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軍奮戰:義士的北伐
2024-09-26 04:05:31
作者: 王覺仁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二月,孫堅率部推進到了梁縣(今河南汝州市)東面,此地距洛陽已不足兩百里,兵鋒直指董卓。
董卓萬萬沒料到,袁紹那一大幫人圍了他幾個月都沒敢動手,這個遠在南方的孫堅卻敢孤軍北伐,還一口氣衝到了他的眼皮底下。想當初在西北,他差點被孫堅的一句話害死,這仇一直沒機會報呢,現在這小子自動送上門來,正中董卓下懷,隨即派部將徐榮迎擊。
雙方首次交戰,孫堅便領教了西涼軍的戰鬥力,被徐榮團團圍困,很快就全線潰敗。孫堅帶著幾十騎拼死突圍而出,徐榮在後面緊追不捨。
據史書記載,孫堅作戰時習慣在頭上裹一條紅頭巾,這可能是為了便於指揮,讓部眾在混亂的戰場上能看到自己,但副作用也極其明顯,比如眼下這個逃命的時刻——徐榮只要死死咬住視野中的紅頭巾,孫堅就別想逃出生天。
情急之下,孫堅只好摘下頭巾,扔給了一旁的部將祖茂。祖茂也很機靈,二話不說就戴在了自己頭上。如此一來,紅頭巾反倒成了誘敵的法寶。很快,孫堅就從小道逃走了,只是苦了祖茂,所有追兵全都咬住了他,怎麼跑也跑不脫。
本章節來源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眼看身下的坐騎都快累癱了,自己也快散架了,再這麼跑下去只有死路一條,祖茂急中生智,路過一片亂墳崗時,趕緊跳了下來,把紅頭巾系在了一根木柱上,自己躲進了草叢。徐榮率部追至,慢慢朝木柱圍了上去,到了近前才發現上當,然後四處搜索無果,只好悻然退去。祖茂這才逃過一劫。
孫堅雖初戰失利,卻沒這麼容易被打垮。他很快收攏了潰散的部眾,然後繼續北上,進駐陽人(今河南汝州市西北)。董卓一看,這姓孫的還挺頑強,就把猛將呂布派了出去,與胡軫共率步騎五千出戰,由呂布任騎兵指揮。
用猛將去對付猛人,董卓以為這回定能得手,可他卻犯了一個錯誤——太不了解下情了。
他並不知道,呂布和胡軫素來不和,所以把他倆湊到一塊兒,其結果並不是一加一等於二,而是一減一等於零。
呂布成心要讓胡軫出糗,就在軍中散布假情報,說孫堅軍心不穩,恐已出逃,應抓住戰機攻占陽人。胡軫信以為真,率部連夜奔襲,可到了城下一看,孫軍正嚴陣以待,哪有一絲軍心不穩的樣子?只好灰溜溜退了下來。
跑了大半天,人困馬乏,沒力氣安營紮寨了,只能就地休息。可胡軫剛剛脫下鎧甲,就又有情報傳來,說孫堅從城中殺出來了。他慌忙命部眾集合列陣,結果狼狽不堪地折騰了一宿,卻連孫堅的一根毛都沒見著,純屬庸人自擾。用王粲《漢末英雄記》的話說,就是「軍眾擾亂奔走,皆棄甲,失鞍馬」。
此刻,呂布正躲在暗處一臉壞笑。
自己人在背後拼命使絆子,自然給了孫堅可乘之機。孫堅率部出城,果斷進攻,大破胡軫和呂布。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仗中,孫堅還斬下了一個人的首級——華雄。
沒錯,就是《三國演義》經典情節「溫酒斬華雄」里的那個華雄,絕非重名。
華雄在歷史上本來寂寂無名,只是董卓帳下的一員都督,普通武將而已。他在史書上的唯一一次出場,就是這一仗,然後首秀即終場,以貢獻出一顆首級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連句台詞都沒有。
可在羅貫中老先生的生花妙筆下,他卻成了所向披靡的猛將,不但大破孫堅,斬殺祖茂,還接連砍殺了關東諸侯派出的俞涉、潘鳳兩員大將,直到關羽出場,他才被秒殺於青龍偃月刀下。而當關羽提著他的腦袋回營時,曹操之前替關羽斟的一杯熱酒,居然尚有餘溫。
由於這個精彩的故事幾百年來廣為流傳,並且被不斷演繹,連京劇也有一出著名劇目《斬華雄》,因此這個原本不起眼的小人物才會名垂後世,廣為人知。
孫堅在前線剛剛打了一個勝仗,後方就有人給袁術進讒言了,說孫堅要是打下洛陽,主公你就掌控不了他了,到時候董卓雖敗,但也跟前門驅虎、後門進狼差不多啊!
