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三國不演義(全三冊)> 孫權登場:自古英雄出少年

孫權登場:自古英雄出少年

2024-09-26 04:07:10 作者: 王覺仁

  當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十幾萬人殺得難解難分之際,已然割據江東的孫策,正抓住時機悄悄北上,進兵徐州,準備抄曹操的後路。

  他的首攻目標,就是廣陵太守陳登。

  之所以選擇陳登,是因為之前孫策去荊州打黃祖時,陳登曾聯絡嚴白虎餘部,企圖在孫策後方製造混亂。眼下孫策回軍,第一件事當然是找陳登算帳。

  當時,廣陵郡的治所設在射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孫策親自率部進抵丹徒(今江蘇鎮江市東),在此等待後勤部隊把糧草運上來。一旦糧秣就位,他便會渡江北上,大舉進攻射陽。

  孫策性喜射獵。在等候糧草的這段時間,閒來無事,他幾乎每天都跑到城外打獵。由於他的坐騎是一匹少見的良馬,速度飛快,所以隨從侍衛往往跟不上他,經常被他遠遠甩在後面。換言之,孫策在打獵的多數時間裡,幾乎都是單獨行動的。而這一點,無疑對他的安全造成了極大的隱患。

  謀士虞翻很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曾勸諫孫策說:「明府外出射獵總是臨時起意,且輕裝簡從,讓左右官員來不及進行戒嚴,而侍從們也苦於保護不周。身為主公,若性情不夠穩重,就難以立威;輕率出行,易遭遇不測。對此,還望明府稍加留意。」

  孫策回答說:「先生說得很對。」

  

  然而,他只是口頭上虛心接受,行動上卻依然故我,從未有絲毫改變。

  於是,悲劇便就此註定了。

  四月初四這一天,風和日麗,天高雲淡,又是一個打獵的好日子。孫策自然是待不住,便又縱馬出城了。跟往常一樣,沒過多久,他就把侍從們全甩掉了,單人獨騎在樹林裡縱橫馳騁。

  而跟往常不一樣的是,這回,不遠處多出了三名刺客。

  他們就是吳郡前太守許貢的門客。

  前文說過,許貢因暗中給朝廷上表,要擺孫策一道,結果被孫策絞殺了。他手下的三個門客覺得他死得太冤,決意為他報仇。

  這三個傢伙肯定已經盯了孫策很長時間了,也摸准了他的行動規律,所以就在這一天悍然下手。他們躲在樹叢中發射暗箭,其中一箭正中孫策面頰。等後面的侍衛們趕到,殺了這三個刺客,悲劇已然發生,誰也無力回天了。

  孫策被緊急送回城後,自知傷重不治,立刻把謀士張昭等人傳到榻前,說:「天下方亂,以吳、越(代指江東)的人口和實力,憑藉三江(吳淞江、錢塘江、浦陽江)的險要,足以坐觀天下成敗,請諸公好好輔佐我弟弟。」

  隨後,又單獨召見孫權,命人把「討逆將軍」和「吳侯」的印信綬帶交給了他,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三國志·孫策傳》)意思就是:在勇武和軍事才幹方面,他比孫權強;但是在用人之道和政治才幹上,他相信孫權比他更有潛力,也會做得比他更好。

  後來的事實證明,孫權的確沒有讓他失望。

  當天夜裡,孫策便溘然長逝了,年僅二十六歲。

  孫堅和孫策接連兩代人都驍勇無敵,「猛銳冠世」,卻都英年早逝,壯志未酬身先死,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這既可以說是命運使然,也可以說是他們父子相同的性格缺陷導致的。陳壽就在《三國志》里用四個字概括了這一性格缺陷——「輕佻果躁」。

  孫堅、孫策父子的確勇武過人,但也正是這一點,導致了他們的過度自信、草率輕敵和急躁冒進,從而給了敵人以可乘之機。有一句老話說: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古人用瓦罐盛水,天天跟水井打交道,習以為常,可總會有那麼一天,稍不留神,瓦罐就在井口上磕破了。同理,將軍經常打仗,也就習慣了與死神打交道,可即使與死神無數回擦肩而過,只要有一回迎面撞上,命就沒了。

  所以,一個人栽跟頭,往往不會栽在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上,而恰恰更有可能栽在自己最擅長、最有優勢的事情上。因為面對不擅長的事情,我們都會非常小心謹慎,從而主動避開危險;而面對經常做的擅長的事,我們就很容易麻痹大意,對危險視而不見,或者自認為完全有能力駕馭危險,結果就會導致悲劇的發生。

  孫策的意外身亡,對年僅十九歲的孫權當然是一個突如其來的重大打擊。

  他完全反應不過來,當場哭得撕心裂肺,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現在已經是江東的主人,也已經一躍成為當時天下地盤最大、實力最強的諸侯之一。

  你光顧著哭,這麼一大攤事業怎麼辦?

