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三國不演義(全三冊)> 三國不演義2第一章 荊州亂

三國不演義2第一章 荊州亂

2024-09-26 04:07:24 作者: 王覺仁

  三顧茅廬:諸葛亮登場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秋,曹操平定烏桓,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然後大氣磅礴地寫下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詩篇。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很顯然,在曹操看來,過往的一切只是序章而已,因為「一統天下」的好戲還在後頭——不管是江東的孫權、荊州的劉表,還是益州的劉璋、漢中的張魯,都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多久了,很快會被他一一收拾掉。

  對曹操來講,待到群雄授首、四海歸心的那一天,才是他真正走上人生巔峰的時刻。至於眼下取得的功業,雖說足以羨煞世人,也足以讓他引以為豪,但說到底,還是遠遠匹配不了他的野心和能量。

  有道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這一年,當曹孟德站在歷史舞台的中央睥睨天下、傲視群倫時,有一位仁兄,卻正在某個無人注目的角落裡,獨自咀嚼著無邊的落寞與憂傷。

  他就是劉備劉玄德。

  自從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投奔荊州劉表後,玄德兄的人生就從「激情創業」模式切換到了「佛系養老」模式。

  其實,劉表對他還是挺不錯的,不但給了他兵馬,給了他地盤(新野),還待他為上賓,三不五時就請他聚宴喝酒,絲毫不曾怠慢了他。

  可問題是,喝酒吃肉、養尊處優從來不是玄德兄想要的人生。他想要的是馳騁沙場,建立霸業,復興漢室,拯救蒼生!

  換言之,玄德兄的野心一點兒都不比曹操小。然而尷尬的地方在於,他的精力似乎遠遠比不上曹孟德,而運氣更是跟曹操差得不可以道里計。

  自從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戰後,曹孟德就如同開掛一般,一路攻城略地,大殺四方,凱歌高奏,捷報頻傳。相形之下,劉備就像遊戲玩一半忽然卡在了副本里,而且一卡還卡了七八年。

  人生能有幾個七八年?玄德兄當真是欲哭無淚!

  如果說對於曹操而言,「一切過往,皆為序章」的話,那麼對於此刻的劉備來講,可以說「一切過往,皆如夢幻」。

  是的,過去縱橫沙場、金戈鐵馬的一幕幕,都已恍若隔世。從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出道到現在,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如今的玄德兄,已經是馬上就要奔五的中年大叔,雖說一腔雄心還在,但兩鬢已然斑白,連身材都變形了,真是令人好不傷感。

  關於玄德兄身材變形的問題,還真不是我八卦,而是史書記載的。

  在《三國志·先主傳》的註裡,裴松之引《九州春秋》說,有一次,劉表宴請劉備,酒過三巡,劉備去上廁所,褲子一脫,驀然看見自己的大腿,不禁悲從中來,慨然流涕。

  大腿怎麼了?為何看到自己的大腿就哭了?

  其實也沒怎麼,就是大腿變粗了。

  玄德兄這一哭,當然不是因為身材管理不到位而自責,也不是因為這樣穿衣服不好看而惆悵,而是被「大腿變粗」這一事實,誘發了壯志難酬的感傷。

  話說玄德兄上完廁所,回到座位時眼圈還是紅紅的。劉表一看很是奇怪,就問他怎麼了。劉備長嘆一聲,道:「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以前天天騎馬,大腿肉都是精瘦精瘦的。如今好久沒騎馬,大腿都長肥肉了。日月飛馳,馬上就成老頭了,而功業到現在還沒個影兒,所以我悲傷啊!

  這就是「髀里肉生」的典故。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劉表聽完嘴上沒說什麼,心裡卻犯了嘀咕:看來你劉玄德終究還是不願屈居於我劉景升之下啊。想當初你走投無路才來投靠我,我好心好意收留你,好吃好喝供著你,你現在反倒委屈了,難不成,要我把這荊州牧的位子讓給你才滿意?