袁術一聽,頓時滿腹狐疑,便不給孫堅供應糧草了。
打仗豈可一日無糧?孫堅大怒,連夜趕回南陽,對袁術發飆:「我之所以奮不顧身,還不是上為國家討伐逆賊,下為將軍報仇雪恨?我跟董卓又無仇無怨,我圖什麼?而將軍居然聽人挑唆,對我起了猜疑,到底幾個意思?」
袁術自知理虧,啥話也沒說,趕緊調撥軍糧去了。
孫堅提到的為袁術報仇的事,指的是袁紹當了關東聯軍的盟主、打出討伐董卓的旗號後,董卓一怒之下,就把袁氏兄弟的叔父、時任太傅的袁隗滿門抄斬了——闔家老少五十餘口,無一倖免。
「斷糧風波」只是個小插曲,很快就過去了,但從這件事中,我們卻足以看出這位袁二公子的為人:心胸狹隘、浮躁淺薄,終究難成大器。
然而,遺憾的是,生性豁達的孫堅卻沒看出來。
生性豁達本是優點,可在人生的某些重大關節上,太過豁達,有時候就會喪失精明,模糊了對人對事的判斷力,從而付出慘痛的代價。假如孫堅不是那麼「性闊達」,而是保留一點精明,看透袁術的為人,並儘早脫離、自立門戶的話,那麼後來的不幸或許就能避免了。
只可惜,性格造就命運,而歷史也從來沒有「假如」。
董卓沒想到,孫堅這傢伙竟然這麼能打,連呂布都不是他的對手。
看來,跟這個不要命的猛人再打下去,最好的結果也只是兩敗俱傷。董卓思前想後,覺得對付孫堅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辦法,就是把他變成自己人。
所以,他決定放下身段,跟孫堅結成兒女親家,大家化干戈為玉帛,做一家人多好啊!隨後,他就派部將李傕去跟孫堅提親了。為了表示誠意,還特意帶話給孫堅,讓他把家族子弟中所有想當官的人都列一份名單出來,不管是刺史還是郡守,只要孫堅同意這門親事,就可以全部任用。
反正,現在的朝廷無異於董卓的私人產業,只要他願意,再多的官帽子都可以一次性批發,絕不限購。
可是,再次出乎董卓意料的是,他出手都已經這麼闊綽了,誠意也已經表達得如此充分了,卻還是拿熱臉去貼了人家的冷屁股。
孫堅只回了一句話:「董卓逆天無道,盪覆王室,我不滅你三族、不將你的頭顱懸示四海都會死不瞑目,豈能與你和親?!」
說完這句話,孫堅就帶著部眾直趨洛陽,一口氣進抵大谷(今河南偃師市西南),距洛陽僅剩九十里,基本上是到了董卓家門口了。
和親被拒,董卓一張老臉正沒處擱,現在孫堅又打上門來了,還有什麼話好說?打吧!於是,董卓命呂布留守洛陽,然後親自出馬,在邙山南麓與孫堅展開會戰。其結果,雖然是老將出馬,卻沒有一個頂倆,被打得大敗而逃,一路撤到了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
孫堅乘勝前進,揮師殺進了洛陽。呂布迎戰,可依舊不是孫堅的對手,只好棄城而逃。
就這樣,京師洛陽被猛人孫堅給光復了。
袁紹那幫牛皮烘烘的大佬嚷嚷了一年多沒幹成的事,人家孫堅一個人孤軍奮戰就干成了。可見,董卓遠遠沒有傳說中那麼強悍,而呂布也遠遠沒有《三國演義》中描繪的那麼勇猛無敵。更重要的是,由此足以看出,「討伐董卓」這件事對袁紹等人(曹操、鮑信除外)來講,純粹就是個幌子——他們的真正目的,無非就是趁著董卓之亂壯大自己的實力、搶占更多的地盤而已。