  張昭耐著性子聽他哭了大半天,最後忍不住大聲道:「孝廉(孫權曾被舉為孝廉,因此時尚未正式成為主公,只能以此相稱),這豈是你哭的時候?!」旋即命人給孫權換上官服,然後強行扶他上馬,連夜巡視軍營,首先把軍隊安撫住,以防生變。

  緊接著,張昭集合文武官員,宣布了孫策的遺命,隨後一邊上表朝廷,奏報此事,一邊向下轄所有郡縣發布文告,命各級文官武將堅守崗位,嚴守職責。

  時任江夏太守(遙領,非實任)的周瑜接到噩耗,第一時間從駐地巴丘(今江西峽江縣)趕回來參加了孫策的葬禮,隨後便留在了大本營吳郡,以中護軍之職與張昭一起共掌軍政,全力輔佐孫權。

  當時,孫策一死,下面頓時人心惶惶,很多人都不看好這個年未弱冠的孫權,紛紛動起了跳槽和辭職的心思,只有周瑜、張昭等少數高管對這個年輕的新老闆很有信心,堅信一定可以跟他一起共創大業。

  還好有這兩個實力派人物鼎力相助,孫權才算安全撐過了這段最敏感、最危險的「權力過渡期」。

  孫策遇刺身亡的消息傳到許都,曹操不禁長舒了一口氣。

  本來以為這個驍勇無敵、銳不可當的「猘兒」會是一個強大的對手,不料老天爺竟然早早把他收了,這對剛剛打贏官渡之戰的曹操而言,無異於錦上添花,好事連連。

  孫策沒了,江東人心不穩,而那個嘴上沒毛的孫權根本不在曹操眼中,所以他很自然地打起了江東的主意,準備「因喪伐之」。

  關鍵時刻,孫策生前在朝廷布下的一顆閒棋冷子發揮了作用。

  他就是時任侍御史的張紘。

  雖然張紘眼下在朝廷為官,表面上是曹操的人,卻「身在曹營心在吳」,一看曹操想乘人之危對江東下手,慌忙勸阻道:「在別人辦喪事的時候發兵,不合古人的道義。萬一不能取勝,又會把朋友變成敵人,不如厚待之,反而能收攬人心。」

  張紘的潛台詞,是建議曹操不戰而屈人之兵,讓孫權放棄割據,歸順朝廷。

  曹操聽懂了他的意思,覺得孫權若願意歸附,那當然比大動干戈好得多,何況現在袁紹還未徹底消滅,四方仍有不少割據諸侯,此時對江東發兵,的確不妥。

  權衡了一番利弊後,曹操當即以朝廷名義封孫權為討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同時任命張紘為會稽東部都尉,讓他回江東去執行一項任務——勸孫權歸附。

  此舉正合張紘心意,就這樣他名正言順地結束了「臥底」生涯,回到了江東。至於曹操下達的任務,張紘自然沒把它當回事兒。

  孫權之母吳氏一向倚重張紘,見他歸來,不由喜出望外,馬上請他與張昭共同輔佐孫權。張紘不負所托,從此盡心盡力,極大地幫助孫權鞏固了地位。

  當時,不要說一般員工對孫權沒信心,其實就連吳氏本人,對這個年輕的兒子能否守住他大哥創下的這份基業,心裡同樣沒底。有一次,她忍不住私下詢問大將董襲,說:「江東保得住嗎?」

  董襲回答:「江東有山川之固,而討逆將軍(孫策)恩德在民,如今討虜將軍(孫權)繼承基業,上下用命,有張昭主持軍政,還有我董襲等人捍衛,地利人和都不缺,江東必萬無一失,不必憂慮。」

  董襲這番話,基本上是事實,但也不乏安慰吳氏的成分。比如他說「上下用命」,意思是江東的老少爺們兒都樂意為孫權效命,這話就不太準確。

  別的人暫且不提,就說魯肅吧,這位日後「聯劉抗曹」的首席功臣、孫權最倚重的股肱之一,在孫策死後差點就捲鋪蓋走人了。

  魯肅,字子敬,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縣)人,體貌魁偉,少有大志,家裡非常有錢。由於從小不缺錢花,所以養成了樂善好施的性格。當時天下大亂,魯肅也沒啥正經事干,便召集鄉里的一幫少年,天天練習擊劍騎射,同時大做慈善,把家裡的好多田地都給賣了,然後「大散財貨」,一邊賑濟貧困,一邊結交義士。