  此念一起,劉表對劉備越來越不放心,沒過多久,便把劉備和他的部眾從新野前線調了回來,安置在後方的樊城。

  荊州的治所在襄陽,與樊城隔水相望(兩地均屬今湖北襄陽市)。劉表這麼做,目的就是把劉備放在自己眼皮底下,便於監視和控制,以防生變。

  建安十二年,曹操親率大軍北征烏桓的消息傳到荊州,劉備立馬覺得這是偷襲許都的絕佳機會,便力勸劉表出兵,往曹操後背狠狠捅上一刀。

  可是,劉表拒絕了。

  拒絕的原因很簡單:劉備建議出兵,當然是想讓劉表派兵給他,然後由他去打許都。在劉表看來,劉備把兵馬拉出去,且不論會不會賣力打仗,從此一去不返的可能性倒是很大。

  想當年,劉備本來在老同學公孫瓚那兒混飯吃,徐州的陶謙一給他拋橄欖枝,他二話不說就跳槽了;之後,劉備到了曹操麾下,又趁著曹操派他阻擊袁術的機會,腳底抹油,一溜煙跑到了袁紹那兒;再後來,袁紹跟曹操在官渡相持不下,劉備就矇騙袁紹來荊州搬救兵,然後再一次溜之大吉,轉投到了劉表帳下。

  像這種前科累累的「慣犯」,劉表怎麼放心讓他帶著兵馬出征呢?

  可能有人會說,既然劉表這麼猜忌劉備,索性放人家走好了,為何還要留著呢?

  劉表之所以不讓劉備走,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留著他防備曹操——萬一將來曹操打過來,像劉備這種僱傭兵肯定是要推到前面去打頭陣的,現在當然不能讓他走。

  正因為存著這種既要防範又想利用的心思,所以當曹操平定烏桓,事情都已經翻篇之後,劉表為了安撫劉備,還假惺惺地對他說:「不用你的建議,錯失了一個大好機會啊!」

  劉備當然知道劉表心口不一,但也不點破,只是笑笑說:「如今天下分裂,天天打仗,機會有的是,這絕不是最後一次。若以後多加留意,就沒什麼好遺憾的。」

  雙方都是聰明人,看破不說破,表面上都是和和氣氣的。畢竟,劉表在利用劉備,劉備也在利用劉表,大家不過是各有所圖、各得其所罷了。

  對劉備而言,投靠劉表絕不只是暫時得到一個棲身之所,更重要的是,他要利用在荊州當寓公的這段閒暇時光,不動聲色地做一件大事——招攬人才。

  在當時的東漢天下,荊州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移民特別多。

  自從黃巾起義、董卓之亂後,天下戰火紛飛,唯獨荊州在「騎牆派」劉表治下,顯得頗為太平,幾乎沒怎麼打仗,成為亂世中難能可貴的一方淨土。所以,各州的士人百姓為了躲避戰亂,就紛紛移民到了荊州。

  這其中,就有不少才俊之士。最先被劉備招攬的人是徐庶。

  徐庶,本名福,字元直,潁川(治今河南禹州市)人,出身寒微,兼習文武。年輕時仗義任俠,曾經為了替朋友報仇而殺人,被官府逮住,後來一幫朋友劫獄救人,才撿回一條命。董卓之亂後,他與同鄉友人石韜一起避亂荊州,結識了同樣客居於此的諸葛亮,二人遂結為至交。

  在劉備屯駐新野期間,徐庶慕名投到了他的帳下。而第一個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人,正是徐庶。

  徐庶知道劉備求才若渴,便主動向他推薦:「我有個朋友叫諸葛孔明,人稱『臥龍』,將軍是否願意見見他?」

  對於人才,劉備自然是來者不拒,馬上道:「請先生帶他過來。」

  徐庶卻淡淡一笑:「此人必須將軍親自去請,他是不會主動來見的。要我說,將軍還是應該屈尊去拜訪一下他。」

  劉備一聽,不禁有些意外。

  什麼人這麼牛,還得我劉玄德親自登門?這架子是不是大了點兒?