只有猛人兼實在人孫堅,才真的是言出必行,說到做到。
從這個意義上講,孫堅足以稱得上是一位義士。裴松之在為《三國志·孫堅傳》作注時,就有一句這樣的評價:「孫堅於興義之中,最有忠烈之稱。」
雖然孫堅光復了洛陽,但此刻的洛陽早已變成一座廢墟、一座沒有了人間煙火的死城,除了政治上的象徵意義,以及地緣上的戰略意義,已經沒有多大的實際價值了。孫堅命人將那些被盜挖開來的皇陵進行了回填修復,然後打掃了大火中殘存的大漢宗廟,舉行了一場祭祀活動,以儘自己的臣節。
看著滿目瘡痍的昔日帝京,孫堅的心中一片悲涼,乃至「惆悵流涕」。可事到如今,他能夠為它做的,也只有這麼多了。
董卓敗逃後,調集重兵沿澠池、華陰(今陝西華陰市)、安邑(今山西夏縣)一線布防,然後拍拍屁股回了長安。對他來講,雖然敗給了孫堅,但並未妨礙他既定的戰略計劃——挾持天子和百官,固守關中,繼續當一個為所欲為的土皇帝。
孫堅知道,以自己有限的實力,在沒有其他友軍配合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攻入關中的,所以討伐董卓之事只能從長計議了。隨即集合部眾,準備返回魯陽。
就在孫堅即將離開洛陽時,發生了一件令他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
他的部下在城南一處官署的水井中,意外打撈出了一件足以令天下群雄垂涎欲滴的寶貝——傳國玉璽。
眾所周知,傳國玉璽是秦朝李斯奉始皇之命,用名聞天下的和氏璧雕刻而成,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自秦以來便是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徵、獨一無二的國之重器,此後代代相傳,是「皇權天授」的唯一合法證物。
可它怎麼就掉進井裡了呢?
據《三國志》注引《吳書》記載,在張讓挾持少帝出逃的當晚,宮中大亂,掌管玉璽的官員驚慌失措,情急之下,就把它扔進了井裡。
誰都不會料到,它最終竟會落入孫堅手中。或許,是上天被孫堅「討伐董卓,匡扶漢室」的忠義之舉打動,才把這個國之重器交給他保管吧。
然而,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手裡拿著這麼一個人人垂涎的寶物,不見得是件好事。每一個覬覦帝位的人,都必然會對它虎視眈眈,並且不惜一切代價得到它。
事實上,不久之後,有個人就真的這麼幹了。
他就是心懷異志的袁二公子。
據晉朝著作郎樂資所著的《山陽公載記》稱,袁術因有篡逆稱帝之心,聽說孫堅得到了傳國玉璽,就把孫堅的妻子軟禁了,然後迫使孫堅把傳國玉璽交給了他。
當然,孫堅入洛陽得傳國玉璽之事是否確實,歷史上並無定論,向來有不同說法,而袁術後來是否真的下手搶奪,也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兩件事都有相關史料記載,所以還是有一定可能性的,尤其是後者,以袁術的為人和一貫行徑來看,可能性更大。