  這樣的大好人,自然受到了鄉親們的衷心愛戴,仗義疏財的名聲迅速傳播開來。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還在袁術手下擔任居巢(今安徽巢湖市東北)縣長的周瑜,有一次帶著數百部眾路過東城,因軍中缺糧,便慕名找到魯肅,準備打打秋風。

  魯肅家裡有兩座大糧倉,每倉儲糧三千斛。一聽周瑜道明來意,他二話不說,隨手指了指其中一座糧倉,道:「全拿去。」周瑜見他如此豪爽,不禁嘖嘖稱奇,隨後便與他結成了好友。

  不久,袁術也聽說了魯肅的名聲,便任命他為東城縣長。可魯肅看出袁術這個人不靠譜,不想跟他混,便帶領宗族老少離開了東城,跑到居巢投靠了周瑜。不久,周瑜也棄官不做了,帶著魯肅一塊兒來到吳郡,正式投到了孫策麾下。

  魯肅本以為跟著孫策一定可以大顯身手,沒想到孫策竟突遭不測,撒手人寰。看著虛歲才十九的孫權,魯肅一點信心都沒有,便決定一走了之,去投靠別的諸侯。

  關鍵時刻,周瑜把他攔了下來,說你別看孫權年紀小,可他「親賢貴士」,非常重視人才,終將成就帝業,跟著他一定前途遠大;然後又極力向孫權推薦魯肅,說:「魯肅很有才幹,可以輔佐你。如今正需要廣泛招納像他這樣的人才,方可成就大業,切莫讓他們流落於外。」

  孫權當即召見魯肅,一番攀談之下,發現周瑜之言果然沒錯,心中大喜,遂屏退眾人,單獨與魯肅「合榻對飲」,然後問他:「如今漢室傾危,我想創建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功業,先生要怎麼幫助我?」

  魯肅答:「我私下認為,漢朝已經不可能復興了,而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除掉。為將軍考慮,只有立足江東,以觀天下之變。如今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此時機剿除黃祖,進伐劉表,占據長江以南的全部地區,然後建元稱帝,進而奪取天下,必可建立像漢高祖一樣的大業!」

  孫權現在一心想的只是怎麼守住大哥留下的基業,不料魯肅竟然一上來就給他畫了這麼大一塊餅,還慫恿他登基稱帝、奪取天下,這可把孫權嚇壞了。他趕緊道:「如今我只想盡一方諸侯之力,希望能夠匡扶漢室,至於先生講的這些,不是我能夠企及的。」

  雖然跟魯肅打了一句官腔,但並不意味著孫權內心深處就沒有當皇帝的夢想。換言之,這個年輕人也是有野心的,並且他的野心絲毫不比曹操和劉備小。只不過在現階段,他絕不會輕易流露出這份不合時宜的野心。

  孫權深知,飯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而眼下他最迫切的任務,是穩住人心,整頓隊伍,鞏固地盤,樹立威信,讓手底下的人和四方諸侯都知道——他孫權絕對有本事守住大哥留下的這份基業。只有做到了這一點,他才能進而向天下人證明——孫權的本事甚至比大哥孫策更大!

  簡言之,他現在必須首先成為一個合格的「守成之主」,才可望在將來的某一天成為叱吒風雲的「創業之君」。

  所以,魯肅這番話他並不是不認同,而只是不會在眼下認同。

  這就是孫權高明的地方。儘管年未弱冠,但孫權有著遠遠超越他年齡的成熟和穩重,也有著遠超他年齡的審時度勢的智慧。從這裡,我們便不難看出,孫權的性格與其父孫堅、其兄孫策都迥然不同——相對於「輕佻果躁」的孫堅和孫策,年輕的孫權似乎更為沉穩,也更有心機和權謀。

  眼見魯肅受到了孫權的垂青,身為「顧命大臣」的張昭就有些嫉妒了。他不止一次對孫權說,魯肅這個人太不謙虛,年少疏狂(魯肅時年二十九歲),不堪大用。然而,孫權卻沒聽他的,反而愈加厚待魯肅,前後賞賜給他的財物多得不可勝數,幾乎令魯肅的資產回到了當年的水平。

  孫權之所以如此器重魯肅,除了看重魯肅的才幹,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就是古人常說的「一朝天子一朝臣」。

  張昭固然對孫氏忠心耿耿,而且能力也很強,但不管怎麼說,他終究是大哥孫策留下的人。孫權要想有所作為,不僅要善用這些老人,而且勢必要建立真正屬於自己的人才班底——魯肅正是這個班底的核心。