  不過作為老闆,劉備身上有個很大的優點,那就是——禮賢下士,尊重人才。

  有才的人難免清高,但往往因為清高,反而不太適合做老闆;反之,好的老闆不一定有才,但一定有肚量,所以人才往往能為他所用。

  劉備當時人在新野,而諸葛亮隱居襄陽隆中,可能礙於軍務纏身,劉備並未立刻前去拜訪,但徐庶推薦的這位臥龍先生,顯然已經在他心裡掛了號了。

  不久後,劉備調回樊城,有一次去襄陽拜訪名士司馬徽。無獨有偶,他居然從司馬徽口中再次聽到了臥龍先生的大名。

  司馬徽,字德操,跟徐庶一樣也是潁川人,世稱其「清雅有知人鑒」,也就是頗有知人之明,故人送雅號「水鏡先生」。

  劉備本來也想招攬這位水鏡先生,不料司馬徽並無出仕之心,自謙說自己不過是一介「儒生俗士」,不懂當世時務,還對劉備說:「識時務者在乎俊傑。」(《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襄陽記》)這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的出處。

  劉備一聽,趕緊問他俊傑何在。司馬徽道:「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伏龍?怎麼除了一個臥龍還冒出一個伏龍?這荊州大山里到底藏著多少條龍?

  劉備忙問:「伏龍和鳳雛是誰?」

  司馬徽道:「伏龍就是諸葛孔明,鳳雛就是龐統龐士元。」

  又是這個諸葛孔明!

  能讓徐庶和司馬徽都如此推崇的人,一定不簡單,看來得趕緊去會會他了。

  劉備大喜,也顧不上那位鳳雛先生了,決定還是先把這個臥龍招入麾下要緊。隨後,劉備拎上禮物,快馬揚鞭,直奔襄陽城西二十里外的隆中而去。

  《三國演義》最經典的情節之一「三顧茅廬」,就此上演。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老先生用極富戲劇性的筆法,把劉備冒著風雪三度尋訪諸葛亮的故事演繹得一波三折、生動無比,直到吊足了看官們的胃口,才讓「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的諸葛孔明閃亮登場,跟劉備和眾看官見面。

  然而,在正史《三國志》中,真正的「三顧茅廬」其實只有乾巴巴的一句話:「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劉備跑了三趟才見到諸葛亮,至於諸葛亮到底幹什麼去了,為何讓劉備屢屢撲空,史書並未記載。有人認為是諸葛亮為了試探劉備的誠意,故意一再迴避;也有人認為這是諸葛亮為了自抬身價,刻意吊劉備的胃口。其實,這些說法通通沒有證據,而且讓諸葛亮看上去就跟偶像劇里故意躲避帥哥的美女一樣,顯得十分矯情,並不靠譜。

  事實上,與其認為諸葛亮用的是「欲迎還拒、欲擒故縱」這樣爛俗的套路,還不如借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弟弟諸葛均「出外閒遊」的說辭更為合理。當劉備問他臥龍先生去「何處閒遊」時,諸葛均的回答是:「或駕小舟游於江湖之中,或訪僧道於山嶺之上,或尋朋友於村落之間,或樂琴棋於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所。」

  羅貫中的這一合理推測也許更符合事實。

  前文說過,當時的荊州,四方的豪傑才俊避亂於此者甚多,諸葛亮肯定會時常與他們往來交遊,一來增長見聞,了解天下大勢;二來免於隱居生涯的枯燥無趣,通過社交活動拓寬人脈,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簡言之,諸葛亮不大可能一天到晚宅在草廬中。

  所以,劉備連跑三趟才見到諸葛亮,實屬正常。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