫在沔口(今湖北武漢市漢口地區),然後用棕櫚搓成粗繩,下面繫著大石頭,以此為錨固定艦船,封鎖江面,並在兩艦之上共部署了一千名弓弩手。

  所謂艨艟,是漢代水軍的主力艦,以生牛皮蒙住船身,船形狹長,船速快;船舷兩側開有小孔,船槳可從孔中伸出,並在其上部開窗,用以射箭及伸出長矛。

  第二道防線,由都督陳就率水軍組成戰陣。

  第三道防線,由黃祖親率步兵坐鎮沙羡城中。

  孫權大軍發起進攻後,在第一道防線就遇阻了。兩艘艨艟上面的弓弩手拼命發射,一時間箭如雨下,極大地阻遏了對手。

  身為前鋒的董襲和凌統見狀,馬上各自組織了數百人的敢死隊,每人都身披兩層鎧甲,然後乘坐巨型戰船,突入兩艘艨艟之中。董襲身先士卒,揮舞長刀砍斷了那兩根固定船身的粗繩。兩艘艨艟同時失去控制,順流而去,孫權軍成功突破了第一道防線。

  緊接著,呂蒙率部與陳就激戰,雙方短兵相接。經過一番鏖戰,衝鋒在前的呂蒙親手砍下了陳就的首級,將黃祖的水軍徹底擊潰,突破了第二道防線。

  隨後,水陸兩路大軍齊頭並進,包圍沙羡,對黃祖發起了總攻。

  黃祖,你的末日到了。這一次,我絕對不會再讓你逃出生天!

  孫權命眾將遴選出一批最精銳的士兵,然後不惜代價,輪番攻城。黃祖自知不敵,在抵抗了一陣之後,再次故技重施,率殘部拼死殺出了重圍,企圖再度上演一場死裡逃生的戲碼。

  然而這一回,幸運女神終究還是拋棄了他。

  孫權的部眾奮力追擊,在城外不遠的地方追上了黃祖,然後手起刀落,砍下了他的首級……

  十六年前,孫堅在襄陽城外的峴山被黃祖部下射殺,當時的孫策虛歲十七,而孫權年僅十歲。可想而知,當父親被殺的消息傳回江東,復仇之念必定已在他們的心中深深紮根了。當年的黃祖斷然沒有想到,這兩個孩子日後竟然會相繼成為江東之主,並矢志不渝、前仆後繼地要拿他的腦袋祭奠亡父的在天之靈。

  哥哥孫策沒做完的事情,弟弟孫權不但接著做了,而且一連做了三次。

  這場復仇之旅雖然曠日持久,艱辛而曲折,但有志者事竟成——黃祖那白髮飄飄的首級,最後還是沾著尚未凝固的鮮血,被送到了孫權面前。

  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是曹操五年後在濡須口(今安徽無為縣東南)所發的一句感慨,不過我想,當黃祖被砍下腦袋的這一瞬間,他的心中一定也會閃過類似的念頭。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甘寧並未參加這場由他全力策劃的西征。

  前文說過,大企業都有這種先來後到、論資排輩的毛病,甘寧要想一飛沖天是不大可能的。除此之外的具體原因,應該還有兩個。

  其一,甘寧畢竟在黃祖麾下待了不少年頭,那邊的朋友應該不少,比如都督蘇飛便與他交情深厚,所以讓他參戰不太合適;其二,甘寧之前殺了孫權這邊的驍將凌操,而凌操之子凌統不僅繼承了其父的破賊校尉一職,且擔任了此役的前鋒將領,若是讓仇人甘寧與他一同出征,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不妥當的。

  雖說沒有參戰,但慶功宴自然少不了他這個策劃有功之人。

  在宴席上,甘寧一邊享受著成功的喜悅,一邊又心情沉重,因為對他有大恩的好友蘇飛要被砍頭了。

  這次西征,孫權志在必得,所以事先命人做了兩個木匣子,一個準備裝黃祖的腦袋,而另一個,就是為黃祖的副手——都督蘇飛準備的。

  現在,黃祖的腦袋已經裝了進去,蘇飛的腦袋雖然暫時還扛在肩膀上,但也快了,頂多這場慶功宴過後就得搬家,住進匣子裡了。

  甘寧能有今天,全靠蘇飛仗義相助,甘寧是遊俠出身,最重這個「義」字。所以,他絕不能眼睜睜看著蘇飛腦袋搬家。

  酒過三巡,甘寧忽然離席,跪在地上,對著孫權連連磕頭,磕得血都出來了,同時涕淚橫流,對孫權道:「蘇飛對我有恩,若是沒有他,我早就轉死溝壑、曝屍荒野了,更不可能在您麾下效力。如今蘇飛雖然大罪當誅,可我還是想請求將軍饒他一命。」

  孫權聽了,頗為感動,便道:「好吧,看在你的面子上,我可以免他一死。不過,他萬一逃跑怎麼辦?」

  甘寧大喜,忙道:「蘇飛能免於身首分離之禍,受將軍再生之恩,恐怕趕都趕不走,又怎麼會逃跑呢?假如他真的跑了,甘寧就代他把自己的頭顱裝進匣子裡。」

  孫權很欣賞甘寧的義氣,於是赦免了蘇飛。

  就這樣,甘寧保住了蘇飛的腦袋,可他自己的腦袋卻很快就被人盯上了。

  這個人就是凌統。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凌統豈能放過他?

  孫權就怕凌統來這一手。雖然凌統的心情他完全能理解,可當初是各為其主,甘寧也沒想到後來會跟凌統成為同僚。眼下既然都在一口鍋里吃飯了,孫權當然不能讓凌統跟甘寧自相殘殺。所以,孫權就給凌統下了死命令,讓他絕不能動甘寧。

  為了防止凌統一意孤行,孫權下完命令後還是不放心,就索性把甘寧調了出去,讓他領兵到外地駐紮,省得二人抬頭不見低頭見,早晚惹出事端。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