  緊接著,孫權開始入手整頓軍隊,將現有部隊進行了一番合併整編,在這個過程中又挖掘到了一位將才——呂蒙。

  呂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縣(今安徽阜南縣)人,其姐夫鄧當是孫策麾下部將。呂蒙十五六歲就從家裡跑出來,跟著姐夫從軍了。鄧當怕他有什麼閃失,只讓他當勤務兵,不讓他上戰場。有一回,鄧當隨孫策征伐山越,打完仗才發現這小子竟偷偷跟出來了,大吃一驚,回來就向呂母告了狀。

  呂母非常生氣,要揍他,呂蒙卻梗著脖子說:「咱家這麼窮,都快活不下去了,我去打仗,說不定還能立功,博一個富貴。人家古人不是早說了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呂母一聽,這小子說得貌似也有道理,也就下不去手了。

  當時軍中有一個官吏,見呂蒙小小年紀卻一心想立功,便在背後嘲笑他說:「那小子有什麼能耐?他要上了戰場,就是拿肉去餵老虎。」後來,此人又變本加厲,當面羞辱呂蒙。呂蒙大怒,就把這個人殺了,然後到外面躲了一陣子,才回來跟上司袁雄自首。袁雄替他說情,並把他引薦給了孫策。孫策看出這小子有能耐,便赦免了他,並把他留在了身邊。

  幾年後,鄧當陣亡,張昭舉薦呂蒙接替了鄧當的職位,任別部司馬。

  窮小子呂蒙總算熬出頭了。可還沒高興幾天,原本看重他的老闆就遇刺了,新老闆壓根不認識他,要想出頭可就難了。更慘的是,這次合併整編,呂蒙的隊伍也在合併之列,一旦被編到別人麾下,他連「別部司馬」一職都保不住,還談何出人頭地?

  呂蒙想來想去,最後想到了一招,遂跑去跟商家賒帳,然後為部眾統一製作了嶄新的軍服和綁腿,並加緊操練。不久孫權來閱兵,見他這支隊伍軍容齊整、訓練有素,感到非常滿意,隨後不但沒動他的隊伍,反而把別人的隊伍合併到了他的麾下。

  就這樣,呂蒙一舉博得了新老闆的青睞;而孫權也通過整頓軍隊,培植了一批以呂蒙為代表的青年將領。

  儘管孫權已經很努力地在履行一個新老闆的職責,也盡心盡力地維繫著整個江東集團的穩定,可還是有相當一部分高管不買他的帳,始終認為他那副孱弱的肩膀扛不起這份大業。

  為首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孫權的堂兄、時任廬陵太守的孫輔,另一個是孫策生前親自任命的廬江太守李術。

  孫輔暗中給曹操寫了封信,表明了投降之意,並請求曹操發兵南下,接收江東;李術則是公然反叛,不但自行出兵攻陷了揚州,殺了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嚴象,而且收留了一幫背叛孫權的文官武將,儼然就是要「另立中央」,與孫權分庭抗禮。

  這兩個人,無論是身份、地位,還是在江東集團的影響力,都不可小覷。他們的反水,無疑對剛剛坐上老闆之位的年輕的孫權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這仿佛是上天給孫權安排的一次大考:考得過,你就能坐穩老闆的位子;考不過,江東集團就可能分崩離析,大哥留下的這份家業也會隨之灰飛煙滅。

  孫權沒有畏懼,也沒有遲疑,很快就出手了。

  得到孫輔降曹的密報後,他第一時間逮捕了孫輔身邊的所有親信,悉數斬殺,然後把孫輔的部眾分拆打散,編入了別的部隊,最後把孫輔押回了吳郡,予以軟禁。

  接下來便是李術了。孫權動手之前,先給曹操寫了封信,說:「揚州刺史嚴象是明公您任命的,李術竟然殺害了他,簡直是肆無忌憚、大逆不道,應迅速誅滅。我現在採取行動,李術必會向您求援。明公身居『阿衡』(輔弼天子)之位,天下觀瞻所系,還望敕命部下,切勿接納李術。」

  孫權先把李術的後路給堵死,再從容發兵,大舉進攻廬江郡的治所皖縣(今安徽潛山縣)。李術難以抵擋,果然向曹操求救,可曹操壓根不搭理他。孫權軍遂攻克皖縣,斬下李術的首級,梟首示眾,隨後又把李術的兩萬多部眾全部遷到了異地,打散後重新整編。

  孫權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了孫輔和李術的叛亂,不僅震懾了那些心懷異志之人,而且用行動向天下人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我完全有資格坐在江東集團老闆的位子上。

  這場大考,年輕的孫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自古英雄出少年。剛剛登上歷史舞台的孫權,已經隱約展現出了一個梟雄殺伐決斷、縱橫捭闔的手腕和身姿……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